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米格尔街》中疯癫人物的狂欢

来源 :西江文艺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hires2006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后殖民文学作家维·苏·奈保尔的小说《米格尔街》中的人物形象淋漓尽致地展现了当时后殖民主义造成的影响,不管是身体上还是精神上人人都是伤痕累累。殖民地人民面对无望的境况,狂欢成了他们逃避现实最好的方法,但当狂欢停止时,一切还是毫无出路。国内外学者大都聚焦于其作品的后殖民主义分析,文化身份解读和边缘性主题研究,却忽略了《米格尔街》人物中的狂欢色彩,国内只有一篇期刊论文和硕士论文简单提到了该作品的狂欢化,但不够细致、系统。本文拟从巴赫金的狂欢理论视角透析其中疯癫人物的狂欢仪式,广场式话语,以及狂欢结束后的绝望,以期从新的视角了解后殖民时期,宗主国对第三世界造成的破坏,以及异质文化间的冲突和难以实现的融合。
  【关键词】:狂欢化;《米格尔街》;狂欢仪式;广场式话语
  《米格尔大街》是维·苏·奈保尔创作的第一部作品,是一部短篇小说集,由17个平行展开的短篇小说精心编织而成,小说以少年的视角,勾勒了一幅殖民地人民生活的风景画。《米格尔街》以二十世纪三四十年代为背景,故事叙述者“我”原本住在英国殖民统治下特里尼达一个叫查瓜那斯的乡村,父亲死后跟随母亲迁移到首都西班牙港的一条米格尔街上居住。当时“我”还是个对世事懵懂无知的少年,智力和学业都很一般:离开学校后在海关部门谋了一份差使。之后便整天跟街头的那帮哥们混在一起。故事结束时,“我”通过已故父亲的关系,在一位官员的帮助下,争取到了一个英国留学的机会,于是告别了米格尔街。书中描写了一群生活在底层世界的小人物:流浪汉、木匠、清洁车夫、疯子、幻想家、民间的戏剧艺术家、马车夫、胆小鬼、“教育家”、“机械天才”、时髦青年、浪女人、母亲、穷孩子、理发师、酒鬼等,小说栩栩如生地刻画了典型的特里尼达下层人民,他们是扭曲的或者可以说是疯癫的,行走在社会的边缘,不知所措。
  一、研究综述
  国外对奈保尔的研究很多,且多样,专著、硕博论文、期刊文章均硕果累累。对于奈保尔的处女作《米格尔街》,也受到了国外评论家和研究者的青睐,从后殖民、文化批评、小说艺术、流亡等多个视角赏析,虽然没有专门的研究专著,但是在很多著作中都有独立章节进行分析,例如提摩西卫斯的《在边缘上:奈保尔的流亡艺术》中,第一章就是对其叙事策略的分析,作者认为正是奈保尔的流亡作家身份决定了作品的双重叙事视角,由此可见国外学者也更多地关注小说中的“身份”话题。近十年来,国内学者从各个方面对维·苏·奈保尔的作品进行了解读,但对于其短篇小说集《米格尔街》的研究还不够全面系统,国内只有数篇硕博论文简单提及这个短篇小说,大部分是解读后殖民语境下的身份研究,如湖南师范大学的周文萍的《V.S.奈保尔:后殖民语境下的文化身份构建与认同》,周慧的《后殖民语境下的文化身份追寻:奈保尔研究》,在这些篇幅中,只谈及身份危机但并未详细分析人物形象。此外评论界多从小说叙事视角,飞散文学,后现代,以及边缘性来研究,国内只有一篇硕士和一篇期刊论文谈及狂欢化视角。
  二、狂欢仪式
  狂欢节仪式移植到文学中,表现为加冕与脱冕、化妆、讽刺模拟、滑稽改编等形式,巴赫金认为:“对文学的艺术思维产生巨大影响的,当然是加冕脱冕的仪式”(巴赫金 128)。米格尔街上的人们选择了他们居住的大街作为狂欢场所,举行着属于他们的狂欢仪式。如《懦弱》中,肤色黝黑,身材高大的“大脚”,他的目光凶狠冷酷,很少有人与他说话,人人见其避之,米格尔街上的哥们儿都以“大脚”为荣,听到他名字的人都退避三舍,不敢胡作非为,因此“大脚”的名字成了伙伴们的“保护神”。他还帮“我”吓跑了美国大兵,后来他开始学打拳,并击败了很多对手,名噪一时,“米格尔街上的人更加害怕他,也更加为他感到骄傲”(奈保尔 67),就这样“大脚”顺理成章地被加冕为“英雄”。当他挑战所谓的皇家拳击手时,却以失败告终,他像孩子一样地哭了,于是“大脚”被脱冕成了小丑似的人物。“大脚”为自己建立的狂欢时空中,加冕是虚无的,它背后的实质是胆小和软弱。此外模仿也是狂欢仪式的重要组成部分,墨尔根就比较擅长戏仿。
  《焰火师》中,有十个孩子和一个人高马大老婆的墨尔根,咆哮起来像头牛一样,他喜欢制作烟火,但却无人使用。“他每次露面时都要出点洋相给人逗乐”(奈保尔 75),但渐渐地人们并不觉得好笑,墨尔根使出了最后一招,以供“我们”取乐。他邀请邻居们到家里,把自己家的起居室装扮成了“法庭”,他要像法官一样审判自己的孩子,“犯人”是安德鲁·墨尔根,他“被指控用石头砸多罗西小姐家院里的罗望子树”并且“把树上的果子摘下来换子弹”(奈保尔 78),不仅如此,他还和多罗·墨尔根打架,偷吃了两个油饼和三个糖饼。之后,安德鲁·墨尔根认罪,“法官”依法办事,处罚十二鞭,并宣布在当天下午执行。然而,墨尔根的这一闹剧失败了,“我们”并不觉得好笑,“法官”地位何等高贵,“法庭”又是何等严肃,整天一事无成的墨尔根却成了“法官”,破旧的起居室成了“法庭”,这一切都成了他戏谑的工具,他希望这种戏仿能达到逗乐的目的。
  三、广场式话语
  狂欢节中非现实的时空感,怪诞躯体的张扬等等,都在吁求着为这样一种感受和身体语言赋形的话语表达,于是广场式话语便应运而生。这种话语中大都是粗鄙,亵渎,冒犯,辱骂,笑骂,污言秽语,插科打诨之词,巴赫金反复指出了广场式话语的双声效果。
  广场式话语因素是狂欢式世界感受的一个重要因素,主要表达颠覆等级制度,主张平等、民主的对话精神。《米格尔街》中的人物就是通过这种语言来实现他们自己的狂欢,如在《乔治与他的粉红色房子》中,留着一撮灰胡子,挺着大肚子的乔治,经常嘟嘟哝哝地骂大街,整天无所事事的他,还常常对妻子和儿女打骂。“我”从他身旁经过时总是听到他低声骂人,总是嘟哝说“马脸”、“这里的人好像长了张马脸”、“小屁股”、“世上的人干吗都没长屁股”(奈保尔 20-21)。乔治的话看似可恨,其实也是可以原谅的,他没受过什么教育,面对宗主国的殖民和难以实现的民主,他不知所以,只能用言语来发泄。又如在《母亲的天性》一篇中,有着八个孩子的母亲劳拉,她的八个孩子有七个父亲,劳拉经常对自己的孩子吼叫,辱骂。诸如此类“你这个大嘴巴畜生”、“你要不赶快回来,我就让你屁滚尿流”、“劳娜,你这个罗圈腿黑母狗,就不能睁着眼睛好好干活?”(奈保尔 101-102)的话有时能响彻整条街。劳拉的辱骂中也蕴含着对自己的孩子的疼爱,但是生活的艰难已让她顾不上太多。这些难登大雅之堂的粗鄙语言正是这些疯癫人物颠覆的一种手段,他们不是真的在辱骂,更多的只是一种戏谑。不想过着奴役的生活的米格尔街上的人民,希望寻找一种方式麻痹自己,所以他们生活在自己的狂欢世界里,解除语言禁忌,以此来发泄内心的愤懑。
  四、结语
  在《米格尔街》这部小说黑色幽默的语言背后,我们体会到了没有文化根基,身份摇摆的边缘人物在殖民社会中,以种种不可思议的行为艰难生存着,寻找着自己的存在价值。
  当乌托邦似的狂欢骤然停止时,那些米格尔街上的人们又是怎样的呢?当狂欢停止,他们必须回到现实中,面对现实,依然无路可走。他们无法得到一份体面的工作来摆脱贫穷的命运,也无法跻身于上流社会,异质的冲突难以消除,民主和融合更是遥不可及。
  参考文献:
  [1]Sun Xuan. “An Analysis of the Carnivalism in The Miguel Street.” Qiqihar University, 2014.
  [2]Weiss, Timothy F. On the Margin: the Art of Exile in V.S.Naipaul’s Fiction. London: Dangaroon Press: Hansib Pub, 1987.
  [3]巴赫金. 拉伯雷研究. 李兆林, 夏忠宪译. 石家庄: 河北教育出版社, 1998.
  [4]林斌. “《伤心咖啡馆之歌》中“狂欢节乌托邦”的诞生与灭亡.” 解放军外国语学院学报. 27(1)2004: 83-88.
  [5]刘红. “维·苏·奈保尔著名短篇《曼门》的后殖民主义解读.” 文学界·文学评论. 11(2010): 81-82.
  [6]维·苏·奈保尔. 米格尔大街. 王志勇译. 杭州: 浙江文艺出版社, 2003.
  [7]赵勇. “民间话语的开掘与放大—论巴赫金的狂欢化理论.” 外国文学研究. 4 (2002): 1-8.
  [8]郑志华. “矛盾与困境:奈保尔早期小说狂欢化品格初探.” 文艺理论与批评. 4 (2013): 137-140.
  [9]周文萍. “V.S.奈保尔: 后殖民语境下的文化身份构建与认同.” 湖南师范大学, 2012.
  [10]周慧. “后殖民语境下的文化身份追寻: 奈保尔研究.” 温州大学, 2009.
其他文献
【摘要】:量词的超常搭配是指量词和被它修饰的中心词在特殊的语境中,出于修辞上的考虑,突破通常运用规则的约束,采取临时性的变通用法,使言语表达具有某种独特的、新颖的感受,以达到艺术语言的效果。李清照词非常注重修辞与艺术语言的的运用,本文从夸张、比拟、对偶和摹绘四种辞格四个角度来分析李清照词作中量词的超常搭配现象,并探析了李清照采用量词与对象的超常搭配后所表现出来的艺术语言效果。  【关键词】:量词;
期刊
【摘要】:奥斯卡·王尔德是英国维多利亚时期的一位著名作家、诗人,剧作家。《莎乐美》是其代表作之一,人物原型来源于《圣经》。王尔德对莎乐美的人物形象进行了相当大的改造,将圣经中那个关于基督的施洗者约翰因揭露希罗底王后的罪行而遭受报复而光荣殉道的神圣故事变为了一个以“爱”与“罪”为主题的悲剧故事。文中莎乐美对乔卡南的爱也象征了王尔德本人对于艺术和美的追求。  【关键词】:外国文学;王尔德·奥斯卡;《莎
期刊
【摘要】:一直以来,桥梁在交运输中都占据着十分重要的位置,对交通运输的荷载和流量有着很直接的影响。桥梁在正式投入使用之后,经常会由于一些施工技术上的欠缺和车轮碾压与摩擦的不断加重、或是环境灾害而产生各种各样的病害,基于这种情况,要想保证桥梁的使用安全,必须要经常对其进行勘察,一旦发现病害后立即采取有效的解决措施进行处理,同时加强日常养护。本篇文章对于目前桥梁存在的一些常见病害的成因进行了深入分析,
期刊
【摘要】:作为一个具有文献记载传统的民族,我们的先人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积累了汗牛充栋、浩如烟海般的音乐文献。它们记录着中华民族光辉灿烂的音乐文化发展轨迹,其数量之巨,内容之丰富,为世界其他国家所罕见。中国古典音乐文献学是一门古老又年轻的学科,说年轻是真正意义上的当代音乐文献学学科的设置,或者是这一门学科名称的出现。然而,我国对古典音乐文献的研究整理已由来已久。“古典音乐文献学是古典文献学的一个分支
期刊
当你老了,头发白了,睡思昏沉,  炉火旁打盹,请取下这部诗歌,  慢慢读,回想你过去眼神的柔和,  回想它们昔日浓重的阴影;  多少人爱你青春欢畅的时辰,  爱慕你的美丽,假意或者真心,  只有一个人爱你那朝圣者的灵魂,  爱你衰老了的脸上痛苦的皱纹;  垂下头来,在红光闪耀的炉子旁,  凄然地轻轻诉说那爱情的消逝,  在头顶的山上它缓缓踱着步子,  在一群星星中间隐藏着脸庞。  这首诗是爱尔兰诗
期刊
【摘要】:《受戒》讲述了在美丽水乡,少年明海出家并受戒以及与英子之间的故事,是一篇饱含诗情、充满美感的小说。小说用细腻的笔触描写了和尚们的宗教生活和民间乡村的世俗生活,文章清新明快,布局巧妙,语言平和。汪曾祺在文章中向我们展现了一个世外桃源般的纯净世界,显示了其独具特色的美学特征。  【关键词】:汪曾祺;《受戒》;和谐美  汪曾祺,一位深受中国传统文化洗礼的当代文学作家,被誉为“中国最后一个士大夫
期刊
【摘要】:本文系作者对《中庸》中孤独、天命的解读,并对人生意义的追求进行了探讨。  【关键词】:孤独;天命;《中庸》  周国平在《灵魂的在场》中说:“应该承认,现代人是孤独的。”没细想,会有荒谬之感,无论工作、学习还是生活,人总以群体方式出现,没了人,还有互联网;暂且把自己算作现代人,这样的生活怎么算也不能归结为孤独。如果有幸到了深夜能细想一下,奔波于各类社交场合,忙碌于交际与娱乐,空闲下来的自己
期刊
【摘要】:本文试图结合张爱玲所处的时代背景、家庭环境及个人经历简述对其文化心态和审美品味的影响,从思想内容、艺术表现方面说明张爱玲对文学传统的生命重构以及对文学现代特质的传统转化。  【关键词】:张爱玲;传统;现代;重构;转化  柯灵在《遥寄张爱玲》一文中说:我扳着指头算来算去,偌大的文坛,哪个阶段都安放不下一个张爱玲。上海沦陷才给了她机会,日本侵略者和汪精卫政权把新文学传统一刀切断了,只要不反对
期刊
【摘要】:刘备作为三国时期蜀汉开国皇帝,其性格存在着仁善的一面,同时又存在着虚伪的一面。其性格特点既丰富多彩、复杂矛盾。本文以《三国演义》为主要研究对象,通过小说文本深入分析了刘备的性格特点,以期通过本文的研究能够进一步加深对刘备这一人物的认识,增强人们对于小说《三国演义》的认识。  【关键词】:刘备;性格特点;根源  一、引言  刘备(161年—223年6月10日),字玄德,东汉末年幽州涿郡涿县
期刊
【摘要】:建安文学的杰出代表就是曹氏三父子:曹操、曹丕、曹植。他们的诗歌有建安诗歌慷慨悲凉的气质,但也存在明显的差异,都有自己的独特的风格。他们独特的诗风也对后世诗歌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而本文将要从思想内容、艺术特色和文学成就等方面对三曹的诗歌进行比较。  【关键词】:曹操;曹丕;曹植;诗歌  作为诗坛的领袖,"三曹”的风格各不相同。曹操的诗雄浑壮阔,振奋人心;曹丕的诗细腻柔美,感情丰富;曹植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