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图分类号】E7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9)21-0-02
苏轼,作为中国文学史上全能型的作家,是一个不可替代的存在。他的成就,如果非要用某个形容词来概括,那能想到的,也只有苏轼了。这一切,都足以代表了他的难以逾越。
在他卓越成就的背后,我们不难看出,他仍旧是一个封建文人。他的一生,因为封建文人应有的梦想而灿烂,也因为封建文人必须受到的遭遇而坎坷。他因为四溢的才华,在别人到不了的高度,参透世事。但是“高处不胜寒”,终究,不能容于他的时代中。但他的不可替代性就在这里,在黄州,他进行了一次思想突围,他用豁达豪迈回应了遭遇的挫折;他也在此完成了封建文人的一次思想突围,在矛盾与困惑中进行了一次超越,从而丰富了文人的思想和梦想,也觉悟出了“何似在人间”的豁达。于是,在黄州,一个完整的苏轼出现了。
黄州,是苏轼的一个转折点,不管是创作风格,还是思想上。
【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
在苏轼被贬黄州前,他已经在文坛负有盛名。可以说在当时,苏轼正是意气风发,不管在文坛,还是仕途……他的才华,一开始就被肯定,欧阳修就称赞道“不觉汗出,快哉,快哉!老夫当避路,放他出一头地也,可喜,可喜”。
苏轼不负众望,成为了文坛巨擘:在散文上,与欧阳修并称“欧苏”,并位列唐宋八大家;在诗歌上,与黄庭坚并称“苏黄”,开创了宋代诗歌的新面貌;词与辛弃疾并称“苏辛”,是豪放派的创始人;在诗画艺术方面,是宋代书法四大家之一;绘画是“文湖州竹派”的重要人物。
在《江城子·密州出猎》中,他说“老夫聊发少年狂,左牵黄,右擎苍……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其中充满了为国献力的热情,他在用一种封建文人的传统理想充实自己的诗词和生活。这种为国献力的精神一直贯穿他的一生,也正是因为这种热烈有执着的精神,才会让他受左右排挤——因为他的为民之心,所以他才会反对王安石的新政;也因为他的为民之心,他又会在后来倒过来反对旧党,转而支持王安石,结果搞得两面不是人,两面受排挤。像他那样正直的人,却不能在当时小人当道的社会中真正施展抱负,这情景,像极了余秋雨所说的“小人牵着大师,大师牵着历史。小人顺手把绳索重重一抖,于是大师和历史全都成了罪孽的化身。一部中国文化史,有很长时间一直捆押在被告席上,而法官和原告,大多是一群挤眉弄眼的小人。”
入世难展才华,出世却已有羁绊。这是苏轼的尴尬,也是千百年来封建文人摆脱不掉的处境。
【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
屡遭排挤,旷达的苏轼并不在意,他照样可以在职位上有所作为,他照样可以寄豪情于山水,照样可以穿梭于名山宝刹间。但是“乌台诗案”的发生,对他是一次严正的打击。虽然“贫瘠而愚昧的国土上,绳子捆扎着一个世界级的伟大诗人,一步步行进。苏东坡在示众,整个民族在丢人”,作为文明标志的苏轼,被一群小人逼到文化的绝境,但好在苏轼还是清醒的。
在黄州,远离京城,远离亲朋,苏轼过着半农半官的生活。都说苏轼的思想融儒、释、道于一体。而此时,正是他思想融合的开始。苏轼有着以往的旷达和豪放,并更多了一份经历世事后的成熟和淡然。在《定风波》中,他写到:
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
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頭斜照却相迎。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
这是苏轼三月七日从沙湖道回来,遇雨时写。这是一种多么旷达的心态。这是一种经历沧桑后的成熟,一种纵观世事后的透彻。
在这里,苏轼找到了出路。
他的文学,他的人生,因为思想而厚重,因为思想而被铭记。
这之后,《念奴娇·赤壁怀古》与前后《赤壁赋》应运而生,苏轼的诗词迸发出最夺目的光辉。在《念奴娇》中,作者写到: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乱石崩云,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
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人间如梦,一樽还酹江月。
此时的苏轼,知晓了如梦人生不过是“一尊还酹江月”,那么为何不更多一份自信与泰然,去看人生呢?他依旧可以勤政爱民,开浚西湖,服济灾民,兴建医坊,为百姓做许多好事。他还可以在儋州享受“日啖荔枝三百颗,不妨常做岭南人”的乐趣;他更可以继续与和尚、道士、农民在一起,过着属于他那种恬淡生活。
儒家的济世思想,佛家的慈悲心怀,道家的清静无为,这些超然尘世的思想,在他身上融合,已表现为一种旷达的人生态度。有了这种人生态度,即使长居天涯海角,受到排挤贬谪,他也能达观地看待身边的一切。
此时,我们可以看到一个荣辱不惊,大彻大悟的苏轼。他完成了思想的突围,回到泛着滚滚红尘的人间。
参考文献
[1]教育学[M].人民教育出版社,王道俊,1989.
[2]南帆文学批评特色简论[J].樊东宁.安徽文学(下半月).2007(12).
作者简介:金永菊(1990.12)女,藏,教育硕士,青海省贵德县,一级教师,研究方向:高中语文教育。
苏轼,作为中国文学史上全能型的作家,是一个不可替代的存在。他的成就,如果非要用某个形容词来概括,那能想到的,也只有苏轼了。这一切,都足以代表了他的难以逾越。
在他卓越成就的背后,我们不难看出,他仍旧是一个封建文人。他的一生,因为封建文人应有的梦想而灿烂,也因为封建文人必须受到的遭遇而坎坷。他因为四溢的才华,在别人到不了的高度,参透世事。但是“高处不胜寒”,终究,不能容于他的时代中。但他的不可替代性就在这里,在黄州,他进行了一次思想突围,他用豁达豪迈回应了遭遇的挫折;他也在此完成了封建文人的一次思想突围,在矛盾与困惑中进行了一次超越,从而丰富了文人的思想和梦想,也觉悟出了“何似在人间”的豁达。于是,在黄州,一个完整的苏轼出现了。
黄州,是苏轼的一个转折点,不管是创作风格,还是思想上。
【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
在苏轼被贬黄州前,他已经在文坛负有盛名。可以说在当时,苏轼正是意气风发,不管在文坛,还是仕途……他的才华,一开始就被肯定,欧阳修就称赞道“不觉汗出,快哉,快哉!老夫当避路,放他出一头地也,可喜,可喜”。
苏轼不负众望,成为了文坛巨擘:在散文上,与欧阳修并称“欧苏”,并位列唐宋八大家;在诗歌上,与黄庭坚并称“苏黄”,开创了宋代诗歌的新面貌;词与辛弃疾并称“苏辛”,是豪放派的创始人;在诗画艺术方面,是宋代书法四大家之一;绘画是“文湖州竹派”的重要人物。
在《江城子·密州出猎》中,他说“老夫聊发少年狂,左牵黄,右擎苍……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其中充满了为国献力的热情,他在用一种封建文人的传统理想充实自己的诗词和生活。这种为国献力的精神一直贯穿他的一生,也正是因为这种热烈有执着的精神,才会让他受左右排挤——因为他的为民之心,所以他才会反对王安石的新政;也因为他的为民之心,他又会在后来倒过来反对旧党,转而支持王安石,结果搞得两面不是人,两面受排挤。像他那样正直的人,却不能在当时小人当道的社会中真正施展抱负,这情景,像极了余秋雨所说的“小人牵着大师,大师牵着历史。小人顺手把绳索重重一抖,于是大师和历史全都成了罪孽的化身。一部中国文化史,有很长时间一直捆押在被告席上,而法官和原告,大多是一群挤眉弄眼的小人。”
入世难展才华,出世却已有羁绊。这是苏轼的尴尬,也是千百年来封建文人摆脱不掉的处境。
【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
屡遭排挤,旷达的苏轼并不在意,他照样可以在职位上有所作为,他照样可以寄豪情于山水,照样可以穿梭于名山宝刹间。但是“乌台诗案”的发生,对他是一次严正的打击。虽然“贫瘠而愚昧的国土上,绳子捆扎着一个世界级的伟大诗人,一步步行进。苏东坡在示众,整个民族在丢人”,作为文明标志的苏轼,被一群小人逼到文化的绝境,但好在苏轼还是清醒的。
在黄州,远离京城,远离亲朋,苏轼过着半农半官的生活。都说苏轼的思想融儒、释、道于一体。而此时,正是他思想融合的开始。苏轼有着以往的旷达和豪放,并更多了一份经历世事后的成熟和淡然。在《定风波》中,他写到:
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
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頭斜照却相迎。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
这是苏轼三月七日从沙湖道回来,遇雨时写。这是一种多么旷达的心态。这是一种经历沧桑后的成熟,一种纵观世事后的透彻。
在这里,苏轼找到了出路。
他的文学,他的人生,因为思想而厚重,因为思想而被铭记。
这之后,《念奴娇·赤壁怀古》与前后《赤壁赋》应运而生,苏轼的诗词迸发出最夺目的光辉。在《念奴娇》中,作者写到: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乱石崩云,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
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人间如梦,一樽还酹江月。
此时的苏轼,知晓了如梦人生不过是“一尊还酹江月”,那么为何不更多一份自信与泰然,去看人生呢?他依旧可以勤政爱民,开浚西湖,服济灾民,兴建医坊,为百姓做许多好事。他还可以在儋州享受“日啖荔枝三百颗,不妨常做岭南人”的乐趣;他更可以继续与和尚、道士、农民在一起,过着属于他那种恬淡生活。
儒家的济世思想,佛家的慈悲心怀,道家的清静无为,这些超然尘世的思想,在他身上融合,已表现为一种旷达的人生态度。有了这种人生态度,即使长居天涯海角,受到排挤贬谪,他也能达观地看待身边的一切。
此时,我们可以看到一个荣辱不惊,大彻大悟的苏轼。他完成了思想的突围,回到泛着滚滚红尘的人间。
参考文献
[1]教育学[M].人民教育出版社,王道俊,1989.
[2]南帆文学批评特色简论[J].樊东宁.安徽文学(下半月).2007(12).
作者简介:金永菊(1990.12)女,藏,教育硕士,青海省贵德县,一级教师,研究方向:高中语文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