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书读百遍,其义自现”,从古代的“因声求气”开始,我国语文教育就十分重视朗读。我认为我们现在也应该重视学生的朗读,文言文的教学更应该重视这个过程。文言文的学习,要重视读,反复诵读不仅加深了理解,而且也唤起了情感,这是不争的事实,诵读有助于记忆,有助于逻辑思维能力的培养,有助于书面语言表达能力的形成。
1. 文言文教学的现状:
古人云“书读百遍,其义自见”,“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可见朗读的重要性。然而现实却是,学生不大喜欢文言文,原因是教师常常包办一切,进行逐字逐句的翻译,要求学生弄懂每个字的意思,还要掌握名词做状语、定语后置、倒装句等语法知识,教师尽管讲得口干舌燥,学生听起来却昏昏欲睡,效果很差。朱自清先生曾说:“我可还主张中学生应该诵读相当分量的文言文,特别是所谓古文,乃至古书……”这是古典的训练,文化的教育。一个受教育的中国人,至少必得经过古典的训练,才成其为一个受教育的中国人。然而我们在文言文教学中太注重工具性,违背了学习文言文的目的。教师在课堂上带领学生在通假字、古今异义词、词性活用、特殊句式等知识点上猛下工夫,而把一篇篇优美的文章变成了古汉语学习资料。而且过分强调翻译,减弱了文言文本身的魅力。学习文言文,翻译是必不可少的,正确的翻译将有助于学生更好的理解文章。但有的教师过于强调逐字逐句地翻译,其结果是学生的注意力一直集中在参考书上,把原文放在了一边。文言文一般是是字少意深,有些语言无法用现代文来代替,也就是我们常说的“只可意会,不可言传”,只如果我们生搬硬套地翻译,那么文言文就失去了它的美。
2. 文言文教学中对教师的要求:
作为一名教师,说一口标准流利的普通话是最基本的要求。在文言文的教学中,教师要范读,如果教师普通话不标准,就会出现读音上的不准确,这样对于学生认字正音则是一个很大的影响。所以,对于语文教师而言,能够说一口标准流利的普通话是非常重要的。 教师有一定的普通话水平还远远不够,普通话水平高不代表朗讀水平高。在诵读教学中,教师给学生示范朗读是必不可少的。教师范读得好,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帮助学生初步理解文章的思想内容,使学生产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所以教师在给学生范读的时候一定要做好充分的准备,多加练习,最好能够把所要范读的文章背诵下来,要能通过自己的朗读来感染学生,让学生从教师的朗读中感受文言的魅力。
3. 文言文的朗读在教学中的运用
3.1 注意字音和停顿。和白话文相比,文言文朗读起来会有一些困难,但语文课本中选编的文言文,或文质兼美,或言简意赅,是我国优秀文化遗产中的精华,而且初中部分大多浅显易懂,生动有趣,学生较易上口,读之有味。只要教师善于引导,就能帮助学生逐步了解文言的一些语言规律,体味文言特有的语言美,从而激发学习兴趣,消除畏难心理。首先,读准字音,把握停顿。读准字音和把握停顿是朗读最基本的要求,而字音和句读停顿则是朗读文言文的障碍,因为文言文中有许多的生僻字,还有通假字、一词多义字等等,如果学生在朗读之前不做好准备,那么朗读起来就很困难。例如,“大道之行也,选贤与能”,(《大道之行也》)(人教版)在这一句中有个通假字,“与”通“举” 读为jǚ , 不能读yǔ。 从古至今,人们在读书的时候都很重视句读。如果把握不好句子的停顿,很容易会错意。正确的停顿是为了准确、清楚的表达文章的思想内容,同时也是调节气息的一种方法。古时候的文字是没有标点符号的,现在学生学习的文言文都加上了标点,句法停顿比较容易掌握。但由于古今语言结构的差异,意思也会变化。例如,“其一/犬坐于前”(《狼》),如果读成“其一犬/坐于前”,意思就完全不同了。
3.2 给学生一定的朗读时间。前面说过教师往往用大量的时间讲解一些文言知识,让学生读的时间很少。学生在不熟悉课文的情况下听老师讲那些晦涩难懂的古汉语知识,其结果可想而知。所以课堂上的诵读是一个不可缺少的环节。例如我在上《桃花源记》时,安排了大量时间让学生朗读,让学生感受体会桃花源里面的美好生活,并且采用多种朗读方式,范读、个别读、男女比赛读等,课堂气氛很活跃,学生对这篇文章的理解也加深了,而且印象深刻。
3.3 朗读要读出感情。文言文比现代文讲究韵律,带有明显的声韵美,读起来琅琅上口。
因此要多朗读并从中积累名言佳句,最重要的是,通过声情并茂的朗读,让学生掌握文中意境和情感,激发学生兴趣,比如学习《蜀道难》,当读到“蜀道难,难于上青天”的时候,通过语言上高低轻重的变化,同学们就会产生对差役无比的憎恨和对老妇人深切的同情,有利于把握整篇诗文的主题。
总之,文言文的学习,朗读是一个重要环节。我们发现古人往往能得心应手地运用文言表情达意,这就是由于他们十分重视读,从而加强了对文言的语感。反复诵读不仅加深了理解,而且也唤起了情感,这是不争的事实,并且诵读有助于记忆,有助于逻辑思维能力的培养,有助于书面语言表达能力的形成。所以我们应该加强对朗读的认识,朗读文言文,不但能提高学生的阅读和写作能力、拓宽学生的知识面,还对学生的思想、情感产生积极影响。朗诵文言文最基本的要求是读准字音、把握停顿、读顺文意,在此基础上读出情感、读懂意境、达到情感共鸣。我认为我们应该越来越重视学生的朗读,文言文的教学更应该重视这个过程。反复朗读,读多了,读熟了,就能增强语感,理解文章内容,提高阅读能力。朗读是学习文言文的基本功和重要方法,应该加强多种形式的读,反复地咀嚼思索之后,很多难以讲清的搭配习惯、语言规律等语感难题在不知不觉中迎刃而解,那潜移默化的成果随之日益显露出来,学生不但可以在写作时模仿,还可以在说话时应用。
1. 文言文教学的现状:
古人云“书读百遍,其义自见”,“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可见朗读的重要性。然而现实却是,学生不大喜欢文言文,原因是教师常常包办一切,进行逐字逐句的翻译,要求学生弄懂每个字的意思,还要掌握名词做状语、定语后置、倒装句等语法知识,教师尽管讲得口干舌燥,学生听起来却昏昏欲睡,效果很差。朱自清先生曾说:“我可还主张中学生应该诵读相当分量的文言文,特别是所谓古文,乃至古书……”这是古典的训练,文化的教育。一个受教育的中国人,至少必得经过古典的训练,才成其为一个受教育的中国人。然而我们在文言文教学中太注重工具性,违背了学习文言文的目的。教师在课堂上带领学生在通假字、古今异义词、词性活用、特殊句式等知识点上猛下工夫,而把一篇篇优美的文章变成了古汉语学习资料。而且过分强调翻译,减弱了文言文本身的魅力。学习文言文,翻译是必不可少的,正确的翻译将有助于学生更好的理解文章。但有的教师过于强调逐字逐句地翻译,其结果是学生的注意力一直集中在参考书上,把原文放在了一边。文言文一般是是字少意深,有些语言无法用现代文来代替,也就是我们常说的“只可意会,不可言传”,只如果我们生搬硬套地翻译,那么文言文就失去了它的美。
2. 文言文教学中对教师的要求:
作为一名教师,说一口标准流利的普通话是最基本的要求。在文言文的教学中,教师要范读,如果教师普通话不标准,就会出现读音上的不准确,这样对于学生认字正音则是一个很大的影响。所以,对于语文教师而言,能够说一口标准流利的普通话是非常重要的。 教师有一定的普通话水平还远远不够,普通话水平高不代表朗讀水平高。在诵读教学中,教师给学生示范朗读是必不可少的。教师范读得好,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帮助学生初步理解文章的思想内容,使学生产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所以教师在给学生范读的时候一定要做好充分的准备,多加练习,最好能够把所要范读的文章背诵下来,要能通过自己的朗读来感染学生,让学生从教师的朗读中感受文言的魅力。
3. 文言文的朗读在教学中的运用
3.1 注意字音和停顿。和白话文相比,文言文朗读起来会有一些困难,但语文课本中选编的文言文,或文质兼美,或言简意赅,是我国优秀文化遗产中的精华,而且初中部分大多浅显易懂,生动有趣,学生较易上口,读之有味。只要教师善于引导,就能帮助学生逐步了解文言的一些语言规律,体味文言特有的语言美,从而激发学习兴趣,消除畏难心理。首先,读准字音,把握停顿。读准字音和把握停顿是朗读最基本的要求,而字音和句读停顿则是朗读文言文的障碍,因为文言文中有许多的生僻字,还有通假字、一词多义字等等,如果学生在朗读之前不做好准备,那么朗读起来就很困难。例如,“大道之行也,选贤与能”,(《大道之行也》)(人教版)在这一句中有个通假字,“与”通“举” 读为jǚ , 不能读yǔ。 从古至今,人们在读书的时候都很重视句读。如果把握不好句子的停顿,很容易会错意。正确的停顿是为了准确、清楚的表达文章的思想内容,同时也是调节气息的一种方法。古时候的文字是没有标点符号的,现在学生学习的文言文都加上了标点,句法停顿比较容易掌握。但由于古今语言结构的差异,意思也会变化。例如,“其一/犬坐于前”(《狼》),如果读成“其一犬/坐于前”,意思就完全不同了。
3.2 给学生一定的朗读时间。前面说过教师往往用大量的时间讲解一些文言知识,让学生读的时间很少。学生在不熟悉课文的情况下听老师讲那些晦涩难懂的古汉语知识,其结果可想而知。所以课堂上的诵读是一个不可缺少的环节。例如我在上《桃花源记》时,安排了大量时间让学生朗读,让学生感受体会桃花源里面的美好生活,并且采用多种朗读方式,范读、个别读、男女比赛读等,课堂气氛很活跃,学生对这篇文章的理解也加深了,而且印象深刻。
3.3 朗读要读出感情。文言文比现代文讲究韵律,带有明显的声韵美,读起来琅琅上口。
因此要多朗读并从中积累名言佳句,最重要的是,通过声情并茂的朗读,让学生掌握文中意境和情感,激发学生兴趣,比如学习《蜀道难》,当读到“蜀道难,难于上青天”的时候,通过语言上高低轻重的变化,同学们就会产生对差役无比的憎恨和对老妇人深切的同情,有利于把握整篇诗文的主题。
总之,文言文的学习,朗读是一个重要环节。我们发现古人往往能得心应手地运用文言表情达意,这就是由于他们十分重视读,从而加强了对文言的语感。反复诵读不仅加深了理解,而且也唤起了情感,这是不争的事实,并且诵读有助于记忆,有助于逻辑思维能力的培养,有助于书面语言表达能力的形成。所以我们应该加强对朗读的认识,朗读文言文,不但能提高学生的阅读和写作能力、拓宽学生的知识面,还对学生的思想、情感产生积极影响。朗诵文言文最基本的要求是读准字音、把握停顿、读顺文意,在此基础上读出情感、读懂意境、达到情感共鸣。我认为我们应该越来越重视学生的朗读,文言文的教学更应该重视这个过程。反复朗读,读多了,读熟了,就能增强语感,理解文章内容,提高阅读能力。朗读是学习文言文的基本功和重要方法,应该加强多种形式的读,反复地咀嚼思索之后,很多难以讲清的搭配习惯、语言规律等语感难题在不知不觉中迎刃而解,那潜移默化的成果随之日益显露出来,学生不但可以在写作时模仿,还可以在说话时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