于莺:我当医生这些年

来源 :女士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lgg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013年6月,“急诊科女超人”于莺宣布从北京协和医院辞职。消息一出,备受关注。拥有215万粉丝的微博明星于莺,因以其特有的冷幽默讲述医院的趣事和生活中的糗事而深受网友喜爱,曾创造了3天吸引10万微博粉丝的纪录。
  在重新踏上职业征途前,于莺对自己十余年的从医生涯作了一番回顾、梳理及展望。
  我为什么要学医
  当我在键盘上敲下《我当医生这些年》这几个字时,我自己都觉得太得瑟了。自己充其量不过是一名普通的主治医师,而且是整个医疗系统中不怎么受待见的急诊科主治医师。
  论资历,医疗行业里知识分子多得“成灾”,随便召集几位大夫开个小会,平均学历就是硕士以上。要不是我在新浪微博有200多万的粉丝,要不是我多嘴说了些“医院推诿急诊重患”、“医保定额”等业内人尽皆知的秘密而引起媒体关注,谁会关心一位普通大夫的离职啊?
  按说,8年的医科大学学习、博士学位、毕业后直接留在“协和”这样的国内顶尖医院工作,自己虽不能大富大贵,但生活无忧那是没说的,不用操心有朝一日会失业。可我就这么辞职了,甚至是在没有找好下家的情况下。无数人不解,这其中包括曾经以我为荣的父母。要知道当年我能踏上学医这条路,都是因为我的家庭。
  我上高二的时候,妈妈得了乳腺癌,好在发现得比较早,在第二军医大学附属长海医院做了手术。暑假那段时间,每天我和我爸穿梭在家和医院之间,那会儿医院有严格的探视规定:每个家属都要在门卫那里登记,拿到手牌才能进到院区。
  我拎着保温桶走在医院宽敞明亮的走廊里,一种敬畏之情油然而生,连脚步都放慢下来。遇到年轻英俊的大夫走过,我恨不得贴着墙壁让出全部的走廊,眼神里满是敬仰。妈妈的手术做得很顺利,全家人悬着的心终于放了下来,那会儿我就在想,我也要当医生!
  但是毕业体检时,由于视力不过关,我无法报考军大,看着排名前三的医科大学,我选择了中国协和医科大学。当时填报这个志愿有非常大的风险,协和医大在上海只招6名学生,录取分数线比复旦大学金融系还要高,而我的成绩在班级里排不上第一,年级排名更是在10~20名之间。班主任并不看好我的选择,甚至用一种“遗憾、可惜、白瞎了这孩子”之类的目光打量我。好在我少年时就神经大条,上考场的状态就跟现在值夜班一样,完全是“打鸡血模式”。结果,高考成绩出乎意料的好,我得以顺利进入协和医大。
  在老教授身上读懂协和精神
  在协和医大读书的头两年里,我是在北大生物系上医学预科班。后来才回到医科大学本部——一座8层楼高的大楼里。
  协和与北大的条件落差相当大,谁能想到国内排名第一的医科大学竟然只有这么一座大楼,名字还叫“基础所”。我们吃饭、洗澡都在地下一层,做实验在3到5层,住宿也在3到5层,上课在七八层,放风在楼顶。到了本部,我终于明白了为什么一所全国排名第一的临床医学院校每年只招一个班级,每个班级只招30个人——地方太小,没有法子扩招啊。
  但就是在这里,我们逐渐了解了什么才是医学、医学中人文科学的地位,以及作为医生我们能为病人做些什么。
  我记得刚到本部时,在北大读书的一位老同学来找我,他的妹妹有很严重的哮喘,时好时坏,已经影响到日常活动。那天眼看快中午12点了,我拉着他妹妹就往门诊跑,隔着诊室的小方玻璃窗望去,有位年纪很大的教授正站起来收拾东西,我们走进去央求加号。老教授摆了摆手,微笑地说:“都是学生,不要挂号了,我直接给你看了吧。”得知同学的妹妹是自费,老教授第二天还拿来几支进口的气雾剂送给她。等到我进入实习期,才知道这位让我很感动的教授是呼吸科的罗慰慈大夫。
  几年前,我在抢救室值班,一天深夜,罗教授到病房看望一位患者,那是他的老朋友。我惊讶地站起来,因为之前没有任何人打招呼要我们关照一下这位患者。罗教授小声地向我询问病情,我小声地向他讲述,他依旧是那么温文尔雅,谦逊有礼。
  在协和,这样的老教授有很多,这样的人构筑成了协和精神。医者之所以能成为大家,靠的是一种自我修炼。“才不近仙者不可为医,德不近佛者不可为医。”在我看来,这句话最好地诠释了协和精神。
  临床工作不是死记硬背
  协和的实习生训练计划非常“强悍”,实习期间需要陪着住院医生一起值夜班。晚上病人有情况呼叫大夫,护士会毫不客气地先把实习大夫叫起来,由实习大夫进行问诊查体,完成必要的检查,并向住院医生汇报,给出合理的处理措施。
  我轮转的第一个病房是感染科,那次遇上的是一位感染性休克的患者,上着心电监护。整夜我都不敢睡,守在病人床边,旁边放着抢救车等设备。半夜时分,患者一阵剧烈咳嗽,心电监护上的波形由于受到干扰,出现大幅度的震荡。我一看慌了神,以为是室颤,急忙叫值班护士过来准备除颤。护士将我拉到一边,严肃地指出我的错误,又走到患者床边,重新仔细地贴上监护的电极片,心电图恢复正常了。我羞得满脸通红,一头大汗。
  临床工作不是死记硬背,要靠经验的积累。刚进入临床,一个护士,哪怕是病房的老护理员,都是你的老师。
  后来我自己开始带实习生、带年轻住院医生,我会给他们讲我的这段糗事,告诉他们临床积累经验的重要性和谦虚接受别人指正的必要性。
  毕业后按照我的理想,我选择了内科,开始一个个专业组地轮转。2003年,也就是自己毕业的第二年,一场SARS席卷中国,北京不幸沦为重灾区。作为一名住院医生,我当然要去一线工作,我认为这是一次考验自己的机会,无论如何也不能错过。
  在急诊SARS病区,我和一群急诊医生护士结下了深厚的友谊。在那个特殊时期,没有人存私心想着偷懒,大家都是互相关心互相照顾,看到对方口罩耷拉下来了,马上提醒戴好;看到隔离衣的系带松了,也会主动示意大夫转过身去帮他系好,更不要说大家下班后挤在一起看电视剧、聊天了。由于不能回家,大家都住在医院单独辟出的一层楼里。在那种特殊的环境下建立起来的友谊,情感特别深厚。   SARS结束后,我仔细分析了一下我做事利索、神经大条、爱熬夜的特点,发现自己十分适合急诊工作,于是在2004年9月我正式调到了急诊科。
  刚到急诊科那天,正赶上重病人抢救:气管插管、中心静脉、心肺复苏,全套流程干下来,看见患者恢复自主心率、家属感激地流下眼泪,我真的很有成就感。
  但没想到才一个月时间,急诊科主任就找我谈话了,原因是一位吃安定自杀未遂的患者,投诉我服务态度不好。因为我说了一句“你是医生我是医生?你当然应该听我的”,我觉得自己没有说错啊。主任见我认错态度不好,非常委婉地提了句:“于莺啊,你的技术、知识面是完全没有问题的,就是你这心直口快的性格以后会让你吃大亏。”
  后来我慢慢琢磨明白了:医疗是一种特殊的服务行业,医患双方的信息绝对不对等。患者在身心极度痛苦时,最盼望的是药到病除。但医学不是绝对的科学,也不可能发达到实现药到病除这一层面。所以,其中的人文关怀就相当重要。一位医生,除了治病之外,还应该想一想面前的患者最需要的是什么,该怎么去缓解他的紧张焦虑和痛苦。
  随着年龄的增长、临床经验的积累,看过无数病人及家属后,我变得不再急躁,也不会居高临下说一些超出患者承受力的话了。反而,病人觉得我值得信任,也愿意和我交流,每次看急诊只要我在,有些人宁愿多等一会儿让我看。
  尽量让老百姓不得病
  身在中国顶尖医院的急诊科,我深切感到我们国家的医疗资源、医生水平的差异巨大,以及患者对基层医疗水平的不信任。
  来协和医院看急诊的有三分之一是外地患者,他们有的人是不相信当地医院的诊断,宁愿奔波千里来北京最顶级的医院,哪怕是经一名年轻住院医生的口中说出“不治之症”这4个字,才会痛苦地正视现实;有的人是缺乏基本的健康医疗常识,小病不去看,等到挺不住了再来急诊,可人已经是器官衰竭期了;也有的患者来看急诊,掏出当地医院全套检查的病历,我们看了不禁汗颜,有的检查根本不需要做啊!
  再看三级医院的专家、教授们,门诊出诊表从周一到周五最多也就2到3个门诊单元,剩下的时间都在申请课题、开会、讲课、会诊。为什么我们不能把医疗力量放到基层,形成全科医疗和健康管理呢?
  全科医疗早就不是新鲜词了,英国、澳大利亚,还有台湾地区都做得风风火火。人们把钱给保险公司,保险公司拨出80%左右给全科医生,医生拿到钱最根本的想法就是不让患者得病,就算得病也要尽量得小病,这样他们才有钱挣。
  如果一位居民他今年健康状况良好,明年交给保险公司的医疗金就会相应减少。所以这位居民为了少交钱,也会尽量锻炼身体,让自己不得病、少得病。这样形成的三方制约,才是一个良性的健康管理模式。
  我是个理想主义者,想到这些我就觉得我不能总是在疾病的终末端给人治病,而应该想办法冲到前面去,尽量让老百姓不得病。就算得了慢性病,也能得到很好的疾病管理,延缓疾病的进程。
  所以,我辞职了!打算去探索一条健康管理的全科医生之路。如果你们也认同我的观点,就一起来努力吧,我们的目标是——尽量不得病!
  编辑 乐天
其他文献
陆小曼喜欢吃零食,年轻时她就不爱吃正餐,总是以零食“果腹”,要是隔一会儿手里没拿着吃的东西,嘴里没含着嚼的东西,她就会坐立不安。而且陆小曼的吃,绝对不是黛玉式娇滴滴的点到为止,她的吃相很“奋力”,甚至可以说是“勇猛”。  比如吃石榴,她不是小声小气地一粒一粒剥下来,而是拿着刀子奋力去砍,砍开了要是不中意,就丢下不理了。徐志摩宠她,总是想方设法把各类水果、零食弄到她的餐桌上。  对于吃什么,陆小曼倒
期刊
他和她的感情,追忆到高中时代。  那时,她坐在他前面。他喜欢看她浓浓的黑发,随意束成一条马尾;洁净的脖颈,有淡淡的绒毛,显得质感白皙;她的笑声,像小溪,充满阳光,淌过一个又一个紧张单调的日子。  她是喜欢他的。她默默注意着,他与同桌女生说话,笑容满面,俩人一起研究数学题,热烈而友好。她的心里,有淡淡的失落与惆怅。  她生日那天,他送给她一张精美的卡片,写着:“我很想对你说一句话,祝你生日快乐!”看
期刊
一指距离  柱子是驻藏老兵,经人介绍,他和家乡一个叫阿芳的姑娘谈起了恋爱。通过书信联系,他们的感情迅速发展起来。  一次探亲时,柱子回到家乡和阿芳见了面,并确定了关系。两人约定,等柱子一退伍就结婚。  假期结束,柱子要返回部队了。分离在即,柱子不无伤感地对阿芳说:“和一个兵相爱,苦了你了。更何况我在西藏,离你远着呢。”  阿芳低着头,一阵沉默,然后抬起头一笑:“你离我很远么?我觉得并不远呀。”  
期刊
他们是在朋友圈里认识的。  她是沙坪坝火车站附近一家医院的护士,看上去柔柔弱弱的样子,惹人怜爱。他性格沉稳,没有十足把握不轻易做一件事。他早就喜欢上了她,但他不敢表白,要是她没有这方面的意思,自己岂不是要大大出丑。  周末,驴友们一起去爬山。下山的路上,他突然觉得大脚趾很疼,走路一瘸一拐。大家都很累了,没人注意到他。她悄悄出现在他身旁,低声问:“累了吗?”她的关切让他心里一热。  他们走进农家乐,
期刊
好人没当成,却被讹上了  早上,罗明菲的妈妈来电话,絮絮叨叨地让她找个男朋友回家。  说真心话,罗明菲对找男朋友这事心里是发憷的。她不是没年少怀春过。中学时代为了等初恋,大冬天的晃着两条冻出鸡皮疙瘩的长腿堵在他上学必经的路上。因为初恋的一个笑,她激动得脑袋发热、脸皮发烧。  后来上了大学,和初恋似有若无地联系着。罗明菲觉得,他俩不算恋人,但好歹有点暧昧。就在她啃了一个月泡面,把生活费省下来准备去初
期刊
她能有今天的成就,或许应该感谢她不幸的出生和连续两次失败的爱情经历。  她是一个私生女,母亲在1988年生下她时还不到19岁,她从没见过父亲,甚至没看过他的照片。母亲独自把她抚养成人,经历了很多苦难,竭力给她最好的生活条件,以弥补对她的亏欠。母亲还是第一个发现女儿音乐天赋的人,鼓励她在家庭聚会上模仿辣妹组合唱歌,坚信女儿今后能成为歌星。  但父爱的缺失总在影响着她,她早熟、敏感,不了解男人,却乐意
期刊
如果你看到一座建筑上写着“厕所串串”时,切不可把它当作“方便”的地方、因为串串是一种川味麻辣烫,“厕所串串”其实是一家成都饮食店的名字。  在成都,人们把那些喜欢别出心裁,总弄出一些花样的小伙子叫“耍娃”,刘凡就是这样一个“耍娃”。他当过歌手,做过摆地摊的摆客,尤爱交朋结友。大家聚在一起免不了嘬一顿,轮到他做庄时,他往往会自己动手烧几个菜,他做出的菜总会让朋友大呼:“吃得过瘾!”有朋友说,凭他这一
期刊
他是那么深深地爱着女友,而她却忽然患上了巨乳症。面对这种难言的怪病,他坚贞不渝地爱着她,挣钱给女友治病。那么,他的愿望最终实现了吗?  漂亮女友竟患上了怪病  2003年夏,陈立从广东茂名学院机电系毕业后,进入远辰建材公司做技术员。一天早上,他匆忙赶往公司上班,在二楼走廊拐角处与一个急着去打卡的女孩撞了个正着,而且撞到了对方丰满的胸部。那一刻,他全身像触了电似的,愣了好一会才不好意思地连声道歉。 
期刊
亦舒在小说《她比烟花寂寞》中写了这样一个故事:少女赵安娟,15岁时与父亲一起从内地到香港,无枝可栖,遇见生意人马先生。马先生相貌不佳,赵安娟嫁给了他,给自己和父亲换来了生活保障,在她看来,这是一桩买卖婚姻。  生了女儿之后,赵安娟进入电影公司演员培训班,随后离开丈夫,抛弃女儿,和家人断绝往来,改了名字,成为女明星姚晶,一直隐瞒着婚姻和女儿的存在。她想嫁给律师张熙,身世却被调查出来,于是婚姻告吹。低
期刊
作为一位太太,花揪到底有多不擅长做饭呢?  在花宝还小的时候,有一次家里阿姨临时有事,做好饭之后提前走了。到了午餐时间,花太当然要将焖在锅里的菜盛出来端上桌,她一转身,就看见两岁的花宝站在厨房门口,为这不同寻常的景象而激动不已,他的小脸都憋红了:“妈妈!盛菜菜你是会的,对吧?”  当妈的虽然内心惭愧,但决不能叫一个两岁的孩子察觉,所以她顺水推舟,喜形于色:“是耶,妈妈很会盛菜菜耶!”  好几年过去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