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信息的传播过程中,参与的主体主要有三类:政府、媒体、公众。三者相互联系,相互作用,推动者公共危机信息传播的进行,推动着公共危机事态的发展与演变。然而,由于三者主体位置的不同,信息的诉求也各有所异。
一、公共危机中政府、媒体、公众的信息诉求
(一)公共危机过程中政府的信息诉求
政府是信息传播的主导者,政府在进行信息传播的决策过程中,既要对危机事态的形势有全局性把握,又要在公众间树立自身良好形象。这样的特殊地位,决定了政府在所获取的信息中进行有选择性的筛选,甚至是屏蔽。例如,在某些情况下,危机的发生除了一些不可抗拒的因素以外,有的是与人为因素有着联系的,然而,当危机的发生与行政人员的不作为有着密切关系时,为了维护政府自身形象,就需要防止传媒和公众了解到不利于政府自身的信息。此外,政府还可能对信息”视而不见”,在突发性公共危机尤其是自然灾害型公共危机发生前,往往会出现种种先兆,出于社会稳定和多方面的考虑,政府很可能暂时不作出反应。而灾害发生之后,出于控制风险和减少损失的考虑,政府也可能选择对此类信息的控制。就此而言,政府所获取的信息与其职责往往难以匹配,所以,政府仍然具有很强的信息诉求。
(二)公共危机过程中传媒的信息诉求
媒体承担者信息的采集、选择、加工、复制和传播工作 ,在信息传播中始终处于信息传递者的关键位置。媒体所报道的信息受到各方的利益与需求的制衡。所以,在公共危机条件下传媒的信息诉求也具有高度的复杂性。首先,从传媒的职业道德来讲,满足公众的知情权是传媒信息诉求的基点。其次,媒体不仅要有及时报道,还要通过深层分析来引导公众。如果在危机中,信息的传播产生了负面效果,那么,形势将会更为恶化,潜在的危害性会更为严重。在国内外多次公共危机过程中,传媒都扮演了公共利益和公共理性捍卫者的角色。所以,媒体在公共危机的过程中,无论是从自身职业道德还是对于公共危机的引导与疏通,都对信息有着更为重要的诉求。
(三)公共危机过程中公众的信息诉求
在公共危机的条件下,公众会把更多的目光投入到危机发生的地方,当危机的危害性可能涉及到公众自身的利益需求时,公众往往会存在着一种恐慌心理,而这种恐慌状态下人们是极为不理性的,对现实的危机事件存有错误的判断,这种错误的判断是更为可怕的,所以政府从公共管理的角度讲,应及时将信息传递给公众,从而避免公众恐慌心理。但是,这种信息的传播也并不意味着政府将所有的信息传递给公众,政府要向公众传递危机发生的原因以及政府所采取的措施,树立政府的良好形象。处于应对危机的考虑,可见,公众的信息需求也极为紧迫。
二、公共危机条件下政府、传媒、公众的信息互动模式分析
任何事物的发展都存在着两种取向,一种是向良好状态中前进,有利于事物的解决,另一种则是不利于事物的解决,走向了更为恶劣的状态。而在危机事件的处理中同样有着这样的两个方面。
(一)政府、传媒、公众合理有效的互动模式
信息传播是指信息的传递、接收、反馈、与沟通的过程。因此,合理有效的信息互动模式是建立在三者进行有效沟通基础之上的。即公众可以通过媒体了解到危机的严重程度和后续发展状况,其次,政府可以将应对危机的措施传达给公众,最后,公众关于此次危机的疑问与诉求也可以通过媒体传达给政府,并且得到及时回应。要做到这三点,这应该是政府、传媒、公众三者共同努力的结果。
政府能够注重实效。在危机发生过程中,时间就是关键。按照国际社会公认的标准“公共危机发生之后的24小时是公共危机管理的黄金生命线,也是媒体报道的黄金时期”。在危机发生之后,能够抢到引导媒体,掌握公众的舆论导向。这样可以极大地控制危机的社会负面影响。其次,政府能够秉持自己的理念代表人民行使国家的权利,管理社会事务,维护社会稳定,保护人民的生命和财产。切实立足于减少危害,控制事态,防止危机加剧这些目标上。最后,政府还要对传播的信息有所筛选,有所保留,这是顾全大局的表现。防止公众恐慌事情的发生。
媒体则能按照自身的职业道德标准行事,保持清醒的头脑,随时关注着危机发展态势,并给予新闻报道。正如美国著名报人普利策所言“倘若国家是一条航行在大海上的船,新闻记者就是船头上的瞭望者,他要在一望无际的海面上观察一切,审视海上的不测风云和暗礁险滩,及时发出警告”。媒体在危机前线能够随时报道事情发展态势,将信息及时传达给政府,以便决策,同时能够将政府的有效应对措施传播给公众,使公众在危机面前不恐慌,更理性。
公众则是不惊慌,不听信谣传,关注政府权威性报道,并及时反馈公众的信息诉求与质疑。如果能够提出有效的应对危机措施,可以通过媒体传达给政府,要及时反馈民意。这样才会形成应对危机事件的良好机制。
危机中总是有着不能顾及甚至不能预测到的不确定性因素,因此就会产生另外一种信息互动模式,即政府、传媒、公众的恶性互动模式。
(二)危机条件下政府、传媒、公众的信息恶性互动模式
在公共危机的条件下,恶性信息互动模式的形成是由于政府、传媒、公众之间没有建立起顺畅的沟通渠道。政府的作为不被民众所了解,因而得不到民众的支持,媒体无法及时得到政府应对危机所采取措施的有效信息,致使在信息传播传播过程中滞缓,而公众得不到权威信息就会影响到其基本价值观念,造成社会秩序的混乱。分析其原因,应该是公共危机的主体三者存在不一致性。
政府的危机应对机制存在不合理。首先是政府自身固有的内在缺陷。由于政府权力一经确认就具有相对的独立性,有其自身的运作规律,且政府的有限理性和结构缺陷往往导致政府利己性的一面。这种利己性会造成公共利益的扭曲和异化,损害整个社会利益,给媒体和公众的公共危机沟通带来障碍。其次是政府对媒体传播能力的估计不足。传媒的触角已经深入到当今社会的每个角落,随着互联网的兴起和发展,公众获取信息的能力也大大加强,这就要求政府势必对危机做出快速反应。
媒体缺位。在公共危机中,媒体往往出于自身商业利益考虑,过分渲染公共危机的危害性,在政府的控制和干预下,媒体集体失语或仅仅成为政府的“传声筒”,对公共危机事件关注不够或准备不足,信息传递滞后。
公众出于自身利益考虑,危机面前,理性程度大幅度下降,集体行动困难,公众的组织化程度不高,进而产生无序混乱状态,不能有效向政府传达信息诉求,政府获得信息渠道单一,影响有效决策,所以导致危机事件难以快速平息。
三、基于信息互动模式分析应对危机管理策略
根据上述的分析,政府在应对危机时应采取有效策略,其主要针对媒体和群众两个方面。
(一)政府应对媒体的制度安排
媒体在公共危机的条件下,其作用的发挥是极为重要的。正常情况下,大众对于媒体的报道有一定的鉴别能力,然而,在危机状态下,公众的这种鉴别能力会大幅度下降。如果媒体能及时、有效的做出正面引导,既可以抑制大众的恐慌心理,还可以防止事件进一步恶化。如果媒体所做出的报道产生了负面效应,那么就会引发更为严重的恶果,甚至会产生骚亂。所以政府在对待媒体的策略与管理时,要将媒体进行分类,对不同类别的媒体有针对性的进行管理。
一类是权威大型媒体。这类媒体的特征是不仅具有完备的新闻采编、报道实力和渠道,而且是政府发布信息最为密切的新闻载体,政府要与这类媒体建立稳固的合作渠道,危机一旦发生,政府要首先保证该类媒体的采访通畅性,对所采访获得的信息要在第一时间内向公众介绍,切不可瞒报、不报、误报之类事情发生。此外,对于危机事件的报道要达到一定数量,以示政府对待此事的关注和政府处理危机事态的决心。
二是非权威性大型媒体。这类媒体虽然与政府关系不是甚为密切,但是具备报道危机事件的先进水平与能力,在公众中间也具备一定的影响力。对于这类媒体的管理,政府应该研究一套有效地策略,控制信息供给,加强信息监管,有选择性的对危机事件给予报道。对权威性媒体的报道起到辅助作用。该类媒体可以对权威性媒体报道事件深入挖掘,此外,要慎重选择播报内容。
三类是非权威性小型媒体甚至个人。这类媒体的特点是规模小、行动效率有限,对事态的把握程度不够,报道易出现错报、误报的事件,在危机过程中其危害性也是很大的。政府在管理这类媒体过程中,要加强监管与引导,使其保证新闻报道的真实性,以利于公共危机的顺利解决。而对报道中的谣传事件给予严肃处理,使其承担相应的责任。
(二)政府应对公众的策略
政府对待公众采取的策略要根据危机发展的不同阶段而有所不同。做到有针对性的处理问题。
在公共危机来临之前,为了避免公众的恐慌,应该不要给予公众正式性公告,但也不是坐以待毙,要对危机所能造成的危害进行全面考率,然后拟定应对方案,其宗旨是将危机造成的损失降低到最小化。如果对公众的生命有危害性的,要将公众舒缓到安全地带,其间要注意秩序的稳定以及公众心理的考量。不要给公众造成恐慌无措的心理阴影。
在公共危机发生时,由于公众处于一种非合作状态下的集体行动。出于自身安全的考虑,公众之间不能达成一致同盟,甚至很可能造成秩序的混乱与不安,在没有权威性报道时,由于信息上的障碍,他们陷入了“囚徒困境“ 。政府在这种情况下要极为谨慎。具体要做到:第一,保证自身公共政策不能失范。第二,要坚决做到以民为本。第三,政府应该加强与公众的沟通和交流,促使相应民众自救组织的出现并加以有效利用,公众在危机面前也是有理性的,与公众的配合对于危机的解决至关重要。第四,政府在报道危机信息时,信息的内容要注重选择。
在危机发生过后,政府要时刻关注民生问题,是否危机背后依然存在隐患,如SARS过后是否有病菌传播的可能,对于不能自理的受灾群众政府给予一定的补贴与照顾,此外,政府应时刻听取公众的意见,对其反应的问题给予回应,对公众提出的建设性意见也要合理采纳,并对其进行表彰与鼓励,这样才能调动群众的积极性。危机所带来的损失就会最小化,人民的生活才会更加和谐正常。
(作者单位:黑龙江大学政府管理学院)
一、公共危机中政府、媒体、公众的信息诉求
(一)公共危机过程中政府的信息诉求
政府是信息传播的主导者,政府在进行信息传播的决策过程中,既要对危机事态的形势有全局性把握,又要在公众间树立自身良好形象。这样的特殊地位,决定了政府在所获取的信息中进行有选择性的筛选,甚至是屏蔽。例如,在某些情况下,危机的发生除了一些不可抗拒的因素以外,有的是与人为因素有着联系的,然而,当危机的发生与行政人员的不作为有着密切关系时,为了维护政府自身形象,就需要防止传媒和公众了解到不利于政府自身的信息。此外,政府还可能对信息”视而不见”,在突发性公共危机尤其是自然灾害型公共危机发生前,往往会出现种种先兆,出于社会稳定和多方面的考虑,政府很可能暂时不作出反应。而灾害发生之后,出于控制风险和减少损失的考虑,政府也可能选择对此类信息的控制。就此而言,政府所获取的信息与其职责往往难以匹配,所以,政府仍然具有很强的信息诉求。
(二)公共危机过程中传媒的信息诉求
媒体承担者信息的采集、选择、加工、复制和传播工作 ,在信息传播中始终处于信息传递者的关键位置。媒体所报道的信息受到各方的利益与需求的制衡。所以,在公共危机条件下传媒的信息诉求也具有高度的复杂性。首先,从传媒的职业道德来讲,满足公众的知情权是传媒信息诉求的基点。其次,媒体不仅要有及时报道,还要通过深层分析来引导公众。如果在危机中,信息的传播产生了负面效果,那么,形势将会更为恶化,潜在的危害性会更为严重。在国内外多次公共危机过程中,传媒都扮演了公共利益和公共理性捍卫者的角色。所以,媒体在公共危机的过程中,无论是从自身职业道德还是对于公共危机的引导与疏通,都对信息有着更为重要的诉求。
(三)公共危机过程中公众的信息诉求
在公共危机的条件下,公众会把更多的目光投入到危机发生的地方,当危机的危害性可能涉及到公众自身的利益需求时,公众往往会存在着一种恐慌心理,而这种恐慌状态下人们是极为不理性的,对现实的危机事件存有错误的判断,这种错误的判断是更为可怕的,所以政府从公共管理的角度讲,应及时将信息传递给公众,从而避免公众恐慌心理。但是,这种信息的传播也并不意味着政府将所有的信息传递给公众,政府要向公众传递危机发生的原因以及政府所采取的措施,树立政府的良好形象。处于应对危机的考虑,可见,公众的信息需求也极为紧迫。
二、公共危机条件下政府、传媒、公众的信息互动模式分析
任何事物的发展都存在着两种取向,一种是向良好状态中前进,有利于事物的解决,另一种则是不利于事物的解决,走向了更为恶劣的状态。而在危机事件的处理中同样有着这样的两个方面。
(一)政府、传媒、公众合理有效的互动模式
信息传播是指信息的传递、接收、反馈、与沟通的过程。因此,合理有效的信息互动模式是建立在三者进行有效沟通基础之上的。即公众可以通过媒体了解到危机的严重程度和后续发展状况,其次,政府可以将应对危机的措施传达给公众,最后,公众关于此次危机的疑问与诉求也可以通过媒体传达给政府,并且得到及时回应。要做到这三点,这应该是政府、传媒、公众三者共同努力的结果。
政府能够注重实效。在危机发生过程中,时间就是关键。按照国际社会公认的标准“公共危机发生之后的24小时是公共危机管理的黄金生命线,也是媒体报道的黄金时期”。在危机发生之后,能够抢到引导媒体,掌握公众的舆论导向。这样可以极大地控制危机的社会负面影响。其次,政府能够秉持自己的理念代表人民行使国家的权利,管理社会事务,维护社会稳定,保护人民的生命和财产。切实立足于减少危害,控制事态,防止危机加剧这些目标上。最后,政府还要对传播的信息有所筛选,有所保留,这是顾全大局的表现。防止公众恐慌事情的发生。
媒体则能按照自身的职业道德标准行事,保持清醒的头脑,随时关注着危机发展态势,并给予新闻报道。正如美国著名报人普利策所言“倘若国家是一条航行在大海上的船,新闻记者就是船头上的瞭望者,他要在一望无际的海面上观察一切,审视海上的不测风云和暗礁险滩,及时发出警告”。媒体在危机前线能够随时报道事情发展态势,将信息及时传达给政府,以便决策,同时能够将政府的有效应对措施传播给公众,使公众在危机面前不恐慌,更理性。
公众则是不惊慌,不听信谣传,关注政府权威性报道,并及时反馈公众的信息诉求与质疑。如果能够提出有效的应对危机措施,可以通过媒体传达给政府,要及时反馈民意。这样才会形成应对危机事件的良好机制。
危机中总是有着不能顾及甚至不能预测到的不确定性因素,因此就会产生另外一种信息互动模式,即政府、传媒、公众的恶性互动模式。
(二)危机条件下政府、传媒、公众的信息恶性互动模式
在公共危机的条件下,恶性信息互动模式的形成是由于政府、传媒、公众之间没有建立起顺畅的沟通渠道。政府的作为不被民众所了解,因而得不到民众的支持,媒体无法及时得到政府应对危机所采取措施的有效信息,致使在信息传播传播过程中滞缓,而公众得不到权威信息就会影响到其基本价值观念,造成社会秩序的混乱。分析其原因,应该是公共危机的主体三者存在不一致性。
政府的危机应对机制存在不合理。首先是政府自身固有的内在缺陷。由于政府权力一经确认就具有相对的独立性,有其自身的运作规律,且政府的有限理性和结构缺陷往往导致政府利己性的一面。这种利己性会造成公共利益的扭曲和异化,损害整个社会利益,给媒体和公众的公共危机沟通带来障碍。其次是政府对媒体传播能力的估计不足。传媒的触角已经深入到当今社会的每个角落,随着互联网的兴起和发展,公众获取信息的能力也大大加强,这就要求政府势必对危机做出快速反应。
媒体缺位。在公共危机中,媒体往往出于自身商业利益考虑,过分渲染公共危机的危害性,在政府的控制和干预下,媒体集体失语或仅仅成为政府的“传声筒”,对公共危机事件关注不够或准备不足,信息传递滞后。
公众出于自身利益考虑,危机面前,理性程度大幅度下降,集体行动困难,公众的组织化程度不高,进而产生无序混乱状态,不能有效向政府传达信息诉求,政府获得信息渠道单一,影响有效决策,所以导致危机事件难以快速平息。
三、基于信息互动模式分析应对危机管理策略
根据上述的分析,政府在应对危机时应采取有效策略,其主要针对媒体和群众两个方面。
(一)政府应对媒体的制度安排
媒体在公共危机的条件下,其作用的发挥是极为重要的。正常情况下,大众对于媒体的报道有一定的鉴别能力,然而,在危机状态下,公众的这种鉴别能力会大幅度下降。如果媒体能及时、有效的做出正面引导,既可以抑制大众的恐慌心理,还可以防止事件进一步恶化。如果媒体所做出的报道产生了负面效应,那么就会引发更为严重的恶果,甚至会产生骚亂。所以政府在对待媒体的策略与管理时,要将媒体进行分类,对不同类别的媒体有针对性的进行管理。
一类是权威大型媒体。这类媒体的特征是不仅具有完备的新闻采编、报道实力和渠道,而且是政府发布信息最为密切的新闻载体,政府要与这类媒体建立稳固的合作渠道,危机一旦发生,政府要首先保证该类媒体的采访通畅性,对所采访获得的信息要在第一时间内向公众介绍,切不可瞒报、不报、误报之类事情发生。此外,对于危机事件的报道要达到一定数量,以示政府对待此事的关注和政府处理危机事态的决心。
二是非权威性大型媒体。这类媒体虽然与政府关系不是甚为密切,但是具备报道危机事件的先进水平与能力,在公众中间也具备一定的影响力。对于这类媒体的管理,政府应该研究一套有效地策略,控制信息供给,加强信息监管,有选择性的对危机事件给予报道。对权威性媒体的报道起到辅助作用。该类媒体可以对权威性媒体报道事件深入挖掘,此外,要慎重选择播报内容。
三类是非权威性小型媒体甚至个人。这类媒体的特点是规模小、行动效率有限,对事态的把握程度不够,报道易出现错报、误报的事件,在危机过程中其危害性也是很大的。政府在管理这类媒体过程中,要加强监管与引导,使其保证新闻报道的真实性,以利于公共危机的顺利解决。而对报道中的谣传事件给予严肃处理,使其承担相应的责任。
(二)政府应对公众的策略
政府对待公众采取的策略要根据危机发展的不同阶段而有所不同。做到有针对性的处理问题。
在公共危机来临之前,为了避免公众的恐慌,应该不要给予公众正式性公告,但也不是坐以待毙,要对危机所能造成的危害进行全面考率,然后拟定应对方案,其宗旨是将危机造成的损失降低到最小化。如果对公众的生命有危害性的,要将公众舒缓到安全地带,其间要注意秩序的稳定以及公众心理的考量。不要给公众造成恐慌无措的心理阴影。
在公共危机发生时,由于公众处于一种非合作状态下的集体行动。出于自身安全的考虑,公众之间不能达成一致同盟,甚至很可能造成秩序的混乱与不安,在没有权威性报道时,由于信息上的障碍,他们陷入了“囚徒困境“ 。政府在这种情况下要极为谨慎。具体要做到:第一,保证自身公共政策不能失范。第二,要坚决做到以民为本。第三,政府应该加强与公众的沟通和交流,促使相应民众自救组织的出现并加以有效利用,公众在危机面前也是有理性的,与公众的配合对于危机的解决至关重要。第四,政府在报道危机信息时,信息的内容要注重选择。
在危机发生过后,政府要时刻关注民生问题,是否危机背后依然存在隐患,如SARS过后是否有病菌传播的可能,对于不能自理的受灾群众政府给予一定的补贴与照顾,此外,政府应时刻听取公众的意见,对其反应的问题给予回应,对公众提出的建设性意见也要合理采纳,并对其进行表彰与鼓励,这样才能调动群众的积极性。危机所带来的损失就会最小化,人民的生活才会更加和谐正常。
(作者单位:黑龙江大学政府管理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