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在新课改持续深入的背景下,教育部门也对初中体育课堂教学提出了新的要求。在体育课堂教学中,引入拓展训练,充分发挥其特有的辅助作用,不仅可以有效提高教学效果,还能激发学生参与体育学习的热情,从而提高学生的综合素养,实现其全面发展。本文就拓展训练融入初中体育课堂教学进行了探讨与研究,并分析了具体的实施策略。
关键词:初中体育;拓展训练;教学
中图分类号:G6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132(2021)22-0155-02
DOI:10.16657/j.cnki.issn1673-9132.2021.22.077
拓展训练,目的在于锻炼学生的心理素质,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能力,最终增强学生的综合素养。与传统体育课堂训练相比,拓展训练更具趣味性和挑战性,帮助学生强身健体的同时,还能锻炼学生的抽象思维和想象能力,从而促使学生心理发展更加健全,为其以后的发展奠定基础。
一、初中体育拓展训练概述
(一)概念解读
拓展训练是从西方传入我国的一种新型训练模式,体能训练和心理实践兼具,极具趣味性、灵活性和集体性,旨在锻炼参训者的身体和心理双重素质,强调参训者的运动体验和感悟,注重锻炼他们的个人意志,从而促进团队协作能力的培养。与传统体育运动相比,拓展训练更侧重于引导参训者体验和感悟训练的过程,帮助他们树立积极向上的生活态度,促进他们良好心态的形成,培养他们坚强的意志,有利于学生形成健全的人格。
(二)拓展训练特点
首先,个人项目。拓展训练通常都是以“心理挑战最大、体能冒险最小”为原则,以体能活动为引导,要求参与者全情投入,通过情感交往认知和发展自身体能,最终能够挑战自己。其次,团队合作。团队拓展训练,旨在增强团队精神,培养团队合作意识,激发个人潜能,确保每一个人都参与到团队合作过程中,从而完成团队协作任务。最后,高峰体验。在体育教学中融入拓展训练内容,尤其是一些具有挑战性的项目,有著非常重要的作用。
(三)理论依据
首先,整体理论依据。笔者通过分析初中体育教学和拓展训练的具体内容,发现两者之间有着不可分割的关系,任何形式的教学都需要教师的设计、参与以及指导。富有趣味和挑战的游戏,既是拓展训练的主要内容,又能帮助学生缓解学习压力,从而促进学生学习效率及质量的有效提升。其次,教学内容理论依据。在初中体育拓展训练中,受体育训练内容范围的影响,多数的训练内容都存在着一定的共性。然而,部分训练内容虽然在本质上不属于体育范畴,但和体育教学一样,都是以锻炼学生体能、增强学生体质为目标,促进学生良好性格和健全人格的形成。最后,新课改理论依据。新课改指出,初中体育教师要注重完善学生的体育知识系统,积极创新教学方法,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价值观,从而有效增强学生的综合素质,实现素质教育。这些目标的达成,都需要在初中体育教学中融入拓展训练,顺利完成新课改任务的同时,还能促进学生健康发展。
二、拓展训练引入初中体育课堂的可行性
(一)训练内容与体育教学内容存在相似之处
拓展训练与初中体育的教学目标极为相似,都是在锻炼学生身体素质的基础上,培养他们沟通交流和团队协作等综合能力。在初中体育教学中,教师要结合学生的实际学情和身体条件,安排相应的教学内容,而拓展训练的开展,同样要求教师结合现实情况,选择符合学生兴趣爱好以及身体条件的训练活动。同时,拓展训练侧重于学生的实践能力,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学生对理论知识的掌握要求。另外,在初中体育教学中融入拓展训练,还有助于活跃体育课堂的教学氛围,有效激发学生的体育兴趣。
(二)拓展训练相较于体育教学更具灵活性
拓展训练没有统一标准,也没有固定的模式,更不会进行规范性的考核。因此,初中体育教师可以结合本校的实际情况,灵活设计拓展训练的内容及方式。如有的学校体育器材较全,教师可以开展一些器材类的拓展训练;有的学校运动场地较大,教师则可以开展户外拓展训练活动。由此可见,拓展训练内容更加灵活,可操作性也更强,更不会受到器材和资源不足的限制。
(三)拓展训练与体育教学存在互补
拓展训练侧重于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而体育教学则是为了培养学生相应的体育技能。虽然二者的侧重各有不同,但却能在一定程度上进行互补。在初中体育教学中融入拓展训练,有助于学生更好地将理论与实践进行有机结合,促使学生全身心地投入课堂学习中。同时,拓展训练的融入,还能丰富体育课堂的趣味性,加深学生对训练乐趣的体会。
三、拓展训练融入初中体育教学的具体措施
(一)合理制定训练目标
首先,制定科学合理的教学目标。科学合理的教学目标,有助于后续体育教学的顺利进行,反之,则会降低体育教学的效果。初中体育教师要想将拓展训练融入体育课堂,以制定训练目标为基础内容就成为前提条件。同时,拓展训练还要与教学总目标协调一致,充分发挥拓展训练的辅助作用,确保实现拓展训练目标全力为教学目标的实现服务,避免目标冲突等情况的出现。其次,以强化学生体育综合素质为目标。体育教师在教学中,教学目标要科学、合理,为各项体育项目的顺利完成提供更加有利保证,从而利用最短的教学时间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促进整体教学效果的提升。在这一过程中,教师还要让学生对训练目标有正确的认识,并引导他们制定符合自己个性的训练目标,从而充分调动学生参与体育锻炼的积极性,增强学生的体育学习兴趣。最后,教师还要全面分析和考查目标的可行性,有助于提高各项拓展训练项目的可操作性和实践性,确保教学任务的设计与各项训练目标都能与学生能力相协调,从而充分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增强学生体育锻炼的自信心,从而为体育教学的持续发展提供有力保障。 (二)激发学生参与体育锻炼的兴趣
兴趣是学生驱使学生积极参与知识学习和体育锻炼的“原动力”,也是最强动力。因此,初中体育教师在教学中,应该结合学生的实际学习学情,以学生兴趣为基础,设计科学、合理的训练项目,并采用多样化的方式,充分调动学生的参与热情,有效激发学生的体育锻炼兴趣。对此,笔者结合自身教学经验,总结了以下几点。
1.以学生为主体。新课改要求,教师在教学中要重视学生的课堂主体作用,教学活动是为每一位学生服务,因而教师在教学中应该公平对待每一位学生,这样才能提高学生的课堂参与度。体育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以新课改理念为教学指导,关心每个学生的训练情况,及时发现训练过程中的问题,并提出针对性的优化策略,从而确保每一个学生都能获得教师的有效引导,最终实现锻炼身体素质的目的。首先,教师要正确认识到,学生的生长环境不同,身体素质也会存在一定的差异性,因而对体育锻炼的接受程度也会有所不同。这就需要教师全面班级学生的身体素质,并制订科学、合理的训练计划,确保每个学生都能参与到训练当中,从而促进学生身体素质的提升。其次,满足学生的锻炼需求。身体素质和性格等方面的不同,也会影响学生的互动和锻炼需求,体育教师要注重学生的情感体验,根据学生的不同需求,精心设计训练内容,确保每个学生都能主动参与锻炼,并最大限度地完成训练任务,培养学生的体育锻炼兴趣,从而增强学生的身体素质。
2.灵活运用多媒体。在拓展训练中运用多媒体技术,有助于营造良好教学氛围,促进训练活动的顺利进行。在体育课堂上运用多媒体辅助教學,已经成为不可或缺的教学手段之一。教师利用多媒体将相应的标准动作直观展现在学生面前,更有利于学生的认真观察与模仿,从而实现体育教学效果的提升。在当前的信息时代,丰富的网络教学资源可以通过多媒体呈现出来,重复播放的同时,还能全方位演示正确的动作标准,以便加深学生对训练动作细节的全面了解。在学生认识并了解动作标准要求之后,教师还可以组织学生开展户外训练,从而获得更好的体育学习效果。
3.帮助学生建立自信。体育教师在教学中,如果经常给予学生鼓励和表扬,有助于学生保持浓厚的体育兴趣。比如,当学生在体育训练过程中遇到不擅长的运动时,教师应该耐心地指导或鼓励学生;当学生在训练中感到枯燥、乏味时,教师应该循循善诱,耐心对学生进行指导;当学生获得成功或取得进步时,教师要对学生进行及时表扬,增强学生的成就感,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三)优化拓展训练的内容及形式
初中体育教师在教学中应该结合学生的实际学情与教学需求,精心设计一些富有趣味和教育意义的拓展训练活动。同时,在训练过程中,教师还要对其进行适时调整或修改,确保学生参与训练的积极性不会受到训练难易程度的影响。基于此,教师可以结合现有教学资源,选择一些难易适中、具有训练意义的项目,既能保证学生的发展训练需求得到满足,又能根据学生的身体条件与课程计划等因素进行适时调整,以此促进学生恒心、耐心等多种能力的培养。另外,教师在优化拓展训练的内容及形式时,还要把学生的身体条件、训练时间以及教学目标纳入考虑范围,从而有效锻炼学生的身体素质,在轻松愉悦的训练氛围中,增强学生的心理素质与耐力,进而加强他们参与体育锻炼的乐趣的感受。如“绑腿集体跑”等游戏,不仅可以营造轻松有趣的游戏氛围,还能让学生在游戏过程中参与拓展训练,从而促进学生合作和竞争意识的形成,增强学生的团队精神,进而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在初中体育课堂融入拓展训练,对初中体育教学的改革有着非常重要的积极作用,对学生身体素质的增强以及心理素质的发展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因此,体育教师在教学中,要精心设计拓展训练内容,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提高学生的课堂参与度,积极探索与创新训练,促进高效体育课堂的构建,不断提高学生的体育综合素养,让学生健康快乐成长。
参考文献:
[1]秦文江.浅析拓展训练在初中体育教学中的应用[C]//社会发展论丛(第二卷).2019.
[2]郑明霞.拓展训练在初中体育教学中的运用研究[J].南昌教育学院学报,2018(3).
[3]黄继发.素质拓展训练在无锡市直属中学开展现状及引入中学体育课程的可行性研究[D].苏州大学,2017.
关键词:初中体育;拓展训练;教学
中图分类号:G6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132(2021)22-0155-02
DOI:10.16657/j.cnki.issn1673-9132.2021.22.077
拓展训练,目的在于锻炼学生的心理素质,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能力,最终增强学生的综合素养。与传统体育课堂训练相比,拓展训练更具趣味性和挑战性,帮助学生强身健体的同时,还能锻炼学生的抽象思维和想象能力,从而促使学生心理发展更加健全,为其以后的发展奠定基础。
一、初中体育拓展训练概述
(一)概念解读
拓展训练是从西方传入我国的一种新型训练模式,体能训练和心理实践兼具,极具趣味性、灵活性和集体性,旨在锻炼参训者的身体和心理双重素质,强调参训者的运动体验和感悟,注重锻炼他们的个人意志,从而促进团队协作能力的培养。与传统体育运动相比,拓展训练更侧重于引导参训者体验和感悟训练的过程,帮助他们树立积极向上的生活态度,促进他们良好心态的形成,培养他们坚强的意志,有利于学生形成健全的人格。
(二)拓展训练特点
首先,个人项目。拓展训练通常都是以“心理挑战最大、体能冒险最小”为原则,以体能活动为引导,要求参与者全情投入,通过情感交往认知和发展自身体能,最终能够挑战自己。其次,团队合作。团队拓展训练,旨在增强团队精神,培养团队合作意识,激发个人潜能,确保每一个人都参与到团队合作过程中,从而完成团队协作任务。最后,高峰体验。在体育教学中融入拓展训练内容,尤其是一些具有挑战性的项目,有著非常重要的作用。
(三)理论依据
首先,整体理论依据。笔者通过分析初中体育教学和拓展训练的具体内容,发现两者之间有着不可分割的关系,任何形式的教学都需要教师的设计、参与以及指导。富有趣味和挑战的游戏,既是拓展训练的主要内容,又能帮助学生缓解学习压力,从而促进学生学习效率及质量的有效提升。其次,教学内容理论依据。在初中体育拓展训练中,受体育训练内容范围的影响,多数的训练内容都存在着一定的共性。然而,部分训练内容虽然在本质上不属于体育范畴,但和体育教学一样,都是以锻炼学生体能、增强学生体质为目标,促进学生良好性格和健全人格的形成。最后,新课改理论依据。新课改指出,初中体育教师要注重完善学生的体育知识系统,积极创新教学方法,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价值观,从而有效增强学生的综合素质,实现素质教育。这些目标的达成,都需要在初中体育教学中融入拓展训练,顺利完成新课改任务的同时,还能促进学生健康发展。
二、拓展训练引入初中体育课堂的可行性
(一)训练内容与体育教学内容存在相似之处
拓展训练与初中体育的教学目标极为相似,都是在锻炼学生身体素质的基础上,培养他们沟通交流和团队协作等综合能力。在初中体育教学中,教师要结合学生的实际学情和身体条件,安排相应的教学内容,而拓展训练的开展,同样要求教师结合现实情况,选择符合学生兴趣爱好以及身体条件的训练活动。同时,拓展训练侧重于学生的实践能力,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学生对理论知识的掌握要求。另外,在初中体育教学中融入拓展训练,还有助于活跃体育课堂的教学氛围,有效激发学生的体育兴趣。
(二)拓展训练相较于体育教学更具灵活性
拓展训练没有统一标准,也没有固定的模式,更不会进行规范性的考核。因此,初中体育教师可以结合本校的实际情况,灵活设计拓展训练的内容及方式。如有的学校体育器材较全,教师可以开展一些器材类的拓展训练;有的学校运动场地较大,教师则可以开展户外拓展训练活动。由此可见,拓展训练内容更加灵活,可操作性也更强,更不会受到器材和资源不足的限制。
(三)拓展训练与体育教学存在互补
拓展训练侧重于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而体育教学则是为了培养学生相应的体育技能。虽然二者的侧重各有不同,但却能在一定程度上进行互补。在初中体育教学中融入拓展训练,有助于学生更好地将理论与实践进行有机结合,促使学生全身心地投入课堂学习中。同时,拓展训练的融入,还能丰富体育课堂的趣味性,加深学生对训练乐趣的体会。
三、拓展训练融入初中体育教学的具体措施
(一)合理制定训练目标
首先,制定科学合理的教学目标。科学合理的教学目标,有助于后续体育教学的顺利进行,反之,则会降低体育教学的效果。初中体育教师要想将拓展训练融入体育课堂,以制定训练目标为基础内容就成为前提条件。同时,拓展训练还要与教学总目标协调一致,充分发挥拓展训练的辅助作用,确保实现拓展训练目标全力为教学目标的实现服务,避免目标冲突等情况的出现。其次,以强化学生体育综合素质为目标。体育教师在教学中,教学目标要科学、合理,为各项体育项目的顺利完成提供更加有利保证,从而利用最短的教学时间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促进整体教学效果的提升。在这一过程中,教师还要让学生对训练目标有正确的认识,并引导他们制定符合自己个性的训练目标,从而充分调动学生参与体育锻炼的积极性,增强学生的体育学习兴趣。最后,教师还要全面分析和考查目标的可行性,有助于提高各项拓展训练项目的可操作性和实践性,确保教学任务的设计与各项训练目标都能与学生能力相协调,从而充分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增强学生体育锻炼的自信心,从而为体育教学的持续发展提供有力保障。 (二)激发学生参与体育锻炼的兴趣
兴趣是学生驱使学生积极参与知识学习和体育锻炼的“原动力”,也是最强动力。因此,初中体育教师在教学中,应该结合学生的实际学习学情,以学生兴趣为基础,设计科学、合理的训练项目,并采用多样化的方式,充分调动学生的参与热情,有效激发学生的体育锻炼兴趣。对此,笔者结合自身教学经验,总结了以下几点。
1.以学生为主体。新课改要求,教师在教学中要重视学生的课堂主体作用,教学活动是为每一位学生服务,因而教师在教学中应该公平对待每一位学生,这样才能提高学生的课堂参与度。体育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以新课改理念为教学指导,关心每个学生的训练情况,及时发现训练过程中的问题,并提出针对性的优化策略,从而确保每一个学生都能获得教师的有效引导,最终实现锻炼身体素质的目的。首先,教师要正确认识到,学生的生长环境不同,身体素质也会存在一定的差异性,因而对体育锻炼的接受程度也会有所不同。这就需要教师全面班级学生的身体素质,并制订科学、合理的训练计划,确保每个学生都能参与到训练当中,从而促进学生身体素质的提升。其次,满足学生的锻炼需求。身体素质和性格等方面的不同,也会影响学生的互动和锻炼需求,体育教师要注重学生的情感体验,根据学生的不同需求,精心设计训练内容,确保每个学生都能主动参与锻炼,并最大限度地完成训练任务,培养学生的体育锻炼兴趣,从而增强学生的身体素质。
2.灵活运用多媒体。在拓展训练中运用多媒体技术,有助于营造良好教学氛围,促进训练活动的顺利进行。在体育课堂上运用多媒体辅助教學,已经成为不可或缺的教学手段之一。教师利用多媒体将相应的标准动作直观展现在学生面前,更有利于学生的认真观察与模仿,从而实现体育教学效果的提升。在当前的信息时代,丰富的网络教学资源可以通过多媒体呈现出来,重复播放的同时,还能全方位演示正确的动作标准,以便加深学生对训练动作细节的全面了解。在学生认识并了解动作标准要求之后,教师还可以组织学生开展户外训练,从而获得更好的体育学习效果。
3.帮助学生建立自信。体育教师在教学中,如果经常给予学生鼓励和表扬,有助于学生保持浓厚的体育兴趣。比如,当学生在体育训练过程中遇到不擅长的运动时,教师应该耐心地指导或鼓励学生;当学生在训练中感到枯燥、乏味时,教师应该循循善诱,耐心对学生进行指导;当学生获得成功或取得进步时,教师要对学生进行及时表扬,增强学生的成就感,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三)优化拓展训练的内容及形式
初中体育教师在教学中应该结合学生的实际学情与教学需求,精心设计一些富有趣味和教育意义的拓展训练活动。同时,在训练过程中,教师还要对其进行适时调整或修改,确保学生参与训练的积极性不会受到训练难易程度的影响。基于此,教师可以结合现有教学资源,选择一些难易适中、具有训练意义的项目,既能保证学生的发展训练需求得到满足,又能根据学生的身体条件与课程计划等因素进行适时调整,以此促进学生恒心、耐心等多种能力的培养。另外,教师在优化拓展训练的内容及形式时,还要把学生的身体条件、训练时间以及教学目标纳入考虑范围,从而有效锻炼学生的身体素质,在轻松愉悦的训练氛围中,增强学生的心理素质与耐力,进而加强他们参与体育锻炼的乐趣的感受。如“绑腿集体跑”等游戏,不仅可以营造轻松有趣的游戏氛围,还能让学生在游戏过程中参与拓展训练,从而促进学生合作和竞争意识的形成,增强学生的团队精神,进而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在初中体育课堂融入拓展训练,对初中体育教学的改革有着非常重要的积极作用,对学生身体素质的增强以及心理素质的发展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因此,体育教师在教学中,要精心设计拓展训练内容,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提高学生的课堂参与度,积极探索与创新训练,促进高效体育课堂的构建,不断提高学生的体育综合素养,让学生健康快乐成长。
参考文献:
[1]秦文江.浅析拓展训练在初中体育教学中的应用[C]//社会发展论丛(第二卷).2019.
[2]郑明霞.拓展训练在初中体育教学中的运用研究[J].南昌教育学院学报,2018(3).
[3]黄继发.素质拓展训练在无锡市直属中学开展现状及引入中学体育课程的可行性研究[D].苏州大学,20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