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文章以福建工程學院城乡规划专业三年级的场地设计课程为研究对象,针对该阶段学生所处的设计思维转型时期,将视觉笔记的记录、分析、设计三个层次介入课程教学过程,旨在通过学生的自主学习增加知识积累,潜移默化地实现思维转换,促进场地设计课程教学信息的有效传达,为探索城乡规划专业核心课程教学方法改革提高参考。
【关键词】城乡规划;场地设计课程;视觉笔记;教学方法
【中图分类号】TU98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9)09-0009-02
一、引言
我校为响应国家对地方普通本科高校发展的决策部署,提出了实现从新建本科高校向以增强学生创新创业能力为核心的新型应用技术大学转变的办学目标。城乡规划作为我校特色专业,是一门应用型、实践型很强的复合型学科,其专业人才的培养不仅需要掌握扎实的理论知识,更需要反复进行多类型设计实践以积累经验。2013版高等学校城乡规划本科指导性专业规范指出城乡规划专业本科教学目标为:为政府管理部门、规划设计单位、建设与开发企业,培养从事城乡规划与设计的专业技术人才。[1]因此,我校城乡规划专业的教学方法创新势在必行。
二、我校城乡规划专业学生现状
1.城乡规划专业学生的设计思维。
我校城乡规划专业本科教学为五年制,大一、大二主要进行设计基础训练,临摹大量素描、色彩作品与建筑初步练习,奠定设计基础能力,通过别墅、幼儿园、客运站等建筑单体设计,进入设计领域,这一阶段学生的设计思维以微观建筑空间为主。转入大三城乡规划专业学习后,学生的首个城乡规划设计为场地设计,要求学生以“城市空间”思维完成设计作业,这一阶段也普遍反映出学生的设计思维存在“建筑空间”到“城市空间”转换的困境,许多学生未成功完成设计思维转型,导致转入大四、大五高年级学习后,伴随电脑绘图软件的介入、网络丰富的设计案例,学生的设计作业多是不同案例的碎片拼凑,设计缺乏整体性,也未形成完整的城乡规划设计思维。
2.自主学习缺乏目的性。
城乡规划专业的学习需要大量的知识积累和体悟,而知识的积累不仅仅停留在对书籍的阅读、对案例的收集或抄绘或是完成一次课程设计,更应该在日常学习过程中,动手记录与分析,学会思考设计素材背后所蕴含的思想,实现具象信息的抽象化、符号化,最后融入自身的设计涵养中。而当前学生度过低年级盲目基础训练过程后,他们未能真正理解训练的意义所在,甚至让他们对手绘的作用产生怀疑。同时,在调研过程中,便捷的相机记录方式、唾手可得的设计素材与案例,进一步促使学生放弃动手记录这样的学习方式,导致对设计知识的学习仅停留下设计平面本身,而未能真实理解设计案例背后所蕴含的思想,学习缺乏目的性。
三、视觉笔记概念及其作用
1.视觉笔记概念。
美国学者诺曼.克罗和保罗.索拉于1984年出版的《建筑师与设计师视觉笔记》一书中,提出了视觉笔记概念,认为“视觉笔记就是与文字记录相对应的图形记录。视觉笔记是指记录以视觉信息为主的信息,这些视觉信息用文字是不能描述清楚的。”[2]视觉笔记的应用对象广泛,其强调记录者在丰富而复杂的世界中,提高自身的知识积累,并将记录的信息与设计之间产生切实联系。
2.视觉笔记对城乡规划专业教育的作用。
城乡规划专业设计能力的培养是教育的关键所在,而设计不是闭门造车,需要规划师在生活、学习甚至旅行的过程中不断收集与设计相关的各种信息,并进行信息的分析,以求得解决问题的路径。而视觉笔记学习方法的应用,有利于学生自主、能动地进行专业学习,并通过时间的积累形成自身的设计思想,具体作用如下:
(1)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
视觉笔记的首要作用便是设计素材的搜集,这要求学生在生活学习过程需养成随身携带笔记本的习惯,随时能记录下自身感兴趣的设计方法或图形资料,记录过程不要求构图和用笔的合理美观,只要求学生能在过程中搜集设计资料和感知城市空间感受,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重拾视觉笔记这一传统的学习方法,并在脑海中积累丰富多样的设计案例,强化对城乡规划空间的理解力,有助于在今后城乡规划设计课程中进行转换和应用。
(2)提高学生的视觉修养。
视觉修养主要指人对事物观察力的敏锐度以及对观察到的事物的视觉表达效果。无论是视觉敏锐度还是视觉表达对于规划师而言都是两种重要的技能,而视觉笔记的记录过程,可锻炼学生对信息的抓捕能力,并通过表达、概括和符号化等表达手法将抓捕到的信息进行记录,进而提升自身的视觉修养。“经常练习视觉笔记能培养学生迅速捕捉形象塑造的能力、深入刻画的能力、概括取舍的能力、传达情感的能力和把握全局组织协调画面的能力。”[3]
(3)促进创造性思维的形成 。
视觉笔记可以帮助学生将周边的现实世界与我们的设计联系在一起,在观察、记录、草图、反思的过程中,让学生将那些模糊不清的概念和感觉整理成自身愿意支持的思想,并帮助学生把内心的混乱变成一种和谐的东西,进而实现学生创造性思维。同时,视觉笔记的另一方作用,可以用来和小组成员交流观念和想法,通过视觉笔记实现信息的反馈,激发群体的思想和讨论。
四、视觉笔记介入下的场地设计课程构建
场地设计课程是我校城乡规划专业学生的学科与专业基础必修课,是融合建筑学、城乡规划和景观设计一门综合性设计课。“场地设计是根据国家有关法规、标准、政策和使用功能要求,结合场地自然条件、建设条件,对场地做出合理的统筹安排,使建设项目达到技术先进、安全经济、资源节约、保护环境的目的。”[4]可以说场地设计是任何一个建设项目的必要环节,故我校将场地设计课程安排于大学三年级第一学期,成为城乡规划专业学生的第一门专业设计课,也是城乡规划专业学生由低年级建筑单体设计向高年级宏观城乡规划设计思维转换的衔接课程,发挥着承上启下的重要作用。 1.場地设计课程教学目的。
通过场地设计理论教学,使学生掌握建筑群组合、场地设计基本理论,通过设计教学让学生学会应用基本理论知识,结合国家相关法律法规、技术规范和城乡规划设计要求,根据项目要求和场地条件,合理地进行场地功能分区、安排建筑群与各类设施之间的空间关系、组织场地交通流线及绿化设计等内容,强化学生规划设计能力,并实现城乡规划设计思维的转型。
2.场地设计课程教学安排。
场地设计课程共计64课时,其中前16课时为理论授课阶段,后48课时为设计课。理论课程主要包含建筑群规划、场地设计概述、场地总平面布置、场地道路及停车场布置、场地绿化与美化布置、场地竖向设计、管线综合布置七部分。设计课程为完成一所中学校园场地规划设计,包含场地分析、场地设计与成果绘制。
3.视觉笔记介入下的课程构建。
本次教学实践针对学生设计思维转型期及学习自主性差等问题,引入“视觉笔记”教学方法,将视觉笔记分为记录、分析、设计三种活动,贯穿于场地设计课程的全过程(图1)。
(1)记录——知识积累。
设计的基础视觉笔记的基础都是手机信息,学生在设计过程中面临的无从下手也是缺乏相关知识积累的表现,视觉笔记的记录方式有一套综合技巧,即观察、感知、辨别与交流。
第1~2周:这一时段是学生进入理论课程学习阶段,也是视觉笔记的入门阶段,时间仅有两周,在学习过程中,我们将简要介绍视觉笔记的作用及其操作方法,引导学生搜集建筑群体组合、场地设计、中小学校园规划案例等规划素材,选择性记录案例中自己感兴趣的内容。这一阶段学生刚完成大一大二的手绘训练,具备视觉笔记图形记录的基本技法,作视觉笔记容易入手。
作业:选择其中一个方案完成案例分析作业,要求所选案例需包含场地功能分区图、道路系统分析、景观系统分析等内容,并结合理论知识进行建筑群空间组合方式分析、补充场地相关信息的分析,并绘制在一张A3图纸上提交。
第3周:实地考察环节将带领学生在校园内进行一次实地考察,要求每位学生带笔记本将所观察到的场地设计信息进行现场记录,而考察的维度将从宏观的场地区位选择、功能划分入手,建立整体环境观;进而观察场地的整体交通组织和场地竖向设计,再转入微观的建准群体组织、绿化景观布置等,建立学生的整体观。这一环节学生可以真实的将理论课程中的知识与现场相结合,感知场地设计的内涵,并记录下自身感兴趣的或者存在疑问的内容。在考察结束后,组织学生进行分组讨论,交流笔记内容,通过思想碰撞激发设计思维。
作业:考察结束后,要求每位同学针对本次视觉笔记进行整理,用自身的符号进行相关分析图的绘制,包含功能分区、交通流线、场地竖向设计特色、建筑符号提炼、景观特色提炼等内容,并绘制在一张A3图纸上提交。
(2)分析——思维转型。
分析是学生对视觉笔记应用的第二步骤,信息的记录是学生第一次对事物进行观察和思考,而分析则是第二次的观察,往往在这一环节中,会产生新的思想,因此,我们认为视觉笔记的分析正是设计思维转型的关键所在,故其技巧可分解为审查、概括和重构。
第4周:学生将进行设计场地的现场踏勘,在前期实地考察的经验基础上,学生可以熟练的记录下课程设计目标场地的信息,并在原有宏观-中观-微观调查角度基础上,整体性认识场地,建立规划思维模式。在完成调研报告过程中,可对视觉笔记重新审查,这个过程我们会重新修改视觉笔记,将原有收集的信息或场地的历史信息进行概括,形成符号化的图形,最终形成图形重构,这时学生们的视觉笔记就能应用到设计中。
作业:分组完成一份场地调研报告,调研报告内容包含宏观层面的区位、交通条件解读;中观层面场地周边环境分析;微观场地内各要素解析。提炼场地历史信息,归纳场地符号,提出方案构思,绘制A1图纸1~2张。
(3)设计——方案创造。
第5~8周:该阶段视觉笔记本可以让学生对问题和其解决办法进行图解,让学生有更多的机会看到问题与设计之间的关联性,并引起他们对信息的链接,实现素材的激活,并进行设计方案的创作,故设计技巧可分为符号化、灵活思考与寻找机会。
学生在设计过程中,需要考虑场地区位条件、建设条件、自然条件、交通组织、建筑布局、人的行为等内容,为了综合处理这些信息,学生会应用高度象征和抽象的线条来表达,这个过程就是元素符号化的过程。在近几年的教学过程中,我们发现学生的设计思想容易进入一个固定模式,导致设计观念无法灵活变通,而视觉笔记以其丰富的图形,可以给设计者提供多样的线索,刺激设计者打开思想,灵活思考,最终在草图过程中寻得机会,将独属于自身的设计思维实现于方案中,进而提高学生的设计能力和创新能力。
作业:每位同学完成一份中学校园场地设计方案,包含现状分析、总平面图、道路竖向与场地竖向规划图、相关分析图、效果图、重要地段剖面图、土石方计算等内容,绘制A1图纸4~5张。
现阶段我校城乡规划专业三年级学生仍使用2014版培养计划,场地设计课程的理论与设计分设于大三上学期和下学期。现视觉笔记教学方法已在我校2015级城乡规划专业学生场地设计理论课程上进行了应用,实施方式为学生自主进行设计素材的搜集、记录与分析,视觉笔记并未纳入期末成绩考核范畴,因此,也未能引起学生的重视。故在2016级城乡规划专业学生中,以案例分析方式作为视觉笔记训练途径,要求作业以图形分析为主,文字为辅的方式形成作业,并纳入期末考核。作业分为了建筑群体的组织方式分析、场地设计案例分析,从成果来看,多数学生已开始关注场地周边环境要素、场地的交通流线、建筑群组合手法等内容,其设计思维正逐渐向规划思维转换,相信在下学期的设计课程中,能进一步促进学生设计思维的转型。
五、结语
城乡规划专业学生设计能力的提高是由多方综合推动的,笔者希望更多的城乡规划教育者能关注视觉笔记对学生设计思维转型和创造性思维开发的作用,并将其推广。也希望通过本次教学方法的介入,让学生重拾视觉笔记这一传统学习方法,持之以恒的进行视觉笔记的记录与分析,进而实现在设计思想水平上的提高。
参考文献
[1]高等学校城乡规划本科指导性专业规范(2013年版).
[2]诺曼·克罗,保罗·拉赛奥.建造师与设计师视觉笔记[M].吴宇江等译.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99.01.
[3]李倩.妙笔生花与凭空造物——视觉笔记在动画专业教学中的作用[J].赤子(中旬),2013(11):53.
[4]雷明,雷丽华.场地设计[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16.06.01.
【关键词】城乡规划;场地设计课程;视觉笔记;教学方法
【中图分类号】TU98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9)09-0009-02
一、引言
我校为响应国家对地方普通本科高校发展的决策部署,提出了实现从新建本科高校向以增强学生创新创业能力为核心的新型应用技术大学转变的办学目标。城乡规划作为我校特色专业,是一门应用型、实践型很强的复合型学科,其专业人才的培养不仅需要掌握扎实的理论知识,更需要反复进行多类型设计实践以积累经验。2013版高等学校城乡规划本科指导性专业规范指出城乡规划专业本科教学目标为:为政府管理部门、规划设计单位、建设与开发企业,培养从事城乡规划与设计的专业技术人才。[1]因此,我校城乡规划专业的教学方法创新势在必行。
二、我校城乡规划专业学生现状
1.城乡规划专业学生的设计思维。
我校城乡规划专业本科教学为五年制,大一、大二主要进行设计基础训练,临摹大量素描、色彩作品与建筑初步练习,奠定设计基础能力,通过别墅、幼儿园、客运站等建筑单体设计,进入设计领域,这一阶段学生的设计思维以微观建筑空间为主。转入大三城乡规划专业学习后,学生的首个城乡规划设计为场地设计,要求学生以“城市空间”思维完成设计作业,这一阶段也普遍反映出学生的设计思维存在“建筑空间”到“城市空间”转换的困境,许多学生未成功完成设计思维转型,导致转入大四、大五高年级学习后,伴随电脑绘图软件的介入、网络丰富的设计案例,学生的设计作业多是不同案例的碎片拼凑,设计缺乏整体性,也未形成完整的城乡规划设计思维。
2.自主学习缺乏目的性。
城乡规划专业的学习需要大量的知识积累和体悟,而知识的积累不仅仅停留在对书籍的阅读、对案例的收集或抄绘或是完成一次课程设计,更应该在日常学习过程中,动手记录与分析,学会思考设计素材背后所蕴含的思想,实现具象信息的抽象化、符号化,最后融入自身的设计涵养中。而当前学生度过低年级盲目基础训练过程后,他们未能真正理解训练的意义所在,甚至让他们对手绘的作用产生怀疑。同时,在调研过程中,便捷的相机记录方式、唾手可得的设计素材与案例,进一步促使学生放弃动手记录这样的学习方式,导致对设计知识的学习仅停留下设计平面本身,而未能真实理解设计案例背后所蕴含的思想,学习缺乏目的性。
三、视觉笔记概念及其作用
1.视觉笔记概念。
美国学者诺曼.克罗和保罗.索拉于1984年出版的《建筑师与设计师视觉笔记》一书中,提出了视觉笔记概念,认为“视觉笔记就是与文字记录相对应的图形记录。视觉笔记是指记录以视觉信息为主的信息,这些视觉信息用文字是不能描述清楚的。”[2]视觉笔记的应用对象广泛,其强调记录者在丰富而复杂的世界中,提高自身的知识积累,并将记录的信息与设计之间产生切实联系。
2.视觉笔记对城乡规划专业教育的作用。
城乡规划专业设计能力的培养是教育的关键所在,而设计不是闭门造车,需要规划师在生活、学习甚至旅行的过程中不断收集与设计相关的各种信息,并进行信息的分析,以求得解决问题的路径。而视觉笔记学习方法的应用,有利于学生自主、能动地进行专业学习,并通过时间的积累形成自身的设计思想,具体作用如下:
(1)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
视觉笔记的首要作用便是设计素材的搜集,这要求学生在生活学习过程需养成随身携带笔记本的习惯,随时能记录下自身感兴趣的设计方法或图形资料,记录过程不要求构图和用笔的合理美观,只要求学生能在过程中搜集设计资料和感知城市空间感受,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重拾视觉笔记这一传统的学习方法,并在脑海中积累丰富多样的设计案例,强化对城乡规划空间的理解力,有助于在今后城乡规划设计课程中进行转换和应用。
(2)提高学生的视觉修养。
视觉修养主要指人对事物观察力的敏锐度以及对观察到的事物的视觉表达效果。无论是视觉敏锐度还是视觉表达对于规划师而言都是两种重要的技能,而视觉笔记的记录过程,可锻炼学生对信息的抓捕能力,并通过表达、概括和符号化等表达手法将抓捕到的信息进行记录,进而提升自身的视觉修养。“经常练习视觉笔记能培养学生迅速捕捉形象塑造的能力、深入刻画的能力、概括取舍的能力、传达情感的能力和把握全局组织协调画面的能力。”[3]
(3)促进创造性思维的形成 。
视觉笔记可以帮助学生将周边的现实世界与我们的设计联系在一起,在观察、记录、草图、反思的过程中,让学生将那些模糊不清的概念和感觉整理成自身愿意支持的思想,并帮助学生把内心的混乱变成一种和谐的东西,进而实现学生创造性思维。同时,视觉笔记的另一方作用,可以用来和小组成员交流观念和想法,通过视觉笔记实现信息的反馈,激发群体的思想和讨论。
四、视觉笔记介入下的场地设计课程构建
场地设计课程是我校城乡规划专业学生的学科与专业基础必修课,是融合建筑学、城乡规划和景观设计一门综合性设计课。“场地设计是根据国家有关法规、标准、政策和使用功能要求,结合场地自然条件、建设条件,对场地做出合理的统筹安排,使建设项目达到技术先进、安全经济、资源节约、保护环境的目的。”[4]可以说场地设计是任何一个建设项目的必要环节,故我校将场地设计课程安排于大学三年级第一学期,成为城乡规划专业学生的第一门专业设计课,也是城乡规划专业学生由低年级建筑单体设计向高年级宏观城乡规划设计思维转换的衔接课程,发挥着承上启下的重要作用。 1.場地设计课程教学目的。
通过场地设计理论教学,使学生掌握建筑群组合、场地设计基本理论,通过设计教学让学生学会应用基本理论知识,结合国家相关法律法规、技术规范和城乡规划设计要求,根据项目要求和场地条件,合理地进行场地功能分区、安排建筑群与各类设施之间的空间关系、组织场地交通流线及绿化设计等内容,强化学生规划设计能力,并实现城乡规划设计思维的转型。
2.场地设计课程教学安排。
场地设计课程共计64课时,其中前16课时为理论授课阶段,后48课时为设计课。理论课程主要包含建筑群规划、场地设计概述、场地总平面布置、场地道路及停车场布置、场地绿化与美化布置、场地竖向设计、管线综合布置七部分。设计课程为完成一所中学校园场地规划设计,包含场地分析、场地设计与成果绘制。
3.视觉笔记介入下的课程构建。
本次教学实践针对学生设计思维转型期及学习自主性差等问题,引入“视觉笔记”教学方法,将视觉笔记分为记录、分析、设计三种活动,贯穿于场地设计课程的全过程(图1)。
(1)记录——知识积累。
设计的基础视觉笔记的基础都是手机信息,学生在设计过程中面临的无从下手也是缺乏相关知识积累的表现,视觉笔记的记录方式有一套综合技巧,即观察、感知、辨别与交流。
第1~2周:这一时段是学生进入理论课程学习阶段,也是视觉笔记的入门阶段,时间仅有两周,在学习过程中,我们将简要介绍视觉笔记的作用及其操作方法,引导学生搜集建筑群体组合、场地设计、中小学校园规划案例等规划素材,选择性记录案例中自己感兴趣的内容。这一阶段学生刚完成大一大二的手绘训练,具备视觉笔记图形记录的基本技法,作视觉笔记容易入手。
作业:选择其中一个方案完成案例分析作业,要求所选案例需包含场地功能分区图、道路系统分析、景观系统分析等内容,并结合理论知识进行建筑群空间组合方式分析、补充场地相关信息的分析,并绘制在一张A3图纸上提交。
第3周:实地考察环节将带领学生在校园内进行一次实地考察,要求每位学生带笔记本将所观察到的场地设计信息进行现场记录,而考察的维度将从宏观的场地区位选择、功能划分入手,建立整体环境观;进而观察场地的整体交通组织和场地竖向设计,再转入微观的建准群体组织、绿化景观布置等,建立学生的整体观。这一环节学生可以真实的将理论课程中的知识与现场相结合,感知场地设计的内涵,并记录下自身感兴趣的或者存在疑问的内容。在考察结束后,组织学生进行分组讨论,交流笔记内容,通过思想碰撞激发设计思维。
作业:考察结束后,要求每位同学针对本次视觉笔记进行整理,用自身的符号进行相关分析图的绘制,包含功能分区、交通流线、场地竖向设计特色、建筑符号提炼、景观特色提炼等内容,并绘制在一张A3图纸上提交。
(2)分析——思维转型。
分析是学生对视觉笔记应用的第二步骤,信息的记录是学生第一次对事物进行观察和思考,而分析则是第二次的观察,往往在这一环节中,会产生新的思想,因此,我们认为视觉笔记的分析正是设计思维转型的关键所在,故其技巧可分解为审查、概括和重构。
第4周:学生将进行设计场地的现场踏勘,在前期实地考察的经验基础上,学生可以熟练的记录下课程设计目标场地的信息,并在原有宏观-中观-微观调查角度基础上,整体性认识场地,建立规划思维模式。在完成调研报告过程中,可对视觉笔记重新审查,这个过程我们会重新修改视觉笔记,将原有收集的信息或场地的历史信息进行概括,形成符号化的图形,最终形成图形重构,这时学生们的视觉笔记就能应用到设计中。
作业:分组完成一份场地调研报告,调研报告内容包含宏观层面的区位、交通条件解读;中观层面场地周边环境分析;微观场地内各要素解析。提炼场地历史信息,归纳场地符号,提出方案构思,绘制A1图纸1~2张。
(3)设计——方案创造。
第5~8周:该阶段视觉笔记本可以让学生对问题和其解决办法进行图解,让学生有更多的机会看到问题与设计之间的关联性,并引起他们对信息的链接,实现素材的激活,并进行设计方案的创作,故设计技巧可分为符号化、灵活思考与寻找机会。
学生在设计过程中,需要考虑场地区位条件、建设条件、自然条件、交通组织、建筑布局、人的行为等内容,为了综合处理这些信息,学生会应用高度象征和抽象的线条来表达,这个过程就是元素符号化的过程。在近几年的教学过程中,我们发现学生的设计思想容易进入一个固定模式,导致设计观念无法灵活变通,而视觉笔记以其丰富的图形,可以给设计者提供多样的线索,刺激设计者打开思想,灵活思考,最终在草图过程中寻得机会,将独属于自身的设计思维实现于方案中,进而提高学生的设计能力和创新能力。
作业:每位同学完成一份中学校园场地设计方案,包含现状分析、总平面图、道路竖向与场地竖向规划图、相关分析图、效果图、重要地段剖面图、土石方计算等内容,绘制A1图纸4~5张。
现阶段我校城乡规划专业三年级学生仍使用2014版培养计划,场地设计课程的理论与设计分设于大三上学期和下学期。现视觉笔记教学方法已在我校2015级城乡规划专业学生场地设计理论课程上进行了应用,实施方式为学生自主进行设计素材的搜集、记录与分析,视觉笔记并未纳入期末成绩考核范畴,因此,也未能引起学生的重视。故在2016级城乡规划专业学生中,以案例分析方式作为视觉笔记训练途径,要求作业以图形分析为主,文字为辅的方式形成作业,并纳入期末考核。作业分为了建筑群体的组织方式分析、场地设计案例分析,从成果来看,多数学生已开始关注场地周边环境要素、场地的交通流线、建筑群组合手法等内容,其设计思维正逐渐向规划思维转换,相信在下学期的设计课程中,能进一步促进学生设计思维的转型。
五、结语
城乡规划专业学生设计能力的提高是由多方综合推动的,笔者希望更多的城乡规划教育者能关注视觉笔记对学生设计思维转型和创造性思维开发的作用,并将其推广。也希望通过本次教学方法的介入,让学生重拾视觉笔记这一传统学习方法,持之以恒的进行视觉笔记的记录与分析,进而实现在设计思想水平上的提高。
参考文献
[1]高等学校城乡规划本科指导性专业规范(2013年版).
[2]诺曼·克罗,保罗·拉赛奥.建造师与设计师视觉笔记[M].吴宇江等译.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99.01.
[3]李倩.妙笔生花与凭空造物——视觉笔记在动画专业教学中的作用[J].赤子(中旬),2013(11):53.
[4]雷明,雷丽华.场地设计[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16.06.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