迎难而上 百折不挠

来源 :文化月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aitata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道路阻隔、通信中断、房屋坍塌、生命危殆……5月12日,突如其来的8.0级大地震,袭击了四川北部的广大地区。巨大的灾难,震惊中国,震动世界!
  灾难来临之际,新华社70多位记者兵分16路在第一时间奔赴汶川、北川、茂县、理县、绵竹、什邡等重灾区。面对震后的废墟,我们在哭泣中拍照、在乱石纷飞间采访、在余震不断中写稿,更是在大灾大难中见证了人性的光辉,见证了一种不屈不挠的民族精神。
  
  灾情就是命令 时间就是生命
  
  12日下午汶川特大地震发生后,记者当夜出发前往这次地震的重灾区绵阳市北川县,在这两天两夜里,记者见到了无数的凄惨情景、见到了许多感人的场景、也有与死神擦肩而过的经历。
  13日凌晨1时,记者从成都出发前往北川,凌晨2时50分左右,途经另一重灾区绵竹时,看到整个城市一片漆黑。除了汽车的灯光外,没有其他一点亮光。虽然成了第一批进入四川地震受灾最为严重地区之一的记者,但黑暗中的沉寂让记者第一次对地震感到了恐惧。
  


  13日凌晨4时许,在距北川县城10余公里处,记者刚穿越了一个只有在游戏中才能见到的“巨石阵”:公路两旁都是从山上滚下来的巨石,有的像办公桌大小,有的像一间房屋大小。整条公路被砸得面目全非,山体垮塌阻塞道路。在4时10分许,记者一行突遇余震,所坐的越野车被迫停靠在公路边,在伸手不见五指的夜色中,突然感觉车体剧烈晃动,然后听见从后方几百米处传来轰轰声,接着是重物坠地的巨响,估计是记者车辆刚刚经过的路段,山体再次垮塌。4时48分,记者坐在车厢内感觉车体再次猛烈摇晃,左方传来山体垮塌的巨响,以及巨石砸在水面发出的声音。因公路两旁都是山,黑夜中也不知道山体离公路有多远,特别担心被石头砸中,此行的任务就没法完成了。在困境中感觉离死神相当近,随时都有可能殉职。
  记者赶到北川县城后,看到了最让人难忘的场景:在县城一处倒塌的房前,一面平移了四五米的墙壁死死地压在两个大人身上,大人身下又护着一位小女孩。人们纷纷谈论,将孩子护在身下的肯定是小女孩的家长,危难关头,令人肃然起敬的父母以自己的生命换取了孩子的平安。当天的救援人员没有合适的工具,无法将孩子救出,这个小女孩的命运令记者牵挂了10多个小时,所幸的是14日,救援人员终于将她成功救出。
  在抵达北川后的20多个小时里,记者与灾区人民一样,吃不上饭,喝不上热水,没地方睡觉。(记者冯昌勇自北川县报道)
  汶川,“5·12”地震的核心地区。经过两个多小时的背包跋涉,13日17时35分左右,两名新华社记者和一名技术人员,从都汶公路垮塌处赶赴位于汶川县和都江堰交界处的紫坪铺大坝。此时,解放军某部官兵和成都武警官兵,正设法利用冲锋舟从水路进入“5·12”汶川地震的震中区——汶川县映秀镇进行紧急救援。
  由新华社抗震救灾报道前方指挥部组织的这只步入汶川震区采访小分队,是于13日14时从成都出发的,经过一个多小时的车程,记者在地震发生后第二次来到了都汶公路的山体滑坡处。得知路很难在短期内疏通后,记者便带“上海事卫星”和电脑,准备徒步翻越山体垮塌路段。
  但现场施工人员经过仔细勘察后,认为山体滑坡已经大面积损坏公路,上有山石翻滚、下有滚滚岷江,徒步翻越垮塌路段极其危险。最后在现场施工人员的指引下,记者经过两个多小时的步行,终于在当日17时35分左右成功绕过垮塌路段,并抵达都江堰与汶川交界的紫坪铺大坝。
  走过紫坪铺大坝,记者终于踏上了此前由于停电和塌方而与外界隔绝的地震中心区——汶川县境内的土地。
  在这里,记者看到,由于气候变化无常和山体塌方,参与救援的解放军某部官兵和成都市武警部队,正在紫坪铺大坝脚下,设法利用冲锋艇从水路进入“5·12”汶川地震的震中区——汶川县映秀镇。
  解放军某部军务处处长傅江告诉记者,此前,他们已经组织39名官兵进入汶川区域,在距汶川县映秀镇5公里处登陆上岸。登陆后,官兵们再步行进入映秀镇进行紧急救援。武警成都指挥学院一大队政委马毅对记者说,他们也已经在13日晚之前,用冲锋艇送30人的武警官兵进入汶川受灾地区。
  


  13日19时许,傅江答应愿意帮助新华社记者组织冲锋艇进入震中区——映秀镇。但由于18时30分左右,水面上突起大雾,且有暴雨,为安全起见,傅江取消了这一计划,但答应新华社记者,将于14日一早,用冲锋艇把记者送至第一线前沿。(记者叶建平、刘派、苑坚自汶川报道)
  13日天刚亮,一宿未眠的记者奔赴绵竹市汉旺镇震灾现场,一些救援人员正在搜救被埋在下面的200名学生。在学校旁边的一块空地上,一对夫妇坐在一具遗体旁边,那名妇女痛哭流涕。当记者在远处将镜头对准他们,在颤抖中按下快门时,一种酸楚涌上心头。
  汶川地震发生后,金花镇至今仍与外界没有联系。14日,为了解那里灾民的情况,记者驱车前往。来到断路处,记者看到整条公路满是巨石,有的甚至高达4米,但从高处隐约看见公路的末端有一片村庄,于是立即拿着相机和采访本徒步前行。
  巨石阵的覆盖距离至少达500米,有的两块巨石之间仅有1米多宽的缝隙,我们不得不小心地从中间穿过,还得不时提防从山上滚下的石头。500多米的距离,走了15分钟。穿过巨石阵,又走了10多分钟才来到那个村庄,那就是金花镇云盖村。
  云盖村的村民看到我们前来,第一句话就是“给点水喝吧”,原来他们现在只能喝河水。(记者叶建平、刘派、苑坚自绵竹市报道)
  北川县是重灾区。与13日相比,北川14日的救灾抢险有了较大改观。首先是救灾物资开始陆续到位,灾民吃住基本生活得到保障,灾区秩序基本稳定;其次是一些大型抢险机械陆续到位,开掘地震废墟抢救被埋群众的进度提速。但气温的陡然上升,可能引发疾病传染,给救灾抢险带来新的问题。
  在这充满危险和悲情的一天,在满目悲怆的同时,记者被一种力量所深深震撼,这种力量来自普通生命,来自平凡老百姓。
  在罕见天劫突然降临时,北川县中学普通教师刘宁救出了学生却永远失去了女儿。在地震来临时,他冷静勇敢地使全班59名学生全部得救,但就在同一天,他却永远失去了同样作为该校学生的宝贝女儿。丧女的巨大悲痛,更加凸显出这位父亲的可敬。(记者刘大江、冯勇、黄堃自北川报道)
  
  困难重重,我们迎难而上
  
  路不通、电不通、通信不通……突然降临的巨灾,把救灾工作抛入重重困难之中。
  四川省副省长李成云14日下午说,汶川地震已造成全省17个市、州(四川共21个市、州)不同程度受灾,14463人遇难,失踪1405人,被埋25788人,受伤64746人,损坏房屋415万余间、倒塌房屋21.6万间……
  在四川绵竹市,12日地震发生以来,由于交通、通信中断,绵竹的清平、天池、金花等3个乡镇仍然无法联系,在那里有受困群众2万多名,目前具体伤亡情况不明,施救工作基本没法开展。
  绵竹市市委书记蒋国华说,这3个乡镇还有一些矿山,据清平乡逃出来的人员说,金花镇三江磷矿400人不知道是被困在洞内还是洞外,急需查明。指挥部先期派往3个乡镇的4个小分队由于天气因素、余震不断,走到山口又退了回来,前期空投的食品和药品到达地面后损坏严重,抗震救灾形势仍然严峻。
  从清平乡徒步5小时走出来的唐兴洪说:“乡里已经没有药了,2000多人有一半受伤。”从天池乡返回的王勇说:“山体滑坡堆起了一座山,天池乡盐井村整个都被埋了,乡政府附近地势低的坝子积水都有一米多深了。”(记者叶建平、刘派、苑坚自绵竹市报道)
  汶川县映秀镇是地震中心区之一,由于道路损坏、通信中断,缺乏大型救灾设备和足够的救援人员,现在救灾工作困难重重。记者14日下午在该镇漩口中学看到,门前的空地上到处都是受伤的群众。该中学主教学楼已经垮塌,其他几栋教学楼也出现较大的裂痕和损毁。
  由于该镇与外界相连的道路几乎全部损毁,大型吊车、挖掘机等救援设备无法进入灾区,整个镇只有一台铲车。虽然已有数百名解放军官兵徒步进入灾区,但救援进展极为缓慢。
  因为缺少帐篷,无法搭建指挥所和救援场所。伤员只能躺在露天。一些伤员的亲属,自己用手拉着毯子为伤员遮挡阳光灰尘。此外,当地饮用水、药品、食品极度匮乏。(记者侯大伟、谢佼、徐博自汶川县映秀镇报道)
  


  什邡市的重灾区红白、营华、八角3镇,尚有上千群众未和外界取得联系。记者了解到,截至14日上午10点半,什邡市已有2000余人遇难,并且遇难人数还在上升。遇难学生超过300人。仅红白镇,已确定遇难的群众有600余人。金河磷矿有650余名矿工遇难。另外,3000余名受伤群众已经或正在接受治疗,还有上万人等待救治。(记者黄堃自什邡市报道)
  记者5月14日在汶川县采访了解到,刚刚抵达的救援人员发现,当地救援存在“三缺”:缺药、缺专业人才和设备。
  14日早上,天气好转。记者于上午9:05乘坐解放军的直升机飞往汶川。上午10:30,飞机停靠在县城附近的一块高地上。
  从飞机上往下看,有三个比较明显的感觉。一是道路毁坏的情况特别严重,恢复交通将非常艰难。只见公路两边的山特别高、特别陡,因为发生大面积的滑坡,很多路段被堵塞。小的山体滑坡把马路埋住了,大的滑坡体把马路整段整段打到江心。有些山体因滑坡已看不到绿色。
  二是县城的大部分建筑结构较为完整,但震中心映秀镇等七八个乡镇灾情十分严重。记者看到,这些乡镇的建筑物基本坍塌,几乎没有一座好楼。有一个变电站扭成了麻花,全部成了铁架子。有些楼彻底成了瓦砾。被废墟掩埋的群众可能非常多。
  三是各个方面的救援已全面展开。飞机降落以后,就有几十个村民围过来了。记者问,村里情况怎么样?一位村民说:“村里死了十几个人。”
  记者在现场碰到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一位副州长,名字叫李川,他看上去灰头土脸,记者原以为是本地村民,想采访他。他说:“我是阿坝州的副州长。”随后,记者又看到一个穿武警军装的年轻人,衣服上写着“消防”两个字。他说:“我是昨晚走进来的,是来支援的。”他搭乘我们的直升机飞回都江堰,他说,这里面临 “三缺”,一是缺药,二是缺专业的救援队伍,三是缺大型救援器材。他说:“我们的救援队伍比较完整。我要把我的队员带进来。”他同时希望各有关方面加大对这些方面的支援力度。我们飞机机组本来是3个人,随行人员原来有五个,这位消防员上来以后,机舱门都关不上了。最后,这位消防员抱着一个伤员,也没有找座,就悄悄坐在角落里。记者在后舱站着,后边是一个十六岁的男孩,脚骨折了,都变形了,疼得直冒汗,但一声不吭。(记者徐壮志自汶川县报道)
  
  百折不挠 人性的光辉在震后废墟中闪现
  
  这是一道令人动情的风景。5月12日凌晨,在成都通往都江堰的成灌高速路上,100多辆闪着应急灯的出租车冲破茫茫夜色,疾驰在前往都江堰抢救伤员的路上。灾情发生后,都江堰运送伤员的车辆严重不足,成都市交通委员会通过交通电台紧急呼吁出租车驾驶员前往都江堰,短短几个小时里,17家出租车公司的近千辆出租车自发前往,参与到义务救援的大军中。(记者任硌自都江堰报道)
  都江堰人民医院医生邹建文回忆起5月12日下午那惊心动魄的一幕,依然心有余悸。
  当时,1名护士、1名麻醉师,包括邹建文在内的5名医护人员正在4楼手术室为患者杨某做阑尾切除手术,刚刚成功切除阑尾,地面突然强烈震动起来,“砰!” 一声巨响,手术室的空调机应声倒地,灯突然熄灭,手术室立刻陷入一片黑暗之中。出于本能,医生们伏在手术台上,空气中弥漫着令人窒息的紧张气息,但没有一个人丢下病人独自逃生。几分钟后,震感减轻,医生们站起身来,在应急灯的照耀下,用了大约半小时时间,为病人完成了手术,并抬着病人走出大楼,成为这栋楼中最后逃生的人。
  


  “病人在,医生在。这是我们的职责。”邹建文说。地震发生后,成都市各家医院都在最短时间迅速转移出病人。12日15时20分,地震后仅32分钟,成都市第二人民医院近900名住院病人全部安全转移到院坝上的“临时医疗点”,无一病人在地震中受伤。在四川大学华西医院,近5000名病人被及时转移到安全地带。(记者任硌自都江堰报道)
  地震发生时,崇州市怀远镇中学初一五班的31名孩子正坐在四楼教室里,听英语老师吴忠洪上课。地板突然剧烈地摇晃起来,吴忠洪愣了一下,很快意识到了危险,他一个箭步冲到门口,用力扳住摇晃不止的教室门,然后扯开嗓门,对一屋子惊呆了的学生喊道:“是地震,不要慌,大家快下楼!”他守护着学生一个接一个跑过三楼的楼梯口。当发现还差两个孩子后,吴忠洪赶紧转头,逆着人流方向拼命往楼上跑去。“吴老师,楼要垮了,不要上去!”倒数第二个跑出教室的学生林霞着急地喊道,但是她看到的只有吴忠洪义无反顾向上奔跑的背影。就在林霞和同学们撤离教学楼几秒钟后,这栋四层小楼伴随着一声巨响,轰然坍塌,吴老师和班里的两名同学瞬间被淹没在一片废墟中……(记者任硌自崇州市报道)
其他文献
1.春节回家,和同学一起聚会。因为五音不全而从来不会开口唱歌的他乘着酒兴在我耳边唱起郑钧的《灰姑娘》,还越唱越投入,最后甚至抢过话筒高声唱起来……第一次发现,原来他唱歌还真好听!  2.一直嚷着要他送我百合花,粗心的他却总是忘记——终于有一天回家,看见电脑桌上放了一束花,上面的纸条上写着:“老婆,送给你喜欢的花。又要了一个我的第一次……”正在窃喜,却发现那花原来是康乃馨!  3.第一次去逛街。看见
期刊
身高178以上,体重140以上。  要温柔体贴,但不要烦来烦去。  要幽默点,不要话多,不能臭屁。  不能自以为是,要理解我的心情;不要自恋。  我只能是你的唯一,不能是“之一”;你可以是我的之一,但绝不是我的唯一。  要有一点点才华,要有智商,不能那么弱智,不能是白痴。    要孝敬父母,要有爱心,但不能把我当成小孩子。  要用香水,不能臭哄哄的;可以三天不刮胡子,可是不能两天不洗澡。  愿意为
期刊
石家庄丝弦是石家庄土生土长的地方戏,至今已走过了五百多个春秋。五百多年来,它以真声唱字、假声拖腔的独特唱腔,生动朴实、热烈火爆、崇尚特技的表演和浓郁的乡土气息深深吸引着这方土地上的人民。1957年11月,石家庄市丝弦剧团首次进京演出引起轰动,周恩来总理于11月21日为剧团亲笔题词:“发扬地方戏曲富有人民性和创造性的特长,保持地方戏曲的艰苦朴素和集体合作的作风,加强学习、努力工作,好好地为广大人民服
期刊
废墟、废墟、废墟,还是废墟!心痛、心痛、心痛,止不住的心痛!在我深入采访过的都江堰、德阳、绵竹、什邡、彭州、北川等市县,看到最多、也最心痛的就是那些四处可见的废墟。在一堆堆曾是一个个美好家园,而今已变成钢筋、水泥、乱砖、碎石、木料、电器堆砌的废墟里,多少生命顷刻玉殒,多少家庭一朝破碎。当一次次听到不断上升的伤亡人数时,当一次次看到绝望、忧伤、苦楚、无奈的面容时,我的眼泪不止一次流了下来。很多时候,
期刊
摘要:插图是一门具有特殊性质的艺术形式。在风格与形式上它像纯艺术那样无拘无束、变化多端;但在创作内容上又要受到服务对象的限制,属于设计范畴,同时还要和许多艺术设计形式综合成一个整体,很少孤立存在。它涵盖面、渗透力、融合性都很强,插图的这些独特性决定了他的表现形式必然十分丰富多彩。  关键词:表现形式 传统手绘 印刷工艺 设计软件      从有大众传媒和公共艺术设计开始的那天起,插图就扮演着十分重
期刊
“啃老族”这个名词在过去是没有的,是近些年来才出现的新名词。也是近些年来出现的怪现象。对于许多家长来说,很怕被人这样指责说:“你家的孩子怎么没有工作,在家里靠父母养活,是个‘啃老族’。”  一般来说,这些“啃老族”大多数是以高学历的居多,多数是大学本科毕业生,当然也有硕士博士。对于“啃老族”的现象也不能一概而论、一味地指责,如果不做具体的分析,是不客观的。产生啃老族的原因很多,有躺在父母身上心甘情
期刊
上一代对下辈有抚育的天职,下一辈对上一代有赡养的义务,这是我国家庭关系的传统模式。但是近年来这一模式在我国城市里发生严重的倾斜,出现了各式各样的“啃老”现象,成为日益突出的社会问题,成为困惑万千家庭老年人的难题。许多老人无奈地发出“如今这家庭,究竟谁养谁”的感叹!    “啃老”现象种种  “啃”钱财    对于城市里的老人来说,大多是工薪一族,退休后有养老的工资,且多少还有点积蓄。俗话说“儿有女
期刊
上周,张姨专程到北京给儿子送了5000块钱。儿子电话里说,为工作方便,想买笔记本电脑,缺钱!张姨一听,跟接了圣旨一样,电话一撂就从老家飞来了。  “儿子干的是正经事情,当然要支持。” 张姨自己和自己说。  张姨的儿子26岁,是典型的80后生人,头发先染后烫后挑,一会儿扎个马尾巴,一会儿散开着,一会儿又剃光了,花哨得很。从学校毕业后就开始待业,赋闲在家两年,虽然父母也托人给他找过几份工作,但都不了了
期刊
“啃老族”,一顶多么空口白牙血迹斑斑的大帽子,而在生活中,很可能在混沌不觉间,你已然成为了一个老实巴交或者道貌岸然但却是名副其实的“啃老族”。一边辛苦赚钱入不敷出,应付着生活在社会上若干形形色色所谓的必要花销,一边不得不口嚼黄连被人家戳着脊梁骨伸手向家里讨钱、讨房、讨安逸。那些戳脊梁骨的人影里,很可能还混迹着你自己,就这么腹背受敌良心难安,为的也大概只是一双新出的阿迪球鞋,一款流线型设计的奔驰小跑
期刊
一提起“啃老”一族,许多家长都叹息声声,忧心忡忡,显得十分的无奈。其实,“啃老族”并非我国所特有,在西方发达国家也同样存在。据《参考消息》报道,近年来美国还衍生了一个新兴的行业,专门为“啃老族”进行心理咨询呢!    “啃老族”的提法,据说最早出现在上世纪九十年代中期,但这一群体这些年大有燎原之势,越来越引起人们的关注,成为城市里一个突出的社会问题。最近,一些媒体就刊载了不少涉及此事的报道,不过我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