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译世界:朦胧区域及其含混性——从一首小诗的译文看翻译的理想化作用

来源 :外国语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lg_lanxi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文以威廉·布莱克的<天真之歌>的四种译文为例,试图描述翻译的居间特性.本文认为,翻译存在于始发语与接受语二者之间,因而得以独立地中道而行;同时指出,作为一种朦胧区域,翻译以其义有两歧的含混性总是为牵涉到的文化提供新的可替换之物作为资源,并以此使之不断增强力量,进而也使文化的"对列之局"或儒学意义上的共同精神成为可能.
其他文献
当前,随着我国水产养殖业的快速发展,在提高海水及内陆等水域的养殖产量的同时,也不可避免的对天然渔业资源造成了不良影响。在该种情况下,本文通过分析其中存在的问题,进而
近年来,随着多媒体技术的蓬勃发展,其应用领域正在不断地拓宽、扩大,其作为人类信息交流的一种新的载体,已对人们日常的工作、学习和生活带来了日益显著的变化。在教育事业上现已
文艺的主体性原则由近代启蒙运动创建.毛泽东的《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对文艺主体性的释读显然具有积极的超越性和重大的重建性.如何使文学艺术家了解人民、熟悉人民,
1927年离开北京之前,通过孜孜不倦的文体尝试,沈从文在当时的文坛上,已拥有了一席之地。对于他这一阶段的作品,文学史的评价一直不高,人们通常认为它们只是摸索阶段的习作,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