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实际上渔业在英国经济中份量很小,却是脱欧协议中唯一获得单独条款的产业。对英政府来说,渔业在政治上的象征意义更为突出。
天还没亮,35艘法国小渔船进入离本国西北部海岸12海里的海域,与5艘体型更大的英国渔船在公海边缘对峙,试图阻止英国渔船的捕捞活动。烟雾弹和叫骂声,充斥着英吉利海峡的夜空。
事件发生在2018年8月英国筹备脱欧期间,两个隔海相望的国家争夺的是一种在欧洲很受欢迎的美食——扇貝。
冲突源于两国对休渔期的不同规定,当地媒体称之为英法“扇贝战争”。最终英国渔船撤退,次月两国发布联合声明称,就扇贝捕捞的的原则性问题达成一致,英吉利海峡恢复平静。
当时已经完成脱欧公投的英国还未与欧盟达成协议,“扇贝战争”只是双方争夺捕鱼权的前奏。
2020年6月伊始,被新冠肺炎疫情拖累的欧洲各国小心翼翼地按下经济重启键,另一场耗时费力的拉锯也同步打响。英国和欧盟就未来关系的最后一轮谈判于6月2日至5日举行,最艰难的部分就是捕鱼权问题。
保障英国对渔业资源的控制权,是2016年公投前英国脱欧派向国内做出的承诺,首相约翰逊在2019年大选前也再次强调了这一立场。
英国政府认为,欧盟的捕鱼“配额制”并不公平。根据欧盟2018年发布的报告,2011年至2015年,欧盟各国平均每年在英国海域的捕捞量是76万吨,而英国在欧盟其他国家海域的年均捕捞量只有9万吨。
由于英吉利海峡地处冷暖水流交汇地带,海底淤泥上泛,浮游生物丰富,利于鱼类生长。英国和欧盟的共同海域里有超过100种鱼,这也成为英国与欧盟谈判的重要筹码。约翰逊的前任特蕾莎·梅在位时,就提出要恢复英国“海洋强国”的地位,不再与欧盟共享捕鱼权。
从开放到限制
清晨,丹麦拖网渔船停靠在德国吕根岛,船上千余吨泛着蓝银色光的北海鲱鱼沿着地下管道进入岛上工厂的生产线,被吹干、称重、去除内脏,然后切成薄片或者适口的小块,用盐水腌制。腌制完成的鱼片卷上酸黄瓜,就是德国最受欢迎的醒酒美食RoUmops。
而40个小时前,这些肥美的鱼还在英国设得兰群岛的海边畅游。在欧盟共同渔业政策的推动下,欧洲形成了一条优势互补的跨国渔业产业链。而今,英国想要收回的正是这个链条中最核心的一环——跨海域捕鱼权。
英国与其他欧洲国家“抢鱼”的历史可以追溯到19世纪后期。第一次工业革命后,高效的蒸汽拖网渔船投入使用,英国渔民进入冰岛海域大量捕捞鳕鱼,引起对方不满。20世纪中期开始,冰岛三次试图划定禁渔界限,并因此与英国爆发武力冲突,也就是三次“鳕鱼战争”。直到当时的欧共体介入,规定200海里专属经济区,这一场争端才宣告结束。
而比利时、丹麦、德国和法国等国的渔民也从数百年前就有在英国海域内捕鱼的传统。上世纪60年代,法国、比利时、荷兰、德国等欧洲国家与英国签订了《伦敦渔业公约》。根据公约,上述国家渔船可以到英国海域捕鱼。到了上世纪80年代,欧同体开始实施共同的渔业政策,后来演变成欧盟共同渔业政策。
根据这些政策,欧盟国家对彼此开放本国的海上专属经济区,欧盟给各成员国分配各品种的可捕捞配额。但长期以来,大部分英国海域的捕捞配额都分配给了欧盟国家,引起本国渔民的不满。
2017年7月,英国宣布退出《伦敦渔业公约》,走出重夺渔业的控制权的第一步。
虽然英国在捕鱼权问题上表现强硬,但实际上渔业在英国经济中份量很小,只占经济总产值的0.12%,却是脱欧协议中唯一获得单独条款的产业。对英政府来说,渔业在政治上的象征意义更为突出。因为欧盟对英国海域的依存度更高,这也成为英国在谈判中最具话语权的领域之一。
掌控渔业控制权同时象征着英国摆脱欧盟法规限制,重塑独立国家形象,划清“利益范围”。根据国际法,英国在脱欧后即成为一个独立的沿海国家,对其200海里的专属经济区具有控制权。另外根据《联合国海洋法公约》,英国有义务管理与挪威及欧盟共享的北海和大西洋部分海域。
一些英国渔民认为,英国通过牺牲本国渔业换来了在欧盟的一席之地,而脱欧后这种“牺牲”就失去了存在的意义。但英国与欧盟过去几十年剪不断理还乱的关系,并不是简单的资源置换。在捕鱼权问题上,英国也并非占绝对上风。
脱欧未完待续
英国虽然退出了欧盟单一市场,但仍是欧洲国家,这是无法改变的事实。恢复独立沿海国家的身份,也不代表闭关锁国,而是要成为规则的制定者。
英国提出,要在“区域附属”的原则上与欧盟重新分配捕鱼份额,也就是说要根据各方专属经济区内鱼数量比例分配额度。约翰逊称,英国要像未加入欧盟的挪威一样,每年与欧盟进行捕捞配额谈判。挪威是世界四大渔场之一北海的主要捕捞国家之一,但挪威每年对6个主要鱼品种的捕捞配额需要得到欧盟各国渔业部长的一致同意。而北海渔场就在英国海域内。
英政府在今年1月提交至议会审议的《渔业法案》中提出,所有外国渔船如果要进入英国海域捕鱼,必须与英国建立“经济联系”,例如超半数渔获要在英国港口卸载,或船上船员必须大部分是英国人。
毫无疑问,这种改变将使欧盟面临巨大的不确定性,因此欧盟则更倾向于维持成员国在英国渔场的准入现状。据英国海洋管理组织数据,目前其他欧盟国家捕鱼所得总和中有35%来自英国海域,同时在英国海域作业的渔船中一半以上都是非英国渔船。失去了英国海域准入权,欧盟沿海国家的渔业将面临巨大打击。
与此同时,英国和欧盟的海产贸易长期也受惠于欧盟单一市场体系。英国渔业年产量近四分之三都出口给了欧盟国家,还从欧盟进口大量海产。
脱欧过渡期间,为避免在英国北爱尔兰地区和欧盟成员国爱尔兰之间重新设置实体边境海关检查设施,即“硬边界”,双方将允许英国全境与欧盟维持名为“单一关税区”的临时性关税同盟,直至谈妥贸易安排。
一旦今年12月31日过渡期结束,如果没有达成协议,单一市场的优势不复存在。吕根岛的鲱鱼工厂负责人吕希特就说,鲱鱼的保质期并不长,如果未来在送进工厂前还要先处理完关税和文书工作,鱼早已发臭。
作为回应,欧盟打出了金融牌,提出把捕鱼权问题和伦敦金融城在欧盟市场准入问题联系起来。欧盟是英国最大的金融服务出口市场,年规模达260亿英镑。
欧盟还表示,除非就继续广泛准入英国海域达成协议,否则就不会有对英国有利的贸易协议,无论是在渔业还是其他领域。而且英欧协议必须建立在现有脱欧协议的基础上。
这个谈判的影响是巨大的,尤其是对法国人来说。在该国最大渔港滨海布洛涅的MargoN e家族,从18世纪起就在英吉利海峡捕鱼,如果进入英国海域捕鱼的权利受限,对他和3个儿子来说将是巨大的灾难。“我没有B计划。我能做什么呢?朝自己脑袋开一枪吗?”背负着一百万欧元债务的Bruno Mar-goU e说。
受疫情影响,留给英国和欧盟的时间不多了。但截然不同的立场让局势似乎走进了“死胡同”。至少从现在看来,没有一方展现出让步的意愿。
天还没亮,35艘法国小渔船进入离本国西北部海岸12海里的海域,与5艘体型更大的英国渔船在公海边缘对峙,试图阻止英国渔船的捕捞活动。烟雾弹和叫骂声,充斥着英吉利海峡的夜空。
事件发生在2018年8月英国筹备脱欧期间,两个隔海相望的国家争夺的是一种在欧洲很受欢迎的美食——扇貝。
冲突源于两国对休渔期的不同规定,当地媒体称之为英法“扇贝战争”。最终英国渔船撤退,次月两国发布联合声明称,就扇贝捕捞的的原则性问题达成一致,英吉利海峡恢复平静。
当时已经完成脱欧公投的英国还未与欧盟达成协议,“扇贝战争”只是双方争夺捕鱼权的前奏。
2020年6月伊始,被新冠肺炎疫情拖累的欧洲各国小心翼翼地按下经济重启键,另一场耗时费力的拉锯也同步打响。英国和欧盟就未来关系的最后一轮谈判于6月2日至5日举行,最艰难的部分就是捕鱼权问题。
保障英国对渔业资源的控制权,是2016年公投前英国脱欧派向国内做出的承诺,首相约翰逊在2019年大选前也再次强调了这一立场。
英国政府认为,欧盟的捕鱼“配额制”并不公平。根据欧盟2018年发布的报告,2011年至2015年,欧盟各国平均每年在英国海域的捕捞量是76万吨,而英国在欧盟其他国家海域的年均捕捞量只有9万吨。
由于英吉利海峡地处冷暖水流交汇地带,海底淤泥上泛,浮游生物丰富,利于鱼类生长。英国和欧盟的共同海域里有超过100种鱼,这也成为英国与欧盟谈判的重要筹码。约翰逊的前任特蕾莎·梅在位时,就提出要恢复英国“海洋强国”的地位,不再与欧盟共享捕鱼权。
从开放到限制
清晨,丹麦拖网渔船停靠在德国吕根岛,船上千余吨泛着蓝银色光的北海鲱鱼沿着地下管道进入岛上工厂的生产线,被吹干、称重、去除内脏,然后切成薄片或者适口的小块,用盐水腌制。腌制完成的鱼片卷上酸黄瓜,就是德国最受欢迎的醒酒美食RoUmops。
而40个小时前,这些肥美的鱼还在英国设得兰群岛的海边畅游。在欧盟共同渔业政策的推动下,欧洲形成了一条优势互补的跨国渔业产业链。而今,英国想要收回的正是这个链条中最核心的一环——跨海域捕鱼权。
英国与其他欧洲国家“抢鱼”的历史可以追溯到19世纪后期。第一次工业革命后,高效的蒸汽拖网渔船投入使用,英国渔民进入冰岛海域大量捕捞鳕鱼,引起对方不满。20世纪中期开始,冰岛三次试图划定禁渔界限,并因此与英国爆发武力冲突,也就是三次“鳕鱼战争”。直到当时的欧共体介入,规定200海里专属经济区,这一场争端才宣告结束。
而比利时、丹麦、德国和法国等国的渔民也从数百年前就有在英国海域内捕鱼的传统。上世纪60年代,法国、比利时、荷兰、德国等欧洲国家与英国签订了《伦敦渔业公约》。根据公约,上述国家渔船可以到英国海域捕鱼。到了上世纪80年代,欧同体开始实施共同的渔业政策,后来演变成欧盟共同渔业政策。
根据这些政策,欧盟国家对彼此开放本国的海上专属经济区,欧盟给各成员国分配各品种的可捕捞配额。但长期以来,大部分英国海域的捕捞配额都分配给了欧盟国家,引起本国渔民的不满。
2017年7月,英国宣布退出《伦敦渔业公约》,走出重夺渔业的控制权的第一步。
虽然英国在捕鱼权问题上表现强硬,但实际上渔业在英国经济中份量很小,只占经济总产值的0.12%,却是脱欧协议中唯一获得单独条款的产业。对英政府来说,渔业在政治上的象征意义更为突出。因为欧盟对英国海域的依存度更高,这也成为英国在谈判中最具话语权的领域之一。
掌控渔业控制权同时象征着英国摆脱欧盟法规限制,重塑独立国家形象,划清“利益范围”。根据国际法,英国在脱欧后即成为一个独立的沿海国家,对其200海里的专属经济区具有控制权。另外根据《联合国海洋法公约》,英国有义务管理与挪威及欧盟共享的北海和大西洋部分海域。
一些英国渔民认为,英国通过牺牲本国渔业换来了在欧盟的一席之地,而脱欧后这种“牺牲”就失去了存在的意义。但英国与欧盟过去几十年剪不断理还乱的关系,并不是简单的资源置换。在捕鱼权问题上,英国也并非占绝对上风。
脱欧未完待续
英国虽然退出了欧盟单一市场,但仍是欧洲国家,这是无法改变的事实。恢复独立沿海国家的身份,也不代表闭关锁国,而是要成为规则的制定者。
英国提出,要在“区域附属”的原则上与欧盟重新分配捕鱼份额,也就是说要根据各方专属经济区内鱼数量比例分配额度。约翰逊称,英国要像未加入欧盟的挪威一样,每年与欧盟进行捕捞配额谈判。挪威是世界四大渔场之一北海的主要捕捞国家之一,但挪威每年对6个主要鱼品种的捕捞配额需要得到欧盟各国渔业部长的一致同意。而北海渔场就在英国海域内。
英政府在今年1月提交至议会审议的《渔业法案》中提出,所有外国渔船如果要进入英国海域捕鱼,必须与英国建立“经济联系”,例如超半数渔获要在英国港口卸载,或船上船员必须大部分是英国人。
毫无疑问,这种改变将使欧盟面临巨大的不确定性,因此欧盟则更倾向于维持成员国在英国渔场的准入现状。据英国海洋管理组织数据,目前其他欧盟国家捕鱼所得总和中有35%来自英国海域,同时在英国海域作业的渔船中一半以上都是非英国渔船。失去了英国海域准入权,欧盟沿海国家的渔业将面临巨大打击。
与此同时,英国和欧盟的海产贸易长期也受惠于欧盟单一市场体系。英国渔业年产量近四分之三都出口给了欧盟国家,还从欧盟进口大量海产。
脱欧过渡期间,为避免在英国北爱尔兰地区和欧盟成员国爱尔兰之间重新设置实体边境海关检查设施,即“硬边界”,双方将允许英国全境与欧盟维持名为“单一关税区”的临时性关税同盟,直至谈妥贸易安排。
一旦今年12月31日过渡期结束,如果没有达成协议,单一市场的优势不复存在。吕根岛的鲱鱼工厂负责人吕希特就说,鲱鱼的保质期并不长,如果未来在送进工厂前还要先处理完关税和文书工作,鱼早已发臭。
作为回应,欧盟打出了金融牌,提出把捕鱼权问题和伦敦金融城在欧盟市场准入问题联系起来。欧盟是英国最大的金融服务出口市场,年规模达260亿英镑。
欧盟还表示,除非就继续广泛准入英国海域达成协议,否则就不会有对英国有利的贸易协议,无论是在渔业还是其他领域。而且英欧协议必须建立在现有脱欧协议的基础上。
这个谈判的影响是巨大的,尤其是对法国人来说。在该国最大渔港滨海布洛涅的MargoN e家族,从18世纪起就在英吉利海峡捕鱼,如果进入英国海域捕鱼的权利受限,对他和3个儿子来说将是巨大的灾难。“我没有B计划。我能做什么呢?朝自己脑袋开一枪吗?”背负着一百万欧元债务的Bruno Mar-goU e说。
受疫情影响,留给英国和欧盟的时间不多了。但截然不同的立场让局势似乎走进了“死胡同”。至少从现在看来,没有一方展现出让步的意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