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新课程犹如一股清新的春风吹进了校园,吹进了课堂,吹进了广大师生的心田。如今,我校小学语文启动新课程实验已将近九年。“一切以学生为本”、“倡导积极,自主,合作的探究方式”、“积极开发课程资源”等,当时的许多理念都让广大教师耳目一新,在经过一番孜孜以求、大胆实践后,我们欣喜地发现,语文教学园地正在悄悄地发生着喜人的新变化。
一、教科书:一看就动心
乡村的清晨,一个小女孩正在小河边练唱,一只大公鸡正在打鸣催人早起;河中,大白鹅正欣赏着自己美丽的倒影……乍打开一年级实验教科书(人教版),首先映入眼帘的是一幅幅意境优美的情境图。开卷有“趣”,贴近生活,整合性强,开放性浓,内容丰富,形式多样,富有时代精神,充满人文情怀,使教科书真正成为学生喜爱的“学本”──这正是新教科书呈现出来的新特点。课本插图如此,儿歌、课文、语文园地、口语交际等其他内容同样也凸显出这种新的课程理念。请看拼音课《d t n l》中的一首儿歌《轻轻地》:“小兔小兔轻轻跳,小狗小狗慢慢跑,要是踩疼了小草,我就不跟你们好。”多有趣的儿歌!在朗朗上口的吟诵中,学生既复习巩固了新音节“de、tu、le、ni”,又积累了语言,并受到情感熏陶和道德教育。再看看新教材的课文,几乎每一篇课文都有鲜明的时代气息和丰富的文化内涵,语文典范,文质兼美,并密切联系儿童的经验世界和想象世界,让人读了有如沐春风之感,越读越爱读,有利于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拉近了教材与学生的距离。“不看不识君,一看就动心”,人教版实验教科书正以它特有的魅力,让教师教得欢喜,学生学得快乐,为课堂改革实验提供了一个不可多得的重要凭借。
二、教师:“蹲”下來了
走进课改后的语文教学课堂,我们就会发现语文教师正在逐步实现角色转换,课堂上,教师不再居高临下,而是走下讲台,俯下身子,与学生亲切交流,真诚对话,师生之间真情涌动,不分彼此,亦师亦友。作为教研员,笔者到学校听课时曾看到过这么一幕感人场面:一位老教师在教学《荷叶圆圆》一课时,在学生熟读课文的基础上,她戴上荷叶头饰,满脸笑容走进学生中间,与学生一起表演荷叶姐姐与小水珠、小蜻蜓、小青蛙、小鱼儿对话的情景。从这位教师身上,我们看到了“以学生为本,关注学生终身发展”的新课程理念已经在广大语文教师中得到确立。
三、课堂:活起来了
确立人本思想在教学中的主导地位,为语文教学注入了一股源头活水。而落实到语文课堂上则具体体现在学习方式的改变上。倡导以读为本,重视主体感悟,鼓励探究合作──这些崭新的学习方式正随着课改实践的不断深入,在课堂上焕发出勃勃生机。如在我区近来举行的阅读教学竞赛活动中,市小学李承思老师执教《称赞》一课。在课堂上,小朋友们先兴致勃勃地欣赏由小刺猬和小獾“主演”的动画片。然后在老师的引导下入情入境地品读小刺猬和小獾的对话,发表自己的独特见解,深刻地感受称赞给文中的主人公带来的快乐与力量。最后师生在真诚的互相称赞中结课。在整节课上,学生可以自主地选择学习内容、学习方法,还可以自主地选择学习伙伴。他们尽情地读,尽兴地说,快乐地演,既学得轻松活泼,又促使语言、思维、情感诸方面素质在自主学习中得到提高。在这样的课堂里,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学生与文本之间进行对话、交流、沟通,形成一种互动、生动的良好氛围,学生亲历语文学习的全过程,与语言文字“亲密接触”,乐在其中,自然获得语言与精神的同构共生,其功效是那种“重分析讲解,轻主体感受”的传统语文教学模式所无法比拟的。
四、好课,真实应是底线。
课堂,是师生双方借助一定的媒介(比如课本),通过教师的引领,实现教师、学生、文本的多方对话,从而共同完成教学任务的一个平台。而公开课更是集中了教师平时教学中的成功经验和大胆尝试,被看作是检验一个教师教学水平、业务能力的重要舞台。正因如此,每个同行在开设公开课的时候,总会竭尽全力将自己最精彩的一面呈现出来。但有时候,这种“精益求精”的态度反而导致了一些公开课成为游离于真实之外的表演。
曾听过这样一节课,教师语言简练流畅,学生的发言也甚是精彩,整个教学过程可谓可圈可点。唯一的缺陷就是让人觉得缺少真实感,课前的预设生成全部到位,课上却一个没有。学生口中精彩流畅的语言单调而不带一丝情感,让人无法相信这是学生从阅读中真正获得的感受和体验。
课堂上经常可以听到这样的语言:“你的朗读打动了老师的心!”“你真像一个小书法家!”“诗一般的语言,将来你一定能成为诗人!”……毫无疑问,这样的评价很受学生的欢迎,能激起他们的成功体验和旺盛的求知欲,对他们的学习乃至今后良好的人格特质的形成都会产生无法估量的作用。但实践中,还有一些教师由于认识上的片面,过分强调了评价的激励功能,课堂上不敢对学生提要求了,甚至对错误的答案也只是应付一下就过去了。
其实,评价应是一首激励和纠错的合鸣曲,没有激励的评价是不健康的,没有纠错的评价同样是残缺的。好的纠错方法同样可以催人向上,有一节课的细节至今令我难忘。那是四年级的学生,可能是因为公开课见了许多陌生的老师,也可能是接触了感兴趣的内容,有不少同学开始窃窃私语,见此情景,教师只平淡的说了句:“我认为四年级的学生应该知道上课时该做些什么了。”宽容的指出了问题,用目标引导学生,全班立刻鸦雀无声,良好的课堂秩序一直持续到最后。
以上只是自己在实践课改路上的一些肤浅的认识,实属一孔之见。在课改的路上,我们还有很长的路要走,也许我们走走停停,停停想想,但有一点不会改变,那就是:目标在前方,而我在路上。
一、教科书:一看就动心
乡村的清晨,一个小女孩正在小河边练唱,一只大公鸡正在打鸣催人早起;河中,大白鹅正欣赏着自己美丽的倒影……乍打开一年级实验教科书(人教版),首先映入眼帘的是一幅幅意境优美的情境图。开卷有“趣”,贴近生活,整合性强,开放性浓,内容丰富,形式多样,富有时代精神,充满人文情怀,使教科书真正成为学生喜爱的“学本”──这正是新教科书呈现出来的新特点。课本插图如此,儿歌、课文、语文园地、口语交际等其他内容同样也凸显出这种新的课程理念。请看拼音课《d t n l》中的一首儿歌《轻轻地》:“小兔小兔轻轻跳,小狗小狗慢慢跑,要是踩疼了小草,我就不跟你们好。”多有趣的儿歌!在朗朗上口的吟诵中,学生既复习巩固了新音节“de、tu、le、ni”,又积累了语言,并受到情感熏陶和道德教育。再看看新教材的课文,几乎每一篇课文都有鲜明的时代气息和丰富的文化内涵,语文典范,文质兼美,并密切联系儿童的经验世界和想象世界,让人读了有如沐春风之感,越读越爱读,有利于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拉近了教材与学生的距离。“不看不识君,一看就动心”,人教版实验教科书正以它特有的魅力,让教师教得欢喜,学生学得快乐,为课堂改革实验提供了一个不可多得的重要凭借。
二、教师:“蹲”下來了
走进课改后的语文教学课堂,我们就会发现语文教师正在逐步实现角色转换,课堂上,教师不再居高临下,而是走下讲台,俯下身子,与学生亲切交流,真诚对话,师生之间真情涌动,不分彼此,亦师亦友。作为教研员,笔者到学校听课时曾看到过这么一幕感人场面:一位老教师在教学《荷叶圆圆》一课时,在学生熟读课文的基础上,她戴上荷叶头饰,满脸笑容走进学生中间,与学生一起表演荷叶姐姐与小水珠、小蜻蜓、小青蛙、小鱼儿对话的情景。从这位教师身上,我们看到了“以学生为本,关注学生终身发展”的新课程理念已经在广大语文教师中得到确立。
三、课堂:活起来了
确立人本思想在教学中的主导地位,为语文教学注入了一股源头活水。而落实到语文课堂上则具体体现在学习方式的改变上。倡导以读为本,重视主体感悟,鼓励探究合作──这些崭新的学习方式正随着课改实践的不断深入,在课堂上焕发出勃勃生机。如在我区近来举行的阅读教学竞赛活动中,市小学李承思老师执教《称赞》一课。在课堂上,小朋友们先兴致勃勃地欣赏由小刺猬和小獾“主演”的动画片。然后在老师的引导下入情入境地品读小刺猬和小獾的对话,发表自己的独特见解,深刻地感受称赞给文中的主人公带来的快乐与力量。最后师生在真诚的互相称赞中结课。在整节课上,学生可以自主地选择学习内容、学习方法,还可以自主地选择学习伙伴。他们尽情地读,尽兴地说,快乐地演,既学得轻松活泼,又促使语言、思维、情感诸方面素质在自主学习中得到提高。在这样的课堂里,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学生与文本之间进行对话、交流、沟通,形成一种互动、生动的良好氛围,学生亲历语文学习的全过程,与语言文字“亲密接触”,乐在其中,自然获得语言与精神的同构共生,其功效是那种“重分析讲解,轻主体感受”的传统语文教学模式所无法比拟的。
四、好课,真实应是底线。
课堂,是师生双方借助一定的媒介(比如课本),通过教师的引领,实现教师、学生、文本的多方对话,从而共同完成教学任务的一个平台。而公开课更是集中了教师平时教学中的成功经验和大胆尝试,被看作是检验一个教师教学水平、业务能力的重要舞台。正因如此,每个同行在开设公开课的时候,总会竭尽全力将自己最精彩的一面呈现出来。但有时候,这种“精益求精”的态度反而导致了一些公开课成为游离于真实之外的表演。
曾听过这样一节课,教师语言简练流畅,学生的发言也甚是精彩,整个教学过程可谓可圈可点。唯一的缺陷就是让人觉得缺少真实感,课前的预设生成全部到位,课上却一个没有。学生口中精彩流畅的语言单调而不带一丝情感,让人无法相信这是学生从阅读中真正获得的感受和体验。
课堂上经常可以听到这样的语言:“你的朗读打动了老师的心!”“你真像一个小书法家!”“诗一般的语言,将来你一定能成为诗人!”……毫无疑问,这样的评价很受学生的欢迎,能激起他们的成功体验和旺盛的求知欲,对他们的学习乃至今后良好的人格特质的形成都会产生无法估量的作用。但实践中,还有一些教师由于认识上的片面,过分强调了评价的激励功能,课堂上不敢对学生提要求了,甚至对错误的答案也只是应付一下就过去了。
其实,评价应是一首激励和纠错的合鸣曲,没有激励的评价是不健康的,没有纠错的评价同样是残缺的。好的纠错方法同样可以催人向上,有一节课的细节至今令我难忘。那是四年级的学生,可能是因为公开课见了许多陌生的老师,也可能是接触了感兴趣的内容,有不少同学开始窃窃私语,见此情景,教师只平淡的说了句:“我认为四年级的学生应该知道上课时该做些什么了。”宽容的指出了问题,用目标引导学生,全班立刻鸦雀无声,良好的课堂秩序一直持续到最后。
以上只是自己在实践课改路上的一些肤浅的认识,实属一孔之见。在课改的路上,我们还有很长的路要走,也许我们走走停停,停停想想,但有一点不会改变,那就是:目标在前方,而我在路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