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跨文化交际已经成为世界上各民族生活中所面临的多科性和交叉性的新学科。在日语教学中我们强调文化教育,旨在培养学生的跨文化意识,提高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跨文化交际与日语教学密不可分。这是因为日语教学不仅是传授语言知识,更重要的是要培养学生的交际能力,培养他们应用日语进行跨文化交际的能力。 实现跨文化交际是日语教学的根本目的。
关键词:文化差异跨文化交际跨文化意识文化教学
中图分类号:G645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795(2012)01(b)-0000-00
随着全球一体化进程的不断深入,跨文化交际能力变得日趋重要,大学生是否具备这一能力,将直接影响到我国与其他国家的交流。因此,跨文化意识的培养及跨文化交际能力的提高显得尤为关键。本文拟就大学生的跨文化意识培养过程中需要以文化教学为依托方面做一初步探讨。
1 加强文化教学的重要性
1.1 文化差异直接影响跨文化交际
跨文化交际已经成为世界上各民族生活中所面临的多科性和交叉性的新学科。虽然大家都在努力学习对象国的语言,但是在实际交流中仍然出现诸多不尽人意之处。众所周知,语言是文化的重要载体,是文化的主要表现形式之一。但是,如果只懂得对象国的语言,不了解该国家的文化,即使掌握再多的语法和词汇,也未必能够顺利地交流。因为各民族间的文化差异使跨文化交际面临诸多障碍。克服这种障碍是外语教学所面临的重要问题。举例来说:在日常生活中表达“自己帮对方拿某物”的意思时,中国人一般会说“我帮你拿”或者“我帮您拿”,只是用人称代词的变化来表示对对方的尊敬。如果让学习日语的中国学生翻译“我帮您拿”,大多数学生会译为:「私がもってあげます」。从语法上来看,这句话完全正确,但是在实际生活中日本人一般不这样表达。而是说「お持ちしましょう」。这两种说法都可以表达“我帮您拿”的意思。但是听者的感受却完全不同。两者之间的差异在于:「私がもってあげます」含有向对方施恩的意思,不符合日本人的表达习惯。而「お持ちしましょう」则是一种自谦的表达,复合日本人委婉,含蓄,尊重他人的表达习惯,让对方很容易接受。如果按照中国学生的说法,虽然文字上没有错误,也出力帮对方做了事情,但是,表达形式自身所含的那种以施恩者自居的意思,会让对方感觉十分不舒服。同一种意思,由于表达方式不同,所显示出的效果也相差悬殊。这种语言表达上的差异来源于民族间的文化的不同。要避免这种现象的发生,就需要在教授外语的同时融于文化内容,把语言教学和文化教学有机地结合起来,让学生学到综合了文化的立体性知识。
1.2 文化教育是优化日语教学的关键日语教学不只是教授一门语言,在教学中必然会涉及到两种不同文化之间的碰撞与融合。在日语教学中我们强调文化教育,旨在培养学生的跨文化意识,提高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
格拉德斯通曾经说过:“语言和文化紧密地交织在一起,语言是整个文化的产物或结果,又是形成并沟通文化的中介”。 由此可见,在日语教学中,一定要融入文化教育,才会是完整的教学过程。我们要培养学生的跨文化意识,目的在于提高他们的跨文化交际的能力。这里所说的“跨文化交际”是指本族语者与非本族语者之间的交际,也指任何在语言和文化背景方面有差异的人们之间的交际。
在日语教学中,我们严格按照循序渐进、由浅入深、由表及里的顺序,让学生逐渐理解和使用跨文化知识。比如,在日语教学中,除了准确地教授语法词汇等内容以外,还要告诉学生 “和”文化在日本人的民族中占有重要的地位,以和为贵,表达对别人的尊重。日本人一般多采用委婉,含蓄的表达方式与他人沟通。委婉,含蓄的表达方式是广义的修辞手段,其目的是,或者为了追求审美效果(如在文学作品中),或者为了使语言活动顺利圆满地进行,达到更好的交际效果。世界各种语言都有这种表达方式,但日语的形式之多,应用之广是其他语言所罕见的。在谈话中采用推测句,疑问句代替断定句就是常用的表达方式之一。例如:「それから、娘はいろいろと申し込みもあることだから、必ず中村にやると決めるわけにもいかんが、段々聞いてみると、学問も人物も悪くないようだから、もし当人が勉強して,近いうちに博士にでもなったら、或いはもらうことができるようになるかもしれんぐらい、それとなく、ほのめかしてもかまわん。」这段话的实际内容只是“你告诉他,他如果拿到博士学位,我就把女儿嫁给他”。其语言及其委婉,丝毫没有出现断定的表达。
再如:有一个叫竹中的人。把自己的妻子介绍给中村认识。他们说了这样一段话:
「知ってるよな」「お宅たちの結婚式に、呼んでもらったじゃないか。」
「結婚式に出たじゃないか」と言いかけた竹中は、言葉を選び直した。
竹中本来想说「結婚式に出た」却改为「結婚式に呼んでもらった」,是因为「出た」是自己主动去参加婚礼,居施益者地位;「呼んでもらった」是请对方允许自己去参加婚礼,居受益者地位。他之所以要改变说法,是因为竹中现在做翻译工作谋生,翻译工作是中村给他介绍的,他欠中村的人情。可见,对于人和人之间微妙的关系,日本人很注意,并且在语言表达上力求适应这种关系。
日本人崇尚“以心传心、心神领会”,语言交流中推崇「沈默は金」/ (沉默是金),在日本人看来,能不用语言表达的就不用语言表达,即使表达,也是少说为佳,一切任凭对方去体会。因此,在日语里省略现象极多。在一些电视剧或电影里,也常可看到熟人久别重逢时,或执行重大任务前互相默默对望的情节。从这个意义上讲,日语是一种密度大,含信息量多的语言。教师在日语教学中,让学生体会到日本人的“以心传心”的思维方式很重要,同时要讲明委婉言语的言外之意,以避免误解对方的意思。
从以上几个例子中可以看出,语言与文化密不可分。如果不熟悉所学语言国家的社会、文化、传统、风俗等,就不能正确理解和真正掌握这种语言。在日语教学中如果只偏重结构和语法,课堂上的大部分时间都用在讲解词汇和句法上,不考虑词汇的内涵和社会文化等因素,将导致学生虽然语言基础知识不错,却不具备真正的社交能力,在实际的交往中出现问题或是无法互通信息。正如美国语言学家Sapir在Language一书中指出的那样:“语言有一个环境。它不能脱离文化而存在.不能脱离社会继承下来的传统和信念。”,语言不能脱离文化而存在,人生活在社会文化环境中 ,人的一切行为不可避免地要受到社会文化模式的制约,语言交际行为也不例外。对所学语言国家的文化了解的越深刻,越细致就越能正确理解和准确使用这种语言。
2 跨文化交际与日语教学
2.1 日语教学的现状
现阶段的日语教学中,教师往往偏重语言的外在形式和语法结构的讲解,注重培养学生造出合乎语法规则的句子,却忽视了语言的社会环境及文化内涵的教育。因而导致学生虽然掌握了数以千计的词汇和语法,并且通过了国际日本语能力测试的1、2级,但是,当他们面临具体语境时,却无法取舍,不知如何表达。因此,文化教育已成为一个函待解决的重要问题。
2.2学生的跨文化意识不足
目前,中国学生的跨文化意识不足主要表现在:一是把中国式的思维方式转移到日语表达中去,或是把中国文化与日本文化等同起来;二是误以为日本文化受中国文化的影响巨大,故基本方面是共同的,因而忽略了两国文化的差异;三是对日本文化过于简单化或过于概略化。
2.3 日语教学中的文化教育
胡文仲(1995:)教授指出:“只学习语言材料,不了解文化背景,犹如只抓住了外壳而不领悟其精神。实际上,语言是文化的一部分,同时又是文化的载体,语言和文化密不可分。”
跨文化交际与日语教学密不可分。这是因为日语教学不仅是传授语言知识,更重要的是要培养学生的交际能力,培养他们应用日语进行跨文化交际的能力。从这个意义出发,将日语教学看作是跨文化教育的一环似乎更恰当一些。
任何一门现存的自然语言都包含了丰富的文化内涵,而不同的文化总是呈现出不同的特点,不懂得文化的模式和准则,不掌握文化的背景,就不可能真正地学习语言,语言的教和学是不可能在真空中进行的,必须以文化的学习为依托。日语学习不能独立于文化学习之外。在日语教学的同时加强文化意识的渗透.在教授语言的同时教授文化知识,提高学生对日本文化的敏感性与洞察力,培养学生的跨文化意识和跨文化交际能力。也许可以说,大学的日语教学是跨文化交际理论的具体实践过程.学习日语,掌握其文化内涵的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我们在日语教学中根据不同的教材,采取灵活的方法,渗透日本文化。文化知识的传授主要通过在日语教学中导入文化的内容,把教材中的涉及跨文化内容的语篇作为文化教学的主要素材,让学生从中学到许多日语以及诸如节日、历史、宗教、饮食、体育、艺术、风土人情等文化知识。让他们在生动的具体情景中,发现两国文化的差异及其对语言产生的影响,理解,掌握并恰当地运用日语知识。从而培养学生的跨文化意识,增强他们的跨文化交际能力。
3 结语 语言学习和文化学习是一个有机的统一过程。 实现跨文化交际是日语教学的根本目的。为了全面提高日语教学的效率、质量,培养学生的跨文化意识和提高他们的跨文化交际能力,教师在课堂教学实践活动中,要注重进行文化知识的渗透,将综合了文化的立体性知识传授给学生。这样,既能丰富课堂教学内容,又能激发学生学习日语的热情,自然就会取得理想的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 魏春木,卞觉非.基础汉语教学阶段文化导入内容初探[J].世界汉语教学.1992.
[2] 爱德华・ 霍尔.无声的语言[M].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1995.
[3] 关世杰.跨文化交流学[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5.
[4] 贾玉新.跨文化交际学[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97.
关键词:文化差异跨文化交际跨文化意识文化教学
中图分类号:G645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795(2012)01(b)-0000-00
随着全球一体化进程的不断深入,跨文化交际能力变得日趋重要,大学生是否具备这一能力,将直接影响到我国与其他国家的交流。因此,跨文化意识的培养及跨文化交际能力的提高显得尤为关键。本文拟就大学生的跨文化意识培养过程中需要以文化教学为依托方面做一初步探讨。
1 加强文化教学的重要性
1.1 文化差异直接影响跨文化交际
跨文化交际已经成为世界上各民族生活中所面临的多科性和交叉性的新学科。虽然大家都在努力学习对象国的语言,但是在实际交流中仍然出现诸多不尽人意之处。众所周知,语言是文化的重要载体,是文化的主要表现形式之一。但是,如果只懂得对象国的语言,不了解该国家的文化,即使掌握再多的语法和词汇,也未必能够顺利地交流。因为各民族间的文化差异使跨文化交际面临诸多障碍。克服这种障碍是外语教学所面临的重要问题。举例来说:在日常生活中表达“自己帮对方拿某物”的意思时,中国人一般会说“我帮你拿”或者“我帮您拿”,只是用人称代词的变化来表示对对方的尊敬。如果让学习日语的中国学生翻译“我帮您拿”,大多数学生会译为:「私がもってあげます」。从语法上来看,这句话完全正确,但是在实际生活中日本人一般不这样表达。而是说「お持ちしましょう」。这两种说法都可以表达“我帮您拿”的意思。但是听者的感受却完全不同。两者之间的差异在于:「私がもってあげます」含有向对方施恩的意思,不符合日本人的表达习惯。而「お持ちしましょう」则是一种自谦的表达,复合日本人委婉,含蓄,尊重他人的表达习惯,让对方很容易接受。如果按照中国学生的说法,虽然文字上没有错误,也出力帮对方做了事情,但是,表达形式自身所含的那种以施恩者自居的意思,会让对方感觉十分不舒服。同一种意思,由于表达方式不同,所显示出的效果也相差悬殊。这种语言表达上的差异来源于民族间的文化的不同。要避免这种现象的发生,就需要在教授外语的同时融于文化内容,把语言教学和文化教学有机地结合起来,让学生学到综合了文化的立体性知识。
1.2 文化教育是优化日语教学的关键日语教学不只是教授一门语言,在教学中必然会涉及到两种不同文化之间的碰撞与融合。在日语教学中我们强调文化教育,旨在培养学生的跨文化意识,提高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
格拉德斯通曾经说过:“语言和文化紧密地交织在一起,语言是整个文化的产物或结果,又是形成并沟通文化的中介”。 由此可见,在日语教学中,一定要融入文化教育,才会是完整的教学过程。我们要培养学生的跨文化意识,目的在于提高他们的跨文化交际的能力。这里所说的“跨文化交际”是指本族语者与非本族语者之间的交际,也指任何在语言和文化背景方面有差异的人们之间的交际。
在日语教学中,我们严格按照循序渐进、由浅入深、由表及里的顺序,让学生逐渐理解和使用跨文化知识。比如,在日语教学中,除了准确地教授语法词汇等内容以外,还要告诉学生 “和”文化在日本人的民族中占有重要的地位,以和为贵,表达对别人的尊重。日本人一般多采用委婉,含蓄的表达方式与他人沟通。委婉,含蓄的表达方式是广义的修辞手段,其目的是,或者为了追求审美效果(如在文学作品中),或者为了使语言活动顺利圆满地进行,达到更好的交际效果。世界各种语言都有这种表达方式,但日语的形式之多,应用之广是其他语言所罕见的。在谈话中采用推测句,疑问句代替断定句就是常用的表达方式之一。例如:「それから、娘はいろいろと申し込みもあることだから、必ず中村にやると決めるわけにもいかんが、段々聞いてみると、学問も人物も悪くないようだから、もし当人が勉強して,近いうちに博士にでもなったら、或いはもらうことができるようになるかもしれんぐらい、それとなく、ほのめかしてもかまわん。」这段话的实际内容只是“你告诉他,他如果拿到博士学位,我就把女儿嫁给他”。其语言及其委婉,丝毫没有出现断定的表达。
再如:有一个叫竹中的人。把自己的妻子介绍给中村认识。他们说了这样一段话:
「知ってるよな」「お宅たちの結婚式に、呼んでもらったじゃないか。」
「結婚式に出たじゃないか」と言いかけた竹中は、言葉を選び直した。
竹中本来想说「結婚式に出た」却改为「結婚式に呼んでもらった」,是因为「出た」是自己主动去参加婚礼,居施益者地位;「呼んでもらった」是请对方允许自己去参加婚礼,居受益者地位。他之所以要改变说法,是因为竹中现在做翻译工作谋生,翻译工作是中村给他介绍的,他欠中村的人情。可见,对于人和人之间微妙的关系,日本人很注意,并且在语言表达上力求适应这种关系。
日本人崇尚“以心传心、心神领会”,语言交流中推崇「沈默は金」/ (沉默是金),在日本人看来,能不用语言表达的就不用语言表达,即使表达,也是少说为佳,一切任凭对方去体会。因此,在日语里省略现象极多。在一些电视剧或电影里,也常可看到熟人久别重逢时,或执行重大任务前互相默默对望的情节。从这个意义上讲,日语是一种密度大,含信息量多的语言。教师在日语教学中,让学生体会到日本人的“以心传心”的思维方式很重要,同时要讲明委婉言语的言外之意,以避免误解对方的意思。
从以上几个例子中可以看出,语言与文化密不可分。如果不熟悉所学语言国家的社会、文化、传统、风俗等,就不能正确理解和真正掌握这种语言。在日语教学中如果只偏重结构和语法,课堂上的大部分时间都用在讲解词汇和句法上,不考虑词汇的内涵和社会文化等因素,将导致学生虽然语言基础知识不错,却不具备真正的社交能力,在实际的交往中出现问题或是无法互通信息。正如美国语言学家Sapir在Language一书中指出的那样:“语言有一个环境。它不能脱离文化而存在.不能脱离社会继承下来的传统和信念。”,语言不能脱离文化而存在,人生活在社会文化环境中 ,人的一切行为不可避免地要受到社会文化模式的制约,语言交际行为也不例外。对所学语言国家的文化了解的越深刻,越细致就越能正确理解和准确使用这种语言。
2 跨文化交际与日语教学
2.1 日语教学的现状
现阶段的日语教学中,教师往往偏重语言的外在形式和语法结构的讲解,注重培养学生造出合乎语法规则的句子,却忽视了语言的社会环境及文化内涵的教育。因而导致学生虽然掌握了数以千计的词汇和语法,并且通过了国际日本语能力测试的1、2级,但是,当他们面临具体语境时,却无法取舍,不知如何表达。因此,文化教育已成为一个函待解决的重要问题。
2.2学生的跨文化意识不足
目前,中国学生的跨文化意识不足主要表现在:一是把中国式的思维方式转移到日语表达中去,或是把中国文化与日本文化等同起来;二是误以为日本文化受中国文化的影响巨大,故基本方面是共同的,因而忽略了两国文化的差异;三是对日本文化过于简单化或过于概略化。
2.3 日语教学中的文化教育
胡文仲(1995:)教授指出:“只学习语言材料,不了解文化背景,犹如只抓住了外壳而不领悟其精神。实际上,语言是文化的一部分,同时又是文化的载体,语言和文化密不可分。”
跨文化交际与日语教学密不可分。这是因为日语教学不仅是传授语言知识,更重要的是要培养学生的交际能力,培养他们应用日语进行跨文化交际的能力。从这个意义出发,将日语教学看作是跨文化教育的一环似乎更恰当一些。
任何一门现存的自然语言都包含了丰富的文化内涵,而不同的文化总是呈现出不同的特点,不懂得文化的模式和准则,不掌握文化的背景,就不可能真正地学习语言,语言的教和学是不可能在真空中进行的,必须以文化的学习为依托。日语学习不能独立于文化学习之外。在日语教学的同时加强文化意识的渗透.在教授语言的同时教授文化知识,提高学生对日本文化的敏感性与洞察力,培养学生的跨文化意识和跨文化交际能力。也许可以说,大学的日语教学是跨文化交际理论的具体实践过程.学习日语,掌握其文化内涵的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我们在日语教学中根据不同的教材,采取灵活的方法,渗透日本文化。文化知识的传授主要通过在日语教学中导入文化的内容,把教材中的涉及跨文化内容的语篇作为文化教学的主要素材,让学生从中学到许多日语以及诸如节日、历史、宗教、饮食、体育、艺术、风土人情等文化知识。让他们在生动的具体情景中,发现两国文化的差异及其对语言产生的影响,理解,掌握并恰当地运用日语知识。从而培养学生的跨文化意识,增强他们的跨文化交际能力。
3 结语 语言学习和文化学习是一个有机的统一过程。 实现跨文化交际是日语教学的根本目的。为了全面提高日语教学的效率、质量,培养学生的跨文化意识和提高他们的跨文化交际能力,教师在课堂教学实践活动中,要注重进行文化知识的渗透,将综合了文化的立体性知识传授给学生。这样,既能丰富课堂教学内容,又能激发学生学习日语的热情,自然就会取得理想的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 魏春木,卞觉非.基础汉语教学阶段文化导入内容初探[J].世界汉语教学.1992.
[2] 爱德华・ 霍尔.无声的语言[M].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1995.
[3] 关世杰.跨文化交流学[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5.
[4] 贾玉新.跨文化交际学[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9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