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极拳的对拉弓劲与八面支撑

来源 :少林与太极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Taosnowball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拳经云:“蓄劲如开弓,发劲如放箭,曲中求直,蓄而后发。”这正是一身备五弓(指身躯犹如一张弓,两手为两张弓,两足为两张弓),蓄放相间。五弓合一乃宏观所述,细微之处和练功要领还得习拳者思考研练才能获得真知。曲中求直产生劲的对拉,确立了弓架的角度。所谓开弓,“弓”可模拟为拳架的动作,外形姿势的正确与否和内功修炼是否得法,直接影响到弓劲(为了方便研讨,本文暂且称它为弓劲)的质量。太极拳从头至尾都包含着如弓状的对拉劲道,在完成一个动作时,总是上下、左右、前后进行对拉弓劲的拔长。怎样使太极拳的拳架与推手动作像拉足的弓、发放的箭,这个具有浓郁太极拳味道的问题,确实值得拳友们共同研究。笔者在此谈点个人感受,作为引玉之砖,诚望同道批评指正。
  记得我学拳伊始,有一次在恩师林墨根先生的家里听他老人家给师兄师姐传授分解某些拳式动作的技击用法及练功要领时,林老师说:“单鞭掌不是重在左掌打人,而是右勾手用劲;倒撵猴不是重在左(右)掌击人,而是右(左)肘使劲;玉女穿梭亦不是重在左(右)掌按击彼方,而是在右(左)掤滚手使劲……”当时自己想了又想都搞不清楚,明明看见示范单鞭掌时是用左掌向对方胸部按击,为什么说是右勾手用劲呢?后来得到林老师多次悉心的言传身教,我才逐渐有所理解和体悟。我认为有大约四部分的对拉弓劲是较为明显的。
  1.郾头部百会穴与会阴穴之间的对拉弓劲,“虚领顶劲”与“气沉丹田”为上下对拉,两者保持匀称。上以提顶相吸相系(提顶要领是头颈正直,不低不昂,神贯于顶,提挈全身),上体前从锁顶后大椎与裆的中心或尾椎骨上下相对连成一条中线,下以吊裆(两股用力臀部前送,裆部有向前上翻之势,就是吊裆)相随,形成上下一致的对拉弓劲,体现出分合统一的整体性。这个对拉弓劲以腰为弓,以大椎和骶骨为弓梢,腰背命门穴是“身弓”中重点的关键。人的脊柱骨占人体总长度的45%,天然形成S形的生理曲线,做好顶头悬、松胸内含和尾闾收,能使人体脊柱骨拉开,能降低人体重心,使下盘稳固。具体练法以弓步为例说明。头往前松,胸往后松;尾闾往前松,胯(前腿)往后松,要松至恰到好处。这是两个相反的对换拉弓劲,刚好形似英文字母的S。太极阴阳圆图中的阴仪与阳仪是被S分开的,正所谓“太极生两仪”。
  2.郾肩肘、腕之间的对拉弓劲。肘为弓把,手腕和臂部为弓劲对拉,产生松肩、垂肘、松腕三者之间的弓劲对拉,也产生含胸拔背与松肩松腕之间的对拉弓劲。
  3.郾胯膝、足之间的对拉弓劲。膝为弓把,胯骨与足跟为弓梢,两胯之间对拉撑圆,产生了弓劲。同样,两膝关节相反方向微屈,微向里扣内含圆,加上两足前弓后撑,产生外形屈,内中求直,形成对拉弓劲的圆裆。
  4.郾两手与两足之间的拉弓劲。两手与两足向前后左右或上下分开,方向相反相互进行对拉弓劲的拔长,做到上下左右内外贯通一气。林墨根老师曾说过:“在练拳架或推手时,要下松涌泉,上松劳宫。”这也是一个手与足之间的对拉劲道。往下松涌泉穴,意识引导涌泉穴位贴地,这样能使下盘稳固,还能较好地产生反坐力。若下盘不大稳固,上身又怎能松得好呢?往上松至劳宫穴,能使五指自然舒伸,因此劲道能从手指畅通透出,亦能提起拳意精神;再者,劳宫穴的内气之感较强,对听劲极为有利,能灵敏感触对方来劲。单鞭掌的动作是大家熟悉的,若练得得法时至少要产生四个对拉劲道:一是两手之间的对拉弓劲;二是两足之间的前弓后撑,裆下有桥的圆裆的对拉弓劲;三是右垂腋钩手与左足之间的对拉弓劲;四是左掌与右足的对拉弓劲。又如玉女穿梭,若练得得法时亦至少产生四个对拉弓劲:一是两手之间的对拉弓劲,二是左(右)掌与右(左)足之间的对拉弓劲,三是右(左)掤滚手与左(右)足的对拉弓劲,四是两足之间的对拉弓劲。
  对拉弓劲和太极拳中的阴阳变化与放松有着很大关系。如单鞭掌,对手而言,左掌为阴,右钩手为阳。再如玉女穿梭,对手而言,左(右)掌为阴,右(左)掤滚手为阳。放松就是在不违反生理和太极拳形态特点的条件下,使全身关节松开,骨骼韧带拉长、开放、舒展,使全身有机地联系起来,更好地联结成一个整体,有放展撑开和沉重的感觉。所以说,对拉弓劲的大小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阴阳相济与练拳求(是自然追求,而不是刻意强求)松的质量,这点要下工夫揣摩才能有感受,不同水平的练拳者有着不同层次的对拉弓劲。
  我习拳一晃已经二十几年,近年体悟对拉弓劲有了更深层次的认识。同道拳友都知道,“支撑八面”是传统太极拳锻炼的基本要求,不仅在推手训练中要贯彻,就是在拳架练习中也要贯彻。有了前后、左右、上下与里外的对拉弓劲,就能做到“支撑八面”。做到“八面支撑”,就产生气势。气势的质量,具体表现为太极浑圆劲。太极浑圆劲是周身八面支撑而形成的,浑圆劲是充满内气的太极拳。太极拳练到一定程度,前拥、后撑、上领、下沉,丹田之气充盈周身,做到人身处处皆太极,平时处于松柔状态,遇到紧急情况可一触即发。对于初学者,理解和体悟前后、左右、上下的对拉弓劲还比较容易,但理解和体悟里外的对拉弓劲就有一定难度,进一步理解和体悟八面支撑的太极浑圆劲就更难了。《太极拳经》关于十三势的论述中,进步、退步、左顾、右盼与中定合称五行或五步,从文字表面看确实只言明了前、后、左、右四个面。可是,读懂《太极拳经》不能只从文字表面理解,要深入细研理解内在奥秘,就要想办法悟透文字后面的玄机。五行关键在中定之“中”。可以说“中”字涵盖了所有相对立之两面的内在关系。因此,五行之中位,也必然包含了上与下两面;同时,“中”还蕴涵着太极拳最为核心的两面,即里面和外面。太极拳是内家拳,内家的寓意关键就在于练拳不但要习身体的外在之动,更重要的是要求得神、意、气之中和的内在功夫。太极拳修炼中所求的是内外相融、周身协调之整体,这样的“支撑八面”才符合《太极拳经》“上下前后左右皆然,凡此皆是意,不在外面而在内”的太极内核。一举手一投足,皆是太极状态,都要由对拉弓劲进入八面支撑。我们通过拳架与推手不断提高“支撑八面”的协调能力,就会相应提高太极浑圆劲的质量。
其他文献
每天清晨,武汉体育中心群众健身的场地上就响起悠扬的音乐,一群中老年人随着音乐缓缓舒展地练起了太极拳。站在队伍前面领着大家练太极拳的是一位中年妇女,只见她精神抖擞,动作优雅,刚柔相济,松活弹抖,把太极拳博大精深的韵味表现得淋漓尽致,内行人一看就知她是太极拳高手。一曲完了,她回转身来,向大家讲解一些太极拳的要领,还不时下到场地纠正一些人的错误动作。她的一言一行感染着在场健身的中老年朋友,大家都用一种赞
日前,笔者对基层连队秩序进行随机检查时,发现一种“费解”的现象:个别连队每次迎检的哨兵都是同一个人,拿出来的教育本也都似曾相识……通过深入了解发现,原来是个别连队主
习主席曾引用过《史记》中“三不欺”的例子,即“子产治郑,民不能欺;子贱治单父,民不忍欺;西门豹治邺,民不敢欺”。在我看来,子产是事必躬亲的典范,子贱是委任责成的楷模,西
15岁的习近平作为“黑帮子弟”来到陕北黄土地时曾经迷惘、彷徨,22岁作为党支部书记离开时,他已经有着坚定的人生目标,充满自信。他讲:“作为一名人民公仆,陕北高原是我的根,
“祖国交给我一条边防线.我把使命扛在男儿双肩。爬冰卧雪不惧风寒,枪林弹雨冲锋向前……”一曲《我爱边防线》,回响在藏东南的高山峡谷间,一群钢铁哨兵正在复杂气候条件下穿
各科教学是向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最经常的途径,因此教师在教学中要有强烈的德育意识,把德育渗透到教学过程的各个环节中.
为隆重纪念一代宗师买壮图诞辰206周年,加强心意六合拳理论及学术研究,扩大交流,增进友谊,促进心意六合拳传承与发展,4月23日至24日,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心意六合拳学术研讨会在河南省周口市体育馆隆重举行,来自河北、陕西、山西、河南、上海及香港等16个省市和特别行政区的心意六合拳协会的70余名专家、名师参加了此次会议。  心意六合拳是中国传统武术中优秀内家拳种之一,它以六合为法,五行十形为拳,心
【摘要】舞龙运动是中华民族传统的体育活动,是中华民族灿烂文化的一部分。开展舞龙运动,不仅有助于推进我国高校体育课程建设,更有利于民族文化的传承和民族精神的弘扬。本文对舞龙运动的文化特征进行了深入研究,指出舞龙运动具有传承性、变异性、历史性、地方性等特征,在此基础上提出了科学化是舞龙运动发展的内驱动力。  【关键词】舞龙运动;文化特征;发展策略    Cultural Features and De
丁绍良先生已经80岁了,祖籍湖南省怀化市黄金坳乡,是怀化市广播电视局退休干部。丁老一生爱好广泛,对书画、摄影、武术均钻研颇深,各项荣誉纷至沓来。而最让丁老感到欣慰的,是他退
时光匆匆逝,弹指一挥间。忙了一年,又快年终总结了。在这个关键时刻,想必没有谁不希望自己能立个功、受个奖,被表彰、被肯定,即便是“混日子”的人,也存有一丝幻想,期待天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