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沟通知识联系,培养思维的深刻性
思维的深刻性是指思维活动的抽象程度和逻辑水平,它集中表现在善于深入地思考问题,从复杂的表面现象中发现和抓住事物的规律和本质,沟通知识间的内在联系,培养思维的深刻性。
例如,学生学过分数的约分、通分后,思维往往停留在“基本法则”的浅层认识上,如果能适时揭示它们之间的本质联系,让学生悟出两者都是分数基本性质的应用,只不过所取的角度不同,前者取“同时缩小相同的倍数”,后者取“同时扩大相同的倍数”,就能把学生的认识引向概括、引向深层。再把这分数的基本性质与除法的基本性质、比的基本性质相结合起来,从而揭示知识的内在联系,使学生对这些知识做到一脉相承、触类旁通。
二、开拓解题思路,培养思维的灵活性
思维的灵活性指的是善于从不同角度和不同方面进行分析思考,灵活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学生解题思路广、方法多、解法好就是思维灵活的表现。在数学教学中,教师注重启发学生多角度地思考问题,鼓励联想和提倡一题多解,有助于学生思维灵活性的培养。
例如,“甲数是8,乙数是5,甲数比乙数多几?”甲数比乙数多3,也是乙数比甲数少3。
但如果问题是“甲数比乙数多几(百)分之几”时,答案则是(8-5)÷5= (60%),即甲数比乙数多五分之三(百分之六十),这就与前者不同,不能错误地说:乙数比甲数少 (百分之六十),而应是(8-5)÷8= (37.5%),即乙数比甲数少 (百分之三十七点五)。凡前者甲数比乙数多几(常数)时,都是反过来乙数比甲数少几(不变),但后者就不用了,因为后者的标准量不同。甲比乙多几(百)分之几,乙是标准量;乙比甲少几(百)分之几,甲是标准量,故答案是不同的。解这两种题时,要分别开来,灵活处理。学生思考问题往往是单一的,在关键时刻,教师要把学生的思维引向高层,把学生的思维引向多向,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三、强化技能训练,培养思维的敏捷性
思维的敏捷性是指思维活动的速度,思考问题的严密、敏捷、反应速度,表现在数学学习中善于抓住问题的本质,正确、合理、巧妙地运用概念、法则、性质、公式等基本知识,简缩运算环节和推理过程,敏捷地解答实际问题,使运算既准确又快捷,解答应用题时既合理又准确。因此,强化技能训练是培养思维敏捷性的主要手段。
例如,一项工程,200人做20天完成,如果200人做5天后,增加100人,做这项工程需要多少天?
按工程问题解答:
200人每天完成工程的 ;
200人5天完成工程的 ×5= = ;
200人做5天后剩1- = ;
100人每天完成工程的 ;
5天后完成全工程需 ÷( + )=10(天);
完成工程共需5+10=15(天)。
按归一问题解答:
200人做了5天,还得做20-5=15(天);
若1人做,则需15×200=3000(天);
增加100人,共有300人,还需3000÷300=10(天);
共需天数5+10=15(天)。
这种思维能力的训练,能使学生形成运算技能,培养学生详细的思维,逐步过渡到压缩省略的思维,训练培养学生随机应变的能力,使学生思维多向、流畅、变通、敏捷地解决实际问题,从而培养思维的敏捷性。
四、倡导主导创新,培养思维的独创性
思维的独创性是智力活动的独立创造水平,是一种创造性思维活动。鼓励学生勤于思考、探究求新,激发学生超越常规,创造性地寻找独特、简捷的解题方法,能促进学生思维独创性的形成。
例如,一个畜牧场养有1400头牛羊,牛羊的比是4∶3,牛羊各有多少头?
有的学生用倍比方法解:
牛:1400÷(3+4)×4=800(头);
羊:1400÷(3+4)×3=600(头)。
有的学生用按比例分配方法解:
牛:1400× =800(头);
羊:1400× =600(头)。
有的学生用分数应用题思路解:
(1)把牛看作单位“1”,则羊占“ ”;
牛:1400÷(1+ )=800(头);
羊:800× =600(头)。
(2)把羊看作单位“1”,则牛占“ ”;
羊:1400÷(1+ )=600(头);
牛:600× =800(头)。
这样就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使得学生的思维更加活跃,发挥了学生的创造性。
总之,数学是一门培养学生思维能力的基础课。依靠启发、引导、点拨培养学生思维的独创性是我们探索有效数学教学、培养学生思维能力的正确途径。
思维的深刻性是指思维活动的抽象程度和逻辑水平,它集中表现在善于深入地思考问题,从复杂的表面现象中发现和抓住事物的规律和本质,沟通知识间的内在联系,培养思维的深刻性。
例如,学生学过分数的约分、通分后,思维往往停留在“基本法则”的浅层认识上,如果能适时揭示它们之间的本质联系,让学生悟出两者都是分数基本性质的应用,只不过所取的角度不同,前者取“同时缩小相同的倍数”,后者取“同时扩大相同的倍数”,就能把学生的认识引向概括、引向深层。再把这分数的基本性质与除法的基本性质、比的基本性质相结合起来,从而揭示知识的内在联系,使学生对这些知识做到一脉相承、触类旁通。
二、开拓解题思路,培养思维的灵活性
思维的灵活性指的是善于从不同角度和不同方面进行分析思考,灵活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学生解题思路广、方法多、解法好就是思维灵活的表现。在数学教学中,教师注重启发学生多角度地思考问题,鼓励联想和提倡一题多解,有助于学生思维灵活性的培养。
例如,“甲数是8,乙数是5,甲数比乙数多几?”甲数比乙数多3,也是乙数比甲数少3。
但如果问题是“甲数比乙数多几(百)分之几”时,答案则是(8-5)÷5= (60%),即甲数比乙数多五分之三(百分之六十),这就与前者不同,不能错误地说:乙数比甲数少 (百分之六十),而应是(8-5)÷8= (37.5%),即乙数比甲数少 (百分之三十七点五)。凡前者甲数比乙数多几(常数)时,都是反过来乙数比甲数少几(不变),但后者就不用了,因为后者的标准量不同。甲比乙多几(百)分之几,乙是标准量;乙比甲少几(百)分之几,甲是标准量,故答案是不同的。解这两种题时,要分别开来,灵活处理。学生思考问题往往是单一的,在关键时刻,教师要把学生的思维引向高层,把学生的思维引向多向,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三、强化技能训练,培养思维的敏捷性
思维的敏捷性是指思维活动的速度,思考问题的严密、敏捷、反应速度,表现在数学学习中善于抓住问题的本质,正确、合理、巧妙地运用概念、法则、性质、公式等基本知识,简缩运算环节和推理过程,敏捷地解答实际问题,使运算既准确又快捷,解答应用题时既合理又准确。因此,强化技能训练是培养思维敏捷性的主要手段。
例如,一项工程,200人做20天完成,如果200人做5天后,增加100人,做这项工程需要多少天?
按工程问题解答:
200人每天完成工程的 ;
200人5天完成工程的 ×5= = ;
200人做5天后剩1- = ;
100人每天完成工程的 ;
5天后完成全工程需 ÷( + )=10(天);
完成工程共需5+10=15(天)。
按归一问题解答:
200人做了5天,还得做20-5=15(天);
若1人做,则需15×200=3000(天);
增加100人,共有300人,还需3000÷300=10(天);
共需天数5+10=15(天)。
这种思维能力的训练,能使学生形成运算技能,培养学生详细的思维,逐步过渡到压缩省略的思维,训练培养学生随机应变的能力,使学生思维多向、流畅、变通、敏捷地解决实际问题,从而培养思维的敏捷性。
四、倡导主导创新,培养思维的独创性
思维的独创性是智力活动的独立创造水平,是一种创造性思维活动。鼓励学生勤于思考、探究求新,激发学生超越常规,创造性地寻找独特、简捷的解题方法,能促进学生思维独创性的形成。
例如,一个畜牧场养有1400头牛羊,牛羊的比是4∶3,牛羊各有多少头?
有的学生用倍比方法解:
牛:1400÷(3+4)×4=800(头);
羊:1400÷(3+4)×3=600(头)。
有的学生用按比例分配方法解:
牛:1400× =800(头);
羊:1400× =600(头)。
有的学生用分数应用题思路解:
(1)把牛看作单位“1”,则羊占“ ”;
牛:1400÷(1+ )=800(头);
羊:800× =600(头)。
(2)把羊看作单位“1”,则牛占“ ”;
羊:1400÷(1+ )=600(头);
牛:600× =800(头)。
这样就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使得学生的思维更加活跃,发挥了学生的创造性。
总之,数学是一门培养学生思维能力的基础课。依靠启发、引导、点拨培养学生思维的独创性是我们探索有效数学教学、培养学生思维能力的正确途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