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内容摘要:高效课堂是一线教师的共同追求,其中问题探究是实现高效课堂不容或缺的手段。问题是课堂教学能够层层推进的前提,是教师对学生的步步引导,同时也是学生思维串联的线索;但并非所有的问题都会有效的服务于高效课堂,只有当课堂的探究问题准确、恰当、有效,才可能会调动学生的兴趣,引发学生的思考,发散学生的思维,以此高效实现教学目标。
关键词:高效历史课堂 一轮复习 探究问题设计
《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实验)》指出,历史教学是师生相互交往、共同发展的互动过程;教学中应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学生要进一步了解和掌握学习历史的方法,在探究历史问题的过程中,养成独立思考和交流合作能力,切实提高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在这一环节中,探究问题的具体设计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课堂中有效探究问题主要是指教师在精心预设问题的基础上,在教学中创设良好的问题情境,在教学中生成适当的问题引导学生主动思考和参与对话,全面实现预期教学目标,并对提问及时反思与实践的过程。
一.问题探究的数量和时间设计
除却备课时的数量考量,探究问题出现的时间也是很有讲究的。因为一方面一节课程是有其重点和难点需要突破的,另一方面高学生的注意力是有时段性的。就历史课堂而言,问题的探究会比较集中在背景、内容理解、影响评价环节;课堂前上课十分钟,学生的注意力比较好,这一时段进行探究问题会比较得到学生的积极反馈,利于引发学生思考,让他们带着问题进入学习过程;在讲课过程中,学生的注意力会随着上课时间的流逝而变得越来越不集中,听课效率随之降低,这就需要教师设置问题设置缓解學生疲劳,将他们的注意力集中到课堂学习上来。在课堂结尾,由于听课时间已经较长,学生注意力会更加分散,很难再吸收新知识,这时候如果能够设置一些合理的问题,有助于帮助学生坚持到最后,并起到强化当堂所学知识的效果。《新文化运动》这节课,我在2分钟内以两则具有对比鲜明的社会新闻导入新课,再以陈旭麓先生《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一段表述:“由辛亥革命所唤起的中国社会的希望,同民国初年中国社会黑暗之间形成一种巨大的落差,巨大的落差产生了巨大的波潮,于是而有新文化运动。”直接进入探究活动一:结合材料和所学,思考新文化运动爆发的必然性?如此,两分钟的导入铺垫帮助学生进入课堂状态,之后直接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思考问题,在时间安排上减少学生刚进入课堂就注意力不集中的可能。而在课堂结尾处,以一个极为发散的问题“学术界把新文化运动与五四运动合二为一,称之为“五四新文化运动”,你如何认识?”问题的新颖性和发散性会在课堂最后有效将学生的眼球和思维扣住,充分发挥问题探究的价值,并以此实现课堂目标。
二.问题探究的具体内容设计
高中历史课堂的探究问题首先应当符合高中历史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符合高中历史教学的认知规律,符合高中生的认知特点。课堂中探究问题不同于一般性的提问,一般性提问主要包括知识性问题、理解性问题、应用性问题、分析性问题、评价性问题等;其中知识性问题主要针对历史中的时间、地点、人物、结果等基础性史实进行提问,考查的是学生记忆力,很难起到开拓学生思维的作用,并不属于探究问题的范畴。后四种问题类型要不同程度的要求学生进行思考理解,成为探究问题的主要类型,而究竟偏于哪一种或哪几种,则需要根据具体课程的需求进行安排,其中需要考虑的具体要素如下。
(一)探究问题设计具体明确,紧扣教学目标进行
历史教学体系庞大细节内容冗杂,任何一个细节内容甚至都可以设置问题以便学生掌握,但是高效课堂实现与否的标准之一便是教学目标的实现,所以课堂中具探究问题的设计必须紧扣教学目标展开,在新旧知识的过渡处设问,在重难点、易错点设问,在理解教材的关键处设问,既要避免面面俱到而面面不到,提高问题的针对性,同时也要注意具体语言表达的简练,并且答案的呈现也应当明确清晰,模糊不清的答案容易造成多重答案,使学生感到迷惑。在《新文化运动》一课,我将学习目标设置为:掌握新文化运动发生的社会背景,把握新文化运动发生的必然性;多视角评价新文化运动,认识新文化运动的“激进”;把握先进中国人探索救国救民道路的心路历程,感受其承担时代责任勇于探索的精神。为此,我将本课的问题的探究问题就围绕着新文化运动的背景,新文化运动过程中的激进性;新文化运动的认识三个大的方面进行,以此突破教学重难点实现教学目标。
(二)探究问题的设计需要面向全体,同时兼具层次感和逻辑感
在问题的内容层面,课堂中的探究问题必须做到“面向全体,差别回答”,一方面设计的问题面向全体学生,同时合理分配答问对象,根据学生的具体层次做出特殊要求,使他们在各自的基础上有所提高,提高探究问题的有效性。问题内容的设计要面向全体学生,即要考虑到绝大部分学生的实际学习水平和能力,使多数学生都能主动积极的思考,真正参与到探究环节当中来,问题过难,可能只能满足极少数学生的学习需求,而使大部分同学处于呆滞放弃状态,一般而言如此的问题应由教师来讲述为佳,同时问题过易则会失去探究的意义,如此问题是一种“假性探究”,并不能引发学生的思考和思维的碰撞。一般而言,教师在一节课中设计的探究问题应呈现出由易到难由表及里的难度趋势,课程开始时多偏向于激发学生的兴趣,要设计一些较为简单、学生感兴趣的问题,不能当头一棒,几个高难度的问题困住学生,打击他们学习的积极性,当他们完全进入学习状态时,再抛出一些思考难度较大的问题,发散其历史思维,拓宽学生的知识面。《新文化运动》一课中的第一个大的探究活动:如何理解新文化运动的必然性?这一问题实际上首先是对20世纪初的中国社会全貌进行一个简单的概括表述,大部分同学基本能从材料中获取政治、经济、文化相关的认识,在此基础上加强学生对这一时期阶段特征的把握以及概括能力。第二个思考探究问题:为什么新文化运动要“打倒孔家店”?对这一问题,大部分同学都能回答其中一点或两点较为简单的答案,对于深层次的“要想建立资产阶级民主政治必须反对封建专制,也就必须反对维护封建专制统治的精神偶像和思想基础;而儒家思想是专制护符;是精神枷锁”则可以通过讨论探究获得。 (三)探究问题的设计必须具备思考性
在历史课堂当中,学生不仅需要加强对固有知识的记忆,更重要的是培养历史思维,能够自主性的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而这种能力的培养必须要求课堂问题的设计既不“白痴”也不“晦涩难懂”,而是具备一定的思考性。有思考力的問题才会促进学生积极思考,刺激他们的求知欲和表现欲,同时通过问题讨论,最大限度的思维碰撞,学生之间最容易发现自己的不足并产生共鸣。在此基础上,对相关知识的记忆特别是理解也就会在无形当中把握住了。《新文化运动》当中,对于第一个探究活动,最初简单的定为:概括新文化运动的背景?但是这一问题会使得学生仅仅思考这一时段的基本特征,而对于新文化运动的爆发还是缺乏深刻理解,而后将问题调整为:如何理解新文化运动的必然性?则会引发思考这一时期的社会状况为什么会引发如此的一场思想解放运动。在第二个探究活动当中将“如何评价新文化运动”改为“如何认识新文化运动的‘激进性’”,如此学生在简单概括对新文化运动评价的同时深刻理解其所表现出的局限性,把握住思想文化是特定时期社会的反映,培养其唯物主义历史观。在最后的思维拓展环节:学术界把新文化运动与五四运动合二为一,称之为“五四新文化运动”,你如何认识?将这一场思想解放运动与当时的五四运动联系起来,在此基础上理解近代中国社会救亡图存的主题,把握先进中国人不断探索救国救民道路的时代精神,同时将中国的命运走向同世界局势紧密联系起来,如此则将把对新文化运动的孤立认识破除。
三.探究问题的方式多样化
探究问题的有效性不仅仅取决于其具体内容,其呈现的方式也会产生重要影响,这就要求教师讲求艺术,注重提问方式的多样性。一般而言,探究问题的呈现方式包括以文字、图片、视频等作为基本材料,加以具体问题,要求学生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进行探究思考;还有一种是隐性问题探究,即仅提供基本材料,要求学生概括、说明、评价材料的主旨,或者是自己根据材料提出具体问题并思考答案。前一种较为传统,也是使用最为广泛的方式,操作层面简单,只要探究问题适当有效,给予材料多样,也能够很好地发散学生的思维,高效实现教学目标。而后一种方式根据创新性和挑战性,学生自主提出问题,会很好的增强其问题意识,引导学生去发现问题进而解决问题,如此方式不仅会使得学生的兴趣极大调动起来,同时也真正符合新课程理念,即倡导学生发现问题,再去解决问题,培养学生的自主探究意识。当然后一种方式并不是由学生天马行空的去思考,而是要求老师严谨材料的选取,在备课时力争做到对隐性问题的基本预设。这一点在本节课中是缺失的,也是本节课需要进一步改善的部分。
在日常的教学当中,问题探究是必须的,特别是在一轮复习当中,学生的学习兴趣大打折扣,没有了新鲜感的知识教学肯定是不过关的,而如何在这一阶段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巩固已有知识并增强对历史事件的理解培养历史思维是个重要的命题,这一目标的实现很大程度上取决于问题探究的实际操作。一般而言,探究问题的设计需要从实际出发,符合学生学习规律、教学原则,并做到有效设计、清楚表述、适当时机、巧妙语言、由表及里。巧妇难为无米之炊,探究问题在某种程度上成为了我们手中的利器,挥斩荆棘,辅助学生走出康庄大道,这就是我们的使命。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实验)[M]. 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
[2]南京师范大学教育系.教育学[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84.
[3]薛学军.学生问题意识培养的理性思考[J].当代教育科学,2007(10).
[4]朱家鼎.历史学科问题教学设计[J].中学历史教学参考,1997(3).
(作者单位:广东省东莞市东华高级中学)
关键词:高效历史课堂 一轮复习 探究问题设计
《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实验)》指出,历史教学是师生相互交往、共同发展的互动过程;教学中应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学生要进一步了解和掌握学习历史的方法,在探究历史问题的过程中,养成独立思考和交流合作能力,切实提高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在这一环节中,探究问题的具体设计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课堂中有效探究问题主要是指教师在精心预设问题的基础上,在教学中创设良好的问题情境,在教学中生成适当的问题引导学生主动思考和参与对话,全面实现预期教学目标,并对提问及时反思与实践的过程。
一.问题探究的数量和时间设计
除却备课时的数量考量,探究问题出现的时间也是很有讲究的。因为一方面一节课程是有其重点和难点需要突破的,另一方面高学生的注意力是有时段性的。就历史课堂而言,问题的探究会比较集中在背景、内容理解、影响评价环节;课堂前上课十分钟,学生的注意力比较好,这一时段进行探究问题会比较得到学生的积极反馈,利于引发学生思考,让他们带着问题进入学习过程;在讲课过程中,学生的注意力会随着上课时间的流逝而变得越来越不集中,听课效率随之降低,这就需要教师设置问题设置缓解學生疲劳,将他们的注意力集中到课堂学习上来。在课堂结尾,由于听课时间已经较长,学生注意力会更加分散,很难再吸收新知识,这时候如果能够设置一些合理的问题,有助于帮助学生坚持到最后,并起到强化当堂所学知识的效果。《新文化运动》这节课,我在2分钟内以两则具有对比鲜明的社会新闻导入新课,再以陈旭麓先生《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一段表述:“由辛亥革命所唤起的中国社会的希望,同民国初年中国社会黑暗之间形成一种巨大的落差,巨大的落差产生了巨大的波潮,于是而有新文化运动。”直接进入探究活动一:结合材料和所学,思考新文化运动爆发的必然性?如此,两分钟的导入铺垫帮助学生进入课堂状态,之后直接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思考问题,在时间安排上减少学生刚进入课堂就注意力不集中的可能。而在课堂结尾处,以一个极为发散的问题“学术界把新文化运动与五四运动合二为一,称之为“五四新文化运动”,你如何认识?”问题的新颖性和发散性会在课堂最后有效将学生的眼球和思维扣住,充分发挥问题探究的价值,并以此实现课堂目标。
二.问题探究的具体内容设计
高中历史课堂的探究问题首先应当符合高中历史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符合高中历史教学的认知规律,符合高中生的认知特点。课堂中探究问题不同于一般性的提问,一般性提问主要包括知识性问题、理解性问题、应用性问题、分析性问题、评价性问题等;其中知识性问题主要针对历史中的时间、地点、人物、结果等基础性史实进行提问,考查的是学生记忆力,很难起到开拓学生思维的作用,并不属于探究问题的范畴。后四种问题类型要不同程度的要求学生进行思考理解,成为探究问题的主要类型,而究竟偏于哪一种或哪几种,则需要根据具体课程的需求进行安排,其中需要考虑的具体要素如下。
(一)探究问题设计具体明确,紧扣教学目标进行
历史教学体系庞大细节内容冗杂,任何一个细节内容甚至都可以设置问题以便学生掌握,但是高效课堂实现与否的标准之一便是教学目标的实现,所以课堂中具探究问题的设计必须紧扣教学目标展开,在新旧知识的过渡处设问,在重难点、易错点设问,在理解教材的关键处设问,既要避免面面俱到而面面不到,提高问题的针对性,同时也要注意具体语言表达的简练,并且答案的呈现也应当明确清晰,模糊不清的答案容易造成多重答案,使学生感到迷惑。在《新文化运动》一课,我将学习目标设置为:掌握新文化运动发生的社会背景,把握新文化运动发生的必然性;多视角评价新文化运动,认识新文化运动的“激进”;把握先进中国人探索救国救民道路的心路历程,感受其承担时代责任勇于探索的精神。为此,我将本课的问题的探究问题就围绕着新文化运动的背景,新文化运动过程中的激进性;新文化运动的认识三个大的方面进行,以此突破教学重难点实现教学目标。
(二)探究问题的设计需要面向全体,同时兼具层次感和逻辑感
在问题的内容层面,课堂中的探究问题必须做到“面向全体,差别回答”,一方面设计的问题面向全体学生,同时合理分配答问对象,根据学生的具体层次做出特殊要求,使他们在各自的基础上有所提高,提高探究问题的有效性。问题内容的设计要面向全体学生,即要考虑到绝大部分学生的实际学习水平和能力,使多数学生都能主动积极的思考,真正参与到探究环节当中来,问题过难,可能只能满足极少数学生的学习需求,而使大部分同学处于呆滞放弃状态,一般而言如此的问题应由教师来讲述为佳,同时问题过易则会失去探究的意义,如此问题是一种“假性探究”,并不能引发学生的思考和思维的碰撞。一般而言,教师在一节课中设计的探究问题应呈现出由易到难由表及里的难度趋势,课程开始时多偏向于激发学生的兴趣,要设计一些较为简单、学生感兴趣的问题,不能当头一棒,几个高难度的问题困住学生,打击他们学习的积极性,当他们完全进入学习状态时,再抛出一些思考难度较大的问题,发散其历史思维,拓宽学生的知识面。《新文化运动》一课中的第一个大的探究活动:如何理解新文化运动的必然性?这一问题实际上首先是对20世纪初的中国社会全貌进行一个简单的概括表述,大部分同学基本能从材料中获取政治、经济、文化相关的认识,在此基础上加强学生对这一时期阶段特征的把握以及概括能力。第二个思考探究问题:为什么新文化运动要“打倒孔家店”?对这一问题,大部分同学都能回答其中一点或两点较为简单的答案,对于深层次的“要想建立资产阶级民主政治必须反对封建专制,也就必须反对维护封建专制统治的精神偶像和思想基础;而儒家思想是专制护符;是精神枷锁”则可以通过讨论探究获得。 (三)探究问题的设计必须具备思考性
在历史课堂当中,学生不仅需要加强对固有知识的记忆,更重要的是培养历史思维,能够自主性的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而这种能力的培养必须要求课堂问题的设计既不“白痴”也不“晦涩难懂”,而是具备一定的思考性。有思考力的問题才会促进学生积极思考,刺激他们的求知欲和表现欲,同时通过问题讨论,最大限度的思维碰撞,学生之间最容易发现自己的不足并产生共鸣。在此基础上,对相关知识的记忆特别是理解也就会在无形当中把握住了。《新文化运动》当中,对于第一个探究活动,最初简单的定为:概括新文化运动的背景?但是这一问题会使得学生仅仅思考这一时段的基本特征,而对于新文化运动的爆发还是缺乏深刻理解,而后将问题调整为:如何理解新文化运动的必然性?则会引发思考这一时期的社会状况为什么会引发如此的一场思想解放运动。在第二个探究活动当中将“如何评价新文化运动”改为“如何认识新文化运动的‘激进性’”,如此学生在简单概括对新文化运动评价的同时深刻理解其所表现出的局限性,把握住思想文化是特定时期社会的反映,培养其唯物主义历史观。在最后的思维拓展环节:学术界把新文化运动与五四运动合二为一,称之为“五四新文化运动”,你如何认识?将这一场思想解放运动与当时的五四运动联系起来,在此基础上理解近代中国社会救亡图存的主题,把握先进中国人不断探索救国救民道路的时代精神,同时将中国的命运走向同世界局势紧密联系起来,如此则将把对新文化运动的孤立认识破除。
三.探究问题的方式多样化
探究问题的有效性不仅仅取决于其具体内容,其呈现的方式也会产生重要影响,这就要求教师讲求艺术,注重提问方式的多样性。一般而言,探究问题的呈现方式包括以文字、图片、视频等作为基本材料,加以具体问题,要求学生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进行探究思考;还有一种是隐性问题探究,即仅提供基本材料,要求学生概括、说明、评价材料的主旨,或者是自己根据材料提出具体问题并思考答案。前一种较为传统,也是使用最为广泛的方式,操作层面简单,只要探究问题适当有效,给予材料多样,也能够很好地发散学生的思维,高效实现教学目标。而后一种方式根据创新性和挑战性,学生自主提出问题,会很好的增强其问题意识,引导学生去发现问题进而解决问题,如此方式不仅会使得学生的兴趣极大调动起来,同时也真正符合新课程理念,即倡导学生发现问题,再去解决问题,培养学生的自主探究意识。当然后一种方式并不是由学生天马行空的去思考,而是要求老师严谨材料的选取,在备课时力争做到对隐性问题的基本预设。这一点在本节课中是缺失的,也是本节课需要进一步改善的部分。
在日常的教学当中,问题探究是必须的,特别是在一轮复习当中,学生的学习兴趣大打折扣,没有了新鲜感的知识教学肯定是不过关的,而如何在这一阶段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巩固已有知识并增强对历史事件的理解培养历史思维是个重要的命题,这一目标的实现很大程度上取决于问题探究的实际操作。一般而言,探究问题的设计需要从实际出发,符合学生学习规律、教学原则,并做到有效设计、清楚表述、适当时机、巧妙语言、由表及里。巧妇难为无米之炊,探究问题在某种程度上成为了我们手中的利器,挥斩荆棘,辅助学生走出康庄大道,这就是我们的使命。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实验)[M]. 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
[2]南京师范大学教育系.教育学[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84.
[3]薛学军.学生问题意识培养的理性思考[J].当代教育科学,2007(10).
[4]朱家鼎.历史学科问题教学设计[J].中学历史教学参考,1997(3).
(作者单位:广东省东莞市东华高级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