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传感器与检测技术》课程在教学内容、理论教学、实践环节等方面存在着诸多问题,与专业教学相脱节,不能很好起到“专业基础为专业服务”的作用。文章结合精品课程建设,从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手段、实践教学等方面对《传感器与检测技术》课程的教学创新进行了研究与探讨,提出了改革方案,指导教学实践,同时为该课程的精品课程建设提供指引。
关键词:士官教育;传感器;教学改革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236—1879(2017)16—0211一01
《传感器与检测技术》课程是士官职业技术教育电气设备维修专业的一门专业基础课。该课程将传感器原理与应用、检测技术等内容科学、有机地结合在一起,原理与应用二者并重,是理论与实践联系较强的一门课程。学员学习时感到头绪多、概念性强、难度大、且学员基础参差不齐,长期以来在教与学两方面都存在着较大困难。因此,深化课程改革,提高教学质量,是面临的迫切问题。
1目前课程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随着人才培养方案的调整,目前课程的教学中主要存在以下问题:其一,目前使用的教材过多介绍繁琐的理论与实际应用联系不多,学员学习兴趣不浓;另一方面,在装备中大量使用各种类型的传感器,虽然对工作原理,教材中都有介绍,但是,由于传感器自身特有的功能,使得其结构与传统传感器相比有其特殊的地方,而这方面一般教材中是没有涉及的,给学员的学习、理解和维修装备带来困难。其二,在理论教学过程中,在教学方法和手段上,仍是以教员填鸭式教学为主,很少使用多种形式的教学方法和手段,课堂气氛沉闷,教学效果不理想,为了强调知识的连续性仍严格按章节模式进行,不敢打破原有的条条框框,根据各专业的特点将内容进行适当的调整。其三,实践环节少,理论与实践相互脱节,联系不紧密。
2教学改革研究
2.1重新编排并充实教材内容。教材作为授课的依据和学员学习的重要参考资料必须有利于教学实践活动的进行,同时兼顾的学员基础,并具有一定的前瞻性,以满足不同层次的学习需要。根据多年的教学经验和士官学员的实际情况,重新编排教材,使教材达到知识性、系统性与实用性的统一。重点充实两方面的内容,一是有关装备上所用传感器的相关知识,使学员在基础课学习时,提前进入专业,为学习好专业打下基础,真正起到专业基础为专业服务的作用;二是工农业生产、实际生活的实例,理论联系实际,增加知识的实用性。
2.2改革理论教学模式,打下坚实的理论基础。
2.2.1整合内容,适当删减,重点讲解与精讲相结合。传感器在工农业生产、生活和装备中应用极为广泛。了解掌握传感器的应用及其维修,必须掌握它的结构、工作原理和运行特性。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对目前教材中过多而复杂的、与实际应用联系不多的理论,要根据培养目标进行删减,与实际联系紧密的相关知识要大量添加。对以后专业教学形成强大理论支撑的内容要进一步充实。重点讲解传感器的结构和工作原理、工作特性,只有具备了牢固的基础知识,才能激发出无限的创新能力。精讲传感器应用实例、检测过程等相关内容,并且要细讲、精讲、展开讲,开拓学员视野、增加学员的理论分析能力。对于泛讲的内容应根据学时数及学员的程度把握好深浅度,但有关结论性的知识点一定要强调掌握。
2.2.2利用实物和多媒体教学加强理论知识的理解,改变传统的思维定势。传感器各部分零部件错综复杂,仅凭书上的一些简单示意图来讲解,很难想象其空间结构,特别是“磁”看不到、摸不着,十分抽象,学员很难理解接受,大多数学员接触这部分知识犹如听“天书”。因此,在重点章、节,要打破传统的“先理论,后实践”的思维定式。首先充分利用实验室现有的实物和器材,采用实物教学,使学员先得到感性认识,再运用合适的多媒体教学加以总结、讨论、讲解分析,上升为理性认识。教员将传感器实物按照拆卸工艺,在课堂现场解剖,引导学员仔细观察传感器的结构以及它们的空间位置关系,让学员对传感器的结构有一个较为完整的、全局的感性认识,为下面的工作原理的讲解打下基础。其次,针对“磁”极其抽象、难以理解的特点,应充分发挥计算机多媒体的优势,利用教学课件来将抽象的“磁”表达出来,使形象思维和抽象思维有机地结合,将感性认识上升为理性认识,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2.3改革实践教学环节,实现理论与实践的互动。
2.3.1调整理论教学与实验的次序。目前传感器实验大都是验证性实验,是在学完课程的某一部分或某个章节后安排的。在教学实践活动中,发现由于学员缺乏对传感器的感性认识,致使教员在讲解部分组成及工作原理时,学员们因摸不着头脑而产生畏难情绪,教学效果不理想。为了能使学员在学习传感器理论时对其实物先有一个感性认识,我们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让学员在学习某部分理论课前先到实验室,结合实物讲解它的结构组成,这样由直观的物理现象再通过课堂教学上升到理论分析,克服了学员以前被动盲目地接受理论的状态,使抽象的理论变得直观易懂。最后学员在正确理论指导下自己动手进行实验,加深了对理论的理解。
2.3.2改革传统的实验教学模式,合理配置实验教学资源。传统的传感器实验教学基本上都以验证性实验为主,实验的方法、步骤都已详细确定,学员只是按照规定好的流程被动地进行实验,实验内容单一,约束性太强,不利于学员能力的培养。因此,开发开放性(设计性)的实验势在必行。教员只提出实验的目的、要求、注意事项等,不过细地定出条条框框,实验的方法、步骤由学员自己拟定,让学员有充分的自由度,培养学员的创新意识。学员也可以根据自己的学习情况,自主设计实验。另外,应设置必做实验和选做实验,在保证必做实验的基础上,选做实验让学员根据自己的能力自主选择。其中,对于能力强、选做实验多的学员如果课上时间不够,可以将实验室在课余时间对学员开放。这样既调动了学员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又培养了学员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3结束语
通过教学改革,使教学内容更加合理,体系更加完备,更加贴近岗位,更好服务专业教学;使实践教学与理论教学有机结合,既巩固了所学知识,又有助于学员实际动手能力的培养与提高;通过采用灵活多变的教学方法和手段,使学员更容易掌握知识,提高教學效果。
关键词:士官教育;传感器;教学改革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236—1879(2017)16—0211一01
《传感器与检测技术》课程是士官职业技术教育电气设备维修专业的一门专业基础课。该课程将传感器原理与应用、检测技术等内容科学、有机地结合在一起,原理与应用二者并重,是理论与实践联系较强的一门课程。学员学习时感到头绪多、概念性强、难度大、且学员基础参差不齐,长期以来在教与学两方面都存在着较大困难。因此,深化课程改革,提高教学质量,是面临的迫切问题。
1目前课程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随着人才培养方案的调整,目前课程的教学中主要存在以下问题:其一,目前使用的教材过多介绍繁琐的理论与实际应用联系不多,学员学习兴趣不浓;另一方面,在装备中大量使用各种类型的传感器,虽然对工作原理,教材中都有介绍,但是,由于传感器自身特有的功能,使得其结构与传统传感器相比有其特殊的地方,而这方面一般教材中是没有涉及的,给学员的学习、理解和维修装备带来困难。其二,在理论教学过程中,在教学方法和手段上,仍是以教员填鸭式教学为主,很少使用多种形式的教学方法和手段,课堂气氛沉闷,教学效果不理想,为了强调知识的连续性仍严格按章节模式进行,不敢打破原有的条条框框,根据各专业的特点将内容进行适当的调整。其三,实践环节少,理论与实践相互脱节,联系不紧密。
2教学改革研究
2.1重新编排并充实教材内容。教材作为授课的依据和学员学习的重要参考资料必须有利于教学实践活动的进行,同时兼顾的学员基础,并具有一定的前瞻性,以满足不同层次的学习需要。根据多年的教学经验和士官学员的实际情况,重新编排教材,使教材达到知识性、系统性与实用性的统一。重点充实两方面的内容,一是有关装备上所用传感器的相关知识,使学员在基础课学习时,提前进入专业,为学习好专业打下基础,真正起到专业基础为专业服务的作用;二是工农业生产、实际生活的实例,理论联系实际,增加知识的实用性。
2.2改革理论教学模式,打下坚实的理论基础。
2.2.1整合内容,适当删减,重点讲解与精讲相结合。传感器在工农业生产、生活和装备中应用极为广泛。了解掌握传感器的应用及其维修,必须掌握它的结构、工作原理和运行特性。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对目前教材中过多而复杂的、与实际应用联系不多的理论,要根据培养目标进行删减,与实际联系紧密的相关知识要大量添加。对以后专业教学形成强大理论支撑的内容要进一步充实。重点讲解传感器的结构和工作原理、工作特性,只有具备了牢固的基础知识,才能激发出无限的创新能力。精讲传感器应用实例、检测过程等相关内容,并且要细讲、精讲、展开讲,开拓学员视野、增加学员的理论分析能力。对于泛讲的内容应根据学时数及学员的程度把握好深浅度,但有关结论性的知识点一定要强调掌握。
2.2.2利用实物和多媒体教学加强理论知识的理解,改变传统的思维定势。传感器各部分零部件错综复杂,仅凭书上的一些简单示意图来讲解,很难想象其空间结构,特别是“磁”看不到、摸不着,十分抽象,学员很难理解接受,大多数学员接触这部分知识犹如听“天书”。因此,在重点章、节,要打破传统的“先理论,后实践”的思维定式。首先充分利用实验室现有的实物和器材,采用实物教学,使学员先得到感性认识,再运用合适的多媒体教学加以总结、讨论、讲解分析,上升为理性认识。教员将传感器实物按照拆卸工艺,在课堂现场解剖,引导学员仔细观察传感器的结构以及它们的空间位置关系,让学员对传感器的结构有一个较为完整的、全局的感性认识,为下面的工作原理的讲解打下基础。其次,针对“磁”极其抽象、难以理解的特点,应充分发挥计算机多媒体的优势,利用教学课件来将抽象的“磁”表达出来,使形象思维和抽象思维有机地结合,将感性认识上升为理性认识,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2.3改革实践教学环节,实现理论与实践的互动。
2.3.1调整理论教学与实验的次序。目前传感器实验大都是验证性实验,是在学完课程的某一部分或某个章节后安排的。在教学实践活动中,发现由于学员缺乏对传感器的感性认识,致使教员在讲解部分组成及工作原理时,学员们因摸不着头脑而产生畏难情绪,教学效果不理想。为了能使学员在学习传感器理论时对其实物先有一个感性认识,我们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让学员在学习某部分理论课前先到实验室,结合实物讲解它的结构组成,这样由直观的物理现象再通过课堂教学上升到理论分析,克服了学员以前被动盲目地接受理论的状态,使抽象的理论变得直观易懂。最后学员在正确理论指导下自己动手进行实验,加深了对理论的理解。
2.3.2改革传统的实验教学模式,合理配置实验教学资源。传统的传感器实验教学基本上都以验证性实验为主,实验的方法、步骤都已详细确定,学员只是按照规定好的流程被动地进行实验,实验内容单一,约束性太强,不利于学员能力的培养。因此,开发开放性(设计性)的实验势在必行。教员只提出实验的目的、要求、注意事项等,不过细地定出条条框框,实验的方法、步骤由学员自己拟定,让学员有充分的自由度,培养学员的创新意识。学员也可以根据自己的学习情况,自主设计实验。另外,应设置必做实验和选做实验,在保证必做实验的基础上,选做实验让学员根据自己的能力自主选择。其中,对于能力强、选做实验多的学员如果课上时间不够,可以将实验室在课余时间对学员开放。这样既调动了学员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又培养了学员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3结束语
通过教学改革,使教学内容更加合理,体系更加完备,更加贴近岗位,更好服务专业教学;使实践教学与理论教学有机结合,既巩固了所学知识,又有助于学员实际动手能力的培养与提高;通过采用灵活多变的教学方法和手段,使学员更容易掌握知识,提高教學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