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放大学文化要素浅论

来源 :南京广播电视大学学报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haofenglanzi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国开放教育已历时42年,形成了独具特色的开放大学文化。在“十四五”规划以及2035远景目标已经开启的时代背景下,开放大学要实现向上突破,教学上要突破本、专科层次向上发展,教学手段要以信息科技革命为契机实现更新换代;学术科研要抓住5G等信息技术创新机遇实现弯道超车,在新学科新领域占据制高点;名家名师担当文化引领,要为他们的成长厚植文化土壤;校友群体承载文化基因,传播文化精神,要不断强化校友对母校的“共同体”意识,培养母校自豪感,增强校友凝聚力。
其他文献
受素质教育理念的影响,近年来,高等教育领域艺术教育逐渐获得了更多的重视。随着艺术教育改革工作的不断推进,高校艺术教育中的一些问题开始暴露,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高校艺术教育的有效开展。基于此,该文从素质教育的视角出发,分析现阶段国内高校在艺术教育方面存在的问题,同时针对高校艺术教育改革提出了一些建议,以期能有效促进高校艺术教育水平的提高。
数字化技术的发展推动社会资源的协调配置。智慧城市的应用成为优化社会治理的重要抓手,是信息时代下城市建设发展的必然趋势。政务新媒体作为推进智慧城市建设的高效工具,在柳州市政务公共服务中取得了不俗的成绩,但柳州在政务新媒体建设中仍然面临着"内卷"困境、运营困境、能力困境及沟通困境。基于智慧城市发展的视角,文章探寻了柳州市政务新媒体建设在性质层面、人才层面、动力层面、技术层面的破解之道,以此助力城市的高
“壮族三月三”作为广西少数民族优秀文化的代表,因其具有鲜明的地方文化特色和丰富的思政教育价值而有待开发利用。基于此,本研究从广西“壮族三月三”民俗节日文化入手,挖掘其思想政治教育意蕴,分析其思想政治教育功能,并探索将其融入广西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路径,以期为广西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活动提供新思路、开辟新场域。
《文学的故乡》首次以纪录片的形式集中呈现了莫言、贾平凹等六位中国著名作家的故乡的景象,回到文学创作现场,揭示他们如何将“生命的故乡”转化为“文学的故乡”的过程。纪录片以作家形象的视觉化呈现为路径进入文学世界,又以展现作家的故乡和成长经历为手段,实现对不同文学地域原型的情景还原。这一叙事策略不但揭开了乡土文学的在地性,还把作家从神圣性与神秘性中解放出来,同时也展示了中国当代文学书写的高度和广度。在文学与乡土中国的交相辉映中,纪录片最终彰显了中国文学以及纪录片本身所具有的中国风范。
面对中国改革发展大势、教育发展现实需求以及思想政治教育实践新的时代特征,进一步掌握大学生成长成才、高校辅导员队伍建设以及思想政治教育的经验规律,这既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迫切需要,也是构建现代大学治理体系的重要环节,更是加快学工队伍系统改革的现实推动。从治理现代化视角出发,剖析辅导员队伍高质量发展的现实诉求,从重质量、厚理论、提质效、促发展等方面对其工作实践提出思考,以适应中国特色高等教育治理能力现代化对辅导员队伍高质量发展提出的新挑战,从而更好地发挥其对学生价值塑造和思想建设的引领作用。
《文心雕龙·诔碑》篇对诔文文体的论述体现了刘勰对“诔”体概念的阐释与建构。其由“诔者,累也”之训释推求诔文文体立名之义,考察“诔”作为丧葬之仪存在的早期形制,对诔文文体性质及功用予以强调,明晰了诔文文体原初内涵与范畴。由“读诔定谥”之仪发展为书面礼文的古诔演变过程,揭示了“诔”由行为之名向文体之名的转变,以及古人对传统丧葬文化、礼制的继承。刘勰对诔文文体的释名章义明确了“诔”之概念,对“诔”这一文体作出规范与要求。
通过采集南京三所高职院校学生文化自信问卷的调查数据,分析当前高职学生文化自信的现状及其影响因素,结果表明,目前高职学生文化自信程度较高。方差分析表明,高职学生文化自信存在性别、年级、所学专业、父母受教育程度差异,但是家庭所在地不具备统计学意义上的显著差距。多元回归分析的结果显示,学校教育、个人因素和社会环境是影响学生文化自信程度最重要的三个因素。
社会现代性建立在既向往过去又面向未来的时间观中.在社会可测量的钟表时间与个体生命时间的对立与冲突下,现代性时间分裂为线性时间和审美时间.审美的时间性包括个体内心体验的此刻性与社会历史的螺旋上升.近代以来,审美现代性仿佛与时间绾合成一种“革命性结盟”.如果说启蒙现代性是一种追求线性时间与科学的理性力量,那么审美现代性就是对其的反叛,时刻提醒着时间的“感性”.在对启蒙现代性的反思中,席勒对时间性问题作出了独特的阐述.席勒既承认线性时间的存在,其又具有强烈的“向后看”时间、循环时间、游戏时间和断裂的绵延时间意识
思想政治教育是从国家战略层面落实立德树人任务的关键环节,开放大学是我国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肩负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培养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之责。围绕开放大学新时代责任与使命,根据党和国家对高校思政教育工作的要求,阐述开放大学新时代思政教育的责任和使命,逐一梳理开放大学思政教育在新时代所面临的若干现实挑战,并就如何理性应对挑战,为教育对象提供优质、均等和充足的思政教育提出建设性路径建议。
探讨课程思政运行中的辅导员主体角色实现问题是进一步推动课程思政建设的价值取向和重要环节。辅导员在课程思政运行中的主体角色实现具有必要性、可能性与现实性。社会角色理论构成了角色实现机制的生发奠基,基于“现实的人”为日常教育工作情境中课程思政的推进与实施联结了“应当做什么”的价值关切和“实际如何做”的理性追问。辅导员与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专业课教师队伍在职能边界上的优势互补是实现机制的基础前提,协助整合思想政治教育资源库是实现机制的内在动力,主动协同其他主体开展课程思政是实现机制的根本指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