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众所周知,小学语文是一门极具人文性的学科,其中蕴含着丰富的心理健康教育因素。在聋哑小学语文教学活动开展中,倘若教师能发挥语文教学的特点,借助多样化的方式帮助学生在掌握基础的语文知识的同时获得健康心理品质的发展,不仅可以提升语文教学质量,还可以促进学生的有效发展。在本文中,我主要立足聋哑小学语文教学活动的开展,谈一谈如何对聋哑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
关键词:小学语文 聋哑学生 心理健康教育 教育对策
在小学语文教学活动开展中对聋哑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不仅可以使聋哑学生在基础的语文知识获得过程中实现良好心理品质的发展,还可以在一定程度上促进语文教育人文性的发展,提升语文教学质量。那么,我们要如何在小学语文教学活动开展中对聋哑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呢?
一、转变课堂教学观念
在素质教育背景下,衡量小学语文教学效率的标准不再是学生是否扎实地掌握了基础的语文知识,或者掌握了哪些语文知识,而是在学生是否能达到所要求的能力、情感等目标,是否形成了良好的人格品质等。对于聋哑学校的教育而言,小学语文教育活动的开展更要实现这一标准。对此,教师需要转变传统的教学理念,实现由知识技能讲授向关注聋哑学生心理健康发展该层面的转变,在教育教学活动开展中,着重对聋哑学生的表达能力、交往技能等进行培养,采取多样化的方式帮助聋哑学生树立自信心,使其能积极地参与到各项教学活动之中。
二、形成积极的课堂氛围
在传统的聋哑学校小学语文教学活动开展中,有些教师在传统教学理念的驱使下没有分清楚聋哑学生与普通学生的差别,其往往采取普通学校语文教学方式,借助填鸭式的方式向学生灌输语文知识。这样的教学方式非但无法使聋哑学生掌握有价值的语文知识,甚至在枯燥、乏味的课堂氛围中使学生丧失了语文学习兴趣。对此,在语文教学活动开展中,教师要立足聋哑小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和语文教学特点,借助多样化的方式为学生创设积极的课堂氛围,使学生在轻松、自由的课堂环境的熏陶下产生积极的情感,借此自主参与到语文教学活动之中。为了实现这一点,我往往会把握课堂导入环节,借助多媒体、音乐等为学生创设一个积极的课堂氛围,同时调动学生的课堂参与积极性。以“书包 铅笔”该内容教学为例,我在导入活动开展中,利用多媒体为学生展现了一则超市购物场景。直观形象的场景一经呈现就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在新知教学活动开展中,我会按照所展现的场景,引导学生学习铅笔、书包、蜡笔等词汇。在这样轻松自由的课堂氛围中,聋哑学生自然而然地会产生积极的情感,有利于其健康心理的养成。
三、依据教材渗透心理健康教育
教材是教师组织教育教学活动的载体,这一点是毋庸置疑的。纵观我们所使用的小学语文全日制聋校实验教材,其中收录了大量的爱自己、爱科学、爱自然等的优秀文章。这些文章借助生动的文字描述展现出了浓郁的情感。学生良好心理品质的养成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在日常教学活动开展中潜移默化形成的。对此,在语文教学活动开展中,教师要以教材内容为依据,深挖其中所蕴含的情感因素,借助多样化的方式将其展现在学生面前,使学生在知识获得的过程中受到道德情感的熏陶,进而树立起健康心理。以《春蚕》该内容为例,这篇文章的教学精神是引导学生在文本阅读的过程中感知到父母平凡中所蕴含的伟大的爱,引导学生树立感恩意识。为了加深学生对这篇文章主旨的理解,我利用网络渠道搜集了一个残疾小朋友的日常生活画面。在直观的画面观看的过程中,学生会发现,这个残疾小朋友的妈妈无论是刮风下雨都会按时接送他上下学,并在教室门在静静地作者,等待自己的孩子。尽管小朋友因为某些小事对妈妈发脾气,甚至出手打妈妈。但是,妈妈还是耐心地对他进行教导,帮助他解决问题……深刻而直观的画面有效地点燃了聋哑学生的日常生活经验,其会不自觉地联想到在生活中自己的父母对自己所做的點点滴滴事情。由此亲身地感知到父母对自己的爱。如此教学不仅可以使聋哑学生加深对文本内容的理解,实现与作者的情感共鸣,同时也会在体会自己父母对自己关爱的过程中树立感恩意识,丰富其内心的情感。在阅读教学活动结束之后,我会在读写结合的原则指导下,引导学生立足这篇文章的主题,就自己与父母生活中的一件小事进行描述,并谈一谈自己的感受,同时将自己的心里话写出来。如此在语言输出中使学生的情感得到升华,进一步加深其对父爱、母爱的理解。父母根据学生所书写的内容也可以发现自己孩子的看法、观点等,以此有针对性地对孩子进行指导。
总之,在聋哑学校语文教学活动开展中,教师要立足聋哑学生的特殊性,转变传统的教学观念,帮助聋哑学生树立自信心,激活课堂氛围,点燃聋哑学生的课堂参与热情,运用多样方式丰富聋哑学生的情感,以此使其形成积极的心理品质。
参考文献
关键词:小学语文 聋哑学生 心理健康教育 教育对策
在小学语文教学活动开展中对聋哑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不仅可以使聋哑学生在基础的语文知识获得过程中实现良好心理品质的发展,还可以在一定程度上促进语文教育人文性的发展,提升语文教学质量。那么,我们要如何在小学语文教学活动开展中对聋哑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呢?
一、转变课堂教学观念
在素质教育背景下,衡量小学语文教学效率的标准不再是学生是否扎实地掌握了基础的语文知识,或者掌握了哪些语文知识,而是在学生是否能达到所要求的能力、情感等目标,是否形成了良好的人格品质等。对于聋哑学校的教育而言,小学语文教育活动的开展更要实现这一标准。对此,教师需要转变传统的教学理念,实现由知识技能讲授向关注聋哑学生心理健康发展该层面的转变,在教育教学活动开展中,着重对聋哑学生的表达能力、交往技能等进行培养,采取多样化的方式帮助聋哑学生树立自信心,使其能积极地参与到各项教学活动之中。
二、形成积极的课堂氛围
在传统的聋哑学校小学语文教学活动开展中,有些教师在传统教学理念的驱使下没有分清楚聋哑学生与普通学生的差别,其往往采取普通学校语文教学方式,借助填鸭式的方式向学生灌输语文知识。这样的教学方式非但无法使聋哑学生掌握有价值的语文知识,甚至在枯燥、乏味的课堂氛围中使学生丧失了语文学习兴趣。对此,在语文教学活动开展中,教师要立足聋哑小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和语文教学特点,借助多样化的方式为学生创设积极的课堂氛围,使学生在轻松、自由的课堂环境的熏陶下产生积极的情感,借此自主参与到语文教学活动之中。为了实现这一点,我往往会把握课堂导入环节,借助多媒体、音乐等为学生创设一个积极的课堂氛围,同时调动学生的课堂参与积极性。以“书包 铅笔”该内容教学为例,我在导入活动开展中,利用多媒体为学生展现了一则超市购物场景。直观形象的场景一经呈现就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在新知教学活动开展中,我会按照所展现的场景,引导学生学习铅笔、书包、蜡笔等词汇。在这样轻松自由的课堂氛围中,聋哑学生自然而然地会产生积极的情感,有利于其健康心理的养成。
三、依据教材渗透心理健康教育
教材是教师组织教育教学活动的载体,这一点是毋庸置疑的。纵观我们所使用的小学语文全日制聋校实验教材,其中收录了大量的爱自己、爱科学、爱自然等的优秀文章。这些文章借助生动的文字描述展现出了浓郁的情感。学生良好心理品质的养成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在日常教学活动开展中潜移默化形成的。对此,在语文教学活动开展中,教师要以教材内容为依据,深挖其中所蕴含的情感因素,借助多样化的方式将其展现在学生面前,使学生在知识获得的过程中受到道德情感的熏陶,进而树立起健康心理。以《春蚕》该内容为例,这篇文章的教学精神是引导学生在文本阅读的过程中感知到父母平凡中所蕴含的伟大的爱,引导学生树立感恩意识。为了加深学生对这篇文章主旨的理解,我利用网络渠道搜集了一个残疾小朋友的日常生活画面。在直观的画面观看的过程中,学生会发现,这个残疾小朋友的妈妈无论是刮风下雨都会按时接送他上下学,并在教室门在静静地作者,等待自己的孩子。尽管小朋友因为某些小事对妈妈发脾气,甚至出手打妈妈。但是,妈妈还是耐心地对他进行教导,帮助他解决问题……深刻而直观的画面有效地点燃了聋哑学生的日常生活经验,其会不自觉地联想到在生活中自己的父母对自己所做的點点滴滴事情。由此亲身地感知到父母对自己的爱。如此教学不仅可以使聋哑学生加深对文本内容的理解,实现与作者的情感共鸣,同时也会在体会自己父母对自己关爱的过程中树立感恩意识,丰富其内心的情感。在阅读教学活动结束之后,我会在读写结合的原则指导下,引导学生立足这篇文章的主题,就自己与父母生活中的一件小事进行描述,并谈一谈自己的感受,同时将自己的心里话写出来。如此在语言输出中使学生的情感得到升华,进一步加深其对父爱、母爱的理解。父母根据学生所书写的内容也可以发现自己孩子的看法、观点等,以此有针对性地对孩子进行指导。
总之,在聋哑学校语文教学活动开展中,教师要立足聋哑学生的特殊性,转变传统的教学观念,帮助聋哑学生树立自信心,激活课堂氛围,点燃聋哑学生的课堂参与热情,运用多样方式丰富聋哑学生的情感,以此使其形成积极的心理品质。
参考文献
[1]徐波.如何在聋哑小学语文教学中融入心理健康教育[J].基础教育研究,2015(19):68-69.
[2]张毛宁,冯海英.聋哑学生心理健康状况调查分析[J].乐山师范学院学报,2016,31(08):131-1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