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学生操作实践是信息技术课堂教学的基本环节。在学生操作实践的过程中,教师应该做些什么呢?我们不妨先来看两个教学场景——
场景一:教师正在指导一名遇到操作困难的学生,另一名学生举手求助。教师还没有来得及去指导刚才举手的学生,又有学生举手求助。于是,教师忙碌地在学生之间穿梭……
场景二:教师一会儿站在讲台前来回踱步,一会儿埋头看点儿什么。学生举手好久,教师却没有发现。于是,学生不再举手,开始忙着各自的事儿。教师偶尔走到学生中间,学生就迅速切换屏幕,佯装操作实践内容……
从上述描述中我们不难发现,教师对学生在操作实践中该怎么做似乎缺乏考虑。场景一所描述的课堂,对教师来说变得像战场,不仅教师感到疲惫,学生也得不到有效的指导。场景二所描述的课堂中,教师对自己在学生操作实践环节应该做什么并不清楚,对学生在做什么、做得怎样并不关心。这必然会导致学生很难完成操作实践任务,教学质量受到影响。
上述并非个别现象。由于学生有一半以上的学习时间是在操作实践中进行的,我们完全有理由认为,加强对实践指导的研究、优化实践指导过程,是提高信息技术课堂教学有效性的一个根本所在。
一、有效指导之缘由:分析存在问题
在与教师访谈和实际课堂教学观察中,我们发现,课堂实践指导普遍存在指导不全面、不及时、不到位的现象。
1.指导不全面。一般来说,现行的班级人数,小学在40人,中学在50人左右。让一名教师在学生实践操作中亲自指导到所有的学生,这几乎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务”。
2.指导不及时。如果提问题的学生较多,教师又很难及时指导所有学生,学生在遇到问题时就可能不再寻求教师的帮助,而是丢下不管,转而寻找熟悉的、感兴趣的内容。这就会使学生的学习偏离原来的方向。
3.指导不到位。学生在教师指导时似乎会了,但教师一走开又不会做了。这是因为教师的指导只是从表面上解决问题,而没有从本质(如学法、策略)上进行指导,指导不够到位。
二、有效指导之前提:寻找问题成因
分析上述问题,下列几个原因非常典型。
1.思想认识不到位。有教师说:“这些操作刚才都讲过了,现在不过是让学生再模仿练习一下,应该没有什么问题。”很显然,在这位教师头脑里,实践指导并不需要。殊不知学生的基础差异很大,学生都能顺利解决问题的可能性极小。
2.职责任务不明确。大多数教师对自己在学生操作实践中该做什么,认识还比较模糊。有不少教师认为,操作实践指导就是去帮助学生解决出现的问题。
3.策略方法不科学。不少教师在教学设计时,只设计了一些实践活动的内容,能让学生在操作实践时有任务做,但对如何让学生顺利完成这些任务、提供什么样的帮助还缺乏设计,自然谈不上指导的策略与方法了。学生在得到指导后,大多只是满足于当时能解决问题,缺少反思与梳理,解决问题的能力没有得到切实提高,下次遇到类似的问题还会寻求帮助。
三、有效指导之保证:明确指导职责
在学生实践过程中,教师除了让学生明确实践的主要任务外,还应当给予学生有关问题解决方法与协作学习策略等方面的指导[1]。我们认为,对学生操作实践的指导,教师至少有以下三个方面的职责。
1.帮助学生解决操作实践中的问题
学生在操作实践中出现问题是正常的。教师有责任也有义务帮助学生解决这些问题。教师在指导学生解决问题时,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也十分重要,这就要强化对学法的指导。当然,如何更有效地帮助学生解决操作实践中的问题需要教师精心设计,建立起多元化、立体式的帮助体系。
2.收集学生实践中的典型问题与共性问题
学生在操作实践中会遇到什么问题?哪些问题是共性的?哪些问题是典型的?对于这些问题,教师必须在指导学生操作实践时进行有目的的收集。因为它们是教师点评的重要依据,也是教师后续教学设计的依据之一。在收集问题的同时,教师也可以对学生的操作实践进行有效的监控。
3.注意发现、引导学生进行有创意的实践
新课程改革重在培养学生的实践精神和创新能力。信息技术课程在这方面更有优越性:一方面,课程本身具有很强的实践性;另一方面,学习内容相对开放,非常有利于学生去实践和创新。学生的操作实践过程正是实践创新的好时机,教师应该充分利用好这段时间,注意发现、引导学生进行有创意的实践,为后续的交流和点评提供好的素材。
四、有效指导之关键:掌握策略方法
要做好一件事情,策略与方法是关键。像场景一中所描述的教师,实践指导的态度非常认真,但效果并不很好,原因在于指导的策略与方法掌握得不够。我们认为,要有效指导学生进行操作实践,以下三种策略与方法十分关键。
1.建立学习小组
面对一个班级40名~50名学生的课堂实践指导,仅靠教师一人之力显然是螳臂当车。一个基本策略是建立学习小组,变教师对学生的个别指导为教师对学习小组的指导。这样一来,既可以充分发挥学习小组的作用,也可以通过教师对各个小组的指导完成对全体学生的指导。我们曾经就高一年级新生做过一次问卷调查,调查题目是“你在信息技术课上遇到问题时怎么办”,设计了“问老师、问同学、上网找资料、自己看书、有时就不管了”5个选项(可多选)。统计结果显示,近70%的学生选择了“问同学”[2]。因此,教师为学生建立好学习小组,是让学生获得有效指导的一个基本策略。
2.建立多元化帮助系统,提供实时帮助
多元化帮助体系的构建,主要可从提供帮助的人员和材料两个方面加以考虑。从人员角度分析,除教师之外,学习小组中的优秀学生也可以作为小助教参与指导。从材料角度分析,主要指提供必要的学习帮助材料,如演示(帮助)软件、教材、相关阅读材料(文本或电子)等。
目前,已有不少教师通过操作演示软件录制了操作步骤,为需要帮助的学生提供了便利。建议教师将录制的操作步骤设计得具体一些,尤其是对一些操作较为复杂的过程,可以按照主要步骤提供分段录像,效果会更好。
在现行的课堂教学中,尤其是公开课中,几乎看不到有人用教材。这可能与新课程强调“用教材教”而不提倡“教教材”有关。但笔者认为,“用教材教”不等于全盘否定教材的设计。教材毕竟是多名优秀教师和专家精心打造的,而且它是学生手头的基本阅读材料,当学生遇到问题时,首先可以通过教材获得必要的帮助。
教师还可以为学生提供相关的阅读材料。现在有不少教师设计了学案,这样既可以引导学生的学习方向,又能让学生记录、阅读必要的学习内容,并从中获得帮助。还有教师将相关的操作步骤写成电子(或纸质)文本发给学生,这些都将有助于提高课堂实践指导的效率。
3.注重学习方法指导与行为习惯的培养
信息技术学科的学习与其他学科的学习有相通之处,也有其特殊性。它的大多数学习内容必须通过计算机操作来完成,学习质量的检验也大多通过操作来实现。帮助学生提高操作技能是教师在课堂操作实践指导中十分重要的工作。由于计算机操作具有相似性,注重基本方法的积累、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就成为操作实践指导的重中之重。我们需要建立一个基本指导理念——今天的指导是为了明天不再指导。因此,教师要注重方法指导,让学生逐步养成好的行为习惯,如遇到问题后,应该自己独立思考、查阅相关资料、请教小组同伴、向教师求助等;对于已解决的问题,要主动反思、及时记录,不断积累解决问题的基本经验。教师还要注意给予学生小组协作学习策略的指导,从而提高小组合作学习的效率。
参考文献
[1]何克抗,吴娟.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有教学模式研究之四——“研究性”教学模式[J].现代教育技术,2008(10).
[2]郑明达.区域高中学生信息技术基础调查分析与对策思考[J].中国教育信息化,2008(12).
场景一:教师正在指导一名遇到操作困难的学生,另一名学生举手求助。教师还没有来得及去指导刚才举手的学生,又有学生举手求助。于是,教师忙碌地在学生之间穿梭……
场景二:教师一会儿站在讲台前来回踱步,一会儿埋头看点儿什么。学生举手好久,教师却没有发现。于是,学生不再举手,开始忙着各自的事儿。教师偶尔走到学生中间,学生就迅速切换屏幕,佯装操作实践内容……
从上述描述中我们不难发现,教师对学生在操作实践中该怎么做似乎缺乏考虑。场景一所描述的课堂,对教师来说变得像战场,不仅教师感到疲惫,学生也得不到有效的指导。场景二所描述的课堂中,教师对自己在学生操作实践环节应该做什么并不清楚,对学生在做什么、做得怎样并不关心。这必然会导致学生很难完成操作实践任务,教学质量受到影响。
上述并非个别现象。由于学生有一半以上的学习时间是在操作实践中进行的,我们完全有理由认为,加强对实践指导的研究、优化实践指导过程,是提高信息技术课堂教学有效性的一个根本所在。
一、有效指导之缘由:分析存在问题
在与教师访谈和实际课堂教学观察中,我们发现,课堂实践指导普遍存在指导不全面、不及时、不到位的现象。
1.指导不全面。一般来说,现行的班级人数,小学在40人,中学在50人左右。让一名教师在学生实践操作中亲自指导到所有的学生,这几乎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务”。
2.指导不及时。如果提问题的学生较多,教师又很难及时指导所有学生,学生在遇到问题时就可能不再寻求教师的帮助,而是丢下不管,转而寻找熟悉的、感兴趣的内容。这就会使学生的学习偏离原来的方向。
3.指导不到位。学生在教师指导时似乎会了,但教师一走开又不会做了。这是因为教师的指导只是从表面上解决问题,而没有从本质(如学法、策略)上进行指导,指导不够到位。
二、有效指导之前提:寻找问题成因
分析上述问题,下列几个原因非常典型。
1.思想认识不到位。有教师说:“这些操作刚才都讲过了,现在不过是让学生再模仿练习一下,应该没有什么问题。”很显然,在这位教师头脑里,实践指导并不需要。殊不知学生的基础差异很大,学生都能顺利解决问题的可能性极小。
2.职责任务不明确。大多数教师对自己在学生操作实践中该做什么,认识还比较模糊。有不少教师认为,操作实践指导就是去帮助学生解决出现的问题。
3.策略方法不科学。不少教师在教学设计时,只设计了一些实践活动的内容,能让学生在操作实践时有任务做,但对如何让学生顺利完成这些任务、提供什么样的帮助还缺乏设计,自然谈不上指导的策略与方法了。学生在得到指导后,大多只是满足于当时能解决问题,缺少反思与梳理,解决问题的能力没有得到切实提高,下次遇到类似的问题还会寻求帮助。
三、有效指导之保证:明确指导职责
在学生实践过程中,教师除了让学生明确实践的主要任务外,还应当给予学生有关问题解决方法与协作学习策略等方面的指导[1]。我们认为,对学生操作实践的指导,教师至少有以下三个方面的职责。
1.帮助学生解决操作实践中的问题
学生在操作实践中出现问题是正常的。教师有责任也有义务帮助学生解决这些问题。教师在指导学生解决问题时,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也十分重要,这就要强化对学法的指导。当然,如何更有效地帮助学生解决操作实践中的问题需要教师精心设计,建立起多元化、立体式的帮助体系。
2.收集学生实践中的典型问题与共性问题
学生在操作实践中会遇到什么问题?哪些问题是共性的?哪些问题是典型的?对于这些问题,教师必须在指导学生操作实践时进行有目的的收集。因为它们是教师点评的重要依据,也是教师后续教学设计的依据之一。在收集问题的同时,教师也可以对学生的操作实践进行有效的监控。
3.注意发现、引导学生进行有创意的实践
新课程改革重在培养学生的实践精神和创新能力。信息技术课程在这方面更有优越性:一方面,课程本身具有很强的实践性;另一方面,学习内容相对开放,非常有利于学生去实践和创新。学生的操作实践过程正是实践创新的好时机,教师应该充分利用好这段时间,注意发现、引导学生进行有创意的实践,为后续的交流和点评提供好的素材。
四、有效指导之关键:掌握策略方法
要做好一件事情,策略与方法是关键。像场景一中所描述的教师,实践指导的态度非常认真,但效果并不很好,原因在于指导的策略与方法掌握得不够。我们认为,要有效指导学生进行操作实践,以下三种策略与方法十分关键。
1.建立学习小组
面对一个班级40名~50名学生的课堂实践指导,仅靠教师一人之力显然是螳臂当车。一个基本策略是建立学习小组,变教师对学生的个别指导为教师对学习小组的指导。这样一来,既可以充分发挥学习小组的作用,也可以通过教师对各个小组的指导完成对全体学生的指导。我们曾经就高一年级新生做过一次问卷调查,调查题目是“你在信息技术课上遇到问题时怎么办”,设计了“问老师、问同学、上网找资料、自己看书、有时就不管了”5个选项(可多选)。统计结果显示,近70%的学生选择了“问同学”[2]。因此,教师为学生建立好学习小组,是让学生获得有效指导的一个基本策略。
2.建立多元化帮助系统,提供实时帮助
多元化帮助体系的构建,主要可从提供帮助的人员和材料两个方面加以考虑。从人员角度分析,除教师之外,学习小组中的优秀学生也可以作为小助教参与指导。从材料角度分析,主要指提供必要的学习帮助材料,如演示(帮助)软件、教材、相关阅读材料(文本或电子)等。
目前,已有不少教师通过操作演示软件录制了操作步骤,为需要帮助的学生提供了便利。建议教师将录制的操作步骤设计得具体一些,尤其是对一些操作较为复杂的过程,可以按照主要步骤提供分段录像,效果会更好。
在现行的课堂教学中,尤其是公开课中,几乎看不到有人用教材。这可能与新课程强调“用教材教”而不提倡“教教材”有关。但笔者认为,“用教材教”不等于全盘否定教材的设计。教材毕竟是多名优秀教师和专家精心打造的,而且它是学生手头的基本阅读材料,当学生遇到问题时,首先可以通过教材获得必要的帮助。
教师还可以为学生提供相关的阅读材料。现在有不少教师设计了学案,这样既可以引导学生的学习方向,又能让学生记录、阅读必要的学习内容,并从中获得帮助。还有教师将相关的操作步骤写成电子(或纸质)文本发给学生,这些都将有助于提高课堂实践指导的效率。
3.注重学习方法指导与行为习惯的培养
信息技术学科的学习与其他学科的学习有相通之处,也有其特殊性。它的大多数学习内容必须通过计算机操作来完成,学习质量的检验也大多通过操作来实现。帮助学生提高操作技能是教师在课堂操作实践指导中十分重要的工作。由于计算机操作具有相似性,注重基本方法的积累、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就成为操作实践指导的重中之重。我们需要建立一个基本指导理念——今天的指导是为了明天不再指导。因此,教师要注重方法指导,让学生逐步养成好的行为习惯,如遇到问题后,应该自己独立思考、查阅相关资料、请教小组同伴、向教师求助等;对于已解决的问题,要主动反思、及时记录,不断积累解决问题的基本经验。教师还要注意给予学生小组协作学习策略的指导,从而提高小组合作学习的效率。
参考文献
[1]何克抗,吴娟.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有教学模式研究之四——“研究性”教学模式[J].现代教育技术,2008(10).
[2]郑明达.区域高中学生信息技术基础调查分析与对策思考[J].中国教育信息化,2008(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