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针对目前高职体育普遍存在的重技术、轻理论,重体育技术传授、轻健康知识传授,而忽略创新精神、创新能力、创新意识培养等问题,基于健康教育理念,以“健康第一,以人为本”的高职体育新理念;以健康知识、职业体能、职业素养“一体化”的高职体育教学模式;以“多元化、综合化、发展与目的性”的学生评价新体系,构建了高职体育新体系,为高职体育从理论与实践方面向纵深发展提供了参考依据。
[关键词]健康教育 高职体育 新体系
[作者简介]黄海波(1977- ),男,湖南望城人,湖南铁道职业技术学院体育课部,讲师,硕士,研究方向为高校体育理论与实践;刘铭良(1955- ),男,湖南醴陵人,湖南铁道职业技术学院体育课部部长,教授,研究方向为教育与管理。(湖南 株洲 412001)
[课题项目]本文系2011年教育部高等学校高职高专文化教育类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十二五”规划教育科研课题“健康教育理念下高职体育新体系的构建”的最终研究成果。(课题编号:WJ125YB044)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3985(2012)33-0120-02
一、问题的提出
随着职业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化,目前我国高职体育教育工作正处在一个非常重要的发展时期,近几年来,虽然体育工作者为高职体育课程的改革做了一些工作,也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与其他专业课程相比,我国高职体育课程在其指导思想、教学思路、教学内容、教学手段与方式等方面还是存在着种种不足与弊端,仍然在很大程度上受制于中专时期传统思想的影响。比如,即使高职体育教育中抛开旧项目授新项目,但还是存在严重的重技术、轻理论,重体育技术传授、轻健康知识传授等现象。如今,我国职业教育提出“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的职业教育指导思想,给现在的高职体育带来了冲击。高职体育作为增强高职学生身体素质的重要教育手段,既要注重增强体质的近期效益,又要着眼于学生健康教育的理念的培养。而且在教育的过程中,必须确立目标,探索最合适的教育模式。那么,高职体育在健康第一的理念下,围绕职业教育的指导思想,如何提高学生的体育认知水平、体育素质,如何将体育与健康教育贯穿于整个高职体育教育过程中,使得健康教育与高职体育相互渗透、互为促进,为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目标服务,本研究正是立意于此,对高职体育相关领域进行研究,以促进高职体育更好地发展。
二、概念的界定
1.健康教育。健康教育“是以傳授健康知识、建立卫生行为、改善环境为核心内容的教育”。①它是通过有计划、有组织、有系统、有评价的社会活动和教育活动,促使人们自觉地采纳有益于健康的行为生活方式,消除或减轻影响健康的危险因素,预防疾病、促进健康和提高生活质量。健康教育有以下几个方面的含义:健康教育是一种以教育为中心的活动;健康教育所关注的对象是人;健康教育的中心点是促进健康知识与个人行为的结合,弥补两者之间的差距,最终达到和谐平衡;健康教育重视个人行为的改变。
2.高职体育。高职院校是以培养生产、建设、管理和服务第一线需要的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高等技术应用型专门人才。它的毕业生要求能够做到“手脑并用”,高技能人才优势有别于研究生、本科生,从而决定了高职体育与其他普通高校体育教育目标有本质的区别,具体体现在高职体育教育目标是全面促进大学生身体健康为先决条件、提高职业体能胜任力作为培养大学生的各种技能的基础、努力倡导“终身体育”为高技能人才的今后发展提供驱动力,能够为大学生调适就业压力,改善生理机能与心理状态以及影响大学生的个性与意志品质,增强大学生的就业信心和抗挫折能力等方面。
三、构建健康教育理念下高职体育新体系的指导思想与理论依据
自从1800年美国教育家霍列斯曼提出了学校健康教育概念以来,儿童青少年的健康教育被全世界各国给予了高度重视,尤其到20世纪中叶世界卫生组织对这一“健康教育”的主题进行了有效诠释,继而形成了全球“健康教育”的共识局面。我国的学校健康教育起步于20世纪80年代初期,而体育教育与健康教育相结合的改革实践则始于20世纪80年代末,即1989年9月原国家教委选择了天津和湛江两市作为体育教育与健康教育相结合的改革试点。随后,1991年国务院批准颁发了《学校卫生工作条例》,1992年《体育与健康教育》课本与《九年义务教育体育与健康教育教学大纲》问世。至此,新中国成立以来学校体育首次有了工作的行政法规和教材大纲。这一改革的举措,从行政法规的角度和施教的指导性文件中对学校体育实施健康教育提出了明确的具体要求,使学校体育步入了从强调知识学习到强调行为培养的历史性转变。1995年,世界卫生组织进一步提出了“身体、心理、社会环境的一体化健康教育模型”②,继而于1999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中明确指出:“健康体魄是青少年为祖国和人民服务的基本前提,是中华民族旺盛生产力的体现。学校体育要树立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切实加强体育工作,使学生掌握基本的运动技能,养成坚持锻炼身体的良好习惯。”③这些权威的文件与宏观的指导,及时地为我国学校素质教育中的体育教育提出了更新的、更高的要求,为进入21世纪我国学校体育由“体育教育”向“体育与健康教育”方向的转型,提供了明确的指导思想和理论依据。
四、构建的策略
1.构建“健康第一、以人为本”的高职体育新理念。教学行为的方向和质量主要取决于先进科学的教学理念,而其思想是否具有先进性、前瞻性决定了理念的创新程度。但是,目前“工具性”教育理念在高职体育教学氛围中还占有相当大的比例,它主要是指把人培养成工具,以社会需求来压制人的个性发展,把为社会服务作为自己的价值和追求,只顾强调个体的社会化过程,而无谈及个体的个性化过程。主要体现在体育教学中过于强调社会本位、学科本位,过于重视体育知识的传授、运动技术的操练,师傅授徒弟式的教学方法和运动员式的训练内容与方式占主导地位④。在努力创建和谐校园的氛围中,高职体育教学最深层次的就是坚持“健康第一,以人为本”的人文理性的研究,其本质与核心是研究“健康育人”,即做到既育体又育人的人文新理念。由此,它是高职体育改革创新、提升教学层次和水平的“思想平台”。以往高职体育教学注重的是一个技术动作怎么教、怎么学,就如师傅传徒弟式的教学,教师却不太重视一个“人”应如何培养,或“人”应通过怎么样的教学手段与方法来如何提高学生的身心素质,从而忽视了体育教育是对人性的探索。然而,我国近代著名的体育家方万明先生认为:“体育本身不是一种目的,而只是一种方法,或是一种工具,尤其可用为达到教育目的的工具。”所以,构建高职体育新理念必须紧跟高等教育发展方向,对学科理论进行深层次的研究与探索,使得通过高职体育来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 2.构建健康教育、职业体能、职业素养“一体化”的高职体育教学模式。21世纪的高职体育应要构建健康教育、职业体能、职业素养一体化的教学模式,扩充体育教育内涵,使得高职体育从单纯生物性身体教育向生理、心理、社会与道德四维教育转变。不仅要强调增进身体健康的教育功能,而且要求人们具有卫生科学知识,实行符合健康要求的行为,对人的认知、情感、意志等心理及道德方面的教育,培养学生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道德观及健康观,使其步入社会能够提高生产能力,享受美满幸福生活。构建高职体育教学新模式时以“健康第一、终身学习”为指导思想,本着以学习者为中心,以“关注健康,注重能力,提高素质,服务专业”为宗旨,按照以下流程进行课程体系开发:首先根据高职院校现有专业的职业岗位群特征开设公共体育课,通过对各类职业岗位群职业特点的分析,分别按照职业体能和职业素养整合成对应的选项课程,由学生根据个人健身计划和爱好自行选取选项课程。具体来说,我院现有的机电类、电气类、轨道类、人文类、经管类、信息类等专业所对应的职业岗位群的工作体态特征基本可分为伏案型、站立型、交往型、运动型四种类型。对其所有的专业均按需求开设田径、体操、球类等公共体育课,培养学生的基本身体素质;除了公共体育课外,我们充分考虑到不同的职业岗位对职业体育素养的要求不同,详细分析了上述四类体态特征职业岗位群的职业特点,总结出其对应的职业体能和职业素养。在此基础之上,科学规划了各类职业岗位群所对应体育选修项目的开设。如以伏案型职业岗位群为例,他们的职业体态特点多为长时间采取坐姿,面对电脑或机器进行文字编辑、数据处理、软硬件设计与维护等,由此我们分析得出该类职业岗位群特别需要具备肩、颈、腰背、手腕、手指、下肢等部位的灵活性、协调性、肌肉耐力等相应职业体能的训练;而且这类岗位群还非常需要乐观向上的心态、团队协作意识、逻辑思维能力、心理调节能力等职业素养。为较好地发展伏案型岗位群的职业体能和素养,我们开设有瑜伽、排球、篮球、足球、体育保健、体育舞蹈等与其岗位体育素养需求相适应的课程供学生选修。
3.构建“多元化、综合化、发展与目的性”的学生评价新体系。评价的本质主要体现于价值判断,对价值判断需要收集反映事物或事件本质特征的数据或信息,这样需要制定合理的程序和方法,利用评价结果,恰如其分地發挥评价功能。本研究针对性地提出相应的改进办法,构建新的评价体系,旨在更好地完成高职体育课程的教学目标。首先是丰富高职体育评价主体,形成评价主体多元化。高职体育评价主体应拓宽,改变以往对学生体育成绩的评价主要由老师说了算的现状,应具有企业评价氛围,由教师、同学、学生自己三方作为评价主体参与评价。其次是丰富高职体育评价内容,体现了评价内容的综合化。高职体育评价应从技术动作、行为表现、意志品质、心理状况等方面对学生的体育素质进行综合评价。既要考核学生对技术动作要领、基本方法的理解和掌握程度,又要考核学生在实践锻炼中的行为表现情况;既要考核学生的基本身体素质,又要考核学生的职业体能胜任力;既要考核学生的实践表现情况,又要考核学生的意志表现力。从而突出评价内容的综合化。再次是丰富高职体育评价功能,功能应体现发展性、目的性。学校的体育评价不是终结性评价,而是过程性与发展性评价,充分发挥其导向性、发展性功能,让学生在过程性、发展性教育评价活动中不断认识自己、发展自己、完善自己。如在每学期开始,对学生进行相关身体素质、技术技能测试和评价,得出基数,然后在期中、期末再对相关内容进行综合评价与测试,以发展的程度水平进行评价。另外,对学生的体育评价还要以学生是否达到高职教育的人才培养目标为原则,而不是单纯地看运动指标,比如,伏案型的专业和站立型的专业学生未来从事岗位所需身体素质方面的要求是不一样的,对其评价内容、标准显然应该有所差别。
[注释]
①郝利玲,曾小莉.学校体育与健康教育在社会转型中的融合性研究[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9,32(1):90.
②王峰.高校体育课中的健康教育初探[J].湖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1,18(2):5l-52.
③周志俊,周坤.安徽省中小学学校体育发展探析[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4,27(4):473.
④张世威.我国学校体育异化现象的审视与思考[J].天津体育学院学报,2008,23(6):523.
[关键词]健康教育 高职体育 新体系
[作者简介]黄海波(1977- ),男,湖南望城人,湖南铁道职业技术学院体育课部,讲师,硕士,研究方向为高校体育理论与实践;刘铭良(1955- ),男,湖南醴陵人,湖南铁道职业技术学院体育课部部长,教授,研究方向为教育与管理。(湖南 株洲 412001)
[课题项目]本文系2011年教育部高等学校高职高专文化教育类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十二五”规划教育科研课题“健康教育理念下高职体育新体系的构建”的最终研究成果。(课题编号:WJ125YB044)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3985(2012)33-0120-02
一、问题的提出
随着职业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化,目前我国高职体育教育工作正处在一个非常重要的发展时期,近几年来,虽然体育工作者为高职体育课程的改革做了一些工作,也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与其他专业课程相比,我国高职体育课程在其指导思想、教学思路、教学内容、教学手段与方式等方面还是存在着种种不足与弊端,仍然在很大程度上受制于中专时期传统思想的影响。比如,即使高职体育教育中抛开旧项目授新项目,但还是存在严重的重技术、轻理论,重体育技术传授、轻健康知识传授等现象。如今,我国职业教育提出“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的职业教育指导思想,给现在的高职体育带来了冲击。高职体育作为增强高职学生身体素质的重要教育手段,既要注重增强体质的近期效益,又要着眼于学生健康教育的理念的培养。而且在教育的过程中,必须确立目标,探索最合适的教育模式。那么,高职体育在健康第一的理念下,围绕职业教育的指导思想,如何提高学生的体育认知水平、体育素质,如何将体育与健康教育贯穿于整个高职体育教育过程中,使得健康教育与高职体育相互渗透、互为促进,为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目标服务,本研究正是立意于此,对高职体育相关领域进行研究,以促进高职体育更好地发展。
二、概念的界定
1.健康教育。健康教育“是以傳授健康知识、建立卫生行为、改善环境为核心内容的教育”。①它是通过有计划、有组织、有系统、有评价的社会活动和教育活动,促使人们自觉地采纳有益于健康的行为生活方式,消除或减轻影响健康的危险因素,预防疾病、促进健康和提高生活质量。健康教育有以下几个方面的含义:健康教育是一种以教育为中心的活动;健康教育所关注的对象是人;健康教育的中心点是促进健康知识与个人行为的结合,弥补两者之间的差距,最终达到和谐平衡;健康教育重视个人行为的改变。
2.高职体育。高职院校是以培养生产、建设、管理和服务第一线需要的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高等技术应用型专门人才。它的毕业生要求能够做到“手脑并用”,高技能人才优势有别于研究生、本科生,从而决定了高职体育与其他普通高校体育教育目标有本质的区别,具体体现在高职体育教育目标是全面促进大学生身体健康为先决条件、提高职业体能胜任力作为培养大学生的各种技能的基础、努力倡导“终身体育”为高技能人才的今后发展提供驱动力,能够为大学生调适就业压力,改善生理机能与心理状态以及影响大学生的个性与意志品质,增强大学生的就业信心和抗挫折能力等方面。
三、构建健康教育理念下高职体育新体系的指导思想与理论依据
自从1800年美国教育家霍列斯曼提出了学校健康教育概念以来,儿童青少年的健康教育被全世界各国给予了高度重视,尤其到20世纪中叶世界卫生组织对这一“健康教育”的主题进行了有效诠释,继而形成了全球“健康教育”的共识局面。我国的学校健康教育起步于20世纪80年代初期,而体育教育与健康教育相结合的改革实践则始于20世纪80年代末,即1989年9月原国家教委选择了天津和湛江两市作为体育教育与健康教育相结合的改革试点。随后,1991年国务院批准颁发了《学校卫生工作条例》,1992年《体育与健康教育》课本与《九年义务教育体育与健康教育教学大纲》问世。至此,新中国成立以来学校体育首次有了工作的行政法规和教材大纲。这一改革的举措,从行政法规的角度和施教的指导性文件中对学校体育实施健康教育提出了明确的具体要求,使学校体育步入了从强调知识学习到强调行为培养的历史性转变。1995年,世界卫生组织进一步提出了“身体、心理、社会环境的一体化健康教育模型”②,继而于1999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中明确指出:“健康体魄是青少年为祖国和人民服务的基本前提,是中华民族旺盛生产力的体现。学校体育要树立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切实加强体育工作,使学生掌握基本的运动技能,养成坚持锻炼身体的良好习惯。”③这些权威的文件与宏观的指导,及时地为我国学校素质教育中的体育教育提出了更新的、更高的要求,为进入21世纪我国学校体育由“体育教育”向“体育与健康教育”方向的转型,提供了明确的指导思想和理论依据。
四、构建的策略
1.构建“健康第一、以人为本”的高职体育新理念。教学行为的方向和质量主要取决于先进科学的教学理念,而其思想是否具有先进性、前瞻性决定了理念的创新程度。但是,目前“工具性”教育理念在高职体育教学氛围中还占有相当大的比例,它主要是指把人培养成工具,以社会需求来压制人的个性发展,把为社会服务作为自己的价值和追求,只顾强调个体的社会化过程,而无谈及个体的个性化过程。主要体现在体育教学中过于强调社会本位、学科本位,过于重视体育知识的传授、运动技术的操练,师傅授徒弟式的教学方法和运动员式的训练内容与方式占主导地位④。在努力创建和谐校园的氛围中,高职体育教学最深层次的就是坚持“健康第一,以人为本”的人文理性的研究,其本质与核心是研究“健康育人”,即做到既育体又育人的人文新理念。由此,它是高职体育改革创新、提升教学层次和水平的“思想平台”。以往高职体育教学注重的是一个技术动作怎么教、怎么学,就如师傅传徒弟式的教学,教师却不太重视一个“人”应如何培养,或“人”应通过怎么样的教学手段与方法来如何提高学生的身心素质,从而忽视了体育教育是对人性的探索。然而,我国近代著名的体育家方万明先生认为:“体育本身不是一种目的,而只是一种方法,或是一种工具,尤其可用为达到教育目的的工具。”所以,构建高职体育新理念必须紧跟高等教育发展方向,对学科理论进行深层次的研究与探索,使得通过高职体育来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 2.构建健康教育、职业体能、职业素养“一体化”的高职体育教学模式。21世纪的高职体育应要构建健康教育、职业体能、职业素养一体化的教学模式,扩充体育教育内涵,使得高职体育从单纯生物性身体教育向生理、心理、社会与道德四维教育转变。不仅要强调增进身体健康的教育功能,而且要求人们具有卫生科学知识,实行符合健康要求的行为,对人的认知、情感、意志等心理及道德方面的教育,培养学生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道德观及健康观,使其步入社会能够提高生产能力,享受美满幸福生活。构建高职体育教学新模式时以“健康第一、终身学习”为指导思想,本着以学习者为中心,以“关注健康,注重能力,提高素质,服务专业”为宗旨,按照以下流程进行课程体系开发:首先根据高职院校现有专业的职业岗位群特征开设公共体育课,通过对各类职业岗位群职业特点的分析,分别按照职业体能和职业素养整合成对应的选项课程,由学生根据个人健身计划和爱好自行选取选项课程。具体来说,我院现有的机电类、电气类、轨道类、人文类、经管类、信息类等专业所对应的职业岗位群的工作体态特征基本可分为伏案型、站立型、交往型、运动型四种类型。对其所有的专业均按需求开设田径、体操、球类等公共体育课,培养学生的基本身体素质;除了公共体育课外,我们充分考虑到不同的职业岗位对职业体育素养的要求不同,详细分析了上述四类体态特征职业岗位群的职业特点,总结出其对应的职业体能和职业素养。在此基础之上,科学规划了各类职业岗位群所对应体育选修项目的开设。如以伏案型职业岗位群为例,他们的职业体态特点多为长时间采取坐姿,面对电脑或机器进行文字编辑、数据处理、软硬件设计与维护等,由此我们分析得出该类职业岗位群特别需要具备肩、颈、腰背、手腕、手指、下肢等部位的灵活性、协调性、肌肉耐力等相应职业体能的训练;而且这类岗位群还非常需要乐观向上的心态、团队协作意识、逻辑思维能力、心理调节能力等职业素养。为较好地发展伏案型岗位群的职业体能和素养,我们开设有瑜伽、排球、篮球、足球、体育保健、体育舞蹈等与其岗位体育素养需求相适应的课程供学生选修。
3.构建“多元化、综合化、发展与目的性”的学生评价新体系。评价的本质主要体现于价值判断,对价值判断需要收集反映事物或事件本质特征的数据或信息,这样需要制定合理的程序和方法,利用评价结果,恰如其分地發挥评价功能。本研究针对性地提出相应的改进办法,构建新的评价体系,旨在更好地完成高职体育课程的教学目标。首先是丰富高职体育评价主体,形成评价主体多元化。高职体育评价主体应拓宽,改变以往对学生体育成绩的评价主要由老师说了算的现状,应具有企业评价氛围,由教师、同学、学生自己三方作为评价主体参与评价。其次是丰富高职体育评价内容,体现了评价内容的综合化。高职体育评价应从技术动作、行为表现、意志品质、心理状况等方面对学生的体育素质进行综合评价。既要考核学生对技术动作要领、基本方法的理解和掌握程度,又要考核学生在实践锻炼中的行为表现情况;既要考核学生的基本身体素质,又要考核学生的职业体能胜任力;既要考核学生的实践表现情况,又要考核学生的意志表现力。从而突出评价内容的综合化。再次是丰富高职体育评价功能,功能应体现发展性、目的性。学校的体育评价不是终结性评价,而是过程性与发展性评价,充分发挥其导向性、发展性功能,让学生在过程性、发展性教育评价活动中不断认识自己、发展自己、完善自己。如在每学期开始,对学生进行相关身体素质、技术技能测试和评价,得出基数,然后在期中、期末再对相关内容进行综合评价与测试,以发展的程度水平进行评价。另外,对学生的体育评价还要以学生是否达到高职教育的人才培养目标为原则,而不是单纯地看运动指标,比如,伏案型的专业和站立型的专业学生未来从事岗位所需身体素质方面的要求是不一样的,对其评价内容、标准显然应该有所差别。
[注释]
①郝利玲,曾小莉.学校体育与健康教育在社会转型中的融合性研究[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9,32(1):90.
②王峰.高校体育课中的健康教育初探[J].湖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1,18(2):5l-52.
③周志俊,周坤.安徽省中小学学校体育发展探析[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4,27(4):473.
④张世威.我国学校体育异化现象的审视与思考[J].天津体育学院学报,2008,23(6):5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