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课堂提问是教师组织课堂教学的重要手段,课堂提问是一种技巧,更是一种艺术,课堂提问的成功与否,关系到单位时间内的效果。如果能够在教学中科学的去设计并进行课堂提问,就能优化课堂结构,能充分体现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地位。
关键词:讲究技巧 把握时机 循序渐进 给予评价
课堂提问是教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经常使用的一种教学方法。课堂提问技巧是指教师在课堂上,根据课堂氛围、学生心理以及知识结构的不同,所授内容的不同而巧妙地提问的智慧!如果教师能精心设计课堂提问,掌握课堂提问的技巧,就会使得思考不再是学生精神上的负担,而是一种身心上的欢乐和享受,能提高学生的探究性学习能力,提高其主体地位,自然而然地也就成为提高教学质量的有效途径。
1、问题的设计要讲究技巧。课堂提问是指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根据教学目的、学情等设计问题进行教学问答的一种教学形式。对于课堂中所提出的问题,教师在备课时应精挑细选,严格控制数量和质量,克服课堂提问的随意性。
1.1 问题的设计要有针对性。学生学习的接受、理解、思考水平与设计的课堂问题有很大的关系。在课堂教学中设计的问题,既要针对学生的年龄特征,知识水平和学习能力,又要针对教材的重点和难点来设计。对于低年级的学生最好能使用浅显易懂、较生动的提问,而对于高年级的学生来说,所选择的提问语言及句式可以更开放、发散一些。
在课堂上所提出的问题,最好从以下几方面进行思考和设计:(1)学生已具备了哪些新知学习所必需的认知基础?(2)学生是否已经掌握部分新知?掌握的人数、内容、程度怎样?(3)哪些内容可一带而过?哪些内容需要相互讨论?哪些内容需要老师点拨和引导讲解?只有找准学习起点,才能有效提问,满足学生学习的心理需要。
1.2 问题的设计要有层次性。教师在突破难点时所设计的问题应由浅入深,由易到难,既要符合需要,掌握时机与分寸,又要考虑学生的特点,要“投其所好”。因此问题的设计要有坡度,要步步相连,环环相扣,层层相递。如以下《多一些少一些多得多少得多》教学片断:
(1)教学“多得多”、“少得多”。
师:教室里老师的人数和学生的人数相比,结果如何?
生:学生的人数比老师的人数多,老师的人数比学生的人数少。
师:学生的人数比老师的人数只是多一些吗?怎样说更准确些?(引出学生的人数比老师的人数多得多,老师的人数比学生的人数少得多。)
师:在班上上课的学生有52人,老师只有1人。52和l相比,情况怎样?’(引出52比1多得多,1比52少得多。)
(2)教学“多一些”、“少一些”。
分别请男、女生起立,让学生观察、猜测:男、女生人数相比,相差多吗?怎样说更恰当些?(引导学生说出男生比女生多一些或男生比女生少一些)
让学生分别数出男、女生人数(男生30人,女生22人),对刚才的猜测进行验证。并点拔:32与20相比,情况怎样?(引出30比22多一些,22比30少一些。)
(3)小结。
组织学生讨论:两个数比较时,什么时候用上多得多、少得多?(两数相差很大时)什么时候用上多一些、少一些?(两数相差比较小时)
小学生的学习总是伴随着一定的情境,尤其是直观形象思维占优势的小学生,他们对数学的学习总是建立在直观、具体的经验上。教师可引导学生凭借上课现场的师生人数这一资源,设计一系列由浅入深、循序渐进的问题,逐步建立“多得多”、“少得多”、“多一些”、“少一些”等数学概念,化解了本节课的难点,让学生从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亲自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的应用过程。
1.3 问题的设计要有创造性。教师设计课堂问题是能激发学生积极思维的。过大、过深、过难的问题,全班站起来都不会回答,最后只好教师自己回答。过小、过浅、过易的问题,学生不假思索即能对答如流,完全没有开动大脑思维。如果要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所提问题就应具有一定的探索性,通过问题的设置,引导学生多角度、多途径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开拓思路,培养思维的发散性和灵活性。
例如:在学习“分类”时,教师先出示一堆铅笔,让学生对这一堆铅笔按不同的标准进行分类:第一个同学是按铅笔的颜色分;第二个同学是按有无橡皮来分……,根据学生的不同分法,教师边进行铅笔的分类演示,学生很快看到:分类的标准不同,分类的结果就不同。如果教师再适时地提出一个启发性的问题:“还可以怎样分?”,提示学生发散思维。此时,学生再也按耐不住了,很想独自尝试不同的分类方法,于是非常踊跃地参加到对“铅笔的分类”这一学习当中,并说出了各种不同标准的分类方法。学生的不同想法,反映出学生能从不同的角度去看问题并解决问题,收到举一反三的教学效果。这些独特的思维过程,就会体现了创造性思维的独特性和求异性,从而有效地培养了学生的创新精神。
2、提问的形式要讲究技巧。课堂提问的目的是使学生在掌握知识的同时提高思维能力,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因此,教师因注重课堂提问形式的技巧性,把握好问的“度”和时机、对象,充分发挥课堂提问的作用。
2.1 课堂提问要把握时机。提问的时机要结合课堂教学而变化。什么时候该问,什么地方该问,要把握好这些基本时机。如:在授课前的复习提问,预习提问,新授时的重点处、难点处、精华处提问,结束时的总结提问等。而且教师还要密切注意学生的反应,注意正确分析判断学生的回答情况,并及时作出相应的处理。
例如以下《100以内数的认识》教学片断:
课前谈话
师:我们认识过哪些数?请数一数(0-20)(复习提问)
谁能接着往后数?(预习提问)生争先恐后地举手……
师:你们会数那么多的数,真了不起!我们在日常生活和学习中是不是要经常用到数数呀?例如……
那么你猜今天有多少位同学来上课啊?(生说不同答案)到底有多少位同学呢?不如我们一起来数一数吧!
新授(数的组成)
师:老师这儿还有一幅难一点的图,想看吗?(课件出示主题图:草地上有一大群羊在不停地走动)
猜猜大约有多少只羊?(学生一开始还很认真地在数,不久,就有学生产生疑惑,发现不好数,提出质疑。)
引导学生:谁能想个办法,能让我们比较容易地数出一共有多少只羊?如果有学生说出十只十只数,应给予表扬。(课件出示第二幅画面:每10只羊圈在一个栅栏里。)教师点羊群,学生十只十只地数,这时学生很快地数出有100只羊。
师:刚才我们十个十个地数,数了几个10? 10个十是多少?100里面有几个十?(重、难点处提问)
全课总结
今天我们认识了哪些数?数100时,除了1个1个、两个两个、5个5个地数,还可以几个几个地数?(10个10个地数)几个十是100? 100里而有几个十?(总结 提问)
通过生动的小羊课件及巧妙地设计一系列的问题,给学生提供一个开放性的思维空间,在活动中让学生感受到羊多,猜一猜大约有多少只,不好数,想办法(课什转换)很快数出是100只,使学生发现可以十只十只地数,10个十是100,100里面有10个十,从而自然地突破知识难点。在课堂提问时,教师一定要善于把握时机,抓住关键点,问在该问处,问在当问处。
2.2 课堂提问要循序渐进。因为每个学生的生活经验、认知水平、思维方式等均有不同,他们对问题的理解、分析、解决就有较大的差异。因此在课堂上提问时,要遵循从易到难、由浅入深、由简至繁、由表及里的原则,一步一个台阶地把问题引向深入。
通过上面两个教学片段的比较,我们不难看出,片段1中的教师设计的问题坡度过于“陡峭”,学生经过自己的积极思维,仍不能引发认知冲突,从而归纳不出用“平均数”方法比较好也就不足为奇了。而片段2中的教师设计的问题坡度恰当,通过回答问题,逐步突破难点,使学生经历了探索、猜想、讨论、证明的全过程,在教学中学生能主动探索,积极交流,积极思考,在自己的生活经验和学习基础上得到了不同程度的发展与提高。
2.3 课堂提问要给予评价。课堂提问中的评价,首先老师要肯定学生回答得“对不对”,其次要评“好不好”,通常教师还要做出标准的示范。最后无论是赞赏还是批评,都应“对事不对人”。在评价时,教师还应注意自己的表情、语气及手势,保护好学生的自尊心。善意的、亲切的微笑,充满期待的眼神,激励鞭策的手段,劝勉温暖的言语,都会给予学生以信心和力量。如果老师在学生回答完之后,就让“坐下”并立即转入另一项活动,有的甚至不“请”其坐,使学生处尴尬境地,坐立不安,学生到底回答得对不对,好不好,老师也不给予评价,长此以往,就会打消学生发言的积极性。因此在课堂提问中,老师要保护学生发言的积极性,从而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就应该做到:(1)以表扬为主。(2)鼓励求异。(3)关注有困难的学生。(4)鼓励学生积极评价。在课堂上,老师要尽量给每个学生创造成功的机会,品尝成功的喜悦,营造宽松和谐的氛围,让每个学生有话想说、有话能说、有话尽说。
3、课后提问,记忆忧新。课堂环境的变化莫测,使实际的课堂提问活动表现出更多的独特性和难预料性。课堂提问看似简单,但实施起来却往往有相当的难度,如果能够在教学中科学的去设计并进行课堂提问,就能优化课堂结构。教师只有在课堂教学中不断地探索、实践、反思、总结,从不会到会,从无效到有效,从不熟练到驾轻就熟,正确地掌握课堂提问的“度”,逐步提高提问的技巧性,才能达到有效的教学效果,实现有效的教学目的。
关键词:讲究技巧 把握时机 循序渐进 给予评价
课堂提问是教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经常使用的一种教学方法。课堂提问技巧是指教师在课堂上,根据课堂氛围、学生心理以及知识结构的不同,所授内容的不同而巧妙地提问的智慧!如果教师能精心设计课堂提问,掌握课堂提问的技巧,就会使得思考不再是学生精神上的负担,而是一种身心上的欢乐和享受,能提高学生的探究性学习能力,提高其主体地位,自然而然地也就成为提高教学质量的有效途径。
1、问题的设计要讲究技巧。课堂提问是指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根据教学目的、学情等设计问题进行教学问答的一种教学形式。对于课堂中所提出的问题,教师在备课时应精挑细选,严格控制数量和质量,克服课堂提问的随意性。
1.1 问题的设计要有针对性。学生学习的接受、理解、思考水平与设计的课堂问题有很大的关系。在课堂教学中设计的问题,既要针对学生的年龄特征,知识水平和学习能力,又要针对教材的重点和难点来设计。对于低年级的学生最好能使用浅显易懂、较生动的提问,而对于高年级的学生来说,所选择的提问语言及句式可以更开放、发散一些。
在课堂上所提出的问题,最好从以下几方面进行思考和设计:(1)学生已具备了哪些新知学习所必需的认知基础?(2)学生是否已经掌握部分新知?掌握的人数、内容、程度怎样?(3)哪些内容可一带而过?哪些内容需要相互讨论?哪些内容需要老师点拨和引导讲解?只有找准学习起点,才能有效提问,满足学生学习的心理需要。
1.2 问题的设计要有层次性。教师在突破难点时所设计的问题应由浅入深,由易到难,既要符合需要,掌握时机与分寸,又要考虑学生的特点,要“投其所好”。因此问题的设计要有坡度,要步步相连,环环相扣,层层相递。如以下《多一些少一些多得多少得多》教学片断:
(1)教学“多得多”、“少得多”。
师:教室里老师的人数和学生的人数相比,结果如何?
生:学生的人数比老师的人数多,老师的人数比学生的人数少。
师:学生的人数比老师的人数只是多一些吗?怎样说更准确些?(引出学生的人数比老师的人数多得多,老师的人数比学生的人数少得多。)
师:在班上上课的学生有52人,老师只有1人。52和l相比,情况怎样?’(引出52比1多得多,1比52少得多。)
(2)教学“多一些”、“少一些”。
分别请男、女生起立,让学生观察、猜测:男、女生人数相比,相差多吗?怎样说更恰当些?(引导学生说出男生比女生多一些或男生比女生少一些)
让学生分别数出男、女生人数(男生30人,女生22人),对刚才的猜测进行验证。并点拔:32与20相比,情况怎样?(引出30比22多一些,22比30少一些。)
(3)小结。
组织学生讨论:两个数比较时,什么时候用上多得多、少得多?(两数相差很大时)什么时候用上多一些、少一些?(两数相差比较小时)
小学生的学习总是伴随着一定的情境,尤其是直观形象思维占优势的小学生,他们对数学的学习总是建立在直观、具体的经验上。教师可引导学生凭借上课现场的师生人数这一资源,设计一系列由浅入深、循序渐进的问题,逐步建立“多得多”、“少得多”、“多一些”、“少一些”等数学概念,化解了本节课的难点,让学生从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亲自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的应用过程。
1.3 问题的设计要有创造性。教师设计课堂问题是能激发学生积极思维的。过大、过深、过难的问题,全班站起来都不会回答,最后只好教师自己回答。过小、过浅、过易的问题,学生不假思索即能对答如流,完全没有开动大脑思维。如果要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所提问题就应具有一定的探索性,通过问题的设置,引导学生多角度、多途径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开拓思路,培养思维的发散性和灵活性。
例如:在学习“分类”时,教师先出示一堆铅笔,让学生对这一堆铅笔按不同的标准进行分类:第一个同学是按铅笔的颜色分;第二个同学是按有无橡皮来分……,根据学生的不同分法,教师边进行铅笔的分类演示,学生很快看到:分类的标准不同,分类的结果就不同。如果教师再适时地提出一个启发性的问题:“还可以怎样分?”,提示学生发散思维。此时,学生再也按耐不住了,很想独自尝试不同的分类方法,于是非常踊跃地参加到对“铅笔的分类”这一学习当中,并说出了各种不同标准的分类方法。学生的不同想法,反映出学生能从不同的角度去看问题并解决问题,收到举一反三的教学效果。这些独特的思维过程,就会体现了创造性思维的独特性和求异性,从而有效地培养了学生的创新精神。
2、提问的形式要讲究技巧。课堂提问的目的是使学生在掌握知识的同时提高思维能力,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因此,教师因注重课堂提问形式的技巧性,把握好问的“度”和时机、对象,充分发挥课堂提问的作用。
2.1 课堂提问要把握时机。提问的时机要结合课堂教学而变化。什么时候该问,什么地方该问,要把握好这些基本时机。如:在授课前的复习提问,预习提问,新授时的重点处、难点处、精华处提问,结束时的总结提问等。而且教师还要密切注意学生的反应,注意正确分析判断学生的回答情况,并及时作出相应的处理。
例如以下《100以内数的认识》教学片断:
课前谈话
师:我们认识过哪些数?请数一数(0-20)(复习提问)
谁能接着往后数?(预习提问)生争先恐后地举手……
师:你们会数那么多的数,真了不起!我们在日常生活和学习中是不是要经常用到数数呀?例如……
那么你猜今天有多少位同学来上课啊?(生说不同答案)到底有多少位同学呢?不如我们一起来数一数吧!
新授(数的组成)
师:老师这儿还有一幅难一点的图,想看吗?(课件出示主题图:草地上有一大群羊在不停地走动)
猜猜大约有多少只羊?(学生一开始还很认真地在数,不久,就有学生产生疑惑,发现不好数,提出质疑。)
引导学生:谁能想个办法,能让我们比较容易地数出一共有多少只羊?如果有学生说出十只十只数,应给予表扬。(课件出示第二幅画面:每10只羊圈在一个栅栏里。)教师点羊群,学生十只十只地数,这时学生很快地数出有100只羊。
师:刚才我们十个十个地数,数了几个10? 10个十是多少?100里面有几个十?(重、难点处提问)
全课总结
今天我们认识了哪些数?数100时,除了1个1个、两个两个、5个5个地数,还可以几个几个地数?(10个10个地数)几个十是100? 100里而有几个十?(总结 提问)
通过生动的小羊课件及巧妙地设计一系列的问题,给学生提供一个开放性的思维空间,在活动中让学生感受到羊多,猜一猜大约有多少只,不好数,想办法(课什转换)很快数出是100只,使学生发现可以十只十只地数,10个十是100,100里面有10个十,从而自然地突破知识难点。在课堂提问时,教师一定要善于把握时机,抓住关键点,问在该问处,问在当问处。
2.2 课堂提问要循序渐进。因为每个学生的生活经验、认知水平、思维方式等均有不同,他们对问题的理解、分析、解决就有较大的差异。因此在课堂上提问时,要遵循从易到难、由浅入深、由简至繁、由表及里的原则,一步一个台阶地把问题引向深入。
通过上面两个教学片段的比较,我们不难看出,片段1中的教师设计的问题坡度过于“陡峭”,学生经过自己的积极思维,仍不能引发认知冲突,从而归纳不出用“平均数”方法比较好也就不足为奇了。而片段2中的教师设计的问题坡度恰当,通过回答问题,逐步突破难点,使学生经历了探索、猜想、讨论、证明的全过程,在教学中学生能主动探索,积极交流,积极思考,在自己的生活经验和学习基础上得到了不同程度的发展与提高。
2.3 课堂提问要给予评价。课堂提问中的评价,首先老师要肯定学生回答得“对不对”,其次要评“好不好”,通常教师还要做出标准的示范。最后无论是赞赏还是批评,都应“对事不对人”。在评价时,教师还应注意自己的表情、语气及手势,保护好学生的自尊心。善意的、亲切的微笑,充满期待的眼神,激励鞭策的手段,劝勉温暖的言语,都会给予学生以信心和力量。如果老师在学生回答完之后,就让“坐下”并立即转入另一项活动,有的甚至不“请”其坐,使学生处尴尬境地,坐立不安,学生到底回答得对不对,好不好,老师也不给予评价,长此以往,就会打消学生发言的积极性。因此在课堂提问中,老师要保护学生发言的积极性,从而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就应该做到:(1)以表扬为主。(2)鼓励求异。(3)关注有困难的学生。(4)鼓励学生积极评价。在课堂上,老师要尽量给每个学生创造成功的机会,品尝成功的喜悦,营造宽松和谐的氛围,让每个学生有话想说、有话能说、有话尽说。
3、课后提问,记忆忧新。课堂环境的变化莫测,使实际的课堂提问活动表现出更多的独特性和难预料性。课堂提问看似简单,但实施起来却往往有相当的难度,如果能够在教学中科学的去设计并进行课堂提问,就能优化课堂结构。教师只有在课堂教学中不断地探索、实践、反思、总结,从不会到会,从无效到有效,从不熟练到驾轻就熟,正确地掌握课堂提问的“度”,逐步提高提问的技巧性,才能达到有效的教学效果,实现有效的教学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