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风险导向审计是建立在传统审计模式和思维的基础上而被提出的,它是一种设计更为科学、合理的思维模式,与传统的风险导向审计模式相比具有更多优越性,能够弥补传统风险导向审计的不足。风险导向审计工作实施的基础是建立在被审计企业的风险评估,其中主要的核心是情节严重的错报风险评估以及审计流程,并通过多样化的设计方式来对被审计企业展开一系列的审查,以确保审计结果的全面性、整体性和科学性。充分发挥风险导向审计的积极作用,可以帮助企业有效的减少设计风险,快速提升企业的审计效率,进一步促进企业的长远发展。
一、企业内部开展风险导向审计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一)缺乏合理的内部审计机构设置
目前,我国大部分企业内部的审计机构都受到了管理层的控制与管理,由于企业内部的审计机构既受管理层管理又服务于管理层,导致审计人员在进行企业内部的审计工作的过程中当中经常会出现包庇企业管理层的违法行为,从而在一定程度上无法让审计人员充分发挥自身对审计工作的监督作用。因此,一旦企业内部审计机构的设计出现不合理的现象就会直接影响到企业内部审计人员的客观性,从而无法在真正意义上发挥企业内部开展风险导向审计的作用。
(二)缺乏健全的风险管理机制
企业缺乏健全的风险管理机制就对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到企业内部工作人员的风险管理意识。并让员工认为企业风险管理的责任只单一的属于企业内部的审计部门,从而在根本上割裂了风险管理的全局性。另外,企业内部的各个部门只重视本部门的绩效目标,而没有考虑到影响企业整体发展的风险因素,使得企业内部的风险管理较为片面,这就在无形中增加了企业的整体风险。
(三)企业内部审计技术较为落后
随着我国网络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我国大部分企业在日常的经营活动过程中,都把计算机信息系统广泛的应用在各个项目当中,企业内部的风险导向审计是建立在风险管理的基础之上进行的,但是传统落定的审计技术无法实现与企业信息化建设的同步,同时无法适应当代企业内部风险导向审计的实际要求。从而在一定程度上提升了审计难度,降低了审计效率和质量,从而严重的影响了审计地位和作用的充分发挥。
二、开展企业内部风险导向审计的具体对策
(一)优化企业内部风险导向审计的环境
良好的审计环境有利于企业内部审计工作的顺利开展,同时也是开展企业内部风险导向审计工作的基础和前提,并间接的影响着审计工作的效率。因此,企业要想充分发挥风险导向审计的作用,首先就要在企业内部建立起良好的风险导向审计环境。一方面,企业要健全、完善企业的管理结构,帮助企业内部审计部门站在最高层管理者的角度,来对影响企业实现长远发展目标的风险进行全面的分析与评价,从而进一步制定科学、合理的审计项目。另一方面,企业内部要组建高素质的审计队伍和组织,对审计工作人员的职责进行明确的划分,并通过定期的培训来提高审计人员的综合业务能力、分析能力以及应变能力,复合型高素质人才是企业内部风险导向审计工作的顺利开展的重要条件之一,并能够进一步营造良好的审计环境,促进企业内部风险导向审计工作的顺利开展。
(二)构建企业内部风险导向内部审计的应用框架
确保企业能够顺利开展风险导向内部审计工作,最直接、有效的方法就是构建企业内部风险导向内部审计的应用框架,该框架能够为企业制定风险导向内部审计战略提高有价值的参考,从而在一定程度上指引着企业内部审计的规划方向。企业要想构建一个科学性、综合性、针对性较强的风险导向内部审计框架,就一定要对企业的长远发展目标、战略以及内部审计资源和环境等因素进行全面、综合的考虑,完整的风险导向内部审计框架应该包括五个要素,分别是战略规划、业务流程、组织结构、风险评估系统以及抽样技术模型。这种应用框架的建立对于企业内部的审计部门和工作人员来说,其可操作性较强,并且能够有效指导企业开展内部风险导向审计工作。
(三)健全與完善风险管理机制
为了进一步保证企业风险管理工作的顺利开展,首先就要建立健全企业的风险管理机制,减少相关部门对企业内部审计人员工作的干涉,并在最大程度上降低和规避风险,从而进一步为企业提供参考价值较大的确认服务。内部审计监督机制主要包括三大制度,分别为总体性制度、可操作性制度以及专门性制度。总体性制度包含着三个部分,分别为机构职权、奖罚和汇报制度;可操作性制度的内容主要由内审计划、程序、经济绩效指标衡量方法组成;专门性制度则由风险管理审计制度以及审计结论公告制这两部分组成。企业在健全、完善以及实施内部审计监督机制的过程中,要对实施期间总结出的问题进行分析,制定出有效的解决措施,以此来不断调整和规范企业内部内部审计监督机制,从而有利于企业的高层管理者更好、更快的规避风险。
(四)健全企业内部风险导向审计信息技术系统
在网络、信息技术快速发展的今天,我国的大部分企业都通过建立健全风险导向审计信息技术系统实现了信息共享。信息技术可以有效推进企业审计信息化的建设进程。企业在开展内部风险导向审计工作的过程中,利用信息技术来处理日常放入工作和业务,不仅可以有效提高企业内部审计工作的效率和质量,同时也能够确保企业内部风险导向审计的自动化、实时化和科学化,从而帮助企业进一步实现内部审计的自动化与信息化。建立健全风险评估信息数据库,可以进一步保证资料信息的质量和数量,从而极大的提高了企业内部风险评估结果的准确性、客观性与实效性。与此同时,也可以通过其他的信息手段来增强风险量化的可操作性。
(五)加强部门之间的有效沟通与交流
风险导向内部审计工作的开展并不只是企业内部审计部门的工作与职责,要想高效的贯彻与落实风险导向审计管理工作就离不开企业内部各个部门之间的支持与配合。在这一过程中,就需要企业内部审计人员加强与管理层以及各部门负责人之间的有效沟通与交流,并多层次、全方面的了解与掌握企业实际的经营管理情况,从而对存在的风险进行全面的分析。企业内部的审计部门在展开风险导向审计工作的过程中,可以在不同程度上促进各部门之间的合作与配合,增加管理层和各部门之间的沟通途径,传达各部门之间的实际需要,从而有效的增强企业内部的凝聚力和向心力。另外,在审计工作实施后,企业内部的审计人员要和管理层以及各部门之间定期举行沟通会议,在会议中对审计结果中的问题进行全面的讨论,并制定出有效的解决措施,从而在最大程度降低与规避企业的风险。
三、结语
总的来说,大部分企业在进行内部审计风险管理的过程当中,应用最为广泛的就是审计思想就是风险导向审计,同时风险导向审计也间接的影响着企业整体的管理水平和长远的发展战略。为了充分发挥风险导向审计在企业运营管理过程中的积极作用,使企业更好的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趋势,企业就要不断通过更为科学合理的方法来对风险导向审计进行优化和调整,以此来减少企业的审计风险,快速提高企业内部整体的审计质量,从而进一步推动企业的健康可持续发展。(作者单位为中审华会计师事务所中州分所)
一、企业内部开展风险导向审计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一)缺乏合理的内部审计机构设置
目前,我国大部分企业内部的审计机构都受到了管理层的控制与管理,由于企业内部的审计机构既受管理层管理又服务于管理层,导致审计人员在进行企业内部的审计工作的过程中当中经常会出现包庇企业管理层的违法行为,从而在一定程度上无法让审计人员充分发挥自身对审计工作的监督作用。因此,一旦企业内部审计机构的设计出现不合理的现象就会直接影响到企业内部审计人员的客观性,从而无法在真正意义上发挥企业内部开展风险导向审计的作用。
(二)缺乏健全的风险管理机制
企业缺乏健全的风险管理机制就对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到企业内部工作人员的风险管理意识。并让员工认为企业风险管理的责任只单一的属于企业内部的审计部门,从而在根本上割裂了风险管理的全局性。另外,企业内部的各个部门只重视本部门的绩效目标,而没有考虑到影响企业整体发展的风险因素,使得企业内部的风险管理较为片面,这就在无形中增加了企业的整体风险。
(三)企业内部审计技术较为落后
随着我国网络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我国大部分企业在日常的经营活动过程中,都把计算机信息系统广泛的应用在各个项目当中,企业内部的风险导向审计是建立在风险管理的基础之上进行的,但是传统落定的审计技术无法实现与企业信息化建设的同步,同时无法适应当代企业内部风险导向审计的实际要求。从而在一定程度上提升了审计难度,降低了审计效率和质量,从而严重的影响了审计地位和作用的充分发挥。
二、开展企业内部风险导向审计的具体对策
(一)优化企业内部风险导向审计的环境
良好的审计环境有利于企业内部审计工作的顺利开展,同时也是开展企业内部风险导向审计工作的基础和前提,并间接的影响着审计工作的效率。因此,企业要想充分发挥风险导向审计的作用,首先就要在企业内部建立起良好的风险导向审计环境。一方面,企业要健全、完善企业的管理结构,帮助企业内部审计部门站在最高层管理者的角度,来对影响企业实现长远发展目标的风险进行全面的分析与评价,从而进一步制定科学、合理的审计项目。另一方面,企业内部要组建高素质的审计队伍和组织,对审计工作人员的职责进行明确的划分,并通过定期的培训来提高审计人员的综合业务能力、分析能力以及应变能力,复合型高素质人才是企业内部风险导向审计工作的顺利开展的重要条件之一,并能够进一步营造良好的审计环境,促进企业内部风险导向审计工作的顺利开展。
(二)构建企业内部风险导向内部审计的应用框架
确保企业能够顺利开展风险导向内部审计工作,最直接、有效的方法就是构建企业内部风险导向内部审计的应用框架,该框架能够为企业制定风险导向内部审计战略提高有价值的参考,从而在一定程度上指引着企业内部审计的规划方向。企业要想构建一个科学性、综合性、针对性较强的风险导向内部审计框架,就一定要对企业的长远发展目标、战略以及内部审计资源和环境等因素进行全面、综合的考虑,完整的风险导向内部审计框架应该包括五个要素,分别是战略规划、业务流程、组织结构、风险评估系统以及抽样技术模型。这种应用框架的建立对于企业内部的审计部门和工作人员来说,其可操作性较强,并且能够有效指导企业开展内部风险导向审计工作。
(三)健全與完善风险管理机制
为了进一步保证企业风险管理工作的顺利开展,首先就要建立健全企业的风险管理机制,减少相关部门对企业内部审计人员工作的干涉,并在最大程度上降低和规避风险,从而进一步为企业提供参考价值较大的确认服务。内部审计监督机制主要包括三大制度,分别为总体性制度、可操作性制度以及专门性制度。总体性制度包含着三个部分,分别为机构职权、奖罚和汇报制度;可操作性制度的内容主要由内审计划、程序、经济绩效指标衡量方法组成;专门性制度则由风险管理审计制度以及审计结论公告制这两部分组成。企业在健全、完善以及实施内部审计监督机制的过程中,要对实施期间总结出的问题进行分析,制定出有效的解决措施,以此来不断调整和规范企业内部内部审计监督机制,从而有利于企业的高层管理者更好、更快的规避风险。
(四)健全企业内部风险导向审计信息技术系统
在网络、信息技术快速发展的今天,我国的大部分企业都通过建立健全风险导向审计信息技术系统实现了信息共享。信息技术可以有效推进企业审计信息化的建设进程。企业在开展内部风险导向审计工作的过程中,利用信息技术来处理日常放入工作和业务,不仅可以有效提高企业内部审计工作的效率和质量,同时也能够确保企业内部风险导向审计的自动化、实时化和科学化,从而帮助企业进一步实现内部审计的自动化与信息化。建立健全风险评估信息数据库,可以进一步保证资料信息的质量和数量,从而极大的提高了企业内部风险评估结果的准确性、客观性与实效性。与此同时,也可以通过其他的信息手段来增强风险量化的可操作性。
(五)加强部门之间的有效沟通与交流
风险导向内部审计工作的开展并不只是企业内部审计部门的工作与职责,要想高效的贯彻与落实风险导向审计管理工作就离不开企业内部各个部门之间的支持与配合。在这一过程中,就需要企业内部审计人员加强与管理层以及各部门负责人之间的有效沟通与交流,并多层次、全方面的了解与掌握企业实际的经营管理情况,从而对存在的风险进行全面的分析。企业内部的审计部门在展开风险导向审计工作的过程中,可以在不同程度上促进各部门之间的合作与配合,增加管理层和各部门之间的沟通途径,传达各部门之间的实际需要,从而有效的增强企业内部的凝聚力和向心力。另外,在审计工作实施后,企业内部的审计人员要和管理层以及各部门之间定期举行沟通会议,在会议中对审计结果中的问题进行全面的讨论,并制定出有效的解决措施,从而在最大程度降低与规避企业的风险。
三、结语
总的来说,大部分企业在进行内部审计风险管理的过程当中,应用最为广泛的就是审计思想就是风险导向审计,同时风险导向审计也间接的影响着企业整体的管理水平和长远的发展战略。为了充分发挥风险导向审计在企业运营管理过程中的积极作用,使企业更好的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趋势,企业就要不断通过更为科学合理的方法来对风险导向审计进行优化和调整,以此来减少企业的审计风险,快速提高企业内部整体的审计质量,从而进一步推动企业的健康可持续发展。(作者单位为中审华会计师事务所中州分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