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工科院校文科生就业现状堪忧,并进一步导致工科院校在校文科生学习上出现一系列问题,科院校文科在校生出现了对于专业课的学习失去信心,学生学习兴趣淡漠,学习参与度降低,课后作业不能主动完成等诸多的问题。从而导致许多学生学习成绩不佳,学习风气下降、逃课上网等情况时有发生。为此我们提出了一些建议,以期能够对其有所帮助。
关键词:工科院校 文科生 就业
中图分类号:G658.3
2013年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规模为699万人,比去年增加19万人,是新中国成立以来毕业生最多的一年,再创历史新高。2013年国内城镇需就业的劳动力已达2500万人,高校毕业生总量比2009年增加近100万人。而由于我国经济环境等一系列原因,文科专业的学生面临着比理工科专业就业更加艰难的局面。
工科院校文科专业在校生就业入职准备现状
我们对西南某校EM校区文科专业(以人文社科系2012-2011级思想政治教育专业为主)的问卷调查。通过问卷调查,我们分析出工科院校文科在校生对于就业入职的困惑主要集中在:
1.对职业方向和职业选择没有清晰定位,以至于对未来充满疑惑和迷茫。仅仅只有10%左右的同学了解自己的职业方向,完全不了解的占20%左右,更多的学生是只知道大概。可以说近90%的同学不了解自己的职业方向
2.对本校文科就业前景信心严重不足,认为在工科院校处于极端劣势,就业前景一片灰暗。认为文科专业天生就弱于理科专业,认为学习文科没有出路,后悔选择文科。
3. 对于自身专业不满意,对今后的就业问题没有主动的思考和了解,也没有做过自己的职业规划。
4. 文科生对于自己将来可以选择的工作知之甚少,大部分认为出路是考公务员、读研等,更有甚者,根本没有考虑过就业的问题,只为了拿到一个毕业证和学位证。
5、文科生对于自己将来可以选择的工作知之甚少,大部分認为出路是考公务员、读研等,更有甚者,根本没有考虑过就业的问题,只为了拿到一个毕业证和学位证。
二、工科院校文科生就业困惑对于自身的影响
工科院校文科生在就业上多半处于困惑的状态,在校期间也没有进行针对性的学习和职业规划培训,甚至对一些问题存在错误的认识。这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工科院校文科在校生出现了对于专业课的学习失去信心,学生学习兴趣淡漠,学习参与度降低,课后作业不能主动完成等诸多的问题。从而导致许多学生学习成绩不佳,学习风气下降、逃课上网等情况时有发生。这些现象在我们的问卷调查中也有涉及,从总结数据来看:
1.只有30%左右的同学对于专业是有兴趣的。
2.超过50%的同学曾因为认为专业课的毫无用处逃过课;
3.近50%的同学认为现在文科专业所学习的知识对于未来毫无用处;
三、 工科院校文科生出现就业困惑的原因
总体而言,在工科院校文科专业就业问题上,在校生来是存在许多困惑的。而且这些困惑和误解,甚至导致了一系列的不良后果,使学生在求职路上更加艰辛。对于这些困惑和误解产生的原因,我们分析有以下几点:
(一)工科院校文科专业毕业生就业现状不佳,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同学的学习热情和兴趣。
(1)由于我国高等教育实行扩招政策,毕业生人数激增,就业人数增多,就业市场供大于求。根据对西南交通大学峨眉校区的调查,西南某校EM校区就业率是比较不错的,但是近些年来的就业率较之以往,有明显的下滑。2010届文科就业率约为90.7%,低于理工科就业率91.3%,也低于西南某校EM校区平均就业率91.26%。其中,西南某校EM校区人文社科系的就业率仅为75.76%,远低于西南某校EM校区平均水平,文科生就业现状堪忧。
(2)文科专业毕业生就业方向选择更加狭窄,所获取的就业机会要远少于理科毕业生。在本就供过于求的就业市场上,为文科专业所提供的的就业岗位更是少之又少,并且方向单一。根据对西南某校EM校区人文社科系近几年的毕业生就业去向的调查,我们发现约50%的毕业生选择进入铁路局和工程局做文秘工作,约20%的毕业生选择考公务员或者选调生,其他部分毕业生或选择考研或选择自主创业。总之,文科专业毕业生就业渠道是非常狭窄的。
(二)、理工科院校中的文科专业普遍开设时间不长,学科建设、师资础等方面较为薄弱,文科类学生的培养质量在短期内难以获得市场的信任,也难以获得就读此专业的学生的信任。
在我们的调查中,文科专业的同学多半是由其他专业调剂过来,更有许多高中学习理科的同学由于各种原因被调剂到了文科专业。此外,理工科院校大都是依据当时社会热点设置文科专业,较少考虑专业之间的相关性,再加上文科毕业生数量较少,使得有文科类毕业生需求的用人单位基于招聘成本的考虑转向综合类院校。因此,就读于工科院校的文科生对于专业的学习更难以提起兴趣。
(三)理工科院校文科院系的弱势地位影响了文科生的自信
20 世纪末开始的高等教育大规模扩招,使众多理工科大学进入了“文科冒进”阶段。文科类专业因其投入少、周期短、短期内生源较好,从而更多地充当了理工科大学扩大规模的首选。理工科院校文科专业一般都是在原有的社会科科系基础上建立起来的,与本校实力雄厚的理工科专业相比,文科院系在师资力量、学科建设以及教学条件等方面都远远落后于理工科专业,再加上大多数理工科院校文科人才培养基本上还是沿袭原有的模式,因此培养的文科毕业生在就业市场上并无优势可言。
(四)、学生自身综合素质不够完备
由于多数理工科大学遵循由单科到多科的发展轨迹,设置文科类专业的时间并不长,在文科专业课程设置、学术氛围形成、师资配备、实验室和教学基地建设等方面还不是很健全,在校园文化建设、学生原有知识结构构建、教师的学科背景等方面都存在不同程度的单一倾向问题。学生自身对于文科专业学习和就业存在一些错误和偏见认识,对于学校提供的一些可以解决自身求职困惑的方式如:职业规划课、就业知识讲座等等,并没有进行主动了解的习惯,也没有进行主动的思考。
(五)、高校就业指导缺乏针对性
很多理工科大学虽然也自主开办或者联合举办各种校内招聘会、人才洽谈会,但单位招聘主要以理工科应用型人才为主,真正能提供给文科类专业毕业生的就业岗位很有限。其次,就业指导中心指导的老师来源复杂,兼职或半道出家、理工科背景及行政兼职者居多,他们不了解文科类学生就业的特点,少有社会需求方面的调查研究,致使就业指导工作的效果大打折扣。
四、 关于工科院校文科在校生做好就业准备的方法及途径
(一) 文科专业学生要增强自身主动性,不断提高自身综合素质,适应当今严 峻的就业形势,迎接就业入职的全面挑战。
1、 端正心态,主动寻找自身兴趣和优势,尽早做好职业规划。
2、利用深处理工科院校的优势,培养动手实践能力,发挥专业优势,改善知识结构。
3、努力学习掌握专业知识,在学习知识的基础上发掘个人特长。
(二)、理工科学校要优化文科专业设置,营造一个有利于文科专业发展的分为加大对文科生就业困惑问题的关注和教育引导力度。
1、建立理工科学和人文社会学科交叉、互补、渗透的学科体系
理工科院校必须通过学科调整和专业设置,为学生进人未来社会实现角色的基本定位与塑造做好准备。理工科大学发展文科类专业虽然有先天的不足,但也有诸多优势,要力求避免文科类学科专业与其它类别高校的趋同,发展特色类学科专业。
2、学校应该积极开展职业生涯规划培训,加强就业指导,营造有利于文科专业的发展氛围。
关键词:工科院校 文科生 就业
中图分类号:G658.3
2013年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规模为699万人,比去年增加19万人,是新中国成立以来毕业生最多的一年,再创历史新高。2013年国内城镇需就业的劳动力已达2500万人,高校毕业生总量比2009年增加近100万人。而由于我国经济环境等一系列原因,文科专业的学生面临着比理工科专业就业更加艰难的局面。
工科院校文科专业在校生就业入职准备现状
我们对西南某校EM校区文科专业(以人文社科系2012-2011级思想政治教育专业为主)的问卷调查。通过问卷调查,我们分析出工科院校文科在校生对于就业入职的困惑主要集中在:
1.对职业方向和职业选择没有清晰定位,以至于对未来充满疑惑和迷茫。仅仅只有10%左右的同学了解自己的职业方向,完全不了解的占20%左右,更多的学生是只知道大概。可以说近90%的同学不了解自己的职业方向
2.对本校文科就业前景信心严重不足,认为在工科院校处于极端劣势,就业前景一片灰暗。认为文科专业天生就弱于理科专业,认为学习文科没有出路,后悔选择文科。
3. 对于自身专业不满意,对今后的就业问题没有主动的思考和了解,也没有做过自己的职业规划。
4. 文科生对于自己将来可以选择的工作知之甚少,大部分认为出路是考公务员、读研等,更有甚者,根本没有考虑过就业的问题,只为了拿到一个毕业证和学位证。
5、文科生对于自己将来可以选择的工作知之甚少,大部分認为出路是考公务员、读研等,更有甚者,根本没有考虑过就业的问题,只为了拿到一个毕业证和学位证。
二、工科院校文科生就业困惑对于自身的影响
工科院校文科生在就业上多半处于困惑的状态,在校期间也没有进行针对性的学习和职业规划培训,甚至对一些问题存在错误的认识。这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工科院校文科在校生出现了对于专业课的学习失去信心,学生学习兴趣淡漠,学习参与度降低,课后作业不能主动完成等诸多的问题。从而导致许多学生学习成绩不佳,学习风气下降、逃课上网等情况时有发生。这些现象在我们的问卷调查中也有涉及,从总结数据来看:
1.只有30%左右的同学对于专业是有兴趣的。
2.超过50%的同学曾因为认为专业课的毫无用处逃过课;
3.近50%的同学认为现在文科专业所学习的知识对于未来毫无用处;
三、 工科院校文科生出现就业困惑的原因
总体而言,在工科院校文科专业就业问题上,在校生来是存在许多困惑的。而且这些困惑和误解,甚至导致了一系列的不良后果,使学生在求职路上更加艰辛。对于这些困惑和误解产生的原因,我们分析有以下几点:
(一)工科院校文科专业毕业生就业现状不佳,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同学的学习热情和兴趣。
(1)由于我国高等教育实行扩招政策,毕业生人数激增,就业人数增多,就业市场供大于求。根据对西南交通大学峨眉校区的调查,西南某校EM校区就业率是比较不错的,但是近些年来的就业率较之以往,有明显的下滑。2010届文科就业率约为90.7%,低于理工科就业率91.3%,也低于西南某校EM校区平均就业率91.26%。其中,西南某校EM校区人文社科系的就业率仅为75.76%,远低于西南某校EM校区平均水平,文科生就业现状堪忧。
(2)文科专业毕业生就业方向选择更加狭窄,所获取的就业机会要远少于理科毕业生。在本就供过于求的就业市场上,为文科专业所提供的的就业岗位更是少之又少,并且方向单一。根据对西南某校EM校区人文社科系近几年的毕业生就业去向的调查,我们发现约50%的毕业生选择进入铁路局和工程局做文秘工作,约20%的毕业生选择考公务员或者选调生,其他部分毕业生或选择考研或选择自主创业。总之,文科专业毕业生就业渠道是非常狭窄的。
(二)、理工科院校中的文科专业普遍开设时间不长,学科建设、师资础等方面较为薄弱,文科类学生的培养质量在短期内难以获得市场的信任,也难以获得就读此专业的学生的信任。
在我们的调查中,文科专业的同学多半是由其他专业调剂过来,更有许多高中学习理科的同学由于各种原因被调剂到了文科专业。此外,理工科院校大都是依据当时社会热点设置文科专业,较少考虑专业之间的相关性,再加上文科毕业生数量较少,使得有文科类毕业生需求的用人单位基于招聘成本的考虑转向综合类院校。因此,就读于工科院校的文科生对于专业的学习更难以提起兴趣。
(三)理工科院校文科院系的弱势地位影响了文科生的自信
20 世纪末开始的高等教育大规模扩招,使众多理工科大学进入了“文科冒进”阶段。文科类专业因其投入少、周期短、短期内生源较好,从而更多地充当了理工科大学扩大规模的首选。理工科院校文科专业一般都是在原有的社会科科系基础上建立起来的,与本校实力雄厚的理工科专业相比,文科院系在师资力量、学科建设以及教学条件等方面都远远落后于理工科专业,再加上大多数理工科院校文科人才培养基本上还是沿袭原有的模式,因此培养的文科毕业生在就业市场上并无优势可言。
(四)、学生自身综合素质不够完备
由于多数理工科大学遵循由单科到多科的发展轨迹,设置文科类专业的时间并不长,在文科专业课程设置、学术氛围形成、师资配备、实验室和教学基地建设等方面还不是很健全,在校园文化建设、学生原有知识结构构建、教师的学科背景等方面都存在不同程度的单一倾向问题。学生自身对于文科专业学习和就业存在一些错误和偏见认识,对于学校提供的一些可以解决自身求职困惑的方式如:职业规划课、就业知识讲座等等,并没有进行主动了解的习惯,也没有进行主动的思考。
(五)、高校就业指导缺乏针对性
很多理工科大学虽然也自主开办或者联合举办各种校内招聘会、人才洽谈会,但单位招聘主要以理工科应用型人才为主,真正能提供给文科类专业毕业生的就业岗位很有限。其次,就业指导中心指导的老师来源复杂,兼职或半道出家、理工科背景及行政兼职者居多,他们不了解文科类学生就业的特点,少有社会需求方面的调查研究,致使就业指导工作的效果大打折扣。
四、 关于工科院校文科在校生做好就业准备的方法及途径
(一) 文科专业学生要增强自身主动性,不断提高自身综合素质,适应当今严 峻的就业形势,迎接就业入职的全面挑战。
1、 端正心态,主动寻找自身兴趣和优势,尽早做好职业规划。
2、利用深处理工科院校的优势,培养动手实践能力,发挥专业优势,改善知识结构。
3、努力学习掌握专业知识,在学习知识的基础上发掘个人特长。
(二)、理工科学校要优化文科专业设置,营造一个有利于文科专业发展的分为加大对文科生就业困惑问题的关注和教育引导力度。
1、建立理工科学和人文社会学科交叉、互补、渗透的学科体系
理工科院校必须通过学科调整和专业设置,为学生进人未来社会实现角色的基本定位与塑造做好准备。理工科大学发展文科类专业虽然有先天的不足,但也有诸多优势,要力求避免文科类学科专业与其它类别高校的趋同,发展特色类学科专业。
2、学校应该积极开展职业生涯规划培训,加强就业指导,营造有利于文科专业的发展氛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