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信仰是人类世代实践的结晶在精神中的积淀,中国人在历史的长河中逐步形成了自己特有的信仰。舍身忘己,为天下谋福祉的天下为公;个人服从整体,局部服从全局的整体意识;忠孝仁义的儒家思想而又无为忘我、众生皆佛的多元化的信仰体系。高校廉洁教育在制度完善、增强执行力、提高透明度、合理引导四个方面大有可为。
[关键词]信仰 中国文化 途径研究
一、中国信仰文化
(一)信仰的内涵
信仰的界定,不同的人、不同的时代,对此有不同的理解。有人认为信仰是一种观念、主张,并以此作为自己为人处事的原则。《汉语大辞典》认为,“信仰是对某种主张、主义、宗教或是某人极度相信和尊敬,拿来作为自己的指南或榜样。”上述定义揭示了信仰是一种认可的心理状态。也有人认为信仰是人类世代实践的结晶在精神中的积淀,又同时以这种积淀为文化根基,成为一定的社会意识形态及其相应的制度和社会理想目标,并以制约和牵导着人类奔向永恒的未来。由此可见,信仰是人特有的一种心理和文化现象,它是与人的认识、感情、意志相联系的一种精神活动。人的信仰不是单一的,而是多样的。
(二)信仰的表现
1.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信仰观念
以孔孟为代表的先秦儒家创建了以“仁”为核心的学说,以“德治”、“礼治”和“人和”思想作为自己的信仰理念的体系。仁者爱人,是人与人相处的原则。孔子也主张“克己复礼为仁。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可见在信仰方面,儒家认为它是发乎内心的,一个人不相信自己的信仰而又谈何信仰。孔子重视处理人与人之间的事物,而对鬼神天命却十分淡薄,正如他所言“未知生,焉知死?”“未能事人,焉能事鬼”“生死有命,富贵在天”他对鬼神天命的淡薄,反而增加了他对自己信仰的坚定。注重人事,关乎世人疾苦。孟子作为孔子的继承人也是关乎人事,并且重视民心向背。孟子提出置民以恒产,方得民以恒心,轻徭薄赋,给民以时。并提出“性善论”,主张“人皆可以为尧舜”,认为人人可以做到圣贤。儒家重视在政治、法律思想上,推崇“德治”“礼治”“人治”信仰,倡导内圣外王和积极入世为天下服务的理念信仰。
与儒家有明显不同的道家,主张出世。老庄信仰“道法自然”、“无为而治”。道家认为只有依从能养生、主宰万物的“道”的精神方能达到无为而治的境界。因此,老子倡导“我无为而民自化;我好静而民自正;我无事而民自富;我无欲而民自朴”的人生信仰。老子又说“民之饥,以其上食税之多,是以饥。民之不治,以其上之有为,是以不治。民之轻死,以其上求生之厚,是以轻死。夫唯无以生为者,是贤于贵生。”可见道家是主张在充分尊重自然、人道基础下的天人之和的思想。其观念独特,立意深远,从出世中做入世的的事,并不被大多数人所接受,而老庄往往被认为是清高无为,深邃难懂,这也正如老子自己所说“上士闻道,勤而行之;中士闻道,若存若亡;下士闻道,大笑之。不笑不足以为道。”佛教则是汉代传入我国,经过千年融合,佛教已经深入融合我国的文化,甚至在我国已经形成自己独特的佛学文化。以至于有人认为中国的信仰世界,儒、道、释三分天下,道家在田园,佛家在山林,而儒家在庙堂。表面上三家各有门庭,其实三者是高度统一的。儒、道、释完整地构成了中国的一个信仰世界,也构成了一个中国人一生的信仰经历。
如此看来,儒、道、释孤立起来,均不能形成独立的人格,三种结合才能塑造完整的人格,但是,从现实人生的角度看儒、道、释又无法在人生初始三足鼎立,形成定势。这是中国人儒、道、释三家必须轮番供奉的真正原因。冯友兰有所谓人生四境——功利境界,道德境界、自然境界、天地境界,前两者合二为一,实为三境,大体可相当于儒、道、释的起承转合。
2.信仰文化在历史中的表现
上面所谈是中国人传统的信仰主题。那么在这些信仰文化在中国历史中又是如何表现的呢?在中国传统的文化中,信仰范畴中有许多重要的概念,包含着信仰的意识如天下为公、无信不立、忠孝为先等。
(1)天下为公——信仰的胸怀
黄帝亲率人民打败蚩尤,维护黄河流域安定;炎帝为人们尝遍百草,教人们耕植作物;三代圣主为人民,殚精竭虑,与民共苦。在这个时期形成的天下为公的社会信仰根深蒂固,以至影响深远。武王为天下人登高一呼,举兵伐纣;管仲尊王攘夷亦为天下太平;孔子护礼,虽违背历史车轮,可出发点是天下正义、公平、仁爱、和睦,终获后人追捧。
(2)无信不立——信仰的个人精神
“信”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一个重要的概念。中国文化认为,在社会生活所有的领域中都要坚持信的原则。在古代文化中,信具有相信、信任、信用、守信、信仰等多种含义。由此可见,中国古代所说的信是一个比我们现在所说的信仰更为广泛的范畴。在古代的用法中,信主要地是处理人与人的关系的一种道德准则,意思是说说话做事要城根守信,讲信用,值得别人信赖。要求人的内心心诚,真诚无欺。在《论语·颜渊》中,子曰:“民无信不立”,这种“信”的观念,在中国古代文化中就是一种信仰。
二、中国信仰文化对于当前高校廉洁教育途径
1.高校廉洁教育出发点在于制度完善
机制的研究、建立以至于施行,目的只有一个,那就是更好的开展高校学生的廉洁教育。一个组织之所以先进,一个重要的原因是,该组织有一个健全的运行机制。我们应该积极地探索,加强和完善学生的教育管理机制。在入学培训、入学仪式、学生生活、离校教育等等方面全面展开。入学前的教育要注重觉悟,要明确自己的使命,搞清楚为什么读书。离校教育是学生廉洁教育的一种尝试,我们怎么进行,又讲些什么内容,这些都不固定。但是一点是肯定的,那就是有信仰,永远记住自己是一名大学生。在这样一个大的程序中,每一步都率先践行,积极开展廉洁教育,每一名学生都不会在工作中落后于人,在创先、率先、争优、当优中,都是一把好手。
2.高校廉洁教育重点在于执行力
深入开展大学生廉洁教育,关键是加强执行力度在完善机制制度的同时,要保证廉洁教育落实,一要加强硬件建设,为学校各部门学院开展廉洁教育提供必要的资金人员支持,为师生中公认的清正廉洁的楷模提供必要的物质和精神奖励;二要丰富廉洁教育的内容,结合大学生的身心特点,开展丰富多彩的实践性寓教于乐型的廉洁教育活动,提高廉洁教育的层次和深度。
3.高校廉洁教育公信力在于透明度
推进反腐倡廉,深化廉洁教育,要从对内对外两个方面加强监督增强透明度。我们讲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要求每一个人都要对内严以律己;中国人有天下为公,先天下之忧而忧的传统思想,每个人都应该做有益于大众的事情,积极履行监督的职责。
4.高校廉洁教育落脚点在于合理引导
高校廉洁教育要重视中国传统文化的学习同时,加强理论学习。在进行这一培养过程中,要充分利用各高校在讲授公选课的课堂,进行探索研究。在讲授公共课时,我们要充分利用课堂,精心的为广大学生准备学习内容。我们必须承认,对于不同的学生群体要采取不同的教学方式、教学要求。走向社会,实践锻炼。理论来源于实践,我们通过学习理论、掌握理论,还必须走向实际运用。高校学生要主动运用中国信仰文化来陶冶自己的情操,坚定自己的理想。现在很多高校每年都在组织大学生暑期“三下乡”活动,组织大学生专业实习,大学生岗位见习等具体实践活动,这些实践活动使大学生走出校园、走向社会。这样才能切实锻炼自己的实践能力,从而知道自己需要学习的理论,学习的程度等基本问题。
基金项目:2010年度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专项任务项目(高校思想政治工作)“高校开展廉洁教育方法、途径研究”(10JDSZ2043)
[参考文献]
[1]梁漱溟.中国文化要义[M].上海:上海世界出版集团,2005.
[2]张岱年.文化与哲学[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6.
[3]马海军.大学生廉洁教育的系统分析[J].继续教育研究,2010(12).
[4]沈天舒大学生廉洁教育的社会化探讨[J].惠州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2).
(作者单位:云南师范大学 云南昆明)
[关键词]信仰 中国文化 途径研究
一、中国信仰文化
(一)信仰的内涵
信仰的界定,不同的人、不同的时代,对此有不同的理解。有人认为信仰是一种观念、主张,并以此作为自己为人处事的原则。《汉语大辞典》认为,“信仰是对某种主张、主义、宗教或是某人极度相信和尊敬,拿来作为自己的指南或榜样。”上述定义揭示了信仰是一种认可的心理状态。也有人认为信仰是人类世代实践的结晶在精神中的积淀,又同时以这种积淀为文化根基,成为一定的社会意识形态及其相应的制度和社会理想目标,并以制约和牵导着人类奔向永恒的未来。由此可见,信仰是人特有的一种心理和文化现象,它是与人的认识、感情、意志相联系的一种精神活动。人的信仰不是单一的,而是多样的。
(二)信仰的表现
1.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信仰观念
以孔孟为代表的先秦儒家创建了以“仁”为核心的学说,以“德治”、“礼治”和“人和”思想作为自己的信仰理念的体系。仁者爱人,是人与人相处的原则。孔子也主张“克己复礼为仁。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可见在信仰方面,儒家认为它是发乎内心的,一个人不相信自己的信仰而又谈何信仰。孔子重视处理人与人之间的事物,而对鬼神天命却十分淡薄,正如他所言“未知生,焉知死?”“未能事人,焉能事鬼”“生死有命,富贵在天”他对鬼神天命的淡薄,反而增加了他对自己信仰的坚定。注重人事,关乎世人疾苦。孟子作为孔子的继承人也是关乎人事,并且重视民心向背。孟子提出置民以恒产,方得民以恒心,轻徭薄赋,给民以时。并提出“性善论”,主张“人皆可以为尧舜”,认为人人可以做到圣贤。儒家重视在政治、法律思想上,推崇“德治”“礼治”“人治”信仰,倡导内圣外王和积极入世为天下服务的理念信仰。
与儒家有明显不同的道家,主张出世。老庄信仰“道法自然”、“无为而治”。道家认为只有依从能养生、主宰万物的“道”的精神方能达到无为而治的境界。因此,老子倡导“我无为而民自化;我好静而民自正;我无事而民自富;我无欲而民自朴”的人生信仰。老子又说“民之饥,以其上食税之多,是以饥。民之不治,以其上之有为,是以不治。民之轻死,以其上求生之厚,是以轻死。夫唯无以生为者,是贤于贵生。”可见道家是主张在充分尊重自然、人道基础下的天人之和的思想。其观念独特,立意深远,从出世中做入世的的事,并不被大多数人所接受,而老庄往往被认为是清高无为,深邃难懂,这也正如老子自己所说“上士闻道,勤而行之;中士闻道,若存若亡;下士闻道,大笑之。不笑不足以为道。”佛教则是汉代传入我国,经过千年融合,佛教已经深入融合我国的文化,甚至在我国已经形成自己独特的佛学文化。以至于有人认为中国的信仰世界,儒、道、释三分天下,道家在田园,佛家在山林,而儒家在庙堂。表面上三家各有门庭,其实三者是高度统一的。儒、道、释完整地构成了中国的一个信仰世界,也构成了一个中国人一生的信仰经历。
如此看来,儒、道、释孤立起来,均不能形成独立的人格,三种结合才能塑造完整的人格,但是,从现实人生的角度看儒、道、释又无法在人生初始三足鼎立,形成定势。这是中国人儒、道、释三家必须轮番供奉的真正原因。冯友兰有所谓人生四境——功利境界,道德境界、自然境界、天地境界,前两者合二为一,实为三境,大体可相当于儒、道、释的起承转合。
2.信仰文化在历史中的表现
上面所谈是中国人传统的信仰主题。那么在这些信仰文化在中国历史中又是如何表现的呢?在中国传统的文化中,信仰范畴中有许多重要的概念,包含着信仰的意识如天下为公、无信不立、忠孝为先等。
(1)天下为公——信仰的胸怀
黄帝亲率人民打败蚩尤,维护黄河流域安定;炎帝为人们尝遍百草,教人们耕植作物;三代圣主为人民,殚精竭虑,与民共苦。在这个时期形成的天下为公的社会信仰根深蒂固,以至影响深远。武王为天下人登高一呼,举兵伐纣;管仲尊王攘夷亦为天下太平;孔子护礼,虽违背历史车轮,可出发点是天下正义、公平、仁爱、和睦,终获后人追捧。
(2)无信不立——信仰的个人精神
“信”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一个重要的概念。中国文化认为,在社会生活所有的领域中都要坚持信的原则。在古代文化中,信具有相信、信任、信用、守信、信仰等多种含义。由此可见,中国古代所说的信是一个比我们现在所说的信仰更为广泛的范畴。在古代的用法中,信主要地是处理人与人的关系的一种道德准则,意思是说说话做事要城根守信,讲信用,值得别人信赖。要求人的内心心诚,真诚无欺。在《论语·颜渊》中,子曰:“民无信不立”,这种“信”的观念,在中国古代文化中就是一种信仰。
二、中国信仰文化对于当前高校廉洁教育途径
1.高校廉洁教育出发点在于制度完善
机制的研究、建立以至于施行,目的只有一个,那就是更好的开展高校学生的廉洁教育。一个组织之所以先进,一个重要的原因是,该组织有一个健全的运行机制。我们应该积极地探索,加强和完善学生的教育管理机制。在入学培训、入学仪式、学生生活、离校教育等等方面全面展开。入学前的教育要注重觉悟,要明确自己的使命,搞清楚为什么读书。离校教育是学生廉洁教育的一种尝试,我们怎么进行,又讲些什么内容,这些都不固定。但是一点是肯定的,那就是有信仰,永远记住自己是一名大学生。在这样一个大的程序中,每一步都率先践行,积极开展廉洁教育,每一名学生都不会在工作中落后于人,在创先、率先、争优、当优中,都是一把好手。
2.高校廉洁教育重点在于执行力
深入开展大学生廉洁教育,关键是加强执行力度在完善机制制度的同时,要保证廉洁教育落实,一要加强硬件建设,为学校各部门学院开展廉洁教育提供必要的资金人员支持,为师生中公认的清正廉洁的楷模提供必要的物质和精神奖励;二要丰富廉洁教育的内容,结合大学生的身心特点,开展丰富多彩的实践性寓教于乐型的廉洁教育活动,提高廉洁教育的层次和深度。
3.高校廉洁教育公信力在于透明度
推进反腐倡廉,深化廉洁教育,要从对内对外两个方面加强监督增强透明度。我们讲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要求每一个人都要对内严以律己;中国人有天下为公,先天下之忧而忧的传统思想,每个人都应该做有益于大众的事情,积极履行监督的职责。
4.高校廉洁教育落脚点在于合理引导
高校廉洁教育要重视中国传统文化的学习同时,加强理论学习。在进行这一培养过程中,要充分利用各高校在讲授公选课的课堂,进行探索研究。在讲授公共课时,我们要充分利用课堂,精心的为广大学生准备学习内容。我们必须承认,对于不同的学生群体要采取不同的教学方式、教学要求。走向社会,实践锻炼。理论来源于实践,我们通过学习理论、掌握理论,还必须走向实际运用。高校学生要主动运用中国信仰文化来陶冶自己的情操,坚定自己的理想。现在很多高校每年都在组织大学生暑期“三下乡”活动,组织大学生专业实习,大学生岗位见习等具体实践活动,这些实践活动使大学生走出校园、走向社会。这样才能切实锻炼自己的实践能力,从而知道自己需要学习的理论,学习的程度等基本问题。
基金项目:2010年度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专项任务项目(高校思想政治工作)“高校开展廉洁教育方法、途径研究”(10JDSZ2043)
[参考文献]
[1]梁漱溟.中国文化要义[M].上海:上海世界出版集团,2005.
[2]张岱年.文化与哲学[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6.
[3]马海军.大学生廉洁教育的系统分析[J].继续教育研究,2010(12).
[4]沈天舒大学生廉洁教育的社会化探讨[J].惠州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2).
(作者单位:云南师范大学 云南昆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