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云南開远某幼儿园师生被液体喷伤、四川仁寿一初中教师被学生用砖砸伤20天仍未苏醒……最近广受舆论关注的几起发生在校园围墙之内的涉暴行为,触及了无数公众的情感底线。一些个案的恶劣程度,甚至让不少网民发出了“人性何在”的喟叹。
“人之初,性本善”抑或“性本恶”的争论在我国已延续了数千年,但一个显而易见的现实是,在少年儿童成长过程中,难免从各种渠道浸染到“恶”的因子。以校园欺凌为代表的各类发生在青少年学生中的涉暴行为,便是这种“恶”的因子滋长和外溢的结果。据媒体报道,在知情学生和当地教育部门的叙述中,四川仁寿那名初中生用砖头砸伤老师的起因是“违规骑车载人被当事老师批评”。而河南禹州那几个往同学眼睛里塞小纸片的小学生,甚至只是以为这是在“闹着玩”。鉴于未成年人年幼无知,当其做出恶行后,不少人都会选择去谴责其家长,认为问题孩子背后必然有问题家长。这种推断虽显武断,有的家长也会感到委屈,但家长作为孩子成长的第一责任人,孩子犯了错,不首先谴责他们又该谴责谁?
教育焦虑是当下众多中国家长的共通情绪,但一个不容忽视的现状是,不少家长焦虑的重点是孩子的学业成绩,考了多少分,报了多少个培训班,如何一步步跻身名校……为此,他们不惜花费巨资、投入大量时间和精力去给孩子争取各种机会。近日有媒体报道,北京海淀某民办学校为了提前圈地招生,开设了所谓“冬令营”,结果2000多个名额在5分钟之内就被众多家长抢光。如果说这还只是个案,那不少家长对各类竞赛的痴迷可谓众所周知。最近又有媒体对这一现象进行了曝光,结果发现不少所谓的奖项“花钱参加就能得奖”,这无异于花钱买奖,为的只是对孩子的升学有所助力。针对这些乱象,教育主管部门近期明确表态,要求公办、民办同步招生,民办学校超过招生计划的生源以摇号排列的方式入学。同时,严禁义务教育阶段学校以各类竞赛证书、学科竞赛成绩或考级证明等作为招生依据。
我们会发现,一些家长张口闭口“为了孩子好”,但他们所谓的“好”,更多地是希望孩子在学校考个好成绩,一步步考上好大学,毕业后找个好工作、好对象,却忽略了“好”字最基本的内涵:让孩子成为一个好人,成为一个拥有善良、正直、勇敢等优良品质的人。教育的一个重要目标固然是培养各类人才,但成为人才的前提是首先要成为“人”。我们常说“立德树人是教育的根本任务”,不难发现,“树人”的基本前提就是“立德”。一个人在某方面拥有非凡的特长或技能可以称其为“人才”,但假如其不具备基本的德行,对他人的生命和健康权缺乏起码的敬畏,抑或为了金钱、权势而不惜出卖灵魂,更有甚者丧失了最基本的家国情怀和民族认同,那么这样的“人才”越“优秀”,对社会造成的破坏可能越大。
“德薄而位尊,知小而谋大,力小而任重,鲜不及矣”,这是我国古代先贤眼中的三大人生祸患,而“德薄”被排在首位。几千年过去,如今这话依然堪称警世名言,而其中包含的教育智慧,更值得当下的家长们认真体味。
(摘编自《中国教育报》2019年11月18日第二版;作者:余平)
“人之初,性本善”抑或“性本恶”的争论在我国已延续了数千年,但一个显而易见的现实是,在少年儿童成长过程中,难免从各种渠道浸染到“恶”的因子。以校园欺凌为代表的各类发生在青少年学生中的涉暴行为,便是这种“恶”的因子滋长和外溢的结果。据媒体报道,在知情学生和当地教育部门的叙述中,四川仁寿那名初中生用砖头砸伤老师的起因是“违规骑车载人被当事老师批评”。而河南禹州那几个往同学眼睛里塞小纸片的小学生,甚至只是以为这是在“闹着玩”。鉴于未成年人年幼无知,当其做出恶行后,不少人都会选择去谴责其家长,认为问题孩子背后必然有问题家长。这种推断虽显武断,有的家长也会感到委屈,但家长作为孩子成长的第一责任人,孩子犯了错,不首先谴责他们又该谴责谁?
教育焦虑是当下众多中国家长的共通情绪,但一个不容忽视的现状是,不少家长焦虑的重点是孩子的学业成绩,考了多少分,报了多少个培训班,如何一步步跻身名校……为此,他们不惜花费巨资、投入大量时间和精力去给孩子争取各种机会。近日有媒体报道,北京海淀某民办学校为了提前圈地招生,开设了所谓“冬令营”,结果2000多个名额在5分钟之内就被众多家长抢光。如果说这还只是个案,那不少家长对各类竞赛的痴迷可谓众所周知。最近又有媒体对这一现象进行了曝光,结果发现不少所谓的奖项“花钱参加就能得奖”,这无异于花钱买奖,为的只是对孩子的升学有所助力。针对这些乱象,教育主管部门近期明确表态,要求公办、民办同步招生,民办学校超过招生计划的生源以摇号排列的方式入学。同时,严禁义务教育阶段学校以各类竞赛证书、学科竞赛成绩或考级证明等作为招生依据。
我们会发现,一些家长张口闭口“为了孩子好”,但他们所谓的“好”,更多地是希望孩子在学校考个好成绩,一步步考上好大学,毕业后找个好工作、好对象,却忽略了“好”字最基本的内涵:让孩子成为一个好人,成为一个拥有善良、正直、勇敢等优良品质的人。教育的一个重要目标固然是培养各类人才,但成为人才的前提是首先要成为“人”。我们常说“立德树人是教育的根本任务”,不难发现,“树人”的基本前提就是“立德”。一个人在某方面拥有非凡的特长或技能可以称其为“人才”,但假如其不具备基本的德行,对他人的生命和健康权缺乏起码的敬畏,抑或为了金钱、权势而不惜出卖灵魂,更有甚者丧失了最基本的家国情怀和民族认同,那么这样的“人才”越“优秀”,对社会造成的破坏可能越大。
“德薄而位尊,知小而谋大,力小而任重,鲜不及矣”,这是我国古代先贤眼中的三大人生祸患,而“德薄”被排在首位。几千年过去,如今这话依然堪称警世名言,而其中包含的教育智慧,更值得当下的家长们认真体味。
(摘编自《中国教育报》2019年11月18日第二版;作者:余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