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造阳光校园,培养阳光少年

来源 :江苏教育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haroltte8816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关键词】人际关系;心理阳光;心理悦纳
  【中图分类号】G463
其他文献
在学生的认知过程中设置“障碍”或“不协调”,令学生产生“愤悱”之情,可引起学生产生解决问题的动机,促使学生去寻找协调的途径。  一、留悬念:点燃智慧之火  悬念,往往会给学生带来一种急于求知问究的心理冲动。在课堂教学中可围绕教学目标,拟出思考性的问题来制造悬念,引发学生追根溯源的心理。  1.留在拨云见日前。  【案例一】绘本阅读课The Very Hungry Caterpillar(全国教学观
在我们眼里,李吉林老师是个英雄。伏契克对英雄有个定义:“英雄——就是这样一个人,他在决定性关头做了为人类社会的利益所需要的事。”李吉林正是这样的人。无论是最初报考师范学校时的坚决,还是后来面对去省队当排球和跳伞运动员机会时婉言谢绝;无论是“文革”中让她下放农村,做乡村教师,还是拨乱反正后在省教材组编教材;也无论是后来成了著名特级教师,还是成了情境教育学派的创始人,她始终做着一件事:在课堂,在校园,
教育的终极目标是促进每个生命个体全面、健康、和谐、高品质地发展。教育是生命的教育,学校是生命的学校。为此,我们江苏省南通市通州区实验小学全力构建生命化校园:让校园成为充盈温馨关怀的家园、弥漫文化芳香的乐园、流淌自然灵性的生态园:让校园成为学生转变学习方式的体育场、提升生命品质的发射场、增添生命能量的加油站:让校园成为教师闪烁生命光环的天空、追寻专业成熟的领空、驾驶创造飞船的星空。  生命化校园的建
很有幸参加了“国培计划(2010)——中小学骨干教师培训”小学语文班的学习,来自江苏、安徽共48名学员齐聚在上海师范大学,开始了一段难忘的为期15天的培训学习之旅。其中,专题行动研究是国培班的一个鲜明特色,集体备课进行三次,一是基于个人经验的教学设计。二是基于专家指导的团队教学设计,三是基于课堂实践研究的教学设计。我们行动小组共有7人,选用的课题是苏教版第十册《爱如茉莉》。担任我们研究小组的指导专
主持人语  本期的话题是“学校管理的理想与工艺”。没有理想的管理工艺往往是经验型、零碎的和低品位的;而没有工艺支撑的管理理想又常常是空洞的、不现实的和无效的。两者必须高度融合,浑然一体。  这个话题可以让我们想到很多:“仰望星空,脚踏大地”“志远行近”“天下大事必作于细”……是的,学校管理也是要讲究辩证法、体现辩证精神的。以科学的辩证精神烛照学校管理,将使我们感受到管理视界的敞亮,管理行为的稳健。
【主持人语】  对于特级教师的内涵、特征、意义价值等等进行反思的文章不胜枚举,本期教育研究栏目试图换一个视角,以苏中地区的扬州为例,请不同身份角色的教育工作者——行政干部、科研人员、校长、一线老师,以本地区为言说背景,结合每个人的工作特点和经历,谈谈他们对特级教师之“特”的理解与认识。正是因为处于相同的背景,他们之间的表达才能给人比较完整的把握,而不是“你说你的、我谈我的”各自独白,从而呈现出一个
主持人语  教育是什么,教育的终极目的为了什么?对于这一问题的回答可以说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康德说,教育是为了“使人成为人”;马斯洛说,“教育使自己越来越成为自己所期望的人物”;托马斯说,是“教育为一个尚未出现的世界培养人才”……应该说,教育史上关于教育定义和目的的表述很多。教育属于“人学”范畴,教育的价值、使命,决定了教育是人的教育,服务于人的成长需求应是教育的本质属性。“成全”,应是教育
【关键词】横向数学化;教学思辨;效度重构;教学启示;简单的周期  【中图分类号】G623.5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5-6009(2016)44-0063-02  【作者简介】1.臧亚丽,江苏省常州市新北区新华实验小学(江苏常州,213127),一级教师;2.姚建法,江苏省常州市新北区新华实验小学(江苏常州,213127)副校长,高级教师,常州市数学学科带头人,常州市数学教师基本功竞
【设计理念】  《爱因斯坦和小女孩》是苏教版《语文》四下的一篇记叙文,按照时间顺序记叙了爱因斯坦与一个小女孩偶然相撞、相遇,到成为好朋友的事。本课教学中,教师应着重引导学生理解人物的语言、动作、神态和外貌描写的作用,以读促讲,以读促悟。交流时“悟”,悉心思考时“悟”,既引导学生感悟文本内在情感,又引领学生感悟文本的价值追求。立足童心,从孩子的视角出发,走近一份平凡,体验一段生活,感悟一颗童心,理解
数学是多彩的。“数学味”的内涵也是丰富的  施银燕(北京第二实验小学教师,首都师范大学数学系博士生。以下简称“施”):王教授,您好!新课程改革之初,一些热闹而又走样的数学课引起了老师们的反思,张奠宙教授曾告诫“当心‘去数学化”’,这一观点得到了广大教师的支持和赞同。“数学课要有数学味”成了老师们的共识。随着实践和思考的深入,大家对“数学味”的认识也发生了根本的变化:从起初关注教学内容是数学的还是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