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近些年来,在各大旱情、洪水、冰雹等自然灾害面前,气象部门总是挺身而出,发挥不可替代的作用。
鲍向东也是众多“气象人”之中的一员。从事过气象观测、计算机软件设计、大气污染环境评价、天气预报服务等工作,目前身为河南省人工影响天气办公室常务副主任、人影中心主任的他,至今在气象事业的道路上已经走了33年的光阴。
困难面前,他不低头。压力面前,他不退缩。自始至终,他都以严谨的态度、默默奉献的精神对待工作。他以自己的行动,为人们诠释了“气象人”应有的精神。
铤而走险的空中“作战”
2010年冬天,旱情犹如盘根错节的藤蔓,在河南省内蔓延开来。自从麦播以来,这个被誉为“中国粮仓”的大省便持续干旱少雨。对于小麦产量占到全国四分之一强的河南来说,这样的形势不容乐观。人工增雪的需求已经迫在眉睫。
2011年2月28日,下午2点,在确认了机场的能见度,跑道等情况正常的情况下,鲍向东像往常一样登上了飞机。这已经是2011年伊始他第15次执行人工影响天气的任务了。随着飞机启动、滑行、直冲云霄,熟悉的压力重新占据了他的思绪:会不会遇到什么困难?能不能成功增雪?
飞机在3000米到4500米之间的云层中穿行并播撒催化剂,飞机经过洛阳、济源、焦作、新乡、鹤壁、安阳、濮阳、菏泽、开封等地,行程800多公里,影响面积约2.4万平方公里。
两个小时后,飞机准备返回机场。这时,鲍向东却收到通知,新郑机场的降落条件不够,如果不能及时解决,就得找外地机场备降。已经有丰富经验的鲍向东最终与和机组一起克服困难,在机场指挥中心的引导下,飞机在机场上空盘旋了20多分钟之后安全降落。刚着陆没多久,人们渴望已久的第一场大雪便洋洋洒洒地飞落下来,整个机场都关闭了。这昭示着这次人工增雪任务又一次完美地划上了句号。
每次成功完成任务之后,鲍向东绷紧的神经才能得以松弛。“钻到云层里面的时候,你能亲眼看到乌云翻滚,雨水形成的过程,这是一种很奇妙的体验。但是,这里面的危险系数也非常大,登上飞机之后就不知道后面会发生什么了”。
与普通的民航飞行不同,民航飞行一般都是在万米高空以上,几乎没有垂直气流的影响,乘客感觉舒适、平稳。而增雨飞机都是在“坏天气”时飞行,在飞行途中,一般都是在3000米到4500米之间的云层中穿行,云层中强大的对流常常使飞机发生剧烈的颠簸,危险系数很大,飞行路线经常会临时改变。一开始,鲍向东经常一边呕吐一边执行任务。而危险还远远不只这些。增雨催化需要播撒催化剂的部位都是过冷水相对充沛的地方,过冷雨滴温度非常低,附着在飞机上容易结冰。飞机结冰后会改变飞行状态,非常危险。并且如果飞机前面的冰块掉下来砸到螺旋桨上,就可能造成意想不到的后果。
这种危险仿佛已经成为鲍向东生命中的“常态”。今年已经51岁的他对工作事必躬亲,不管再危险,只要天气条件、机场条件合适,只要能为百姓多做一些实事,他都尽量去进行催化作业。
长期在压力下工作,鲍向东落下了头疼的毛病。“医生说是由于血管痉挛造成的,神经一紧张,血管就痉挛,有的时候一直持续两三天都缓不过来,疼得我恨不得拿刀在头上剜一下。”
然而,一想到自己为社会做了有意义的事,他就觉得付出的一切都很值得。“河南是一个农业大省。有时因为天气原因,粮食快要到收获的时候,一场冰雹下来,全部颗粒无收。我曾经看到老百姓坐到田地里哭天无泪。我很心痛。我也是农民的儿子,我感到身上的担子很重。”
目前全省有283门高炮,362部火箭、17台高山碘化银烟炉,分布在全省各个角落,河南人影中心要组织好人工影响天气作业,肩负着重要的责任。在天气允许情况下,鲍向东总是希望通过人工催化作业,使雨下得更多一些,雪下得更大一点,老百姓脸上呈现笑容的时候,土地干旱得到缓解的时候,他便觉得自己再苦再累也值得了。
执著坚守的气象之梦
远离郑州市区的地方,孤独地矗立着一座观象站。周围没有任何村庄。甚至没有围墙,只是被铁丝网歪歪扭扭地围起来。这就是鲍向东在1980年毕业后来到河南省观象台工作的第一印象,也是他与气象工作结缘的开端。
出生在河南省一个贫困的农民家庭,鲍向东从小就体会到了天气预报的重要性。那时,他经常通过村里的广播大喇叭收听天气预报,来判断天气的变化情况。“收麦子的季节,农民辛辛苦苦打了一场麦子,如果听不到天气预报,或者天气预报不准确,晚上一场大雨就会将麦子全部冲跑,到嘴边的粮食化为泡影。”
类似的事件发生过很多次,不断地冲撞着鲍向东的内心。他开始思索,如果自己学习气象知识,将来从事气象工作,把天气预报做好做准,为农民减少损失,该有多好。
1977年,关闭了十年的高考大门打开了,鲍向东也从这扇门内觑见了改变自己命运的曙光。怀揣着理想,他考上了成都气象学院主修高空探测专业。临行前,家人给他带了很多衣服。“他们说,你在高空上作业,非常冷,风很大,给你多带点衣服,”鲍向东笑了,“那时候根本不知道是怎么回事儿。”
在那个崇尚科学的年代,气象事业总是蒙着一层神秘的面纱。天气预报到底是怎么来的?数据是怎样探测的?各种问题随着鲍向东深入的专业学习一一解开。像是医生给病人看病一样,鲍向东认为,气象工作人员就是要为天气把脉,什么时候热,什么时候冷,什么时候下雨刮风,都是通过科学的探测得来的。他越了解,就对这项事业越着迷,于是,大学毕业后他毅然来到了河南省观象台工作。然而,他没有料到的是,这里的条件实在太艰苦了。
“当时别人为我介绍了一个对象,看我这个人和家庭,没有任何可挑剔的,但是到我单位以后,人家扭头就走了。”鲍向东笑了,“工作条件太差了。”
在这里,艰苦远远不是黑暗中最大的敌人。贫困的家庭环境早已使鲍向东锻炼了吃苦耐劳、坚忍不拔的品格。他认为,最大的压力来自于要为天气预报提供最准确的观测数据。“准确”,虽然只有简单的两个字,但这背后却需要气象工作者付出巨大的努力。
气象学中有一个著名的现象叫“蝴蝶效应”,是气象学家洛伦兹在1963年提出的。其大意为,一只南美洲亚马逊河流域热带雨林中的蝴蝶,偶尔扇动几下翅膀,可能引起两周后美国德克萨斯的一场龙卷风。仅仅由蝴蝶翅膀的运动所引起的微弱气流就可以最终导致其他空气系统的极大变化,鲍向东明白,在气象观测工作中,就算是0.1的误差都可能导致天气预报差之千里。
时值严冬,凌晨两点,温度低至零下十几度。观测站内并没有任何取暖设备。别人都在香甜的睡梦中时,鲍向东却准时观测天气变化。“气象探测讲究高度集中,要求气象工作人员在同一个 时间探测,探测资料全部汇在一起才能汇成一张天气图。凌晨两点是必须进行观测的时候,或早或晚就会造成误差。”
他独自完成观测、记录、分析、计算、发报一系列工作,任何环节都一丝不苟,力求准确到位。当时,许多人因为忍受不了艰苦的环境而纷纷想办法调走了,但鲍向东却一直执著地坚守着工作岗位。他的内心里始终充满对气象事业的责任感:“如果大家都不观测,都不提供气象资料,那天气预报就没办法做了。干这项工作,虽然很艰苦,但是我能为为社会做出自己的贡献,值!”
鲍向东—直秉承着“高调做事,低调做人’的风格。工作之余,他不忘积极进取,为自己“充电”。为了提升自己的专业知识,他报了广播电视大学的计算机专业,开始进修计算机课程,并学以致用,编出简单的程序来帮助计算气象探测资料,编制了PC-1500探空处理程序在全国推广使用,大大提高了工作效率。之后,他又先后在南京气象学院和南京大学进修。由于他踏实肯干,涉猎面广'他接连被调到省气象局计算站、河南省气象台、河南省气象技术装备中心等单位工作,从事过气象观测、计算机软件设计、大气污染环境评价、天气预报服务、卫星观测服务、电视天气预报节目制作和相关科研工作。
有一种成功叫“奉献”
2001年,鲍向东被调到河南省人工影响天气中心担任主任。这项工作无疑是人与天的对决。河南是农业大省,鲍向东认为,人影中心最主要的工作就是为农作物的生长贡献力量。旱情来了,人工进行增雨、增雪,及时为农作物“解渴”,冰雹降临,人工做好防雹工作,保证农作物正常生长……
2008年底到2009年初,河南出现了110多天没有降水的情况,旱情严重,大量小麦都面临枯萎。温总理为此专门到河南来指导抗旱工作。面对这种情况,河南省人影中心积极行动,动用了所有的装备、人员、技术,并且实施了飞机、高炮、火箭并用的立体人工催化作业,使旱情逐步得到了缓解和解除。2009年小麦获得大丰收,省政府领导表示气象部门功不可没。老百姓激动地说,“这人工增雨,增的不是水,是崭新的票子,是白面!”
至今,鲍向东已经在气象事业的道路上走过了33年的光阴。期间,他承担过国家‘八五”、“十五”、“十一五”等重大攻关项目,参与电视天气预报节目制作软件开发、电视气象节目制作虚拟技术研究、河南省人工影响天气业务管理系统等等课题,曾获得“八五”科技攻关重大科技成果奖、中国科学院科学技术进步一等奖、河南省气象局科学研究与技术开发二等奖等奖项、河南省科技进步二等奖,并发表、交流学术论文数十篇,曾获河南省直优秀青年、省气象局优秀青年科技管理人才、中国气象局重大气象服务先进个人、河南省优秀专家等荣誉。
面对外界赋予的光环与荣誉,朴实、低调的鲍向东一直保持平和的心态。相比起荣誉和奖项,“奉献”也是一种成功。“我认为我做得还不够,这些都是组织培养和同志们帮助的结果,我还会在这条道路上坚持下去。只要能为老百姓做事,为社会做贡献,我的内心就很踏实。”
鲍向东提到,河南是“中国粮仓”,粮食产量占全国的十分之一。胡锦涛总书记曾说过,国家粮食安全,河南同志身上的担子很重。围绕河南粮食生产核心区建设,围绕粮食增产,人影部门任重道远。中央一号文件在关于加强水利建设的部分中专门针对人影方面提出“加强人工影响天气示范基地建设,科学开发利用空中云水资源”。“十二五”期间,河南人影中心正在全力开展“人工增雨防雹工程”。他认为,河南现在每年缺水量在35亿到40亿吨,通过南水北调大概能够解决15亿吨水,还缺二三十亿吨。地表水是有限的,地下水也这些年也已经过量地开采,如何有效的利用空中的云水资源是目前河南省人影中心需要迫切关注的问题。
“目前我国空中云水资源是非常丰沛的,靠自然转化只能转化一部分,通过人工催化以后,转化的数量会更多。合理开发利用空中云水资源,保证粮食生产核心区发展建设,加强增雨防雹工作,使自然灾害带来的损失减少到最低程度,人影部门将起到不可替代的作用。”
谈起人影中心未来的任务,鲍向东滔滔不绝,然而提到自己的个人规划,他却只有简简单单的一句话:“我干气象工作也有30多年了,我希望在退休之前,能把自己所从事的工作做得更好一些。”
责任编辑 李菡丹
鲍向东也是众多“气象人”之中的一员。从事过气象观测、计算机软件设计、大气污染环境评价、天气预报服务等工作,目前身为河南省人工影响天气办公室常务副主任、人影中心主任的他,至今在气象事业的道路上已经走了33年的光阴。
困难面前,他不低头。压力面前,他不退缩。自始至终,他都以严谨的态度、默默奉献的精神对待工作。他以自己的行动,为人们诠释了“气象人”应有的精神。
铤而走险的空中“作战”
2010年冬天,旱情犹如盘根错节的藤蔓,在河南省内蔓延开来。自从麦播以来,这个被誉为“中国粮仓”的大省便持续干旱少雨。对于小麦产量占到全国四分之一强的河南来说,这样的形势不容乐观。人工增雪的需求已经迫在眉睫。
2011年2月28日,下午2点,在确认了机场的能见度,跑道等情况正常的情况下,鲍向东像往常一样登上了飞机。这已经是2011年伊始他第15次执行人工影响天气的任务了。随着飞机启动、滑行、直冲云霄,熟悉的压力重新占据了他的思绪:会不会遇到什么困难?能不能成功增雪?
飞机在3000米到4500米之间的云层中穿行并播撒催化剂,飞机经过洛阳、济源、焦作、新乡、鹤壁、安阳、濮阳、菏泽、开封等地,行程800多公里,影响面积约2.4万平方公里。
两个小时后,飞机准备返回机场。这时,鲍向东却收到通知,新郑机场的降落条件不够,如果不能及时解决,就得找外地机场备降。已经有丰富经验的鲍向东最终与和机组一起克服困难,在机场指挥中心的引导下,飞机在机场上空盘旋了20多分钟之后安全降落。刚着陆没多久,人们渴望已久的第一场大雪便洋洋洒洒地飞落下来,整个机场都关闭了。这昭示着这次人工增雪任务又一次完美地划上了句号。
每次成功完成任务之后,鲍向东绷紧的神经才能得以松弛。“钻到云层里面的时候,你能亲眼看到乌云翻滚,雨水形成的过程,这是一种很奇妙的体验。但是,这里面的危险系数也非常大,登上飞机之后就不知道后面会发生什么了”。
与普通的民航飞行不同,民航飞行一般都是在万米高空以上,几乎没有垂直气流的影响,乘客感觉舒适、平稳。而增雨飞机都是在“坏天气”时飞行,在飞行途中,一般都是在3000米到4500米之间的云层中穿行,云层中强大的对流常常使飞机发生剧烈的颠簸,危险系数很大,飞行路线经常会临时改变。一开始,鲍向东经常一边呕吐一边执行任务。而危险还远远不只这些。增雨催化需要播撒催化剂的部位都是过冷水相对充沛的地方,过冷雨滴温度非常低,附着在飞机上容易结冰。飞机结冰后会改变飞行状态,非常危险。并且如果飞机前面的冰块掉下来砸到螺旋桨上,就可能造成意想不到的后果。
这种危险仿佛已经成为鲍向东生命中的“常态”。今年已经51岁的他对工作事必躬亲,不管再危险,只要天气条件、机场条件合适,只要能为百姓多做一些实事,他都尽量去进行催化作业。
长期在压力下工作,鲍向东落下了头疼的毛病。“医生说是由于血管痉挛造成的,神经一紧张,血管就痉挛,有的时候一直持续两三天都缓不过来,疼得我恨不得拿刀在头上剜一下。”
然而,一想到自己为社会做了有意义的事,他就觉得付出的一切都很值得。“河南是一个农业大省。有时因为天气原因,粮食快要到收获的时候,一场冰雹下来,全部颗粒无收。我曾经看到老百姓坐到田地里哭天无泪。我很心痛。我也是农民的儿子,我感到身上的担子很重。”
目前全省有283门高炮,362部火箭、17台高山碘化银烟炉,分布在全省各个角落,河南人影中心要组织好人工影响天气作业,肩负着重要的责任。在天气允许情况下,鲍向东总是希望通过人工催化作业,使雨下得更多一些,雪下得更大一点,老百姓脸上呈现笑容的时候,土地干旱得到缓解的时候,他便觉得自己再苦再累也值得了。
执著坚守的气象之梦
远离郑州市区的地方,孤独地矗立着一座观象站。周围没有任何村庄。甚至没有围墙,只是被铁丝网歪歪扭扭地围起来。这就是鲍向东在1980年毕业后来到河南省观象台工作的第一印象,也是他与气象工作结缘的开端。
出生在河南省一个贫困的农民家庭,鲍向东从小就体会到了天气预报的重要性。那时,他经常通过村里的广播大喇叭收听天气预报,来判断天气的变化情况。“收麦子的季节,农民辛辛苦苦打了一场麦子,如果听不到天气预报,或者天气预报不准确,晚上一场大雨就会将麦子全部冲跑,到嘴边的粮食化为泡影。”
类似的事件发生过很多次,不断地冲撞着鲍向东的内心。他开始思索,如果自己学习气象知识,将来从事气象工作,把天气预报做好做准,为农民减少损失,该有多好。
1977年,关闭了十年的高考大门打开了,鲍向东也从这扇门内觑见了改变自己命运的曙光。怀揣着理想,他考上了成都气象学院主修高空探测专业。临行前,家人给他带了很多衣服。“他们说,你在高空上作业,非常冷,风很大,给你多带点衣服,”鲍向东笑了,“那时候根本不知道是怎么回事儿。”
在那个崇尚科学的年代,气象事业总是蒙着一层神秘的面纱。天气预报到底是怎么来的?数据是怎样探测的?各种问题随着鲍向东深入的专业学习一一解开。像是医生给病人看病一样,鲍向东认为,气象工作人员就是要为天气把脉,什么时候热,什么时候冷,什么时候下雨刮风,都是通过科学的探测得来的。他越了解,就对这项事业越着迷,于是,大学毕业后他毅然来到了河南省观象台工作。然而,他没有料到的是,这里的条件实在太艰苦了。
“当时别人为我介绍了一个对象,看我这个人和家庭,没有任何可挑剔的,但是到我单位以后,人家扭头就走了。”鲍向东笑了,“工作条件太差了。”
在这里,艰苦远远不是黑暗中最大的敌人。贫困的家庭环境早已使鲍向东锻炼了吃苦耐劳、坚忍不拔的品格。他认为,最大的压力来自于要为天气预报提供最准确的观测数据。“准确”,虽然只有简单的两个字,但这背后却需要气象工作者付出巨大的努力。
气象学中有一个著名的现象叫“蝴蝶效应”,是气象学家洛伦兹在1963年提出的。其大意为,一只南美洲亚马逊河流域热带雨林中的蝴蝶,偶尔扇动几下翅膀,可能引起两周后美国德克萨斯的一场龙卷风。仅仅由蝴蝶翅膀的运动所引起的微弱气流就可以最终导致其他空气系统的极大变化,鲍向东明白,在气象观测工作中,就算是0.1的误差都可能导致天气预报差之千里。
时值严冬,凌晨两点,温度低至零下十几度。观测站内并没有任何取暖设备。别人都在香甜的睡梦中时,鲍向东却准时观测天气变化。“气象探测讲究高度集中,要求气象工作人员在同一个 时间探测,探测资料全部汇在一起才能汇成一张天气图。凌晨两点是必须进行观测的时候,或早或晚就会造成误差。”
他独自完成观测、记录、分析、计算、发报一系列工作,任何环节都一丝不苟,力求准确到位。当时,许多人因为忍受不了艰苦的环境而纷纷想办法调走了,但鲍向东却一直执著地坚守着工作岗位。他的内心里始终充满对气象事业的责任感:“如果大家都不观测,都不提供气象资料,那天气预报就没办法做了。干这项工作,虽然很艰苦,但是我能为为社会做出自己的贡献,值!”
鲍向东—直秉承着“高调做事,低调做人’的风格。工作之余,他不忘积极进取,为自己“充电”。为了提升自己的专业知识,他报了广播电视大学的计算机专业,开始进修计算机课程,并学以致用,编出简单的程序来帮助计算气象探测资料,编制了PC-1500探空处理程序在全国推广使用,大大提高了工作效率。之后,他又先后在南京气象学院和南京大学进修。由于他踏实肯干,涉猎面广'他接连被调到省气象局计算站、河南省气象台、河南省气象技术装备中心等单位工作,从事过气象观测、计算机软件设计、大气污染环境评价、天气预报服务、卫星观测服务、电视天气预报节目制作和相关科研工作。
有一种成功叫“奉献”
2001年,鲍向东被调到河南省人工影响天气中心担任主任。这项工作无疑是人与天的对决。河南是农业大省,鲍向东认为,人影中心最主要的工作就是为农作物的生长贡献力量。旱情来了,人工进行增雨、增雪,及时为农作物“解渴”,冰雹降临,人工做好防雹工作,保证农作物正常生长……
2008年底到2009年初,河南出现了110多天没有降水的情况,旱情严重,大量小麦都面临枯萎。温总理为此专门到河南来指导抗旱工作。面对这种情况,河南省人影中心积极行动,动用了所有的装备、人员、技术,并且实施了飞机、高炮、火箭并用的立体人工催化作业,使旱情逐步得到了缓解和解除。2009年小麦获得大丰收,省政府领导表示气象部门功不可没。老百姓激动地说,“这人工增雨,增的不是水,是崭新的票子,是白面!”
至今,鲍向东已经在气象事业的道路上走过了33年的光阴。期间,他承担过国家‘八五”、“十五”、“十一五”等重大攻关项目,参与电视天气预报节目制作软件开发、电视气象节目制作虚拟技术研究、河南省人工影响天气业务管理系统等等课题,曾获得“八五”科技攻关重大科技成果奖、中国科学院科学技术进步一等奖、河南省气象局科学研究与技术开发二等奖等奖项、河南省科技进步二等奖,并发表、交流学术论文数十篇,曾获河南省直优秀青年、省气象局优秀青年科技管理人才、中国气象局重大气象服务先进个人、河南省优秀专家等荣誉。
面对外界赋予的光环与荣誉,朴实、低调的鲍向东一直保持平和的心态。相比起荣誉和奖项,“奉献”也是一种成功。“我认为我做得还不够,这些都是组织培养和同志们帮助的结果,我还会在这条道路上坚持下去。只要能为老百姓做事,为社会做贡献,我的内心就很踏实。”
鲍向东提到,河南是“中国粮仓”,粮食产量占全国的十分之一。胡锦涛总书记曾说过,国家粮食安全,河南同志身上的担子很重。围绕河南粮食生产核心区建设,围绕粮食增产,人影部门任重道远。中央一号文件在关于加强水利建设的部分中专门针对人影方面提出“加强人工影响天气示范基地建设,科学开发利用空中云水资源”。“十二五”期间,河南人影中心正在全力开展“人工增雨防雹工程”。他认为,河南现在每年缺水量在35亿到40亿吨,通过南水北调大概能够解决15亿吨水,还缺二三十亿吨。地表水是有限的,地下水也这些年也已经过量地开采,如何有效的利用空中的云水资源是目前河南省人影中心需要迫切关注的问题。
“目前我国空中云水资源是非常丰沛的,靠自然转化只能转化一部分,通过人工催化以后,转化的数量会更多。合理开发利用空中云水资源,保证粮食生产核心区发展建设,加强增雨防雹工作,使自然灾害带来的损失减少到最低程度,人影部门将起到不可替代的作用。”
谈起人影中心未来的任务,鲍向东滔滔不绝,然而提到自己的个人规划,他却只有简简单单的一句话:“我干气象工作也有30多年了,我希望在退休之前,能把自己所从事的工作做得更好一些。”
责任编辑 李菡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