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改革开放三十多年以来,中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革,社会进入了一个重要的转型期,社会结构也发生了巨大的变化:由整体性社会向分化性社会转型。大量新型利益群体出现,利益诉求多样,利益分化已经成为我国社会转型期的一个新的社会现象。因此,探究转型期利益分化的原因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关键词】转型期;利益分化;原因
一、在传统社会中,利益分化主要源于“伦理关系”的调整
在商品经济不发达的传统社会,表征人类物质生活条件的“利益”概念由于受客观条件的限制,只能停留于一种经验和直观的朴素唯物主义之上。而建立在自然经济基础之上的社会生产,就其规模而言,狭小而脆弱,难于抵御任何自然的和社会的风险。在这种关系中,居于统治地位的是“伦理关系”,“物质利益”在价值等级中具有较低的、甚至否定性的地位,社会的意识形态对于个人的谋利行为总是采取一种批判的态度。在这种自然经济的狭隘基础上,个人之间自主的商品交换不仅不能对社会生产起促进作用,还会对社会的稳定产生威胁。
二、在资本主义发展的历史进程中,利益分化主要源于“天赋人权”思想的觉醒
这种觉醒,是在资本主义思想萌芽和发展过程中私人物质财富高度发展的基础之上,私人财产的终极维护,必然需要摆脱王权这样的政治权力对私人财产的肆意剥夺。以英国为例,在长达6个世纪甚至更长的时段中,维护自身特权和财产权成为英国富有阶级维护自身利益的核心内容,英国贵族和地主们为了保护自身利益不受王权专横权力的侵犯,持久地同王权进行了抗衡,最终迫使国王在1215年签订了《大宪章》,不仅为此后几个世纪限制王权奠定了法律基础,更重要的是,根除了王权存在的物质基础,把王权的威望建立在自我约束的崇高之上,社会在几次大的变革中确立了“基本人权”的理念,使民主在这个国家牢固地扎下了根基,在这个过程中,英国社会利益在国王和王室成员、贵族地主阶级、工业财富拥有者、产业工人之间发生了非常明显的分化。
三、在现代市场经济发展过程中,利益分化主要源于“文化建设”对利益动力机制的影响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一个社会从基于习俗的、价值的、在千百年的生活中形成的行为,向基于目的的、以利益为取向的、在相互关系中相适应的行为转变,必然在伦理道德上、文化上产生根本性的变化,并进而影响利益主体对利益对象的实现。与商品经济发展过程相适应,这是一个对各种与交往行为有关的思想和观念进行评价、抽象和扬弃,并且在新的基础上建立新的观念的过程,即从传统伦理价值观念中解放出来的基于天赋权利的个人,设计出了使其关系稳定形成的基础一一利益的过程。这个过程可以从三个方面来说明:一是从自然权利的角度对个人自主性作出决定性的论证,对独立于社会总体利益的个人利益作出肯定;二是从经济理论上对独立于道德动机的谋利行为作出肯定;三是从伦理观念上对调节人们关系的利益原则作出肯定。
四、在社会的跨越性发展中,利益分化主要源于“社会治理”方式方法的转变
这种情况,在新中国最具有典型意义。1978年以来,不断出现的社会多元特征、村民自治和集团自组织能力的提高以及民主政治参与的扩大等等制度安排,使得传统中国社会的“总体性社会”特征发生了极大的变化,激活了“自由流动资源”和“自由活动空间”,既增加了竞争状态的机会,也存在着权力经济的影响,一些力量在崛起,一些力量在衰减,这些力量之间的竞争与冲突以及冲突之后形成的新的利益联盟,影响和制约着中国社会在结构、制度和组织层面的历史性重建。二是由所有制结构调整引起的利益分化,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社会由原来单一的公有制,变为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经济形式并存的所有制结构,培育了个体产权形式、复合产权形式、独资企业产权形式等新的产权主体,使中国社会的资本总量得到比较大和比较稳步的增长,缓解了利益对象严重不足的社会问题,避免了社会矛盾的激化。利益分化在不同社会成员间造成新的社会结构层次引起新的利益分化。收入结构的变化直接反映为利益获得或遭受损失的程度。伴随社会结构的变迁,当前中国社会各阶层、各群体之间的差距体现在城乡居民之间、地区之间、行业之间、不同所有制职工之间、社会上高低收入之间收入上的急剧扩大,不同利益取向的社会分化以及人们因收入的不同而表现出的不同社会行为,带来新的利益分化。
参考文献
[1]李强.转型时期中国社会分层[M].辽宁教育出版社,2004.
[2]陈尧.转型期中国社会政治稳定的基础[J].唯实,2003.
[3]万斌,向木扬.利益分化与政治稳定[J].浙江社会科学,1996.
作者简介:齐典鹏(1986—),男,甘肃武威人,中国人民公安大学硕士研究生,主要从事国内安全方面研究。
【关键词】转型期;利益分化;原因
一、在传统社会中,利益分化主要源于“伦理关系”的调整
在商品经济不发达的传统社会,表征人类物质生活条件的“利益”概念由于受客观条件的限制,只能停留于一种经验和直观的朴素唯物主义之上。而建立在自然经济基础之上的社会生产,就其规模而言,狭小而脆弱,难于抵御任何自然的和社会的风险。在这种关系中,居于统治地位的是“伦理关系”,“物质利益”在价值等级中具有较低的、甚至否定性的地位,社会的意识形态对于个人的谋利行为总是采取一种批判的态度。在这种自然经济的狭隘基础上,个人之间自主的商品交换不仅不能对社会生产起促进作用,还会对社会的稳定产生威胁。
二、在资本主义发展的历史进程中,利益分化主要源于“天赋人权”思想的觉醒
这种觉醒,是在资本主义思想萌芽和发展过程中私人物质财富高度发展的基础之上,私人财产的终极维护,必然需要摆脱王权这样的政治权力对私人财产的肆意剥夺。以英国为例,在长达6个世纪甚至更长的时段中,维护自身特权和财产权成为英国富有阶级维护自身利益的核心内容,英国贵族和地主们为了保护自身利益不受王权专横权力的侵犯,持久地同王权进行了抗衡,最终迫使国王在1215年签订了《大宪章》,不仅为此后几个世纪限制王权奠定了法律基础,更重要的是,根除了王权存在的物质基础,把王权的威望建立在自我约束的崇高之上,社会在几次大的变革中确立了“基本人权”的理念,使民主在这个国家牢固地扎下了根基,在这个过程中,英国社会利益在国王和王室成员、贵族地主阶级、工业财富拥有者、产业工人之间发生了非常明显的分化。
三、在现代市场经济发展过程中,利益分化主要源于“文化建设”对利益动力机制的影响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一个社会从基于习俗的、价值的、在千百年的生活中形成的行为,向基于目的的、以利益为取向的、在相互关系中相适应的行为转变,必然在伦理道德上、文化上产生根本性的变化,并进而影响利益主体对利益对象的实现。与商品经济发展过程相适应,这是一个对各种与交往行为有关的思想和观念进行评价、抽象和扬弃,并且在新的基础上建立新的观念的过程,即从传统伦理价值观念中解放出来的基于天赋权利的个人,设计出了使其关系稳定形成的基础一一利益的过程。这个过程可以从三个方面来说明:一是从自然权利的角度对个人自主性作出决定性的论证,对独立于社会总体利益的个人利益作出肯定;二是从经济理论上对独立于道德动机的谋利行为作出肯定;三是从伦理观念上对调节人们关系的利益原则作出肯定。
四、在社会的跨越性发展中,利益分化主要源于“社会治理”方式方法的转变
这种情况,在新中国最具有典型意义。1978年以来,不断出现的社会多元特征、村民自治和集团自组织能力的提高以及民主政治参与的扩大等等制度安排,使得传统中国社会的“总体性社会”特征发生了极大的变化,激活了“自由流动资源”和“自由活动空间”,既增加了竞争状态的机会,也存在着权力经济的影响,一些力量在崛起,一些力量在衰减,这些力量之间的竞争与冲突以及冲突之后形成的新的利益联盟,影响和制约着中国社会在结构、制度和组织层面的历史性重建。二是由所有制结构调整引起的利益分化,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社会由原来单一的公有制,变为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经济形式并存的所有制结构,培育了个体产权形式、复合产权形式、独资企业产权形式等新的产权主体,使中国社会的资本总量得到比较大和比较稳步的增长,缓解了利益对象严重不足的社会问题,避免了社会矛盾的激化。利益分化在不同社会成员间造成新的社会结构层次引起新的利益分化。收入结构的变化直接反映为利益获得或遭受损失的程度。伴随社会结构的变迁,当前中国社会各阶层、各群体之间的差距体现在城乡居民之间、地区之间、行业之间、不同所有制职工之间、社会上高低收入之间收入上的急剧扩大,不同利益取向的社会分化以及人们因收入的不同而表现出的不同社会行为,带来新的利益分化。
参考文献
[1]李强.转型时期中国社会分层[M].辽宁教育出版社,2004.
[2]陈尧.转型期中国社会政治稳定的基础[J].唯实,2003.
[3]万斌,向木扬.利益分化与政治稳定[J].浙江社会科学,1996.
作者简介:齐典鹏(1986—),男,甘肃武威人,中国人民公安大学硕士研究生,主要从事国内安全方面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