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本次研究通过探讨女性盆底功能障碍概念,并依据腔室理论,将盆底在垂直方向按前腔、中腔、后腔划分,使盆腔器官脱垂向各个腔室量化,针对不同腔室常见疾病特点,提出治疗和防范方法。女性盆底功能障碍病发并非独力病理过程,而是除功能和解剖外的其它多项外界条件共同作用所致,在对一种症状相关生理、病理变化进行分析的同时,各因素间间接影响也需引起重视。
关键词:女性 盆底功能障碍 治疗 新进展
【中图分类号】R-0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8801(2014)04-0044-01
女性盆底功能障碍性疾病以压力性尿失禁、盆腔器管脱垂为主,为盆底支持受各种原因的影响呈薄弱显示,诱导盆腔脏器移位,盆腔其它器官功能和位置连锁发生异常所致[1]。依据腔室理论,将盆底在垂直方向按前腔、中腔、后腔划分,使盆腔器官脱垂向各个腔室量化,为临床治疗提供了有力的参考依据,本文就治疗女性盆底功能障碍的进展情况展开探讨,现总结回顾如下。
1 前腔室特点及常见疾病诊疗
阴道前壁膨出为主要前盆腔结构功能障碍,伴或不伴膀胱或尿道膨出。患者阴道前壁出现松弛表现时,可于阴道下段发生,按前膀胱膨出定义,也可在阴道上段发生,按后膀胱膨出定义[2]。上述两种膨出类型临床多同时存在,压力性尿失禁与前膀胱膨出关联密切,与后膀胱膨出关联不大[3]。膀胱重度膨出易有排尿困难情况出现,部分情况下需复位膨出的膀胱,以对膀胱排空起到促进作用。下尿道功能障碍性疾病为前盆腔功能障碍主要表现,以膀胱过度活动、尿频尿急和尿失禁为主要临床症状[4]。
1.1 膀胱过度活动综合征(OAB)特点。目前尚不清楚脱垂患者OAB病理生理学机制,研究显示,患者盆腔脏器脱垂时,易堵塞患者膀胱出口,为OAB重要病发机制。与不脱垂患者比较,脱垂患者膀胱排空时最大流出量降低(Omax),患者病发逼尿肌过度活动综合征(DO)时,Omax降低,可在一定程度上影响膀胱排空阻塞程度。且有OAB症状的患者,盆底器官脱垂(POP)术后提高了膀胱流出率[5,6]。第一种学说认为因去神经作用而引起的膀胱阻塞,第二种为认为逼尿肌为引起OAB的机制,还有一种认为因脊神经排尿反射障碍引发膀胱尿功能障碍[7]。
1.2 尿失禁特点及病理机制。控制尿失禁的机制包括三种,可用有、无意识概括,但均需耻骨尿道韧带功能正常[8]。①膀胱关闭机制:膀胱在自身压力作用下,被肛门的纵行肌肉和肛提肌向下和向后牵拉,而耻尾肌向前牵拉末端尿道,侵肌肉纤维在膀胱休息时收缩,而快肌肉纤维在膀胱压力下收缩。若外科手术在此区域有疤痕遗留,则会造成阴道壁短缩,而伸展不充分[9]。向前的力量少于向后力量,尿道在盆底收缩时强制性被打开[10]。②尿道周围机制:若阴道壁位于中段尿道括约肌下方区域呈松弛表现,灌注压呈4倍增加,若尿道半径因阴道壁松弛而增加,会降低尿道压力。故尿道的半径因疏松部分的缩小而呈降低表现,灌液下被四倍降低,尿道压力提高[11,12]。③自动关闭机制:若在自动关闭时患者有打喷嚏动作,机体所有器官包括肛提肌均前后被牵拉,通过自发性职骨直肠肌牵拉可起到解释作用,经伸展阴道壁,打喷嚏可诱导排尿反射自发性收缩,膀胱底牵拉感受器更好的获取支持,使排尿中枢的传入信号降低,对排尿肌的稳定性有控制效果[13]。④膀胱不正常排空:若膀胱突出症对尿道的正常生理性漏斗型结构造成影响,可通过阴道悬吊术将膀胱颈提高或通过悬吊尿道中段将膀胱颈提高[14]。
1.3 夜尿症特点。为宫骶韧带异常引发的特殊症状,机体平卧时,膀胱仅被宫骶韧带悬吊,其它肌肉放松,宫骶韧带对膀胱后部下降有控制作用,升高膀胱灌注压力,当韧带功能受损时,诱导膀胱后壁下降,对膀胱持续灌注,至将排尿反射激活,排尿在睡眠时发生[15]。
1.4 尿频尿急症状特点。可由盆底功能障碍引发,在阴道壁支持下,膀胱底牵引感受器形成,阴道松弛会使其过早失控,引发不稳定性膀胱,同时可能因尿道的灌注,对膀胱尿道反射有激活作用,故重建阴道的目的在于对相应的悬韧带恢复,使膀胱牵拉感受器提高,对多功能压力感受器反应起到阻止效果[8,16]。
2 中腔室及常见疾病诊疗
盆腔器官膨出性疾病为中盆腔功能障碍主要表现,以肠膨出、阴道或子宫穹窿脱垂、子宫直肠陷窝疝为特征,子宫圆韧带、宫骶韧带、主韧带为子宫正常生理位置赖以维持的基础,韧带受损易破坏支持结构。年龄、阴道分娩、慢性损伤、子宫切除为造成韧带损伤已被证实的原因,使阴道松弛,结核组织及韧带疏松,进而引发盆腔脏器脱垂,故临床需做好危险因素防范工作,避免医源性损伤,导致不良事件发生[17,18]。
3 后腔室及常见疾病诊治
后盆腔结构功能障碍以会阴体组织缺陷和直肠膨出为主要表现,大便失禁为最常见症状。机体正常排便机制复杂,肛门外括约肌、肛门内括约肌、耻骨直肠肌为主要控制排便肌肉,受大脑皮层控制,排便正常情况下通过调节对内容物识别,粪便向直肠输送,使直肠肛门抑制反射激活,直肠膨胀,有便意产生。若上述肌肉组织损伤,易造成排便失禁,故需针对性防范[19,20]。
4 小结
综上,女性盆底功能障碍病发并排独力病理过程,而是除功能和解剖外的其它多项外界条件共同作用所致,在对一种症状相关生理、病理变化进行分析的同时,各因素间间接影响也需引起重视,相信随着研究的进一步深入,本病会得到完善的诊疗,为患者健康提供保障。
参考文献
[1] 谭惠琴.产后女性盆底功能障碍康复治疗调查分析[J].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电子版).2012,12(12):47
[2] Yang,Zhou,Ouyang,等.Expression and significance of lysyl oxidase-like 1 and fibulin-5 in the cardinal ligament tissue of patients with pelvic floor dysfunction[J].生物医学研究杂志:英文版.2013(1):23-28 [3] 榻晓岚.女性盆底功能障碍性疾病的调查分析[J].中国当代医药.2013,20(8):168-169
[4] 综述林莲恩,审校田晓先.盆底超声在女性盆底功能障碍性疾病中的应用[J].中国中西医结合影像学杂志.2013,11(3):327-329
[5] 郑靖莉.盆底功能障碍疾病保守治疗与TVT-O临床效果的比较[J].宜春学院学报.2013(3):77-79
[6] 张喜罗.盆底功能障碍性疾病的诊断及治疗新进展[J].中国实用医药.2013(11):242-243
[7] 杨晓红,王纪亮,徐惠成,等.女性盆底有限元力学分析的研究进展[J].局解手术学杂志.2013,22(3):304-306
[8] 杨晓,刘玉玲.盆底肌肉训练对产后盆底功能障碍的效果分析[J].国际妇产科学杂志.2013(2):164-166
[9] Wang,Shaoguang.Electroacupuncture Treatment for Constipation Due to Spasmodic Syndrome of the Pelvic Floor- A Report of 36 Cases[J].中医杂志:英文版.2001(3):205-206
[10] 贾瑞敏.盆底肌肉训练对女性产后盆底功能障碍性疾病康复效果的影响[J].医药论坛杂志.2013(3):68-69
[11] 刘待霞.腹腔镜手术在盆底功能障碍修复中的临床应用研究[J].中国当代医药.2013,20(11):25-26
[12] 郭海春.盆底重建术治疗盆底功能障碍性疾病的临床分析[J].中国医药指南.2013,11(17):174-175
[13] 郭海春.盆底重建术治疗盆底功能障碍性疾病的临床分析[J].中国医药指南.2013,11(17):174-175
[14] 薛颖,樊雅静,吴氢凯.盆底重建术治疗盆底功能障碍性疾病的围术期护理[J].吉林医学.2013,34(11):2138-2139
[15] 综述陶均佳,审校应涛.妊娠分娩对盆底结构与功能的影晌[J].海南医学.2013,24(11):1668-1670
[16] 张秀玲.不同文化程度孕妇对盆底功能障碍的认知[J].中国生育健康杂志.2013(3):215-216
[17] 张美丽,申理智,宋洪流.女性盆底功能障碍性疾病135例康复治疗[J].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电子版).2013,13(2):98-99
[18] 张喜罗.盆底功能障碍性疾病的诊断及治疗新进展[J].中国实用医药.2013(11):242-243
[19] 何于,欧阳杰.女性盆底功能障碍性疾病患者的手术护理[J].求医问药:下半月刊.2011,9(11):738-739
[20] 孙建清.女性盆腔障碍性疾病研究进展[J].包头医学院学报.2012,28(3):130-132
关键词:女性 盆底功能障碍 治疗 新进展
【中图分类号】R-0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8801(2014)04-0044-01
女性盆底功能障碍性疾病以压力性尿失禁、盆腔器管脱垂为主,为盆底支持受各种原因的影响呈薄弱显示,诱导盆腔脏器移位,盆腔其它器官功能和位置连锁发生异常所致[1]。依据腔室理论,将盆底在垂直方向按前腔、中腔、后腔划分,使盆腔器官脱垂向各个腔室量化,为临床治疗提供了有力的参考依据,本文就治疗女性盆底功能障碍的进展情况展开探讨,现总结回顾如下。
1 前腔室特点及常见疾病诊疗
阴道前壁膨出为主要前盆腔结构功能障碍,伴或不伴膀胱或尿道膨出。患者阴道前壁出现松弛表现时,可于阴道下段发生,按前膀胱膨出定义,也可在阴道上段发生,按后膀胱膨出定义[2]。上述两种膨出类型临床多同时存在,压力性尿失禁与前膀胱膨出关联密切,与后膀胱膨出关联不大[3]。膀胱重度膨出易有排尿困难情况出现,部分情况下需复位膨出的膀胱,以对膀胱排空起到促进作用。下尿道功能障碍性疾病为前盆腔功能障碍主要表现,以膀胱过度活动、尿频尿急和尿失禁为主要临床症状[4]。
1.1 膀胱过度活动综合征(OAB)特点。目前尚不清楚脱垂患者OAB病理生理学机制,研究显示,患者盆腔脏器脱垂时,易堵塞患者膀胱出口,为OAB重要病发机制。与不脱垂患者比较,脱垂患者膀胱排空时最大流出量降低(Omax),患者病发逼尿肌过度活动综合征(DO)时,Omax降低,可在一定程度上影响膀胱排空阻塞程度。且有OAB症状的患者,盆底器官脱垂(POP)术后提高了膀胱流出率[5,6]。第一种学说认为因去神经作用而引起的膀胱阻塞,第二种为认为逼尿肌为引起OAB的机制,还有一种认为因脊神经排尿反射障碍引发膀胱尿功能障碍[7]。
1.2 尿失禁特点及病理机制。控制尿失禁的机制包括三种,可用有、无意识概括,但均需耻骨尿道韧带功能正常[8]。①膀胱关闭机制:膀胱在自身压力作用下,被肛门的纵行肌肉和肛提肌向下和向后牵拉,而耻尾肌向前牵拉末端尿道,侵肌肉纤维在膀胱休息时收缩,而快肌肉纤维在膀胱压力下收缩。若外科手术在此区域有疤痕遗留,则会造成阴道壁短缩,而伸展不充分[9]。向前的力量少于向后力量,尿道在盆底收缩时强制性被打开[10]。②尿道周围机制:若阴道壁位于中段尿道括约肌下方区域呈松弛表现,灌注压呈4倍增加,若尿道半径因阴道壁松弛而增加,会降低尿道压力。故尿道的半径因疏松部分的缩小而呈降低表现,灌液下被四倍降低,尿道压力提高[11,12]。③自动关闭机制:若在自动关闭时患者有打喷嚏动作,机体所有器官包括肛提肌均前后被牵拉,通过自发性职骨直肠肌牵拉可起到解释作用,经伸展阴道壁,打喷嚏可诱导排尿反射自发性收缩,膀胱底牵拉感受器更好的获取支持,使排尿中枢的传入信号降低,对排尿肌的稳定性有控制效果[13]。④膀胱不正常排空:若膀胱突出症对尿道的正常生理性漏斗型结构造成影响,可通过阴道悬吊术将膀胱颈提高或通过悬吊尿道中段将膀胱颈提高[14]。
1.3 夜尿症特点。为宫骶韧带异常引发的特殊症状,机体平卧时,膀胱仅被宫骶韧带悬吊,其它肌肉放松,宫骶韧带对膀胱后部下降有控制作用,升高膀胱灌注压力,当韧带功能受损时,诱导膀胱后壁下降,对膀胱持续灌注,至将排尿反射激活,排尿在睡眠时发生[15]。
1.4 尿频尿急症状特点。可由盆底功能障碍引发,在阴道壁支持下,膀胱底牵引感受器形成,阴道松弛会使其过早失控,引发不稳定性膀胱,同时可能因尿道的灌注,对膀胱尿道反射有激活作用,故重建阴道的目的在于对相应的悬韧带恢复,使膀胱牵拉感受器提高,对多功能压力感受器反应起到阻止效果[8,16]。
2 中腔室及常见疾病诊疗
盆腔器官膨出性疾病为中盆腔功能障碍主要表现,以肠膨出、阴道或子宫穹窿脱垂、子宫直肠陷窝疝为特征,子宫圆韧带、宫骶韧带、主韧带为子宫正常生理位置赖以维持的基础,韧带受损易破坏支持结构。年龄、阴道分娩、慢性损伤、子宫切除为造成韧带损伤已被证实的原因,使阴道松弛,结核组织及韧带疏松,进而引发盆腔脏器脱垂,故临床需做好危险因素防范工作,避免医源性损伤,导致不良事件发生[17,18]。
3 后腔室及常见疾病诊治
后盆腔结构功能障碍以会阴体组织缺陷和直肠膨出为主要表现,大便失禁为最常见症状。机体正常排便机制复杂,肛门外括约肌、肛门内括约肌、耻骨直肠肌为主要控制排便肌肉,受大脑皮层控制,排便正常情况下通过调节对内容物识别,粪便向直肠输送,使直肠肛门抑制反射激活,直肠膨胀,有便意产生。若上述肌肉组织损伤,易造成排便失禁,故需针对性防范[19,20]。
4 小结
综上,女性盆底功能障碍病发并排独力病理过程,而是除功能和解剖外的其它多项外界条件共同作用所致,在对一种症状相关生理、病理变化进行分析的同时,各因素间间接影响也需引起重视,相信随着研究的进一步深入,本病会得到完善的诊疗,为患者健康提供保障。
参考文献
[1] 谭惠琴.产后女性盆底功能障碍康复治疗调查分析[J].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电子版).2012,12(12):47
[2] Yang,Zhou,Ouyang,等.Expression and significance of lysyl oxidase-like 1 and fibulin-5 in the cardinal ligament tissue of patients with pelvic floor dysfunction[J].生物医学研究杂志:英文版.2013(1):23-28 [3] 榻晓岚.女性盆底功能障碍性疾病的调查分析[J].中国当代医药.2013,20(8):168-169
[4] 综述林莲恩,审校田晓先.盆底超声在女性盆底功能障碍性疾病中的应用[J].中国中西医结合影像学杂志.2013,11(3):327-329
[5] 郑靖莉.盆底功能障碍疾病保守治疗与TVT-O临床效果的比较[J].宜春学院学报.2013(3):77-79
[6] 张喜罗.盆底功能障碍性疾病的诊断及治疗新进展[J].中国实用医药.2013(11):242-243
[7] 杨晓红,王纪亮,徐惠成,等.女性盆底有限元力学分析的研究进展[J].局解手术学杂志.2013,22(3):304-306
[8] 杨晓,刘玉玲.盆底肌肉训练对产后盆底功能障碍的效果分析[J].国际妇产科学杂志.2013(2):164-166
[9] Wang,Shaoguang.Electroacupuncture Treatment for Constipation Due to Spasmodic Syndrome of the Pelvic Floor- A Report of 36 Cases[J].中医杂志:英文版.2001(3):205-206
[10] 贾瑞敏.盆底肌肉训练对女性产后盆底功能障碍性疾病康复效果的影响[J].医药论坛杂志.2013(3):68-69
[11] 刘待霞.腹腔镜手术在盆底功能障碍修复中的临床应用研究[J].中国当代医药.2013,20(11):25-26
[12] 郭海春.盆底重建术治疗盆底功能障碍性疾病的临床分析[J].中国医药指南.2013,11(17):174-175
[13] 郭海春.盆底重建术治疗盆底功能障碍性疾病的临床分析[J].中国医药指南.2013,11(17):174-175
[14] 薛颖,樊雅静,吴氢凯.盆底重建术治疗盆底功能障碍性疾病的围术期护理[J].吉林医学.2013,34(11):2138-2139
[15] 综述陶均佳,审校应涛.妊娠分娩对盆底结构与功能的影晌[J].海南医学.2013,24(11):1668-1670
[16] 张秀玲.不同文化程度孕妇对盆底功能障碍的认知[J].中国生育健康杂志.2013(3):215-216
[17] 张美丽,申理智,宋洪流.女性盆底功能障碍性疾病135例康复治疗[J].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电子版).2013,13(2):98-99
[18] 张喜罗.盆底功能障碍性疾病的诊断及治疗新进展[J].中国实用医药.2013(11):242-243
[19] 何于,欧阳杰.女性盆底功能障碍性疾病患者的手术护理[J].求医问药:下半月刊.2011,9(11):738-739
[20] 孙建清.女性盆腔障碍性疾病研究进展[J].包头医学院学报.2012,28(3):130-1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