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史记》作为“二十四史”中的第一部,由五体构成,分别是:本纪、表、书、世家、列传。其中表有十篇,由于它记载史实较为零散,因此常常被读者忽略,甚至有些版本干脆把“表”删掉,做成选本。但是,《史记》研究者都知道,精读《史记》十表,是研究《史记》的一把钥匙。郑樵曰:“《史记》一书,功在十表。犹衣裳之有冠冕,木水之有本原。”足见“表”的重要性。近期笔者在闲暇时重读十表,感慨良多。现取阅读《高祖功臣侯者年表》的一些体会,与诸君分享。
《高祖功臣侯者年表》是《史記》十表中的第六篇,记载的是跟随刘邦打天下的143位功臣封侯建国及传之子孙的世系,时间从汉初一直到汉武帝太初年问。刘邦封侯时曾信誓旦旦地说:“使河如带,泰山若厉。国以永宁,爰及苗裔。”意思是说,即使黄河干枯得只有衣带那样窄,即使泰山平得像磨刀石,你们的封国也永远是安宁的,并一代一代地让你们的子孙继承下去。大有江山永固,与臣同享,“天地合,乃敢与君绝”的意味。可实际情况如何呢?短短一百年时间,在143位功臣侯者中,除了18位因为无子国除,1位失载,5位尚在外,其余的119位都是有罪国除。按照大众的视角,花无百样红,人无千日好,君子之泽,五世而斩。这些诸侯的继承者长期不劳而获、骄奢淫逸、自甘堕落,最后自作孽、不可活,多行不义必自毙。这种想法,言之凿凿,合情合理,仿佛成了历史铁律,让人难以反驳。但是历史真相是怎样的呢?
司马迁给出了历史家的视角。通过谱列世系,司马迁敏锐地看到,上古诸侯传代数千年,而汉初诸侯却如此短促,究其原因,要害在于失仁义之本。一方面是汉朝最高统治者德薄寡恩,另一方面是诸侯们咎由自取。上之失仁义,“罔亦少密焉”,国家的法网即皇帝对诸侯们的制裁过于严厉;下之失仁义,“皆身无兢兢于当世之禁云”,即这些诸侯们没有老老实实地遵守国家法令。归根到底,上下皆失仁义之本。属于诸侯失仁义之本的,只是一部分,诸如坐略人妻、坐杀人、坐祝诅、坐奸淫、坐大不敬、坐谋反等,这些人确实应该被绳之以法,定罪国除。但是也有相当多的诸侯只是因为犯了较轻的过失而丢国的,诸如坐酎金失侯、为太常庙酒酸失侯、不偿人债过六月失侯、坐出国界失侯等,往往是在上者巧立名目,欲加之罪。尤其是刘邦所封列侯在武帝时代被大量消灭,更能说明问题。在武帝朝,高祖功臣侯者被除国者多达66位。针对此事,日本学者中井积德指出:“是时四方征伐,有功者不得不封,而天下无地可封焉,故不得不减旧封,是事所必至,虽孝武之残忍寡恩,亦少有可恕者,要之处之之道失宜耳。”这话说得比较客观。至于采取的手段,确实残酷了些,有的显然是强加罪名,无中生有。
与大众的视角相比,历史家多了一些清醒和睿智,他告诉我们,历史不是任人打扮的小姑娘,不是人云亦云,不是大而化之,而是真相,历史的真相!
读史使人明智。这句话是真正沉浸在历史经典中的读者才能切身感受到的,读史不仅能使人获得智慧,而且会带来乐趣,我称之为“智趣”。这种“智趣”,发之于脑,践之于行,乐之于心,简直妙不可言。
《高祖功臣侯者年表》是《史記》十表中的第六篇,记载的是跟随刘邦打天下的143位功臣封侯建国及传之子孙的世系,时间从汉初一直到汉武帝太初年问。刘邦封侯时曾信誓旦旦地说:“使河如带,泰山若厉。国以永宁,爰及苗裔。”意思是说,即使黄河干枯得只有衣带那样窄,即使泰山平得像磨刀石,你们的封国也永远是安宁的,并一代一代地让你们的子孙继承下去。大有江山永固,与臣同享,“天地合,乃敢与君绝”的意味。可实际情况如何呢?短短一百年时间,在143位功臣侯者中,除了18位因为无子国除,1位失载,5位尚在外,其余的119位都是有罪国除。按照大众的视角,花无百样红,人无千日好,君子之泽,五世而斩。这些诸侯的继承者长期不劳而获、骄奢淫逸、自甘堕落,最后自作孽、不可活,多行不义必自毙。这种想法,言之凿凿,合情合理,仿佛成了历史铁律,让人难以反驳。但是历史真相是怎样的呢?
司马迁给出了历史家的视角。通过谱列世系,司马迁敏锐地看到,上古诸侯传代数千年,而汉初诸侯却如此短促,究其原因,要害在于失仁义之本。一方面是汉朝最高统治者德薄寡恩,另一方面是诸侯们咎由自取。上之失仁义,“罔亦少密焉”,国家的法网即皇帝对诸侯们的制裁过于严厉;下之失仁义,“皆身无兢兢于当世之禁云”,即这些诸侯们没有老老实实地遵守国家法令。归根到底,上下皆失仁义之本。属于诸侯失仁义之本的,只是一部分,诸如坐略人妻、坐杀人、坐祝诅、坐奸淫、坐大不敬、坐谋反等,这些人确实应该被绳之以法,定罪国除。但是也有相当多的诸侯只是因为犯了较轻的过失而丢国的,诸如坐酎金失侯、为太常庙酒酸失侯、不偿人债过六月失侯、坐出国界失侯等,往往是在上者巧立名目,欲加之罪。尤其是刘邦所封列侯在武帝时代被大量消灭,更能说明问题。在武帝朝,高祖功臣侯者被除国者多达66位。针对此事,日本学者中井积德指出:“是时四方征伐,有功者不得不封,而天下无地可封焉,故不得不减旧封,是事所必至,虽孝武之残忍寡恩,亦少有可恕者,要之处之之道失宜耳。”这话说得比较客观。至于采取的手段,确实残酷了些,有的显然是强加罪名,无中生有。
与大众的视角相比,历史家多了一些清醒和睿智,他告诉我们,历史不是任人打扮的小姑娘,不是人云亦云,不是大而化之,而是真相,历史的真相!
读史使人明智。这句话是真正沉浸在历史经典中的读者才能切身感受到的,读史不仅能使人获得智慧,而且会带来乐趣,我称之为“智趣”。这种“智趣”,发之于脑,践之于行,乐之于心,简直妙不可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