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画故事”是通过教师设计可行的教学方案,让幼儿在绘画实践中能够运用不同的方法和手段,表现不同的故事情节或意境的方法。通过有趣的故事情节,激发幼儿的创造欲望。
一、选择合适的故事内容。
活动初期,我给幼儿讲一些简单的故事。这些故事有重复的情节,角色的数量一般在2个~3个,选择幼儿比较熟悉的、易于表现的形象。如童话故事《龟兔赛跑》,让幼儿发挥想象,用绘画形式反映故事情节。有的幼儿画了乌龟领奖的场面,有的幼儿画了兔子在树旁睡大觉、还有的幼儿画了兔子难为情地捂住了脸,等等。这样的作画活动,很好地发展了幼儿的创造性思维。在平时的活动中,给幼儿播放一些动听的充满趣味的故事。在幼儿园的传统教材里,《小鸡和小鸭》就是一个适合幼儿表现绘画的故事。到了中班后期,故事角色可以增加到3个~4个,故事的情节稍微有一些转折,例如:《小猪变干净了》,说的是一只小猪不讲卫生,大白鹅、小猴、小兔都不愿意和它玩,小猪心里很难受,在妈妈的帮助下,小猪愿意洗澡,变成了一只干净的小猪。
二、设计有效的故事问题。
在给幼儿讲故事后,我们一般都会提出一些问题(1)故事里有哪些人物?帮助幼儿提炼出故事的角色,以便在“画故事”的时候,能帮助幼儿对画面有一个初步的了解,在构图方面有一个初步的轮廓。如在《下雨了》画故事活动中,故事的主要角色是小鸡、小兔和小猫,引导幼儿把故事的角色放大,不能画得太小,也不能画得太大。(2)故事发生在什么地方?帮助幼儿构思较好的绘画背景。在“画故事”时,在背景的处理上,中班幼儿画的背景和故事的地点可能会出现一致或不一致的情况,一般情况下这两种情况都是可以的,只要幼儿能自圆其说就可以。如《小猪变干净了》中有的幼儿说故事发生在家里,有的说发生在公园里等。(3)故事讲了一件什么事情?帮助幼儿能细致地表现绘画内容,如《小鸡和小鸭》中能把小鸡帮助小鸭捉虫的动作表现出来。
三、帮助幼儿理解故事情节。
在“画故事”前,我们帮助幼儿总结故事内容,梳理故事情节,对于幼儿最感兴趣的情节我们会详细说明,引导幼儿用线条和色彩,将不同角色的心情、好恶、个性表现得生动,准确地传达出故事要表达的意义或感觉。
为了能有效地开展“画故事”活动,在会构思背景基础上我还会启发幼儿对故事进行联想,根据这种联想确定自己用什么样的表现形式来作画。“画故事”的创作对作品的表现提出了比一般创作画更高的要求,因此,在对幼儿进行“画故事”指导时,我有意引导孩子们理解有趣的故事情节。这样做,才不至于使儿童觉得难以下手,而失去绘画创作的兴趣。
四、提供宽松的绘画环境。
在“画故事”的初期指导,教师起着主导的作用,教师在指导的过程中,一般都是以鼓励、安慰为主,给幼儿提供一个宽松的心理环境,主要会出现以下问题:
问题一、“老师我不会画”。只有不敢画的幼儿,没有不会画的幼儿。对于这样的孩子,正而鼓励很重要,可以摸摸孩子的头,说一些肯定其能力的“好话”或把他的点滴进步夸张地告诉同伴,这样孩子会形成初步的满足感。接下来教师适当的指导也是必要的。比如,用手指尖在画纸上画出一条轮廓线的轨迹,让孩子感受线条的流畅与开放,然后让孩子沿着轨迹画一遍。这样既可以达到让孩子自己动手操作的目的,又能很好地让孩子在描摹轨迹的过程中充分体验手运动的方向和角度。消除不确定和紧张感,这种变相的直接指导应该更有利于幼儿独立的“画故事”。
问题二、针对画画时说话。1 自言自语。这时也许正是孩子对自己创作内容的解说和思维情境的再现,完全沉浸在自己的创作空间中。他的表现完全是下意识的反应,是不知不觉感情的流露。教师可以表现得无所谓一点,只提醒他的声音不影响其他孩子即可。 2,说与画画相关的内容。有时候,孩子在创作过程中喜欢与同伴交流自己的想法,他们你一言我一语,有时可以相互激发出无限的灵感。这时教师可稍适提醒,主要是要求孩子控制音量,其次也可以轻声地加入他们的讨论,但要控制好孩子的情绪,避免太兴奋。
问题三、针对画不大的问题。一幅画得小、拘谨的画和一幅画得大、开心的画,后者更显示出一种生命力。所以,在主题的选择,材料的投放上要让幼儿更有机会画得“大”“多”“满”。如《池塘里的小青蛙》青蛙坐在大大的荷叶上,《蚂蚁搬家》老师可以提醒幼儿边画边想象,草地上来了许多蚂蚁,这里也有,那里也有,不知不觉地,手中便出现了一张丰富饱满的作品。
五、开展正面的评价。
每一次“画故事”活动之后,都要有一个相互评价的机会,让孩子相互学习,必须遵循让每一个幼儿都觉得自己很能干,自己有长处、有优点,调动幼儿主动性、积极参与性。评价活动中我们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开展评价活动:
(1)针对好的创意
幼儿的绘画作品也许很混乱,也许只是几条横七竖八的线条,但那是幼儿精心创作出来的,评价幼儿绘画作品的尺度是看作品是否有“孩子气”和有感而发,重在创意,不在技巧。教师要珍惜孩子的劳动成果,对每一个孩子都应予以肯定,哪怕是细微的进步都要加以表扬,我们经常用“画得真有趣”、“画得真棒”来肯定幼儿的创作,鼓励幼儿的想象。只有又有创意,又有“孩子气”,又符合审美要求和艺术规律的儿童画,才是教师推荐、评价的作品。对其不足的地方则用建议的方式,商讨的口吻提出修改意见。
(2)针对好的色彩
在色彩感觉上,老师不应该把自己认为好看的颜色强加在孩子身上,代替孩子的感受。如画一盆花,教师有可能很清楚地看到花的叶子是深绿色的,可孩子怎么把叶子画成蓝紫色了?其实,色彩受个人偏好及光源与环境影响所致。家长应尊重孩子的感觉。“画故事”只讲画面的和谐与情绪的表达,不求画得是否与真的一样。一个班的孩子把同一物体画成好多模样是正常的事。
附录:
画故事《下雨了》
图一:
幼儿A说:雨停了,太阳出来了,小动物的荷叶变成了一把太阳伞。
图二:
幼儿B说:下雨了,小兔子摘了一片荷叶避雨,小花猫和小鸡都来避雨了。
画故事《小鸡和小鸭》
图三:
幼儿C说:一个晴朗的天气,小鸡和小鸭出去玩,他们看到了许多小虫子,小鸡帮助小鸭吃到虫子,小鸭说谢谢你。
图四:
幼儿D说:小鸭出去玩,他们看到了许多小虫子,小鸭怎么也吃不到,急得一身汗,小鸡看见了说:“我先把虫子堆到一起,再喂你吃吧。”小鸡一口一口地喂小鸭。小鸭说:“你真是我的好朋友”。
一、选择合适的故事内容。
活动初期,我给幼儿讲一些简单的故事。这些故事有重复的情节,角色的数量一般在2个~3个,选择幼儿比较熟悉的、易于表现的形象。如童话故事《龟兔赛跑》,让幼儿发挥想象,用绘画形式反映故事情节。有的幼儿画了乌龟领奖的场面,有的幼儿画了兔子在树旁睡大觉、还有的幼儿画了兔子难为情地捂住了脸,等等。这样的作画活动,很好地发展了幼儿的创造性思维。在平时的活动中,给幼儿播放一些动听的充满趣味的故事。在幼儿园的传统教材里,《小鸡和小鸭》就是一个适合幼儿表现绘画的故事。到了中班后期,故事角色可以增加到3个~4个,故事的情节稍微有一些转折,例如:《小猪变干净了》,说的是一只小猪不讲卫生,大白鹅、小猴、小兔都不愿意和它玩,小猪心里很难受,在妈妈的帮助下,小猪愿意洗澡,变成了一只干净的小猪。
二、设计有效的故事问题。
在给幼儿讲故事后,我们一般都会提出一些问题(1)故事里有哪些人物?帮助幼儿提炼出故事的角色,以便在“画故事”的时候,能帮助幼儿对画面有一个初步的了解,在构图方面有一个初步的轮廓。如在《下雨了》画故事活动中,故事的主要角色是小鸡、小兔和小猫,引导幼儿把故事的角色放大,不能画得太小,也不能画得太大。(2)故事发生在什么地方?帮助幼儿构思较好的绘画背景。在“画故事”时,在背景的处理上,中班幼儿画的背景和故事的地点可能会出现一致或不一致的情况,一般情况下这两种情况都是可以的,只要幼儿能自圆其说就可以。如《小猪变干净了》中有的幼儿说故事发生在家里,有的说发生在公园里等。(3)故事讲了一件什么事情?帮助幼儿能细致地表现绘画内容,如《小鸡和小鸭》中能把小鸡帮助小鸭捉虫的动作表现出来。
三、帮助幼儿理解故事情节。
在“画故事”前,我们帮助幼儿总结故事内容,梳理故事情节,对于幼儿最感兴趣的情节我们会详细说明,引导幼儿用线条和色彩,将不同角色的心情、好恶、个性表现得生动,准确地传达出故事要表达的意义或感觉。
为了能有效地开展“画故事”活动,在会构思背景基础上我还会启发幼儿对故事进行联想,根据这种联想确定自己用什么样的表现形式来作画。“画故事”的创作对作品的表现提出了比一般创作画更高的要求,因此,在对幼儿进行“画故事”指导时,我有意引导孩子们理解有趣的故事情节。这样做,才不至于使儿童觉得难以下手,而失去绘画创作的兴趣。
四、提供宽松的绘画环境。
在“画故事”的初期指导,教师起着主导的作用,教师在指导的过程中,一般都是以鼓励、安慰为主,给幼儿提供一个宽松的心理环境,主要会出现以下问题:
问题一、“老师我不会画”。只有不敢画的幼儿,没有不会画的幼儿。对于这样的孩子,正而鼓励很重要,可以摸摸孩子的头,说一些肯定其能力的“好话”或把他的点滴进步夸张地告诉同伴,这样孩子会形成初步的满足感。接下来教师适当的指导也是必要的。比如,用手指尖在画纸上画出一条轮廓线的轨迹,让孩子感受线条的流畅与开放,然后让孩子沿着轨迹画一遍。这样既可以达到让孩子自己动手操作的目的,又能很好地让孩子在描摹轨迹的过程中充分体验手运动的方向和角度。消除不确定和紧张感,这种变相的直接指导应该更有利于幼儿独立的“画故事”。
问题二、针对画画时说话。1 自言自语。这时也许正是孩子对自己创作内容的解说和思维情境的再现,完全沉浸在自己的创作空间中。他的表现完全是下意识的反应,是不知不觉感情的流露。教师可以表现得无所谓一点,只提醒他的声音不影响其他孩子即可。 2,说与画画相关的内容。有时候,孩子在创作过程中喜欢与同伴交流自己的想法,他们你一言我一语,有时可以相互激发出无限的灵感。这时教师可稍适提醒,主要是要求孩子控制音量,其次也可以轻声地加入他们的讨论,但要控制好孩子的情绪,避免太兴奋。
问题三、针对画不大的问题。一幅画得小、拘谨的画和一幅画得大、开心的画,后者更显示出一种生命力。所以,在主题的选择,材料的投放上要让幼儿更有机会画得“大”“多”“满”。如《池塘里的小青蛙》青蛙坐在大大的荷叶上,《蚂蚁搬家》老师可以提醒幼儿边画边想象,草地上来了许多蚂蚁,这里也有,那里也有,不知不觉地,手中便出现了一张丰富饱满的作品。
五、开展正面的评价。
每一次“画故事”活动之后,都要有一个相互评价的机会,让孩子相互学习,必须遵循让每一个幼儿都觉得自己很能干,自己有长处、有优点,调动幼儿主动性、积极参与性。评价活动中我们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开展评价活动:
(1)针对好的创意
幼儿的绘画作品也许很混乱,也许只是几条横七竖八的线条,但那是幼儿精心创作出来的,评价幼儿绘画作品的尺度是看作品是否有“孩子气”和有感而发,重在创意,不在技巧。教师要珍惜孩子的劳动成果,对每一个孩子都应予以肯定,哪怕是细微的进步都要加以表扬,我们经常用“画得真有趣”、“画得真棒”来肯定幼儿的创作,鼓励幼儿的想象。只有又有创意,又有“孩子气”,又符合审美要求和艺术规律的儿童画,才是教师推荐、评价的作品。对其不足的地方则用建议的方式,商讨的口吻提出修改意见。
(2)针对好的色彩
在色彩感觉上,老师不应该把自己认为好看的颜色强加在孩子身上,代替孩子的感受。如画一盆花,教师有可能很清楚地看到花的叶子是深绿色的,可孩子怎么把叶子画成蓝紫色了?其实,色彩受个人偏好及光源与环境影响所致。家长应尊重孩子的感觉。“画故事”只讲画面的和谐与情绪的表达,不求画得是否与真的一样。一个班的孩子把同一物体画成好多模样是正常的事。
附录:
画故事《下雨了》
图一:
幼儿A说:雨停了,太阳出来了,小动物的荷叶变成了一把太阳伞。
图二:
幼儿B说:下雨了,小兔子摘了一片荷叶避雨,小花猫和小鸡都来避雨了。
画故事《小鸡和小鸭》
图三:
幼儿C说:一个晴朗的天气,小鸡和小鸭出去玩,他们看到了许多小虫子,小鸡帮助小鸭吃到虫子,小鸭说谢谢你。
图四:
幼儿D说:小鸭出去玩,他们看到了许多小虫子,小鸭怎么也吃不到,急得一身汗,小鸡看见了说:“我先把虫子堆到一起,再喂你吃吧。”小鸡一口一口地喂小鸭。小鸭说:“你真是我的好朋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