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德育对社会和个人都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加强德育教育刻不容缓。而高三教学以高考复习为主要内容,往往忽视了德育教育。笔者结合自身教学实际情况,努力挖掘教材,拓展教学资源,捕捉德育的契机,使高三复习课堂不仅传授了知识与技巧,也成为德育教育的主阵地。
关键词:高三歷史复习课;课堂设计;德育教育
教书育人,德育为先。《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2017版)》明确指出:“历史课程最基本和最重要的教育理念,是全面贯彻党和国家的教育方针,切实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使历史教育成为形成和发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途径,努力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教育部印发的《中小学德育工作指南》也明确要求:“充分发挥课堂教学的主渠道作用,将中小学德育内容细化落实到各学科课程的教学目标之中,融入渗透到教育教学全过程。”高三历史课堂以高考复习为主要内容,知识是第一位的,但如果教师眼中只有分数,而忽视了对学生情感、道德、价值观的教育培养,课堂就会无比枯燥乏味,课堂效率可能大打折扣,与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相去甚远,家国情怀的历史学科素养也无法落实。有鉴于此,高三历史课堂不仅要关注知识,也要注重德育的渗透。
一、历史上的理性精神
在复习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3第二单元《西方人文精神的起源及其发展》时,笔者让同学们归纳这一单元关于理性的知识。在师生共同努力之下,我们完成这一任务。古希腊时期:以普罗泰格拉为代表的智者学派反对迷信,强调自由,认为每个人都应该有自己的判断标准,不应该强求一律;苏格拉底提出“有思想力的人是万物的尺度”,主张到“心灵世界”中去探求真理,“凡是为一个人自己的理智所宣判为错误的东西,就不应该去想、不应该去做,哪怕受到当权者或任何法庭的强迫,也要不惜任何代价予以抵制”;柏拉图鼓励人们独立理性思考,为理性主义的发展奠定了基础;亚里士多德说“吾爱吾师,吾更爱真理”,在强调理性的同时,以科学调查的方式研究自然界,创建了严密的逻辑论证系统,充分体现了人类不断追求真理、了解未知的高贵品质。近代以来:文艺复兴时期,思想家们借复兴古希腊罗马文化之名宣传新兴的资产阶级思想,他们虽然信仰宗教,但他们反对教会宣扬的禁欲苦行,抨击教会的腐败,提倡追求自由、幸福和物质享受,鼓励发财致富和冒险精神,崇尚理性和科学,追求知识;宗教改革时期,马丁·路德主张“每个人都是自己的牧师”,每个基督徒都有直接阅读和解释《圣经》的权利,而不是盲从教皇和教会的说教;启蒙运动时期,启蒙思想家们否定一切外在权威,认为判断是非的唯一标准只有人自己的“理性”,鼓励人们运用自己的智力去认识、判断和理解事物,“理性”成为启蒙运动的核心。
梳理完西方关于理性的知识,笔者继续引导学生总结中国古代社会的“理性”。古代中国虽然大多时期实行思想文化专制,儒家思想独尊,注重纲常伦理道德,但也不乏理性思想。如陆九渊认为治学应“发明本心”“不必多读书外求”“学苟知本,六经皆我注脚!”在尊孔子为至圣先师的时代,李贽认为“圣人不曾高,众人不曾低”“天生一人,自有一人之用”“人人皆可以为圣人”,反对迷信孔子的权威,主张个性解放。黄宗羲大声疾呼:天子之所是未必是,天子之所非未必非!在君主专制不断强化、儒家思想长期居于正统主流地位的古代封建社会,提出这些主张需要何等的勇气!这都是理性精神的突出表现。
最后,笔者让学生们结合自身谈谈对“理性”的认识:作为新时代青年学生,要解放思想,不能人云亦云、盲从权威;要努力学习,尽量获取知识,然后运用知识和能力去判断理解事物,遇事多动脑;吾爱吾师,吾更爱真理,老师说的也不一定都是完全对的……
同学们畅所欲言,课堂气氛一时活跃起来。通过对“理性”的梳理,既有效整合了必修3第二单元,帮助学生构建起知识体系,又顺带回顾了必修3第一单元的相关知识,拓展了学生对于“理性”的认识。更重要的是,学生认识到理性思考的重要性,懂得需要运用自己的智力去认识、判断和理解事物,大胆质疑,勇于创新,不能盲从权威。在不知不觉间,进行了德育渗透,可谓润物细无声,真正落实了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
二、“思想是行动的先导,理论是实践的指挥棒”
在复习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2第四单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时,除了引导学生反思“大跃进”、人民公社化运动、“文化大革命”给我国经济建设所带来的巨大破坏和灾难,师生还一起回顾了错误指导思想对我国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所造成的危害。例如:陈独秀右倾错误是轰轰烈烈的大革命走向失败的重要原因;王明、博古、李德等人的“左”倾错误导致第五次反“围剿”失利,险些葬送了革命的前途。由此得出结论:思想是行动的先导,理论是实践的指挥棒。只有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才能科学地指导实践。
笔者趁热打铁,继续拓展学生的思维,让学生补充史实来论证“思想是行动的先导,理论是实践的指挥棒”这一命题。同学们打开思路,古今中外,知无不言:秦统一六国之后,继续以法家思想为指导思想,实行严刑酷法,激化了阶级矛盾,最后导致二世而亡;汉武帝采纳董仲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春秋大一统”、君权神授、天人感应和天人合一等思想主张,使儒学成为历代统治者推崇的正统和主流思想,加强了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毛泽东将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具体国情相结合,诞生了毛泽东思想,指导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取得了一个又一个胜利;邓小平理论解决了“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的问题,领导中国人民实行改革开放,从计划经济体制逐渐走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推动经济快速发展,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伏尔泰、孟德斯鸠、卢梭等启蒙思想家弘扬理性,既反教权,又反王权,提倡民主、科学、自由和平等,为资产阶级建立资本主义制度提供了一整套的理论基础;从二战结束到20世纪70年代初期,西方资本主义国家普遍奉行凯恩斯主义,取代了过去自由放任的经济理论,对经济生活进行干预和调节,带来了战后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的“黄金时期”;二战结束后,赫鲁晓夫、勃列日涅夫、戈尔巴乔夫等苏联领导人对斯大林模式的弊端缺乏科学的认识,经济改革没有科学理论的指导,使斯大林模式日益僵化,最终导致苏联走向解体……
最后,笔者让学生们结合自身谈谈对“思想是行动的先导,理论是实践的指挥棒”的认识。大家纷纷发言,畅所欲言:经济政治建设需要有科学的思想理论来指导;思想不能僵化,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我们要净化自己的心灵,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我们是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建设者和接班人,要自觉学习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笔者及时总结:思想是行动的先导,只有正确的思想才能指导正确的行动,错误的思想势必会将一个国家引入歧途。对于个人来说,同样如此,一个人有什么样的思想, 就短期而言,决定他为人处世的态度、方法;从长远来看,影响到人生目标和价值取向,决定着他将来成为什么样的人。正如习近平主席在中共十九大报告中所言:青年一代有理想、有本领、有担当,国家就有前途,民族就有希望。通过对思想与行动、理论与实践关系的探讨,既有效整合梳理了书本知识,又有助于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为未来的学习、工作与生活打下基础,有效落实了家国情怀的历史学科素养,做到了德育与智育有机结合。
结语
历史课堂不能少了思想的碰撞,历史课堂不能忽略德育的渗透。而德育的渗透也不能离开现实生活,脱离学生实际,否则它就会成为无源之水、缘木求鱼。类似上文中的例子还有许多,有一些是笔者课前预设的,但更多是课堂自然生成的,就像是“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历史如浩瀚的海洋,蕴藏着丰富的智慧资源,作为一名历史教师,要善于去发现、去挖掘,捕捉德育的契机,高三的复习课堂同样可以成为德育的主阵地。高三复习课除了要注重知识与技巧,更要如康有为所言:重精神,贵德育!
关键词:高三歷史复习课;课堂设计;德育教育
教书育人,德育为先。《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2017版)》明确指出:“历史课程最基本和最重要的教育理念,是全面贯彻党和国家的教育方针,切实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使历史教育成为形成和发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途径,努力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教育部印发的《中小学德育工作指南》也明确要求:“充分发挥课堂教学的主渠道作用,将中小学德育内容细化落实到各学科课程的教学目标之中,融入渗透到教育教学全过程。”高三历史课堂以高考复习为主要内容,知识是第一位的,但如果教师眼中只有分数,而忽视了对学生情感、道德、价值观的教育培养,课堂就会无比枯燥乏味,课堂效率可能大打折扣,与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相去甚远,家国情怀的历史学科素养也无法落实。有鉴于此,高三历史课堂不仅要关注知识,也要注重德育的渗透。
一、历史上的理性精神
在复习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3第二单元《西方人文精神的起源及其发展》时,笔者让同学们归纳这一单元关于理性的知识。在师生共同努力之下,我们完成这一任务。古希腊时期:以普罗泰格拉为代表的智者学派反对迷信,强调自由,认为每个人都应该有自己的判断标准,不应该强求一律;苏格拉底提出“有思想力的人是万物的尺度”,主张到“心灵世界”中去探求真理,“凡是为一个人自己的理智所宣判为错误的东西,就不应该去想、不应该去做,哪怕受到当权者或任何法庭的强迫,也要不惜任何代价予以抵制”;柏拉图鼓励人们独立理性思考,为理性主义的发展奠定了基础;亚里士多德说“吾爱吾师,吾更爱真理”,在强调理性的同时,以科学调查的方式研究自然界,创建了严密的逻辑论证系统,充分体现了人类不断追求真理、了解未知的高贵品质。近代以来:文艺复兴时期,思想家们借复兴古希腊罗马文化之名宣传新兴的资产阶级思想,他们虽然信仰宗教,但他们反对教会宣扬的禁欲苦行,抨击教会的腐败,提倡追求自由、幸福和物质享受,鼓励发财致富和冒险精神,崇尚理性和科学,追求知识;宗教改革时期,马丁·路德主张“每个人都是自己的牧师”,每个基督徒都有直接阅读和解释《圣经》的权利,而不是盲从教皇和教会的说教;启蒙运动时期,启蒙思想家们否定一切外在权威,认为判断是非的唯一标准只有人自己的“理性”,鼓励人们运用自己的智力去认识、判断和理解事物,“理性”成为启蒙运动的核心。
梳理完西方关于理性的知识,笔者继续引导学生总结中国古代社会的“理性”。古代中国虽然大多时期实行思想文化专制,儒家思想独尊,注重纲常伦理道德,但也不乏理性思想。如陆九渊认为治学应“发明本心”“不必多读书外求”“学苟知本,六经皆我注脚!”在尊孔子为至圣先师的时代,李贽认为“圣人不曾高,众人不曾低”“天生一人,自有一人之用”“人人皆可以为圣人”,反对迷信孔子的权威,主张个性解放。黄宗羲大声疾呼:天子之所是未必是,天子之所非未必非!在君主专制不断强化、儒家思想长期居于正统主流地位的古代封建社会,提出这些主张需要何等的勇气!这都是理性精神的突出表现。
最后,笔者让学生们结合自身谈谈对“理性”的认识:作为新时代青年学生,要解放思想,不能人云亦云、盲从权威;要努力学习,尽量获取知识,然后运用知识和能力去判断理解事物,遇事多动脑;吾爱吾师,吾更爱真理,老师说的也不一定都是完全对的……
同学们畅所欲言,课堂气氛一时活跃起来。通过对“理性”的梳理,既有效整合了必修3第二单元,帮助学生构建起知识体系,又顺带回顾了必修3第一单元的相关知识,拓展了学生对于“理性”的认识。更重要的是,学生认识到理性思考的重要性,懂得需要运用自己的智力去认识、判断和理解事物,大胆质疑,勇于创新,不能盲从权威。在不知不觉间,进行了德育渗透,可谓润物细无声,真正落实了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
二、“思想是行动的先导,理论是实践的指挥棒”
在复习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2第四单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时,除了引导学生反思“大跃进”、人民公社化运动、“文化大革命”给我国经济建设所带来的巨大破坏和灾难,师生还一起回顾了错误指导思想对我国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所造成的危害。例如:陈独秀右倾错误是轰轰烈烈的大革命走向失败的重要原因;王明、博古、李德等人的“左”倾错误导致第五次反“围剿”失利,险些葬送了革命的前途。由此得出结论:思想是行动的先导,理论是实践的指挥棒。只有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才能科学地指导实践。
笔者趁热打铁,继续拓展学生的思维,让学生补充史实来论证“思想是行动的先导,理论是实践的指挥棒”这一命题。同学们打开思路,古今中外,知无不言:秦统一六国之后,继续以法家思想为指导思想,实行严刑酷法,激化了阶级矛盾,最后导致二世而亡;汉武帝采纳董仲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春秋大一统”、君权神授、天人感应和天人合一等思想主张,使儒学成为历代统治者推崇的正统和主流思想,加强了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毛泽东将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具体国情相结合,诞生了毛泽东思想,指导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取得了一个又一个胜利;邓小平理论解决了“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的问题,领导中国人民实行改革开放,从计划经济体制逐渐走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推动经济快速发展,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伏尔泰、孟德斯鸠、卢梭等启蒙思想家弘扬理性,既反教权,又反王权,提倡民主、科学、自由和平等,为资产阶级建立资本主义制度提供了一整套的理论基础;从二战结束到20世纪70年代初期,西方资本主义国家普遍奉行凯恩斯主义,取代了过去自由放任的经济理论,对经济生活进行干预和调节,带来了战后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的“黄金时期”;二战结束后,赫鲁晓夫、勃列日涅夫、戈尔巴乔夫等苏联领导人对斯大林模式的弊端缺乏科学的认识,经济改革没有科学理论的指导,使斯大林模式日益僵化,最终导致苏联走向解体……
最后,笔者让学生们结合自身谈谈对“思想是行动的先导,理论是实践的指挥棒”的认识。大家纷纷发言,畅所欲言:经济政治建设需要有科学的思想理论来指导;思想不能僵化,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我们要净化自己的心灵,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我们是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建设者和接班人,要自觉学习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笔者及时总结:思想是行动的先导,只有正确的思想才能指导正确的行动,错误的思想势必会将一个国家引入歧途。对于个人来说,同样如此,一个人有什么样的思想, 就短期而言,决定他为人处世的态度、方法;从长远来看,影响到人生目标和价值取向,决定着他将来成为什么样的人。正如习近平主席在中共十九大报告中所言:青年一代有理想、有本领、有担当,国家就有前途,民族就有希望。通过对思想与行动、理论与实践关系的探讨,既有效整合梳理了书本知识,又有助于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为未来的学习、工作与生活打下基础,有效落实了家国情怀的历史学科素养,做到了德育与智育有机结合。
结语
历史课堂不能少了思想的碰撞,历史课堂不能忽略德育的渗透。而德育的渗透也不能离开现实生活,脱离学生实际,否则它就会成为无源之水、缘木求鱼。类似上文中的例子还有许多,有一些是笔者课前预设的,但更多是课堂自然生成的,就像是“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历史如浩瀚的海洋,蕴藏着丰富的智慧资源,作为一名历史教师,要善于去发现、去挖掘,捕捉德育的契机,高三的复习课堂同样可以成为德育的主阵地。高三复习课除了要注重知识与技巧,更要如康有为所言:重精神,贵德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