救援篇:举国救灾

来源 :财经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mxf54226867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财经》记者 曹海丽 常红晓 吴燕 林靖 等总第212期出版日期:2008-05-26共有 4 条点评
  
  汶川大地震的救援实践,对中国建立一套综合、专业和有效的风险管理体系提出了迫切的要求
  □ 本刊记者 曹海丽 常红晓 吴燕 林靖
  本刊驻华盛顿记者陈竹
  


  汶川大地震救援行动,堪称1949年以来中国政府应对自然灾难最为迅速的一次。
  较之过往的自然灾害,中国政府此次救援行动,无论在决策效率、在动员能力,还是在高层的亲力亲为以及灾情的信息披露上,都显示出巨大的进步。
  同时,灾害救援又是一项专业性和技术性很强的工作。此次汶川大救援的实践,也对中国建立一套综合、专业和有效的风险管理体系提出了迫切的要求。
  
  从中枢直抵末梢
  诸多参与救援的中央部门都由主要领导担任指挥部负责人,人称“大半个国务院搬到四川”
  
  地震发生六小时后,5月12日晚8点,温家宝总理飞抵都江堰市。
  当晚,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专门开会,全面部署抗震救灾工作。胡锦涛主持会议,决定成立国务院抗震救灾总指挥部,由温家宝任总指挥,李克强、回良玉任副总指挥。
  地震发生后,国家地震局立即启动国家地震一级应急预案;民政部先是启动了自然灾害救助二级应急预案,当日晚10点15分,改为最高级别的一级响应;国土资源部启动了突发地质灾害应急预案,严防灾区因地震造成的滑坡、崩塌和泥石流等。
  救灾指挥中枢协调全国范围内的工作。按照上述预案,中国实行“统一领导,分级负责,条块结合,属地管理为主”的应急管理体制,同时实行“行政领导责任制”。
  中央各部门、各省纷纷成立相应的救灾应急机构,自上而下组织各自的救灾活动。诸多参与救援的中央部门都由主要领导担任指挥部负责人,人称“大半个国务院搬到四川”。
  军队系统也作出快速反应。震后18分钟,中国军方处置突发事件领导小组办公室就从北京发出情况通报,解放军突发公共事件应急预案启动。按照该预案,所有的军队武警,统一归属总参指挥部调遣(关于军队救援,请参见本期“水陆空总动员”)。
  在重灾区四川省,震后立即成立了抗震救灾总指挥部,下设总值班室、交通、卫生、救援等七个组;日本、韩国、新加坡等专业救援队获准进入灾区后,四川省又增设了国际救援协调组。四川省21个市、州,均成立了以市(州)委书记为指挥长的抗震救灾指挥部。
  在四川省重灾区都江堰市、汶川县、北川县、什邡市、绵竹县等,虽然地震造成交通、通讯、水电全部中断,很多地方的县级政府和部门的办公楼倒塌,整个行政管理系统遭到严重破坏,但一旦恢复交通和通信,地震中幸存的基层官员基本能投身于紧急救援中。
  
  境外救援队首入中国
  见证过境外救援队现场工作的人,都对他们的专业和敬业精神留有深刻印象
  
  5月16日凌晨2时,日本政府派出的首批紧急救援队31人,乘坐中国包机抵达成都机场。
  一个半小时后,他们完成准备工作,分乘两辆大巴离开机场,驶向北部的青川县。上午10时,抵达距成都近400公里的重灾区青川县关庄镇,迅即展开搜救工作。
  日本紧急救援队是中国政府接受的首支境外救援队,也是新中国成立以来接受的境外救援队。
  除了日本,中国政府还接受了来自俄罗斯、韩国、新加坡,以及中国香港和台湾地区的专业救援队。
  接受境外救援,“对中国是一个很新的现象。”联合国系统驻华协调代表马和励(Khalid Malik)对《财经》记者说。
  联合国发布的四川地震形势报告特别提到,自1998年以来,中国政府第一次“积极欢迎来自国际社会的协助”。中国政府表示,由于需远大于供,中国欢迎国际社会捐助现金和物资。
  据中国外交部发言人秦刚5月22日在例行发布会上公布的信息,截至当日,国际社会拟通过外交渠道捐赠的资金约为4.92亿元人民币。
  外国通过各种途径表明资金援助意向的约合6.15亿元人民币,物资援助意向价值总额约为2.49亿元人民币。国际和地区组织表明资金捐助意向约为0.81亿元人民币,物资援助意向价值总额约为500万元人民币。
  但在接受境外专业救援人员方面,中国政府則较为谨慎,一再重申目前尚不会广泛接受,但会在恢复和重建过程中让国际社会参与。
  事实上,日本总务省消防厅在震后第三天,就曾表示希望派遣消防队员前往四川地震灾区。由于中国政府表示尚不具备接受境外救援人员的条件,该计划被暂时搁置。
  但就在第二天,5月15日,中国政府宣布,首先同意接受日本政府派遣专业救援人员,赴四川地震灾区协助救援行动。当天晚些时候,中国政府再次同意台湾派遣救援队赴大陆援助。
  5月16日,中国外交部发言人秦刚进一步表示:中国政府本着邻近、快捷原则,已同意俄罗斯、韩国、新加坡三国政府派遣专业救援人员,赴四川地震灾区协助救援行动。
  在很多人看来,中国政府的这一决定,是此次抗震救灾过程中的一个亮点,体现了中国政府的开放,摒弃了历史上“冷战”形成的闭守心态。
  同时,也有评论指出,中国基于双边关系选择这些国家和地区,亦不乏外交上的考虑。
  5月12日地震发生时,胡锦涛主席刚刚结束为期五天的日本“暖春之旅”,中日关系摆脱十年僵局,达至一个新高潮。据新华社报道,中共中央对外联络部部长王家瑞16日在北京与到访的日本前自治相野田毅会谈时,便表示中方最先同意日本国际紧急救援队进入四川地震灾区,是中国信任日本的佐证;日本把中国的困难当成自己的困难伸出了援助之手,是中日友好的具体表现。
  台湾在国民党的马英九在大选中获胜后,两岸关系出现积极正面的发展前景。台湾方面更是派出由台湾红十字会新任理事、前台湾“921”赈灾指挥官欧晋德担任领队的22人专业救援队,包括20名实际参与“921”地震救灾经验的志愿者。他们全部接受过初级救护技术员训练(EMT1)与基础搜救训练,并具备水上安全救生教练资格。
  5月7日正式宣誓就职的俄罗斯总统梅德韦杰夫上任伊始,便将中国作为首次国事出访的两个国家之一。汶川大地震发生当天,梅德韦杰夫便致电中方表示慰问,并表示俄方愿为抗震救灾工作提供必要协助。
  这些被接受参与救援的国家和地区,均派出了精兵强将。日本分两批共派出60名人员,包括东京消防厅超级援救队员、东京警视厅防暴警察以及海上保安厅特殊救难队员、潜水员等;自带了三条警犬、生命探测仪、煤气泄漏检测仪、纤维内窥镜等救援仪器,及设备凿岩机、油压切割机、发电机等大型设备。其他境外救援队也各自携带了专业的救援仪器和设备。
  5月18日,四川省抗震救灾指挥部“港澳台及国际救援人员联络协调小组”首次公布了国际(境外)救援的工作进展,称上述救援队“积极开展救援行动,发挥出了专业救援队的作用,特别是来自日本和俄罗斯的救援队表现尤为突出”,“克服了因地震造成山体滑坡、道路被毁等种种困难”,“夜以继日,废寝忘食,搜救效果明显”。
  5月19日,由于当地可能发生余震,日本国际紧急救援队一行60人在中国政府的建议下,暂停新的搜救工作。日本救援队副队长藤谷浩志对《财经》记者表示,“由于中国有关方面的提醒,怕出现危险,救援队不得不取消当天的救援行动。”
  5月20日,所有的境外救援队结束在中国的搜救工作,启程返航。
  从5月16日到19日,281位境外救援队员在中方的协调安排下,进行了将近四天的救援工作。见证过境外救援队现场工作的人,都对他们的专业和敬业精神留有深刻印象。
  对于他们总共只搜救出一位生还者的结果,四川省外事办副巡视员黄友明向《财经》记者表示,可能是国际救援“来得太晚”。而日本救援队小泉崇队长在救援工作结束后向日本媒体表示:“虽然我们发挥本来的力量,尽量完成了任务,但由于中方接受方面的经验不足,没能够迅速、顺利地展开搜索工作。”
  在清华—布鲁金斯公共政策研究中心主任肖耿博士看来,此次“让外援进来是一种姿态”,形式大于内容。他表示,因为中国以前从未接受过境外救援人员,中方内部也存在一个协调的问题,这可能影响了救援效果。不过,他认为,中国需要慢慢建立一种习惯,因为随着恢复和重建的展开,来自国外更为发达的技术和经验将是我们所需要的。
  如何能够让外援发挥最大的效用,则不仅需要开放的姿态,更需要周全的组织和协调。
  肖耿认为,此次地震对中国塑造国际形象,是一个难得的转机。中国可以更多地接受国际援助,并做全盘考虑。
  5月20日,境外救援队结束在中国的搜救工作的当天,外交部发言人秦刚在例行记者会上宣布:根据灾区抗震救灾工作需要,中国政府已同意德国、意大利、俄罗斯、日本向中国派遣医疗队。
  


  NGO:机遇和挑战
  为期一周多的救灾行动中,很多NGO经历了“试错—反思—修正”的曲折过程
  
  汶川大地震,对于这些年在中国颇为活跃的NGO(非政府组织),也是一次难得的历练机会。
  5月13日,地震发生的次日,多家NGO在成都成立了“NGO四川联合救灾办公室”,作为NGO救援行动的前线指挥部。
  来自儿童慈善组织“多背一公斤”的安猪,是指挥部的负责人之一。他告诉《财经》记者,他们首先进行救灾物资筹集和志愿者招募的工作,同时在网上建起一个论坛,作为专门发布救灾信息的平台。
  安猪说,因为国内大部分NGO的规模相对来说都不是特别大,资源各有侧重,所以通过合作才会更有效地实现互补。
  消息一出,短时间内,全国各地100多家NGO陆续响应。
  经过几天努力,截至5月17日,在四川当地工作的十多家NGO已在上峨乡、北川保护区、彭州白水河等地建立起若干较为固定的救助点,号召后方物资优先满足这几处的需求。
  “我们的成都指挥部相当于一个‘神经中枢’。”安猪说,他们的志愿者得到第一手的灾区需求、救灾情况等资料后,可以通过网络传播给大众。后方各大城市的合作组织可以据此在当地募集物资。
  “震旦纪公益信息技术中心”的张丽娜是这个NGO信息平台的信息员之一,负责信息的收集、汇总、编辑。她告诉《财经》记者,他们首先在尽可能大的范围内,把来自网上、前方、后方NGO的消息汇总起来,然后以论坛帖子、博客和电子版每日特刊的形式,发布给组织中的所有NGO。
  不过, NGO们尽管热情高涨、反应迅速,但在实际救援行动上还是遇到不少瓶颈。
  赶赴灾区一线以后,NGO志愿者们发现事态比他们想像的要严峻、复杂得多,甚至有人无法适应灾区的恶劣情况,不得不返回。
  受能力所限,目前除一些专业队伍在进行搜救,大部分NGO志愿者只能参与灾区物资的供应。
  为期一周多的救灾行动中,很多NGO经历了“试错—反思—修正”的曲折过程。
  民间环保团体“自然之友”执行理事梁晓燕,对自身角色进行了深入的思考。她指出:“其实第一拨紧急救援并不是NGO的强项,因为它需要大规模地调动力量及救援机械。而后面日常化的工作,例如心理辅导、情绪平复、为灾区群众重返家园做准备、组织灾区群众自救行动等,则是NGO和志愿者力所能及的工作。”
  “自然之友”目前已开始招募志愿者,对他们进行专业培训。他们目前已经联络到许多在台湾“921”大地震后参与组织救援工作的台湾NGO人士、心理咨询方面的专业人员,以及对地震有过亲身经历的人,与志愿者分享经验、传授技能。
  “社区参与行动”主任宋庆华对《财经》记者表示,鉴于他们组织日常工作的重点与优势在于社区建设和发展,她计划几个月后再赴灾区考察,工作重点是协助当地的社区重建。
  基于同样的认识,张丽娜也透露,他们接下来想做一个专门的网站,作为NGO在災区重建中的项目交流平台。
  清华NGO研究所副所长贾西津指出,这次大灾对NGO自身专业性、组织性的促进,应该比较明显。
  “现在只是开始,而整个赈灾过程可能持续几年。对于NGO本身这是个学习的过程。”她说,“目前在很短的时间内发现很多问题,NGO就会明白,应该公开,应该有一个监督机制,要有审计,要改善决策和治理。这个过程肯定会促进 NGO自身不断成熟。”
  在经验和自身素质问题之外,NGO在相互协调方面暴露出更大的欠缺。
  在这次各种投身救灾的民间力量中,很多NGO已通过诸如“NGO四川联合救灾办公室”这样的临时组织建立起联系网,但范围终究有限。环保组织“绿家园”负责人汪永晨表示,目前谁也说不清楚,到底一共有多少家NGO参与了这次救灾行动。
  规模庞大的NGO救灾队伍,充分显示出当前中国社会公民意识蓬勃兴起的新气象。但由于缺乏能够统一调度这些民间人力、物资和信息资源的机制,用梁晓燕的话来说:“一旦到了这种时候,大家全像没头苍蝇一样。”
  不少NGO认为,他们优势在于自发性、灵活性,可以弥补政府在统一救援行动中的遗漏。但这也为整个救灾工作增加了不确定性。
  梁晓燕指出,一线志愿者对信息的掌握毕竟有限,往往选择去各大媒体曝光最多的地方,导致来自社会各界的物资、人员“扎堆”严重,造成一定程度的混乱和资源浪费。
  应该看到,NGO行动中暴露出的茫然与无序,除其自身能力与经验有限,更深刻的原因或许来自NGO与政府之间关系的尴尬。
  许多NGO明确表示,愿意接受政府部门的救灾指导,但由于以往与政府之间一贯缺乏沟通,导致关键时刻许多具体行动难以顺利展开。在灾区前线,就有许多NGO志愿者因得不到红十字会等官方机构发放的通行证,变得寸步难行。
  “信息总归是不对称的,政府不了解我们。”“国际行动援助”的此里农布说。他认为,NGO应积极主动地去与当地政府沟通,表明自己的意愿和立场。而不能抱不合作、自己干的态度。
  其实,长期以来,中国民间NGO一直在积极寻求、争取更大的空间。尤其在这次救灾活动中,他们更渴望在救助受灾同胞、实现自身价值之余,也赢得政府与社会的目光与认可。
  不过贾西津认为,这不完全是一个认知上的问题,应该看到NGO和政府之间关系的制度性根源。
  “现在还是有一些制度性的制约,跟我们现在整个社会管理思路有关系。”她指出,“实际上政府还是对政府控制以外的任何力量有着担心,对公民的自由度非常谨慎。”因此政府和民间的合作,存在着制度局限。
  “当然,如果通过更多的接触,政府如果能够对此有更多认知,在机制各个细节上不断改善,可能可以促成制度更快、更顺畅地转型。”贾西津说。
  
  期待综合巨灾风险管理体系
  “一个国家对巨灾的应对处理能力,体现这个国家的经济发展和战略水平”
  
  十多天来,中国政府为汶川大地震应急和救援所做出的巨大努力,有目共睹。此次政府的所作所为,必将在中国救灾史上留下浓重一笔。
  随着救援行动的深入展开,一些问题也逐渐暴露出来,并引起社会大众的热议。比如现场的组织协调问题、救援队伍的专业化问题,等等。
  在现实中,灾难总是同混乱相伴随。汶川大地震受灾面积之广、危害之深、情势之复杂,要将救援工作有序地调动运作起来,确实是非常困难的一件事。
  此次中国政府的救灾行动,获得了国内民众和国际社会的广泛赞誉,某种程度上与中国“举国救灾”的体制密切相关。所谓“举国救灾体制”,即在高度集中统一的政治体制下,一旦特大自然灾害来临,决策者可在短期内动员全国的人力、物力、财力,集中于特定灾区的救助、救援,显示出国家巨大的动员能力。
  世界银行高级金融专家王君,则用“高度军事化”来形容此次救灾,“就像应对一场战争一样”。面对一场突如其来的巨大自然灾害,在大家都没有经验、没有准备的情况下,军事化就是最佳的途径。
  王君一年多以来力推帮助中国建立一个综合的巨灾风险管理体系。在他看来,中国虽然已经制定了多部相关的应对自然灾害的法规,去年8月,国务院也正式印发了国家综合减灾“十一五”计划,但距离真正的能够综合协调、有效和可靠的体系,仍相去甚远。这在今年年初发生的冰雪灾害中表现得尤其明显,当时整个救灾体系基本上处于瘫痪状态。
  


  何为综合的巨灾风险管理体系?王君认为,首先是对风险的识别。这既包含专业知识和技术的准备,也涉及优先目标确定,人力、物力、资源的分配和运用等一系列问题。如果缺乏准备,在紧急状态下要做到反应正确是很困难的。
  比如,如果是一个综合的巨灾风险管理体系,就包含着对民众的教育和训练。任何单位在关键时刻都要有人来组织疏散。还有风险的分析、社区层面的教育、人们的自救和互助的安排等等。
  “一个国家对巨灾的应对处理能力,体现这个国家的经济发展和战略水平。”王君说。
  直观地看,全部的房屋、道路、桥梁、水坝等等,都是暴露在风险中的,重要的是承受能力。
  乔治华盛顿大学应急管理专家戴克斯塔拉说,“减损的关键是‘准备’。准备的质量决定了救援的质量。”他在接受《财经》记者采访时指出,美国可借鉴的经验是,美国的应急管理系统不是以“反应”为导向,而是以“筹备”为导向。
  “最簡单的例子就是建筑标准。大家知道,地震中造成大规模伤亡的是建筑倒塌。所以,处于地震带上的加州地区对于桥梁、楼房等建筑物都有一定的防震标准规定。”戴克斯塔拉说。
  除了建筑,交通、能源、通讯、饮用水供应、下水道系统等关键基础设施的应急筹备质量,也直接决定了灾难的应对效果。
  据《财经》记者了解,中国目前实行“政府统一领导,部门分工负责,灾害分级管理”的体制。在此框架下,灾害管理实际上是分散的。中国目前并没有一个综合性的灾害应急管理部门,相关的减灾救灾投入、科研力量、救灾物资都分散在不同的部门。
  以救灾投入为例。目前中央财政的救灾投入名目众多,来源不一。主要包括灾区群众生活救济经费、卫生救灾经费、防汛抗旱经费、汛前应急度汛经费、水毁道路补助经费、文教行政救灾补助经费、农业救灾经费、恢复重建补助经费等。
  这些资金分别由财政部、民政部、卫生部、水利部、农业部、教育部、交通部、发改委等部门掌握。民政部负责灾区群众生活救助,水利部负责水旱灾害;发改委负责灾后重建的公共设施投入和移民安置补助;教育部负责学校恢复重建;农业部则负责农作物受灾补助;交通部负责修复灾毁公路;卫生部负责医疗救助等。
  不同的部门各自掌管一块资金,分别用于不同的用途。地方发生一起灾情,救灾的资金需要分头申请,按“条条”下拨,不仅人为割裂了灾害管理的整体性,而且部门各自为战,难成合力。
  有长期研究灾害管理的专家指出,此次汶川大地震之后,如果不能及时调整现有的救灾管理体制,未来长达数年的灾后重建的财政投入和项目管理,有重复过去“分散管理,分散使用,低效运行”模式的危险。
  中国科学院减灾中心主任王昂生就此指出,未来数年,应考虑整合现有分散在各部委的防灾救灾管理机构,组建相当于部委级别的集中统一的综合减灾应急管理机构。同时,要整合各部门的灾害研究、救灾队伍和资金投入,实现对重大灾害的集中统一管理。最终目标是整合现有的防灾救灾资源,建设集中统一的综合减灾应急体系。
  从历史教训和国际经验来看,灾害救援是一个专业性和技术性很强的工作,对组织协调的机制和能力也有相当高的要求。
  世界银行高级金融专家王君举例说,灾难发生后,方方面面的救援大军汇集,谁先进入灾区?什么时候进?救灾物资如何调配?什么时候开始防疫?等等,这些都需要作为专业问题来对待。
  “不可能大家都是救灾专家。一定要把这个事情给一些人,他们以此为生,视此为专业,才会精益求精。”王君主张在中国建立专业的灾害风险研究机构,并且分门别类地设置若干硕士研究生项目,加速培养风险管理的人才。
  他认为,以中国之大,灾害发生之频繁,设立这样的专业研究和教学机构,不仅对中国十分必要,将来也可能成为国际社会灾害领域的重要力量。“这样,当灾害再次袭击的时候,专业知识和人员就会发挥非常强大的力量。否则,大家都是凭常识、靠感觉救灾,不发生混乱是不可能的。”王君说。
  正因为如此,如果不加紧建立一套综合、专业、有效的风险管理体系保障,等到下一次灾害来临的时候,就可能会重复损失和错误。
  这正是汶川大地震救援行动给人们的警示。■
其他文献
遇难者遗体不是对公共卫生最大的威胁,关键是要保证安全的饮用水    天亮了。  这是5月23日,汶川大地震已经过去了11天。早上7点多,迎着炫目的阳光,某防化团的几位防疫人员身穿防化服,走上北川中学教学楼废墟,喷洒消毒药水。对于奔忙北川防疫前线的上千名疾控人员来说,紧张的一天又开始了。  目前,北川县城仍处于“封城”状态,只有防化部队等少数人员可以进入现场。在北川县卫生局的医疗防疫点,几位工作人员
期刊
雨季即将到来,比余震更令人担心的各种次生自然灾害的考验才刚刚开始    堰塞湖之危  5月18日,青川县委大院。广元市副市长何顺洪正面临着一项艰难的决策。  广元市青川县作为此次“512”大地震的重灾区之一,该县红光乡东河口村一带发生大量崩塌。仅两处山体崩塌体积,就达2000万立方米以上。这些崩塌体阻拦河流后,已经在青竹江及红石河上形成三个总库容量逾千万立方米的堰塞湖。  这些堰塞湖位于青川县城下
期刊
在灾后的证券市场上,“破窗理论”是否成真,应由市场及投资者自己决定,不可因维系股价而为未来积蓄更大的隐忧    5月12日14时28分地震之际,股市正经历着当天的一轮盘升。  13时46分, 上证综指由绿翻红;14时28分,上涨到3653.24点,涨幅为1.10%。  当地震消息传来后,很多券商的行情软件上都发出了特别通知,称“交易所有可能提前收市”。14时39分,上证综指掉头向下,从3668.6
期刊
在可见的时间范围内,石油供需会对高油价作出反应,油价终会回落     多年以来,世界油价都在持续走高,尤其是在过去的几周内,油价迅速蹿升,甚至超过每桶120美元。人们不由得预测,油价在不远的将来就会升至每桶200美元。这样的预测并没有太多的依据,主要是出于油价未来仍可能持续快速上行的推测。    但是,除非发生恐怖袭击事件,如主要的石油生产设施被袭击,或者对石油消费征收巨额税款,在可见的时间范围内
期刊
局部性信贷倾斜政策并不意味着货币政策的放松,中央财政的直接投入及税收支持政策更有余地而且更为有效    汶川地震对灾区经济造成严重影响,也对整体经济运行增加了一些新的不确定因素,但不会改变经济发展的基本面。”5月21日的国务院常务会议在研究部署抗震救灾和经济工作时,下了这样一个初步结论。  汶川大地震后第九天中央政府的这次会议,提出要“两手抓”:一手毫不松懈地抓抗震救灾,一手坚定不移地抓经济发展,
期刊
从灾区复兴到民族复兴,从政府主导的复兴到公民自愿参与的复兴,大地震应带来大转型    突如其來的大地震,再次让人类意识到生命和社会结构的脆弱性。  面对亲属伤亡、家园毁损、交通寸断的悲惨景象,大多数灾区群众都被迫挺身应付当下的危机,根本没有精力和余裕展望将来,有的个体甚至还会失掉活下去的欲望。因此,劫后救援活动的关键是让灾区群众尽快超越当下、恢复信心和勇气以及展望将来的力量。  诸如此类的心理旋转
期刊
地震对石油化工行业直接影响有限,但中石油重新考虑其年产1000万吨的炼油项目投资计划,是一个值得注意的信号    信号  5月15日,四川省发生强烈地震后的第三天,在中国石油天然气股份有限公司(香港交易所代码:00857,上海交易所代码:601857,下称中石油)召开的公司年会上,中石油集团董事长蒋洁敏表示,“我们已经成立专家小组,勘测地震对该彭州炼油厂工程项目的直接影响。”  蒋洁敏说,“如果勘
期刊
预计保险赔付占汶川地震实际损失微乎其微,建立巨灾保险制度不应再拖延    “短期受压,长期利好”,各大券商投行以此为震后保险行业作注。   2001年,美国遭受“911”恐怖袭击,同年全球还另有13次巨灾发生,令全球保险业创下赔付记录,也令具有悠久历史的英国保险社团劳合社遭受31.1亿英镑的亏损。由于中国保险渗透率低、保险密度小,国际同行在巨灾之下全行业受损的情况,并无可能在中国重演。   目前保
期刊
地震令一度火爆的西南地产市场在全国房地产市场遭遇拐点后又雪上加霜,进一步绷紧了开发商的资金链条    5月12日下午,在经历了一场惊心动魄的剧烈震动后,成都置信总经理黄晓进获知,“仙林谷乡”项目公司的所有员工已杳无音信。   “我几个月前在日本经历过一次地震实验室的模拟测试,但真实地震的感受完全不同,那种恐惧的心情没法形容。”黄晓进说。   成都置信的全称是“成都置信实业(集团)有限公司”——成都
期刊
中国是惟一致力于地震预报的国家,但短期或者临震预报仍是未能克服的难题,如何在抗震减灾方面未雨绸缪,决策者不可不慎思    2008年5月12日14时28分,里氏8.0级的特大地震袭击四川省汶川县南部。短短20多秒钟的剧震,最终超过5万人永远地沉入了黑夜。  这是自1976年唐山大地震以来,中国伤亡最为惨重的自然灾害;在中国的地震灾难史上,也可以排在第五位。根据美国地质勘探局(USGS)的统计,除了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