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前方无路,再造一条
1989年,当西南财大当年的新生高高兴兴入校时,谁也不会去在意学校门口的杨勇,一个小小补鞋匠,更何况他还是残疾人。杨勇的老家是德阳广汉的,出生第11个月就得了小儿麻痹症,无法医治,读书只读到初中毕业,本还想接着再读书,奈何那时的学校不接收他,于是只有退学。家里的父母对他说:“我们活着一天就管你一天。”但杨勇不这样想,他觉得自己已经成年了,作为一个男人,必须得有能力养活自己,但残疾的身体不允许他通过读书这条路来改变命运,那又该怎么办呢?苦苦思索下,他只好放弃了读书的念头。生活要继续,生存总是放在第一位的,如何养活自己是首先需要解决的问题,那么就去学一门手艺吧。于是,杨勇向一个亲戚学习了补鞋的手艺。学成之后,他想,学校人多,学生的鞋子又容易坏,就在大学门口摆了一个小小的修鞋摊。
在摆摊的第一天,怎么等都没人来。那时的杨勇又饿又舍不得买吃的,就这么苦兮兮的坐在那里。终于,有一个学生路过这里时,随带捎了双鞋底磨破的球鞋过来。他高兴坏了,拿起来放在手上左看右看,思考着怎么补比较好。就这样,这一天下来,他挣到了人生的第一笔钱:3元5角。杨勇怀揣着这笔“巨款”,舍不得花它们。他高兴得整夜都没睡着觉,内心的喜悦无法形容:终于可以自己赚钱了!他把钱小心的压在枕头下面,理平,看了又看再睡觉。就这样,3年过去了,杨勇靠补皮鞋累积了几千块钱,对杨勇来说,这就是他人生的第一桶金。
不安于现状而转行
现在,杨勇坐在咖啡厅里调侃自己说:“如果此刻我拥有的一切归零,没关系,我再去给别人补鞋。”话虽如此,杨勇是个自尊心很强的人,想用读书改变命运的他,始终觉得补鞋这个职业在当时看来是不光彩的。于是,在补了3年多的鞋以后,他开始拉起了机动三轮车,在成都的大街小巷中穿梭。这一拉,又是一个3年过去。1995年,偶然的一次机会下,杨勇开始接触小食品批发,也就是为一些社区便利店配送东西。这条路开始得很艰辛,但也是他人生的第一次创业。
说是创业,其实就是靠批发小食品,再给别人送去,从中找点小额差异做利润。虽然辛苦,但也很快乐,毕竟是靠自己的能力来赚钱,但其中的心酸,没有经历过的人是不会知道的。刚开始做食品配送,他的本钱很少,加上资金不雄厚,资源不丰富,杨勇说:“我拼的就是服务和价格。别人就算要100元的东西,我都会亲自送到。其他人一样东西赚2角钱,我就只赚1角钱。”有一次,盼星星盼月亮终于来了一个客户,他在杨勇那里要了大概300元的货物,但还差几样不齐,于是就去杨勇隔壁铺子进货。结果隔壁店铺的老板对那个客户说:“你怎么去杨勇那里进呢,他的货都是我调给他的。”结果,那个客户转过身回来就推掉了他所有的货。这件事给杨勇触动很大,他觉得自己实力不够强大,竞争不过别人,他想,那不如我自己做食品加工吧。
到了1998年,杨勇的批发生意越作越大,和当时的普尔斯马特、家乐福等商场大宗都有接触,需要进的货也越来越多。杨勇想:干脆再赚一点钱,就把食品加工厂成立起来吧。于是2001年,他和朋友合作开了一个小的加工厂,主要做一些食品调味料加工。杨勇说:“那时候做事,没有更多的考虑以后要做成什么样,加上对市场分析不足,准备也不充分,这个加工厂最终以失败告终。”看到生意亏了钱,又该怎么办呢?对杨勇来说,挫折是经常发生的,只有接受失败,不断调整自己,才能做得更好。
内心的强大需要修炼
杨勇说:“自己骨子里是不服输的人。”2004年,他又开始第二次筹备自己的食品加工厂。这次将加工厂的销售格局做得更大,放眼全国市场,也是因为这一次的转变给他的人生带来了成功。
成功从来都是需要付出代价的。2006年,杨勇的厂里瞅准了做蔬菜加工,为了保证菜品的新鲜程度和原料的供应,他考察好了需要去乐山的山里进原料。为了上山采集原材料,他早上4、5点钟就起床,上山雇一个人,坐在人家背篓后面,自己带一点干粮、一点水,饿了就吃点干粮喝点水,下山回来一般都晚上9、10点钟。有时候遇上山路不通的状况,人上不去,需要骑马,只好找人陪自己一起骑上去。杨勇说:“这些经历带给我内心深处很多触动,很艰苦,但咬咬牙也就这么过来了。”
作为一个敏感的人,杨勇总是在猜测旁人看他的目光:怜悯?否定?质疑?其他的目光还好,他最受不了人家质疑他,“总有人觉得他什么都干不了,认为我成不了什么事。为了向别人证明他们错了,这么多的苦和痛就只有自己吞下。”如今杨勇习以为常,但习以为常不代表不会在意别人的眼光。
杨勇说:“现在的成功和朋友的帮助是分不开的。他们总是鼓励我,展现自己最阳光的一面,最理直气壮的一面。但我作为一个残疾人,总有一种挥之不去的自卑感觉,始终会特别在意别人的眼光。”就在采访的时候,咖啡店外人来人往,他总是忍不住去看别人投向他的目光。
身体残疾并不代表心灵的残缺,依靠自己的勤奋和努力,同样也能创造出一片属于自己的天空。杨勇说:“如果老天要让我经历残疾这样的磨难,那就让我用比正常人多十倍的努力,搭建起与正常人一样的高度。”如今的他,希望帮助更多的人,在好搭档精英俱乐部慈善晚宴上,与“好友营”西昌木里县结成帮扶对子;在化工学院为三百余名大学生做励志演讲,将自己的成长故事和成功经验毫无保留的与同学们分享,赢得了阵阵掌声。很多同学都流下了感动的眼泪,演讲完后,学员们久久不愿离去。
现在的他,有一对健康的儿女,有一个幸福的家庭,有一份成功的事业,这足足可以超越很多正常的普通人。但杨勇认为这还不够,他打算未来三年内,建个公益性质的残疾人养老院。
1989年,当西南财大当年的新生高高兴兴入校时,谁也不会去在意学校门口的杨勇,一个小小补鞋匠,更何况他还是残疾人。杨勇的老家是德阳广汉的,出生第11个月就得了小儿麻痹症,无法医治,读书只读到初中毕业,本还想接着再读书,奈何那时的学校不接收他,于是只有退学。家里的父母对他说:“我们活着一天就管你一天。”但杨勇不这样想,他觉得自己已经成年了,作为一个男人,必须得有能力养活自己,但残疾的身体不允许他通过读书这条路来改变命运,那又该怎么办呢?苦苦思索下,他只好放弃了读书的念头。生活要继续,生存总是放在第一位的,如何养活自己是首先需要解决的问题,那么就去学一门手艺吧。于是,杨勇向一个亲戚学习了补鞋的手艺。学成之后,他想,学校人多,学生的鞋子又容易坏,就在大学门口摆了一个小小的修鞋摊。
在摆摊的第一天,怎么等都没人来。那时的杨勇又饿又舍不得买吃的,就这么苦兮兮的坐在那里。终于,有一个学生路过这里时,随带捎了双鞋底磨破的球鞋过来。他高兴坏了,拿起来放在手上左看右看,思考着怎么补比较好。就这样,这一天下来,他挣到了人生的第一笔钱:3元5角。杨勇怀揣着这笔“巨款”,舍不得花它们。他高兴得整夜都没睡着觉,内心的喜悦无法形容:终于可以自己赚钱了!他把钱小心的压在枕头下面,理平,看了又看再睡觉。就这样,3年过去了,杨勇靠补皮鞋累积了几千块钱,对杨勇来说,这就是他人生的第一桶金。
不安于现状而转行
现在,杨勇坐在咖啡厅里调侃自己说:“如果此刻我拥有的一切归零,没关系,我再去给别人补鞋。”话虽如此,杨勇是个自尊心很强的人,想用读书改变命运的他,始终觉得补鞋这个职业在当时看来是不光彩的。于是,在补了3年多的鞋以后,他开始拉起了机动三轮车,在成都的大街小巷中穿梭。这一拉,又是一个3年过去。1995年,偶然的一次机会下,杨勇开始接触小食品批发,也就是为一些社区便利店配送东西。这条路开始得很艰辛,但也是他人生的第一次创业。
说是创业,其实就是靠批发小食品,再给别人送去,从中找点小额差异做利润。虽然辛苦,但也很快乐,毕竟是靠自己的能力来赚钱,但其中的心酸,没有经历过的人是不会知道的。刚开始做食品配送,他的本钱很少,加上资金不雄厚,资源不丰富,杨勇说:“我拼的就是服务和价格。别人就算要100元的东西,我都会亲自送到。其他人一样东西赚2角钱,我就只赚1角钱。”有一次,盼星星盼月亮终于来了一个客户,他在杨勇那里要了大概300元的货物,但还差几样不齐,于是就去杨勇隔壁铺子进货。结果隔壁店铺的老板对那个客户说:“你怎么去杨勇那里进呢,他的货都是我调给他的。”结果,那个客户转过身回来就推掉了他所有的货。这件事给杨勇触动很大,他觉得自己实力不够强大,竞争不过别人,他想,那不如我自己做食品加工吧。
到了1998年,杨勇的批发生意越作越大,和当时的普尔斯马特、家乐福等商场大宗都有接触,需要进的货也越来越多。杨勇想:干脆再赚一点钱,就把食品加工厂成立起来吧。于是2001年,他和朋友合作开了一个小的加工厂,主要做一些食品调味料加工。杨勇说:“那时候做事,没有更多的考虑以后要做成什么样,加上对市场分析不足,准备也不充分,这个加工厂最终以失败告终。”看到生意亏了钱,又该怎么办呢?对杨勇来说,挫折是经常发生的,只有接受失败,不断调整自己,才能做得更好。
内心的强大需要修炼
杨勇说:“自己骨子里是不服输的人。”2004年,他又开始第二次筹备自己的食品加工厂。这次将加工厂的销售格局做得更大,放眼全国市场,也是因为这一次的转变给他的人生带来了成功。
成功从来都是需要付出代价的。2006年,杨勇的厂里瞅准了做蔬菜加工,为了保证菜品的新鲜程度和原料的供应,他考察好了需要去乐山的山里进原料。为了上山采集原材料,他早上4、5点钟就起床,上山雇一个人,坐在人家背篓后面,自己带一点干粮、一点水,饿了就吃点干粮喝点水,下山回来一般都晚上9、10点钟。有时候遇上山路不通的状况,人上不去,需要骑马,只好找人陪自己一起骑上去。杨勇说:“这些经历带给我内心深处很多触动,很艰苦,但咬咬牙也就这么过来了。”
作为一个敏感的人,杨勇总是在猜测旁人看他的目光:怜悯?否定?质疑?其他的目光还好,他最受不了人家质疑他,“总有人觉得他什么都干不了,认为我成不了什么事。为了向别人证明他们错了,这么多的苦和痛就只有自己吞下。”如今杨勇习以为常,但习以为常不代表不会在意别人的眼光。
杨勇说:“现在的成功和朋友的帮助是分不开的。他们总是鼓励我,展现自己最阳光的一面,最理直气壮的一面。但我作为一个残疾人,总有一种挥之不去的自卑感觉,始终会特别在意别人的眼光。”就在采访的时候,咖啡店外人来人往,他总是忍不住去看别人投向他的目光。
身体残疾并不代表心灵的残缺,依靠自己的勤奋和努力,同样也能创造出一片属于自己的天空。杨勇说:“如果老天要让我经历残疾这样的磨难,那就让我用比正常人多十倍的努力,搭建起与正常人一样的高度。”如今的他,希望帮助更多的人,在好搭档精英俱乐部慈善晚宴上,与“好友营”西昌木里县结成帮扶对子;在化工学院为三百余名大学生做励志演讲,将自己的成长故事和成功经验毫无保留的与同学们分享,赢得了阵阵掌声。很多同学都流下了感动的眼泪,演讲完后,学员们久久不愿离去。
现在的他,有一对健康的儿女,有一个幸福的家庭,有一份成功的事业,这足足可以超越很多正常的普通人。但杨勇认为这还不够,他打算未来三年内,建个公益性质的残疾人养老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