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纳税筹划理论源自西方,早在19世纪中叶,纳税筹划的雏形就在意大利悄然兴起。纳税筹划是指纳税人利用一定的手段对涉税财务活动进行科学的筹划和安排,将各种不同财务方案中未来的收益与税金支出进行数量上的对比和评价,目的是为了获得税收利益,达到纳税最优化,实现税后收益最大化,从而实现纳税人价值最大化或股东权益最大化的总体财务目标。
一、纳税筹划的原则
纳税筹划是否合理直接影响到纳税筹划工作的最终效果,企业制定纳税筹划方案时必然要遵循一定的原则,主要有以下几方面:
(一)守法原则。纳税筹划是在遵守法律的前提下进行的,筹划行为所采用的会计方法、所取得会计凭证都要以法律条文为依据。企业要在熟知税法规定的前提下,利用税制构成要素中的税负弹性进行纳税筹划,选择最优的纳税方案。
(二)事前原则。纳税筹划制订是事前进行的规划、设计和安排。纳税义务的产生是以经济事项的存在、发生为前提,一旦经营活动实际发生,应纳税款就已确定,再来筹划便失去现实意义。
(三)时效原则。时效性原则体现在充分利用资金的时间价值上,如进项税额的确认与抵扣时间,销售与销项税额的确认时间,出口与出口退税时间等;另外,程序性税法与实体性税法税法如有变动,遵循“程序从新、实体从旧”原则也是时效性问题。
(四)交流原则。企业进行纳税筹划要和税收征管部门打交道,在实践过程中很多纳税筹划行为演变为偷税、漏税的行为,很重要的一个原因就是企业和税收部门由于所处的角度不同,对纳税筹划的方式、对法律法规的理解存在差异。通过与税收征管部门之间的联系和沟通,在某些模糊和新生事物的处理上得到其认可,这样在纳税筹划时可以避免不必要的分歧。
(五)系统原则。在纳税筹划时,要站在全局的角度,着眼于企业整体税负的下降,而非仅仅减少某一环节的、某一税种的税负;纳税筹划时要考虑其对其他财务活动的影响,避免与其他财务活动的目标出现冲突,着眼于实现企业财务管理的总目标,使企业整体利益最大化。
(六)经济原则。纳税筹划的目的是为了获得整体经济效益,而不是某一环节税收利益。因此,企业在纳税筹划时应该进行成本收益的分析,以判断筹划的方案是否可行和可靠。只有收益大于成本时,其经济上才是可行的。所考虑的成本不仅要包括进行纳税筹划所花费的人、财、物等显性成本,还要包含由于进行纳税筹划而损失的机会成本。
(七)均衡原则。这里的均衡主要指风险和收益均衡,即企业纳税筹划时还必须考虑其风险性。企业在考虑收益的同时也要将风险因素考虑进去,采取适当的措施,趋利避害,争取最大的收益。存在风险时,高收益常伴随着高风险,不能简单比较收益的大小,应考虑风险因素且经过调整后的收益大小。因为财务环境中存在着许多不确定因素,而且纳税筹划又有超前性,不能保证纳税筹划具有百分之百的把握;同时由于纳税筹划对纳税行为主体有较高的业务能力要求,纳税人必须了解税法,熟悉税法,能运用税法进行纳税方案的选择,如果行为主体未能明显地把纳税筹划与偷、漏税区分开来,将会给企业带来严重后果。
(八)发展原则。企业在纳税筹划时,要考虑这种行为的实施对企业当前及未来的发展是否会产生现实的或潜在的机会损失。如果会产生,则要考虑取得的减税效应于形成的机会成本配比的结果,是否有利于企业内部经营机制的优化。只有立足于长期的利益目标,合理规划筹资、投资活动,企业才能获得最理想的节税效果。否则,即使筹划取得了暂时的效益,但如果因此扰乱了企业内的经营秩序,势必给未来经济效益的增长造成巨大的潜在损失。
二、纳税筹划的依据
(一)法律依据。与纳税人有关的权利与义务是辨证统一的,纳税筹划是纳税人应该享有的权利,企业有权力在遵守国家法律的前提下对企业的税务事宜进行有效的安排。在我国颁布实施的许多法律、法规中都明确规定了我国纳税人应该享有一系列权利,比如《税收征管法》、《经济处罚法》、《行政复议法》等法律,都详细指出了纳税人应该享有哪些基本权利,并告知纳税人如何使用这些权利。
(二)会计制度依据。会计制度是企业开展会计工作所应遵循的原则、方法和程序等的总称。企业以一般会计原则、会计假设作为指导思想,以具体会计准则为依据,对发生的所有经济业务,借助会计凭证及账簿进行归类、确认与计量,并于其期末编制反映企业当期总括信息的财务报表。严格遵循《会计法》、《企业会计准则》以及各种具体会计准则的规定,提供能够正确揭示经济活动的会计信息,是企业进行纳税筹划的一项基本要求。所以,会计制度是纳税筹划的重要依据。企业从发生一笔经济业务开始,到填制会计凭证、编制账簿、登记会计账簿、出具会计报表,无论哪一环节的账务处理都涉及税收。企业的投资、筹资、股利分配活动,企业的供应、生产、销售过程,都会发生纳税义务,从而要确认税款、计算税款、缴纳税款。可以说企业的任何一项具体业务、任何一种决策活动无不涉及到会计处理,即税收的会计处理贯穿于企业经济活动的方方面面。
纳税筹划者不仅要熟悉本国会计制度,而且要了解其他国家的会计制度。会计制度是企业纳税的主要依据之一,但是各国由于政治、经济、历史、文化等的差异,会计制度也存在一定差异。当今世界各国的经济交往越来越密切,跨国投融资越来越普遍,纳税人在从事跨国经济活动时还必须了解其他国家的会计制度。
(三)税收制度依据。税收制度是企业履行其纳税义务的直接依据。企业履行纳税义务应该熟悉的税收制度具体规定有:
应纳税种种类。应该缴纳哪些税是企业首先要了解的内容。由于企业的业务范围、业务性质千差万别,企业应该缴纳的税种也会不同。主体税种是企业应该重点筹划的对象。
税制要素。税制要素是税收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具体包括纳税人、征税对象、计税依据、税率和其他要素。
(四)财务理论依据。财务管理是对企业资金运行所实施的管理。在财务管理中,无论筹资、投资还是股利分配,无不涉及税收,即企业的任何一项财务决策,税收都是我們必须考虑的重要因素。税收有可能构成企业成本、费用或营业外支出。不管哪一种表现形式,税款支出都是企业现金流出的构成部分。所以,税收是企业进行财务决策必须考虑的因素之一。通过具体的筹资与投资决策规划或经营活动的适当的安排,企业可以控制收入的实现时间和费用的支出时间。尽管税收总支出保持不变,但考虑时间价值后,实际税款支出会降低。另一方面,纳税筹划活动不可避免地面临各种各样的风险。如国家税率调整等税制要素变化、国家宏观经济政策调整、国家法律调整、商品市场环境变化、金融市场环境变化、企业内部经营条件变化等,都可能使纳税筹划不能达到预期效果。现代财务管理的具体理论为企业进行纳税筹划提供了可靠的理论支持。企业在进行筹资决策时,必须计算资金成本,而企业资金成本是指税后的资金成本。企业在进行投资决策时,必须考虑各税种的影响,尤其要分析所得税对现金流量的影响。在企业日常生产经营决策中,经常要用本量利分析法,比如预测收入、成本和利润等指标时必须考虑流转税、所得税对决策的影响。实际上,企业所有的财务决策都需要考虑税收的影响。
参考文献
[1]蔡昌.揭秘税收筹划[M].清华大学出版社,2011.
[2]熊鹭.金融业“营改增”:国际视野与中国探索[M].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14.
[3]刘红政,张晋.“营改增”试点企业的税收筹划[J].注册税务师,2012,(10):36-37.
[4]彭新媛.“营改增”试点企业的纳税筹划途径[J].财会月刊,2013,(4):54-56.
(作者单位:淄博职业学院会计学院)
一、纳税筹划的原则
纳税筹划是否合理直接影响到纳税筹划工作的最终效果,企业制定纳税筹划方案时必然要遵循一定的原则,主要有以下几方面:
(一)守法原则。纳税筹划是在遵守法律的前提下进行的,筹划行为所采用的会计方法、所取得会计凭证都要以法律条文为依据。企业要在熟知税法规定的前提下,利用税制构成要素中的税负弹性进行纳税筹划,选择最优的纳税方案。
(二)事前原则。纳税筹划制订是事前进行的规划、设计和安排。纳税义务的产生是以经济事项的存在、发生为前提,一旦经营活动实际发生,应纳税款就已确定,再来筹划便失去现实意义。
(三)时效原则。时效性原则体现在充分利用资金的时间价值上,如进项税额的确认与抵扣时间,销售与销项税额的确认时间,出口与出口退税时间等;另外,程序性税法与实体性税法税法如有变动,遵循“程序从新、实体从旧”原则也是时效性问题。
(四)交流原则。企业进行纳税筹划要和税收征管部门打交道,在实践过程中很多纳税筹划行为演变为偷税、漏税的行为,很重要的一个原因就是企业和税收部门由于所处的角度不同,对纳税筹划的方式、对法律法规的理解存在差异。通过与税收征管部门之间的联系和沟通,在某些模糊和新生事物的处理上得到其认可,这样在纳税筹划时可以避免不必要的分歧。
(五)系统原则。在纳税筹划时,要站在全局的角度,着眼于企业整体税负的下降,而非仅仅减少某一环节的、某一税种的税负;纳税筹划时要考虑其对其他财务活动的影响,避免与其他财务活动的目标出现冲突,着眼于实现企业财务管理的总目标,使企业整体利益最大化。
(六)经济原则。纳税筹划的目的是为了获得整体经济效益,而不是某一环节税收利益。因此,企业在纳税筹划时应该进行成本收益的分析,以判断筹划的方案是否可行和可靠。只有收益大于成本时,其经济上才是可行的。所考虑的成本不仅要包括进行纳税筹划所花费的人、财、物等显性成本,还要包含由于进行纳税筹划而损失的机会成本。
(七)均衡原则。这里的均衡主要指风险和收益均衡,即企业纳税筹划时还必须考虑其风险性。企业在考虑收益的同时也要将风险因素考虑进去,采取适当的措施,趋利避害,争取最大的收益。存在风险时,高收益常伴随着高风险,不能简单比较收益的大小,应考虑风险因素且经过调整后的收益大小。因为财务环境中存在着许多不确定因素,而且纳税筹划又有超前性,不能保证纳税筹划具有百分之百的把握;同时由于纳税筹划对纳税行为主体有较高的业务能力要求,纳税人必须了解税法,熟悉税法,能运用税法进行纳税方案的选择,如果行为主体未能明显地把纳税筹划与偷、漏税区分开来,将会给企业带来严重后果。
(八)发展原则。企业在纳税筹划时,要考虑这种行为的实施对企业当前及未来的发展是否会产生现实的或潜在的机会损失。如果会产生,则要考虑取得的减税效应于形成的机会成本配比的结果,是否有利于企业内部经营机制的优化。只有立足于长期的利益目标,合理规划筹资、投资活动,企业才能获得最理想的节税效果。否则,即使筹划取得了暂时的效益,但如果因此扰乱了企业内的经营秩序,势必给未来经济效益的增长造成巨大的潜在损失。
二、纳税筹划的依据
(一)法律依据。与纳税人有关的权利与义务是辨证统一的,纳税筹划是纳税人应该享有的权利,企业有权力在遵守国家法律的前提下对企业的税务事宜进行有效的安排。在我国颁布实施的许多法律、法规中都明确规定了我国纳税人应该享有一系列权利,比如《税收征管法》、《经济处罚法》、《行政复议法》等法律,都详细指出了纳税人应该享有哪些基本权利,并告知纳税人如何使用这些权利。
(二)会计制度依据。会计制度是企业开展会计工作所应遵循的原则、方法和程序等的总称。企业以一般会计原则、会计假设作为指导思想,以具体会计准则为依据,对发生的所有经济业务,借助会计凭证及账簿进行归类、确认与计量,并于其期末编制反映企业当期总括信息的财务报表。严格遵循《会计法》、《企业会计准则》以及各种具体会计准则的规定,提供能够正确揭示经济活动的会计信息,是企业进行纳税筹划的一项基本要求。所以,会计制度是纳税筹划的重要依据。企业从发生一笔经济业务开始,到填制会计凭证、编制账簿、登记会计账簿、出具会计报表,无论哪一环节的账务处理都涉及税收。企业的投资、筹资、股利分配活动,企业的供应、生产、销售过程,都会发生纳税义务,从而要确认税款、计算税款、缴纳税款。可以说企业的任何一项具体业务、任何一种决策活动无不涉及到会计处理,即税收的会计处理贯穿于企业经济活动的方方面面。
纳税筹划者不仅要熟悉本国会计制度,而且要了解其他国家的会计制度。会计制度是企业纳税的主要依据之一,但是各国由于政治、经济、历史、文化等的差异,会计制度也存在一定差异。当今世界各国的经济交往越来越密切,跨国投融资越来越普遍,纳税人在从事跨国经济活动时还必须了解其他国家的会计制度。
(三)税收制度依据。税收制度是企业履行其纳税义务的直接依据。企业履行纳税义务应该熟悉的税收制度具体规定有:
应纳税种种类。应该缴纳哪些税是企业首先要了解的内容。由于企业的业务范围、业务性质千差万别,企业应该缴纳的税种也会不同。主体税种是企业应该重点筹划的对象。
税制要素。税制要素是税收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具体包括纳税人、征税对象、计税依据、税率和其他要素。
(四)财务理论依据。财务管理是对企业资金运行所实施的管理。在财务管理中,无论筹资、投资还是股利分配,无不涉及税收,即企业的任何一项财务决策,税收都是我們必须考虑的重要因素。税收有可能构成企业成本、费用或营业外支出。不管哪一种表现形式,税款支出都是企业现金流出的构成部分。所以,税收是企业进行财务决策必须考虑的因素之一。通过具体的筹资与投资决策规划或经营活动的适当的安排,企业可以控制收入的实现时间和费用的支出时间。尽管税收总支出保持不变,但考虑时间价值后,实际税款支出会降低。另一方面,纳税筹划活动不可避免地面临各种各样的风险。如国家税率调整等税制要素变化、国家宏观经济政策调整、国家法律调整、商品市场环境变化、金融市场环境变化、企业内部经营条件变化等,都可能使纳税筹划不能达到预期效果。现代财务管理的具体理论为企业进行纳税筹划提供了可靠的理论支持。企业在进行筹资决策时,必须计算资金成本,而企业资金成本是指税后的资金成本。企业在进行投资决策时,必须考虑各税种的影响,尤其要分析所得税对现金流量的影响。在企业日常生产经营决策中,经常要用本量利分析法,比如预测收入、成本和利润等指标时必须考虑流转税、所得税对决策的影响。实际上,企业所有的财务决策都需要考虑税收的影响。
参考文献
[1]蔡昌.揭秘税收筹划[M].清华大学出版社,2011.
[2]熊鹭.金融业“营改增”:国际视野与中国探索[M].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14.
[3]刘红政,张晋.“营改增”试点企业的税收筹划[J].注册税务师,2012,(10):36-37.
[4]彭新媛.“营改增”试点企业的纳税筹划途径[J].财会月刊,2013,(4):54-56.
(作者单位:淄博职业学院会计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