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论《红楼梦》第二十五回

来源 :今古文创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jin106706173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 在《紅楼梦》第二十五回其实就是一次巫术犯罪事件的描写,可是这次事件的描写是以小见大的,因为有了封建妻妾制度,才会有夺谪之争。中国自上古以来就有巫文化,巫史一直是封建社会的一部分。不管是宗法制内斗还是巫术黑魔法,甚至中国佛道二家信仰及儒释道三家文化,在《红楼梦》第二十五回都有描述,贯穿了此次魇魔事件的起因、过程和结局,可谓尽显中国社会世情的底蕴。
  【关键词】 《红楼梦》;第二十五回;巫术;以小见大
  【中图分类号】I2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8264(2020)22-0027-02
  在《红楼梦》[1]第二十五回有“魇魔法叔嫂逢五鬼”的故事讲述。魇魔法是中国古老的巫术之一。魇魔,或者叫魇昧、厌魅,在清代属于巫蛊罪,利用神秘的巫术及鬼神的力量来伤害人。第二十五回其实就是一次巫术犯罪事件的描写,可是这次事件的描写是以小见大的,包括事件的起因,事件的过程,事件的结局,尤其是对人心的描摹,可谓妙极,乃是中国社会的折射。
  一、巫术事件起因的以小见大
  事件的起因看似很简单,就是贾政的小妾赵姨娘受到王夫人的责骂,心有不平,倾尽所有钱财,让马道婆替她施魇魔法。因为赵姨娘的儿子贾环把蜡烛推向宝玉,使得宝玉的脸上起了一溜燎泡,王夫人痛骂赵姨娘:“养出这样黑心种子来……几番几次,我都不理论,你们一发得了意了!”王氏作为嫡母,却把庶出的儿子称作黑心种子,是因为赵姨娘们几次几番向她挑战过,可见大家族妻妾斗争的严峻性。这就是此次事件的直接起因。
  中国男权制封建社会的历史较世界上其他国家都要长一些,所以中国历史上关于妻妾斗争的记载也比较多。总的来说,都是一种夺谪之心的反映。赵姨娘与王夫人的争斗是真实的社会反映,是中国封建制男权社会不可避免的内乱反映。
  从争斗的手法上来讲,《红楼梦》也很有历史的反映。中国历史上利用巫蛊术争斗的比比皆是。从有历史记载开始,大到国家之争,小到家庭之争,无不留有神秘的巫术痕迹。利用巫术挑唆的家庭斗争甚至改变了中国的历史,其中记载比较详细的如《汉书》所记汉武帝朝戾太子巫蛊事件。
  从《汉书》记载可见如下:
  《汉书·外戚传》:“卫后立三十八年,遭巫蛊事起,江充为奸,太子惧不能自明,遂与皇后共诛充,发兵,后败,太子亡走。诏遣宗正刘长乐、执金吾刘敢奉策收皇后玺绶,自杀。”
  《汉书·武五子传》:“充遂至太子宫掘蛊,得桐木人……太子自度不得脱,即入室距户自经。” [2]
  汉武帝朝巫蛊事件死者数万,上至皇后、太子,下至普通百姓都因此而亡,直接改变了大汉朝的历史。因此巫蛊事件在封建时代明令禁止,直到《红楼梦》出现的清代,在名例律十恶中规定“五曰不道。谓杀一家三人,及肢解人,若采生折割,造畜蛊毒、厌魅”。[3]雍正三年律文下有“臣等谨按”等语,对律文中的蛊毒、厌魅、符书咒诅做了详细解释,“厌魅,谓厌胜鬼魅之事,如图画雕刻人形,赞心钉眼,系手傅足之类。符书咒诅,谓书画符篆,窃所欲害之人生年月日,暗行咒诅,皆欲以杀人或令人疾苦也。” [4]
  可是在严明的律法下,巫术事件依然发生,内乱依然不止。如前所述的汉武帝朝巫蛊事件如果不是卫子夫年老色衰,江充怎么敢利用巫蛊栽赃戾太子?因为有了封建妻妾制度,才会有夺谪之争,才会有利用巫术去害人的事件发生,即使明令禁止,严刑峻法,依然挡不住大家庭的内部斗争。比如赵姨娘和马道婆联手利用魇魔法诅咒宝玉,其实就是一场夺谪的内部斗争。
  可见,巫蛊在作者所生活的时代是律法所不容许的,可是贪心依然足以让人冒天下之大不韪。如赵姨娘对马道婆所说:“你这么个明白人,怎么糊涂了?果然法子灵验,把他两人绝了,这家私还怕不是我们的?那时候你要什么不得呢?”这是非常明显的贪心表现,赵姨娘的话简单明了的讲出了此次事件发生的根本原因。
  宝玉受了巫术,贾母痛如摘心,可赵姨娘却劝道:“让他早些回去,也省他受些苦……”被贾母照脸啐了一口唾沫,贾政在旁忙喝退了赵姨娘,这当然也是开脱,也可见贾政的袒护。这也是巫蛊事件的起因之一,即最高统治者的宠幸。
  综上所述,如果比拟中国历史,小小的荣国府巫术犯罪事件的起因其实是中国千年封建内乱的折射,既有妻妾斗争的直接起因,也有夺谪之心及其背后贪婪之心的直接描写,当然最高统治者的宠幸及庇护才是封建社会内乱的起因,也注定了封建社会内乱的必然性。
  二、巫术事件过程的以小见大
  从《红楼梦》魇魔事件描述的过程来看,马道婆显然起了重要的作用。马道婆其实就是一个巫婆,她施行巫术的目的只是为了钱。如第二十五回赵姨娘道:“这有何难?我攒了几两体己,还有些衣裳首饰,你先拿几样去。我再写个欠契给你,到那时候儿,我照数还你。”马道婆要了宝玉和凤姐的年庚,铰了五个青面鬼回家作法,这正是巫蛊之道的诅咒手法。这真是一手交钱,一手交货,收到钱,马道婆立马开始了巫术。
  马道婆表面上护佑宝玉,在贾母处刚骗了一笔香油,转眼又和赵姨娘进行了肮脏的交易。可见,不管是贾母还是赵姨娘都对马道婆非常敬畏。乌丙安曾有论述:“民间对巫师的崇拜包括两方面的用意:一是民间信仰者力图经由巫师的中介和某些与已相关的神灵、仙灵、圣灵、精灵及鬼灵沟通,以期祈愿成功;二是民间信仰者担心巫师利用自身与神鬼相通的能力作祟于人,因而对巫师存有敬畏心理。”[5]这大约也是马道婆可以在贾母和赵姨娘那里都得手的根本原因,就是敬畏。
  中国封建社会对巫术的敬畏源于它悠久的历史,通过此次事件,我们可以看到中国巫文化的一角。中国上古文化带有深厚的巫术色彩。《山海经》中涉及巫师的神话资料很多,其中巫师起着勾连天人的作用,当时社会地位是非常崇高的。楚人崇巫,观射父对楚昭王说:“民之精爽不携贰者,而又能齐肃衷正,其智能上下比义,其圣能光远宣朗,其明能光照之,其聪能听彻之,如是则明神降之,在男曰觋,在女曰巫。”[6]   歷史往后发展,神权让位,但是巫术没有消失,尤其诅咒术被用于战争、政治及至家庭纷争。巫术的力量仍然让人惧怕。李泽厚说:“中国文明有两大特征特别重要。一是以血缘宗法家族为纽带的氏族体制,二是理性化了的巫史传统”。[7]由此可知,第二十五回从巫术犯罪的过程来看,其实也是一种以小见大的高明写法,是中国巫文化的缩略描写。自有律例以来,巫蛊罪就名列其中,可见在世俗人情的描写中巫文化也是值得注意的人世一景。
  三、巫术事件结局的以小见大
  最后,对本次巫术事件的结局进行了描述:“忽听见空中隐隐有木鱼声……贾母王夫人都听见了,便命人向街上找寻去。原来是一个癞和尚同一个跛道士……那僧笑道:‘长官不消多话,因知府上人口欠安,特来医治的。’……那道人笑道:‘你家现有稀世之宝,可治此病,何须问方!’”
  可见,这里作者借助的是和尚、道士对通灵宝玉的护佑来结局。中国思想文化中影响最大的是儒释道三家思想,在民间主要有佛道二家的宗教信仰。所以讲到中国的神仙,主要是仙佛两大派,一派来自道教,一派来自佛教。即使儒家思想成了中国三千年的统治思想,但是佛道二家思想也不可避免的在中国思想中融合了。准确地说,是儒释道三家思想融合了。
  小说中通灵玉是中国神话中人类母亲的女娲大神所炼治的,这是贾宝玉的来历,是他的原始的样子。贾宝玉尊重女子:“这‘女儿’两个字极尊贵,极清净的,比那阿弥陀佛、元始天尊这两个宝号,还更尊荣无对的呢!”(第二回),他的来历和本初的思想无疑是对男尊女卑的男权社会的叛逆。可是在本回中,他却被仙佛所救,被赵姨娘和马道婆这两位卑贱的女性联手所害。这显然很讽刺,却符合中国历史,贾宝玉乃是整个《红楼梦》的灵魂人物,他就是一个悲剧,《红楼梦》就是一个悲剧。
  在续书中,高鹗意犹未尽,分别给马道婆和赵姨娘以报应。《红楼梦》第八十一章借王夫人之口道出:“才刚老爷进来,说起宝玉的干妈竟是个混账东西,邪魔外道的。如今闹破了,被锦衣府拿住送入刑部监,要问死罪的了。”赵姨娘在贾母死后中邪自首道:“我是阎王老爷差人拿我去的,要问我为什么和马道婆用魇魔法的案件。”由此可见,这件巫术犯罪事件的叙写对高鹗的影响是挺大的,他始终也没有忘记给这两个利用巫术施法的人以法律和神佛的报应,这当然也是民间对黑巫术看法的一种反应。
  由上可见,“通灵玉蒙蔽遇双真”,也就是这次巫术犯罪事件的结局既再一次显示了佛道二家信仰在民间的主导地位,也更进一步地突显了贾宝玉及《红楼梦》的悲剧意蕴,突显了小说的主题。从继书为这件事作继来看,也反映了继书作者本身对这个事件的重视,既反映了清朝的法律,也反映了民间百姓因果报应的思想,这显然是“极摹人情事态”。
  中国封建社会历史悠久,有封建宗法制,就会有妻妾之争,就会有夺谪之争。中国自上古以来就有巫文化,巫史一直是封建社会的一部分。不管是宗法制内斗还是巫术黑魔法,甚至中国佛道二家信仰及儒释道三家文化,在《红楼梦》第二十五回都有描述,贯穿了此次魇魔事件的起因、过程和结局,可谓尽显中国社会世情的底蕴。
  《红楼梦》不愧是中国古典文学的杰作,最主要的方法在于以小见大。看一部《红楼梦》,就可以看尽中国封建社会。
  参考文献:
  [1](清)曹雪芹撰.红楼梦[M].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1993.
  [2](汉)班固撰.汉书[M].北京:中华书局,2005:2007.
  [3]吴坤修等编.大清律例根原[M].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2012,1247.
  [4]马建石,杨育棠编.大清律例通考校注[M].北京:中国政法法学出版社,1992,793.
  [5]乌丙安编.中国民间信仰[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5:236-237.
  [6](春秋)左丘明撰,鲍思陶校编.国语[M].济南:齐鲁书社,2005:274.
  [7]李泽厚编.己卯五说[M].北京:中国电影出版社,1999:33.
其他文献
【摘要】 《浙江潮》由留日学生同乡会创办于1903年(光绪二十九年),是一份大型综合性、知识性的月刊。鲁迅先生(周树人)的早期翻译小说大多发表于此,他的这些早期作品及其与《浙江潮》的互动,为他以后的文学成就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关键词】 《浙江潮》;鲁迅;小说活动  【中图分类号】I2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8264(2020)22-0029-02  浙江农
期刊
【摘要】 简·奥斯汀的作品主要是描写英国的淑女和绅士的交际以及家庭之间的对话来反映十八世纪英国的社会状态以及道德标准,也是因为这样,奥斯汀的作品深受读者的喜爱。本文将以中西方比较文化的视角对奥斯汀的《爱玛》中的中国文化元素进行分析,并分析中国文化对英国的影响,以他国的眼光来解读中国文化,加深对中国文化的理解。  【关键词】 简·奥斯汀;《爱玛》;文化元素;中国文化  【中图分类号】I106
期刊
【摘要】 《紫色》是美国当代黑人女性作家爱丽丝·沃克的作品,作品通过茜莉与妹妹聂蒂的互相来信,讲述了茜莉的一系列的遭遇,通过反抗最后走向独立自由的故事。一生致力于民族解放、种族平等和争取女性独立的她在这部作品中揭露了底层黑人女性的压迫和遭遇,更深刻地剖析了黑人女性的生活处境以及受迫害原因,她希望女性通过反男权中心,消解二元对立思维走向男女平等和谐,体现了作者希望世界和谐的女性主义思想。  【关键词
期刊
【摘要】 扬州剪纸艺术作为中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不仅展现了其独有的艺术文化、传统技艺,也记录扬州当地的历史变迁、民俗文化。随着信息化时代的到来,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的活化研究与传承创新已然成为一种时尚和潮流。非物质文化遗产常用的数字化传承创新,主要通过人工智能、图像识别、色彩学处理技术将剪纸艺术作品进行还原、保存,以影像手段将大师技艺进行记录,运用互联网平台进行传播,扩大其影响力。  【关键词】
期刊
【摘要】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在科学技术方面有着十分显著的进步和更新,当下最受欢迎以及影响力较大的AR/VR技术对整体社会生活带来了非常显著的影响。其作为一种现代高科技的产物,在技术方面涉及非常多的领域,同时在应用上也是与不同领域内容相结合,涵盖了医疗、军事、教育等诸领域。本文研究的主题在于明确AR/VR技术在中国传统文化传播中的应用,研究形式就是将我国的传统文化与现代所产生的高科技内容相互融合,
期刊
【摘要】 《论语》中的礼乐思想在中国传统文化领域具有不可撼动的崇高地位,且历朝历代都经历着各具特色的继承和发展。宋代理学家朱熹对《论语》中关于礼乐思想的部分,在内容、形式和解读方法论等方面,进行了深入多角度的理学化发展,其成果无论在《论语》解读史还是中国思想史上都极其重要。本文从理论内容、解读方式等角度,探讨朱熹的注疏为《论语》中礼乐文化的理学化发展,分析这种趋势的主要表现、产生原因及后世意义。 
期刊
【摘要】 语言特色是一部文学作品文学特色当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三国演义》作为我国四大名著之一,无论是在人物塑造,还是内容结构、语言等方面都显示出了其独特的文学魅力。《三国演义》最为显著的一个语言特点就是文白相间,通过采用文白相间的语言艺术表达手法,达到了雅俗共赏的艺术效果。本文围绕《三国演义》文白相间的语言特点展开了分析探讨,探究《三国演义》的独特语言魅力,试图通过对《三国演义》文白相间语言特点的
期刊
【摘要】 拜伦的《哀希腊》出现于我国的社会转型时期,也是我国民族文学的重要时期,唤醒了国人的社会理想和革命斗志。随着翻译研究“文化转向”的不断深入,翻译的社会性也得以凸显,翻译研究从文本层面逐渐更加关注文本之外的外部因素,从以原语文化为中心转向以译语文化为中心,着重考查翻译的社会文化性和语言的顺应性。因此,对《哀希腊》原语和译语背后文化背景的探索,更好地突出其到译语文化环境后产生的本土化功用就变得
期刊
【摘要】 《伊甸之东》斯坦贝克五十年代的一部重要著作。小说中新一代女性凯西.阿布拉的想象给人留下盛开印象,她的勇敢和坚强感化着男主角伽尔。她是斯坦贝克笔下不可战胜的女性,是希望所在。  【关键词】 《伊甸之东》;阿布拉;勇敢;不可战胜  【中图分类号】I10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8264(2020)22-0016-02  美国作家諾贝尔文学奖获得者约翰·斯坦贝
期刊
【摘要】 关汉卿塑造出窦娥的完美道德形象不仅仅在于揭露现实和批判社会,其自我思想在窦娥身上的流露是更值得关注的方向和角度。窦娥在某种意义上就是关汉卿的内心独白,完美道德与现实的冲突实质上是关汉卿内心不同思想的激烈斗争。  【关键词】 道德悲剧;自我主体;关汉卿;进步性  【中图分类号】I20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8264(2020)22-0033-02  一、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