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我国民族器乐的发展有着千年的历史,源远流长、内容丰富。对于民族器乐的研究如何能够使其“提纲挈领地令人一望而知”,乐谱的整理便成了最好的方式。杨荫浏对于民族器乐各类乐谱的研究贡献重大,先生开创的古谱译解工作具有跨时代的重要意义。尤其是对于古琴曲谱的研究颇有造诣,将以往口传心授的曲谱见于纸上,让传统的古曲更加便于流传学习,并且终身致力于这一工作。
(一)古琴曲谱的保存与改革
在杨荫浏从事民族器乐的研究生涯中,对于古琴的曲谱研究占据了十分重要的部分。古琴可谓是中华民族悠久历史中最具代表性的民族乐器,琴的来源无从稽考,自上古时期起,每一个氏族的领袖便拥有一个造琴的传说。在历史发展的长河之中,古琴被文人雅士赋予了礼制下修生养性的功能与审美。2003年11月7日,中国古琴艺术继昆曲之后,入选世界“人类口头和非物质遗产代表作”名录。杨荫浏为古琴艺术得到更好的延续与与时俱进的发展倾注了大量的心血,做出了宝贵的贡献。先生在1947年撰写了中英文对照版的《琴谱》一书,这本小册子相比以往的传统琴谱具有跨时代的开创性,他不再是仅仅写给专业的琴家,而是面向全世界的广大学者,全面探索了如何准确的记录古琴音乐,并着手改进传统的古琴谱。他在此书的第四章中,杨荫浏借鉴了西洋乐器的演奏符号,将传统的古琴减字谱删繁就简,新创了一种独特的古琴按指谱,并将五线谱纳入,采用新式谱式,以五线谱及按指谱各一行。按指谱共七线,七线由上而下依次代表古琴的一至七弦。先生的这一创举不仅在当时,即便是今天,对于我们不断改进古琴记谱法依然具有重大的启迪意义。
1957年杨荫浏先生与侯作吾先生共同整理编撰出版了《古琴曲汇编》一书,此书全面的收录了我国千年历史中广为流传的大量曲谱。全书共五卷,收录的每首琴曲都是根据知名琴家的实际弹奏现场记谱,使用线谱和古琴减字谱对照记写,曲谱清晰工整,严谨准确,每首乐曲均注明了详细的记录日期。这是古琴艺术史上第一本公开的采用五线谱记写的古琴曲谱,更为珍贵的是此书克服了传统古琴减字谱在演奏速度方面记录的缺失,不但在乐曲前和乐曲中都明确的标有速度的变化,而且为每一首琴曲都标注了全曲的演奏时间,甚至在每个段落也注明了演奏时间,极大方便了演奏者,具有相当高的学术价值,方便了全世界的古琴爱好者学习古琴文化,积极推动了民族器乐面向国际化的发展进程。
(二)对待不同版本琴曲的独特认知
琴曲的实际弹奏,随着时代的不断变迁,生活环境的不断改变,长期以来产生了许多的变化和发展,甚至是同一曲调,也常常出现不同琴派的不同演绎。换句话说,对于同一曲调实际也包含着不同流派的不同版本。我国流传下来的古琴曲谱大多是采用减字谱记写的,这种记谱法存在着节奏缺失的明显缺陷;也有少数乐曲使用工尺谱记写,虽采用板眼标记节奏,但演奏力度与情感仍无法获知,表达上存在着明显差异。由于前人在记谱法上的缺失,对于最初原始的创作来说,亦不能保持一定的精准性,这是一个无法否认的事实。我们是否应该为了这些琴曲更好地被记录,采用修改的方法勉强求得统一,为每一个曲调硬性规定出一个唯一的标准版本呢?这样是不是更加有利于曲子的流通呢?
对于是否应该统一琴曲版本这一问题,在《古琴曲汇编》一书中杨荫浏也给出了自己的见解,先生认为琴曲的实际演奏伴随时代的变迁,由于演奏风格的不同,出现了大量的古琴流派,对于同一曲调的演奏,不同琴派间具有明显的差异,除少数微小细节上的殊异可不计以外,很多同曲的不同版本,仍存在不同的演奏风格,如果我们采取硬性统一的方法,根本上是否定了不同时代,不同地域,不同生活环境中带有现实性色彩的创造,只是得到了一种书面形式的硬性统一,这种粗暴的形式是绝对不可取的。例如《流水》一曲,浙派《流水》平静安然,而川派的《流水》却又奔腾磅礴,根本很少有相通之处,但各自有自己的特色。因为一个乐曲之所以可能有价值,是在于它含有一定特殊的艺术形象,这种艺术形象首先经由作者创造而成,随后经由演奏者表达而流传,所以演奏者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之中成为了带有决定性的再创造者,各派的演奏者的特殊表达成为了创作内容中一个重要的构成部分。即便是采用有人所提出“集锦”的做法都有可能破坏乐曲本身的完整性与艺术价值。因此,可以说,为了保留曲调的原来价值,我们应重视的是深刻的艺术形象,而不是平凡的一般化的统一形式。对于民族器乐研究,我们必须采取精准与务实,全面深刻的去挖掘和探寻,还原一个最真实的版本。
(三)改编民乐合奏曲——《潇湘水云》曲谱
1955年音乐出版社出版了杨荫浏改编自琴曲的民乐合奏《潇湘水云》的五线谱版总谱,总谱的每一个段落都详细注明了所依据原谱的段落,以便对照。古琴曲《潇湘水云》是南宋浙派琴家郭沔所创作的,抒发了作者对时事飘零,国破家亡的无限感慨和悲愤之情。曲谱最早见于明代朱权编译的《神奇秘谱》一书中,共十段。后来经过历代琴家的不断发展为十八段加一尾声。先生的创作为了结合多种民族器乐的表达性能,除利用了传统中相当高度的演奏技术外,还广泛地吸收了西洋的作曲技巧,巧妙的运用了和声、对位等手法,删繁就简,将原作者借描写自然美景抒发内心感慨的目的,更加集中清晰地表现出来。这种将传统琴曲改编为乐队作品的尝试是尤为可贵的,成功推动了民族器乐专业化的步伐,紧跟时代的发展,使得这首已经流传了七百多年的乐曲在新时代绽放出了旺盛的艺术生命力。对于这首乐曲的创作,先生虽然借鉴了西方很多优秀的技术,但绝对不是生搬硬套西方的音乐理论,而是根据本民族的传统特色,进行整理与创作。例如在古琴谱的小节线的处理上,他没有按照西方的记写方式,标出拍号,而是按照实际的演奏时值记写,之后在句读间标点小节线,这样一来,既保证了记谱的准确性,又更加符合本民族传统乐器的本身逻辑。具有敏锐的学术眼光,为我们今后的研究铺平了道路,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时光荏苒,回首百年,在那个古今中西文化交汇的世纪,杨荫浏为我古琴音乐的发展与传承搭建起了一座宏伟的桥梁。无可厚非,为我们留下了大量珍贵的研究成果。除本文所提之外,先生对音乐文献学、音乐语言学、宗教音乐等诸多领域均有重大建树。希望在以后的学习中以先生为楷模,精益求精,孜孜不倦。
参考文献:
[1]1947年,杨荫浏撰写了中英文对照版《琴谱》一书,并由他本人刻写、油印。准确地说,这个小册子里只包括了引言部分,分为四章:(一)琴之构造;(二)均调与和弦法;(三)弦间音位;(四)符号。
[2]减字谱又称指法谱,中国汉族古琴常用的一种以记写指位与左右手演奏技法为特征的记谱法。因为它是将古琴文字谱的指法、术语减取其较具特点的部分组合而成,故名”减字谱”。减字谱的创制者是唐人曹柔,其活动年代大致在中唐前后。这种记谱法使用减字拼成某种符号记录左手按弦指法和右手弹奏指法,它是一种只记录演奏法和音高,不记录音名、节奏的记谱法,其特点为:”字简而义尽,文约而音赅”。
[3]《古琴曲汇编》 :杨荫浏,侯作吾整理出版社:音乐出版社出版时间:1956開本:16开印刷时间:1957页数:96。
(一)古琴曲谱的保存与改革
在杨荫浏从事民族器乐的研究生涯中,对于古琴的曲谱研究占据了十分重要的部分。古琴可谓是中华民族悠久历史中最具代表性的民族乐器,琴的来源无从稽考,自上古时期起,每一个氏族的领袖便拥有一个造琴的传说。在历史发展的长河之中,古琴被文人雅士赋予了礼制下修生养性的功能与审美。2003年11月7日,中国古琴艺术继昆曲之后,入选世界“人类口头和非物质遗产代表作”名录。杨荫浏为古琴艺术得到更好的延续与与时俱进的发展倾注了大量的心血,做出了宝贵的贡献。先生在1947年撰写了中英文对照版的《琴谱》一书,这本小册子相比以往的传统琴谱具有跨时代的开创性,他不再是仅仅写给专业的琴家,而是面向全世界的广大学者,全面探索了如何准确的记录古琴音乐,并着手改进传统的古琴谱。他在此书的第四章中,杨荫浏借鉴了西洋乐器的演奏符号,将传统的古琴减字谱删繁就简,新创了一种独特的古琴按指谱,并将五线谱纳入,采用新式谱式,以五线谱及按指谱各一行。按指谱共七线,七线由上而下依次代表古琴的一至七弦。先生的这一创举不仅在当时,即便是今天,对于我们不断改进古琴记谱法依然具有重大的启迪意义。
1957年杨荫浏先生与侯作吾先生共同整理编撰出版了《古琴曲汇编》一书,此书全面的收录了我国千年历史中广为流传的大量曲谱。全书共五卷,收录的每首琴曲都是根据知名琴家的实际弹奏现场记谱,使用线谱和古琴减字谱对照记写,曲谱清晰工整,严谨准确,每首乐曲均注明了详细的记录日期。这是古琴艺术史上第一本公开的采用五线谱记写的古琴曲谱,更为珍贵的是此书克服了传统古琴减字谱在演奏速度方面记录的缺失,不但在乐曲前和乐曲中都明确的标有速度的变化,而且为每一首琴曲都标注了全曲的演奏时间,甚至在每个段落也注明了演奏时间,极大方便了演奏者,具有相当高的学术价值,方便了全世界的古琴爱好者学习古琴文化,积极推动了民族器乐面向国际化的发展进程。
(二)对待不同版本琴曲的独特认知
琴曲的实际弹奏,随着时代的不断变迁,生活环境的不断改变,长期以来产生了许多的变化和发展,甚至是同一曲调,也常常出现不同琴派的不同演绎。换句话说,对于同一曲调实际也包含着不同流派的不同版本。我国流传下来的古琴曲谱大多是采用减字谱记写的,这种记谱法存在着节奏缺失的明显缺陷;也有少数乐曲使用工尺谱记写,虽采用板眼标记节奏,但演奏力度与情感仍无法获知,表达上存在着明显差异。由于前人在记谱法上的缺失,对于最初原始的创作来说,亦不能保持一定的精准性,这是一个无法否认的事实。我们是否应该为了这些琴曲更好地被记录,采用修改的方法勉强求得统一,为每一个曲调硬性规定出一个唯一的标准版本呢?这样是不是更加有利于曲子的流通呢?
对于是否应该统一琴曲版本这一问题,在《古琴曲汇编》一书中杨荫浏也给出了自己的见解,先生认为琴曲的实际演奏伴随时代的变迁,由于演奏风格的不同,出现了大量的古琴流派,对于同一曲调的演奏,不同琴派间具有明显的差异,除少数微小细节上的殊异可不计以外,很多同曲的不同版本,仍存在不同的演奏风格,如果我们采取硬性统一的方法,根本上是否定了不同时代,不同地域,不同生活环境中带有现实性色彩的创造,只是得到了一种书面形式的硬性统一,这种粗暴的形式是绝对不可取的。例如《流水》一曲,浙派《流水》平静安然,而川派的《流水》却又奔腾磅礴,根本很少有相通之处,但各自有自己的特色。因为一个乐曲之所以可能有价值,是在于它含有一定特殊的艺术形象,这种艺术形象首先经由作者创造而成,随后经由演奏者表达而流传,所以演奏者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之中成为了带有决定性的再创造者,各派的演奏者的特殊表达成为了创作内容中一个重要的构成部分。即便是采用有人所提出“集锦”的做法都有可能破坏乐曲本身的完整性与艺术价值。因此,可以说,为了保留曲调的原来价值,我们应重视的是深刻的艺术形象,而不是平凡的一般化的统一形式。对于民族器乐研究,我们必须采取精准与务实,全面深刻的去挖掘和探寻,还原一个最真实的版本。
(三)改编民乐合奏曲——《潇湘水云》曲谱
1955年音乐出版社出版了杨荫浏改编自琴曲的民乐合奏《潇湘水云》的五线谱版总谱,总谱的每一个段落都详细注明了所依据原谱的段落,以便对照。古琴曲《潇湘水云》是南宋浙派琴家郭沔所创作的,抒发了作者对时事飘零,国破家亡的无限感慨和悲愤之情。曲谱最早见于明代朱权编译的《神奇秘谱》一书中,共十段。后来经过历代琴家的不断发展为十八段加一尾声。先生的创作为了结合多种民族器乐的表达性能,除利用了传统中相当高度的演奏技术外,还广泛地吸收了西洋的作曲技巧,巧妙的运用了和声、对位等手法,删繁就简,将原作者借描写自然美景抒发内心感慨的目的,更加集中清晰地表现出来。这种将传统琴曲改编为乐队作品的尝试是尤为可贵的,成功推动了民族器乐专业化的步伐,紧跟时代的发展,使得这首已经流传了七百多年的乐曲在新时代绽放出了旺盛的艺术生命力。对于这首乐曲的创作,先生虽然借鉴了西方很多优秀的技术,但绝对不是生搬硬套西方的音乐理论,而是根据本民族的传统特色,进行整理与创作。例如在古琴谱的小节线的处理上,他没有按照西方的记写方式,标出拍号,而是按照实际的演奏时值记写,之后在句读间标点小节线,这样一来,既保证了记谱的准确性,又更加符合本民族传统乐器的本身逻辑。具有敏锐的学术眼光,为我们今后的研究铺平了道路,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时光荏苒,回首百年,在那个古今中西文化交汇的世纪,杨荫浏为我古琴音乐的发展与传承搭建起了一座宏伟的桥梁。无可厚非,为我们留下了大量珍贵的研究成果。除本文所提之外,先生对音乐文献学、音乐语言学、宗教音乐等诸多领域均有重大建树。希望在以后的学习中以先生为楷模,精益求精,孜孜不倦。
参考文献:
[1]1947年,杨荫浏撰写了中英文对照版《琴谱》一书,并由他本人刻写、油印。准确地说,这个小册子里只包括了引言部分,分为四章:(一)琴之构造;(二)均调与和弦法;(三)弦间音位;(四)符号。
[2]减字谱又称指法谱,中国汉族古琴常用的一种以记写指位与左右手演奏技法为特征的记谱法。因为它是将古琴文字谱的指法、术语减取其较具特点的部分组合而成,故名”减字谱”。减字谱的创制者是唐人曹柔,其活动年代大致在中唐前后。这种记谱法使用减字拼成某种符号记录左手按弦指法和右手弹奏指法,它是一种只记录演奏法和音高,不记录音名、节奏的记谱法,其特点为:”字简而义尽,文约而音赅”。
[3]《古琴曲汇编》 :杨荫浏,侯作吾整理出版社:音乐出版社出版时间:1956開本:16开印刷时间:1957页数: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