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CP8.5情景下流域景观水文与泥沙动态连通变化研究

来源 :中国园林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j525761224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气候变化背景下,水文连通是风景园林学学科中景观水文研究的热点和重点之一.目前的景观水文连通研究多基于静态地表,而忽略地表演化过程,尤其是河底泥沙动态变化.在总结现有水文连通研究的基础上,结合气候预测模型、水动力地表景观演变模型及景观连通指数研究方法,以英国赛文河凯尔苏斯流域为研究区,采用UKCP18气候模型预测RCP8.5情景下未来10年间(2021-2030年)日降雨量,运用凯撒二维水动力地表景观演变模型(CAESAR-Lisflood)模拟10年连续河流演化及淹没模式变化,基于景观连通指数评价流域景观水文的动态连通变化.结果 表明:泥沙变化对淹没模式和水文连通性产生影响,未来10年间整体连接度(IIC)与可能连通性(PC)变低,雨季水文IC与PC变化幅度较大,旱季平稳.凯尔苏斯流域洪泛区域比河道的沉积作用更明显,流域总沉积量是侵蚀量的4.6倍.泥沙输移作用使得淹没面积减少0.25km2、流域总水量减少40%,水文IIC与PC降低.
其他文献
“八景”是中国古代城市人居环境营建中约定俗成的一种组景现象.如何更为深入地对“八景”起源、形成、发展进行系统的梳理、归纳和再认识,更具现实意义.从人居环境角度入手,通过对历史材料进一步梳理和研判,对“八景”的历史进行了溯源,归纳总结了城市人居环境“八景”模式从虚到实的嬗变路径与特点.我国古代城市人居环境“八景”模式嬗变可分为起源、萌芽、形成、发展、衰落5个历史阶段,贯穿我国古代人居环境建设的始终,具有人居内涵上的一脉相承、生成模式的多源汇聚和传播方式相互融合的特点.结论 可为城乡建设中加强历史文化保护传承
从契合城乡建设发展新理念的角度出发,对城市园林绿化评价的部分指标进行更新和验证.蓝绿空间占比、蓝绿融合度、蓝绿用地连通度3个指标,不局限于绿地范畴,从生态系统服务角度评价城市生态系统的整体水平.深入分析不同类型绿地乔、灌木所占比例,能够促进城市绿地提质增效.为提升城市公园体系的服务功能,更好地满足市民休闲游憩需求,分别评价公园体系的服务半径.上述城市园林绿化评价新指标由国家生态园林城市——徐州的建设实践进行验证.
公园城市的发展与建设使城市中的自然由各要素独立运行转变成为城市自然系统整体联动,传统生态修复中以单项要素和单一问题为对象的保护修复方式已不再适用于公园城市中的山水林田湖草一体化保护修复要求.基于既往生态修复方法和山水林田湖草保护修复思路,探讨耦合公园城市理念的城市自然系统整体修复方法,提出由对象层级确定、生态问题识别、策略路径构建、项目实施引导组成的修复框架,并以成都市东进区域为例,从资源状态、生态过程、服务功能三方面对公园城市自然系统进行整体修复,以期为公园城市建设及山水林田湖革一体化保护修复提供经验启
眺望景观的评价研究是城市景观规划设计的重要参考,而福道的建设与以眺望景观优化为主要内容的城市风貌导控有着直接联系.因此,在福州城市双修总体规划中“登山观城”视廊建设的思路框架下,利用ArcGIS构建以福道所在山体群为核心的城市区域三维场景模型,模拟“登山观城”的视角对周边3个观测片区的可视域及建筑空间层次展开量化评测,并根据量化评测数据提出以协调“城-景”边界为导向的研究区眺望景观建筑高度控制方法.最后利用GIS进行眺望视线控制基准模型的导控模拟,旨在为眺望景观优化控制领域的研究进行补充,为相关规划设计决
承德避暑山庄作为历史遗产的大类之一,其水系景观蕴含的雨洪调蓄理念对于缓解园林雨洪灾害有着重要意义.然而,对避暑山庄的定性分析并不能充分认识和挖掘其水系的价值所在.基于此,对承德避暑山庄水系的历史变迁与水系现状进行梳理,以避暑山庄水系现状为研究对象,应用暴雨洪水管理模型(SWMM)模拟其在不同暴雨重现期下的水文过程,通过数据分析对避暑山庄雨洪调蓄能力进行定量化评价.结果 显示:避暑山庄水系具有优秀的雨洪调蓄能力,但面对极高强度降雨时存在溢流的现象,需提前防范.数值模拟技术的应用同时也加强了文化遗产研究的深度
无障碍开放空间的设计与建设对提升残障人群及老年人等弱势群体的福祉具有重要意义.基于对丹麦在无障碍设计方面具有代表性的多种类型开放空间项目设计师的访谈研究,剖析开放空间无障碍设计的内涵、设计理念与策略.结果 表明,无障碍开放空间应以物理环境的无障碍为基础,以不同群体的使用与体验为核心进行设计.在设计策略上应将无障碍整合到总体设计中,同时将无障碍考量融入设计全程,避免在项目完成后附加到已建成环境之上,做到“隐形无障碍”,减弱心理和人际等层面的障碍对残障人群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