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
城乡融合是城乡关系发展的最高级阶段,是理想城乡关系的目标状态,是乡村空间生产与再生产的演进动态,将指引城乡关系变革下的城乡空间重构.城乡融合必定生产出新型的空间形态,其本质是城乡资源要素双向流动促进下的乡村空间生产与再生产.本文通过对城乡融合空间的概念生成探析,从空间生产理论三元辩证螺旋式递升关系的角度切入城乡融合空间属性研究,提出以乡村为本体的、城乡融合空间建构的“乡村+”路径:“乡村空间综合价值认知(空间实践)——城乡要素双向流动效应(空间表征中的流空间与空间涌现性)——城乡融合机制与实践模型建构(表
【机 构】
:
四川音乐学院美术学院环境艺术系 四川成都 610021;四川省德阳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 四川德阳 618099;成都市规划设计研究院 四川成都 610041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城乡融合是城乡关系发展的最高级阶段,是理想城乡关系的目标状态,是乡村空间生产与再生产的演进动态,将指引城乡关系变革下的城乡空间重构.城乡融合必定生产出新型的空间形态,其本质是城乡资源要素双向流动促进下的乡村空间生产与再生产.本文通过对城乡融合空间的概念生成探析,从空间生产理论三元辩证螺旋式递升关系的角度切入城乡融合空间属性研究,提出以乡村为本体的、城乡融合空间建构的“乡村+”路径:“乡村空间综合价值认知(空间实践)——城乡要素双向流动效应(空间表征中的流空间与空间涌现性)——城乡融合机制与实践模型建构(表征的空间)”.结合成都公园城市城乡融合乡村振兴的典型案例,本文认为城乡融合空间建构应坚守市场主导下的双向精准选择性、乡村本体的空间差异性、政府主导下的乡村空间多维共治、先锋典型带动下的乡村统筹与空间重构等原则.
其他文献
在着力打造共建共治共享的农村治理格局大背景下,农地整治开启了由管理向治理转型升级的进程,农地整治重塑治理主体的路径和机理值得深入挖掘.遵循“整治—产权—主体”的逻辑理路探究农地整治对治理主体的重塑路径,即土地产权配置决定治理主体结构关系、土地产权流转建构治理主体弹性互动和土地产权重构增进治理主体价值共识.农地整治重塑治理主体的核心机理在于,相互依存和相互促进的三条路径之间联动而成为一个有机整体,共同 目标、能力提升和价值共识是其关键影响因素.这揭示了公共利益生产和分配塑造治理主体的根本逻辑.
众所周知,农民合作社具有一定的反贫困功能,但其异质性、空壳化等问题越来越突出.那么脱贫攻坚完成后原贫困社员是否还愿意继续参加农民合作社?如果愿意,其影响因素是什么?为此,以云南省LH县原贫困社员作为研究对象,从个人、家庭、合作社三方面分析脱贫攻坚完成后原贫困社员继续参加农民合作社的意愿及其影响因素.研究结果发现:贫困社员年龄、参加合作社培训次数是影响原贫困社员继续参加农民合作社意愿的显著因素.研究结果不仅能为政府制度建设和合作社规范发展提供决策依据,还可为防范返贫路径选择提示发展方向.
家庭农场作为我国现代农业发展的中坚力量,已有研究多关注其生产功能,较少关注服务功能,而当前家庭农场服务供给的特征日趋明显.因此,理清其兼职化服务的生成逻辑及影响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以农机服务为例,刻画了家庭农场兼职化服务的形成过程,即包括两个阶段,第一阶段以自购农机、自主服务代替农机服务外包,第二阶段在农机投资的基础土基于内部推力和外部拉力的共同作用形成服务供给者身份.兼职化服务可以提升家庭农场的要素利用效率并改善单一农地规模经营下的低收益困境,对于降低服务对象的服务获取成本并促进小农户与现代农业有机衔接
本文采用中国省级面板数据研究了金融支持和社会资本对农民合作社辐射带动能力的影响.实证研究表明:首先,金融支持对合作社的综合辐射带动能力以及带动农民和农业能力的直接影响都不显著;其次,合作社的综合社会资本水平、声誉及其横向网络关系对合作社辐射带动能力的提高具有正向促进作用,而外部信任的影响不显著;最后,社会资本可以正向调节金融支持对合作社辐射带动能力的影响,强化金融支持的促进作用,并且在制度水平越不完善的地区,这种调节作用越强.因此,为实现合作社辐射带动能力的提高,应根据合作社的发展需要提供针对性金融支持政
当前,“农村空心化”现象受到媒体和学术界的广泛关注.本文通过对“农村空心化”为主题的既有文献进行梳理,使用美国学者加里·戈茨(Gary Goertz)提出的概念分析方法,从“基本层次”、“二级层次”和“数据/指标层次”对“农村空心化”概念的内涵和外延,以及概念结构和层次进行了分析.本文发现,“农村空心化”概念是一个包含多层含义的复合概念,包括“地理空间空心化”“人口结构空心化”“经济资源空心化”3个二级层次.而且3个二级层次中任意一个维度都可能引发其他两个维度的变化,呈现出可相互替代的“家族相似性”关系.
针对当前中国休闲农业的发展潜力与研究局限,基于内部视角,以川西平原H村为例,展现村民参与休闲农业时不断增强主体意识的过程,并通过分析村民对村庄组织、文化和生态资源的再生产,探寻H村休闲农业可持续发展的路径.依靠资源再生不断为发展休闲农业提供地方智慧,村民在参与休闲农业的过程中可实现从浅层在场到深度融入的转变,地方资源也获得了持久的生命力.H村结合村民参与和资源再生的休闲农业发展路径,对分散型村庄转化地方优势、重建村庄共同体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本文基于2018年我国25省1674个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调查数据,运用似不相关回归模型(SUR),实证分析订单农业对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农业技术需求的影响,探究不同经营主体对产前、产中、产后农业技术需求影响的差异.研究结果表明,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参与订单农业对农业新品种的需求有显著的正向影响;经营主体负责人特征以及经营特征对农业技术需求有显著影响,负责人年龄、受教育程度、创业培训和经营主体的经营规模、收入、农业新业态、农业保险等均对农业技术需求有正向影响.因此,要提高农业技术和订单农业推广水平,推动新型农业经营
新型农村集体经济是全面实现乡村振兴战略的有效载体之一.基于天津、山东、湖北多个村庄的实地调研发现,目前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发展存在政府扶持型、组织引领型、市场激励型三种主要路径,通过多维度比较发现不同形态的发展路径具有新型农村集体经济“市场化”的特性,但同时也暴露出发展路径需面对政策惯性依赖、行政权力扩张、控制权力削弱等潜在风险.鉴于此,应从构建有效有力的扶持政策、厘清村级组织的权责关系、制定因地制宜的激励机制进行完善,助力新型农村集体经济可持续发展.
文章采用2000~2018年中国31个省份面板数据,构建动态短面板数据模型,运用SYS—GMM方法对内生性问题进行处理,采用中介效应模型检验机械化对农民收入及其构成的作用机制.结果表明:农业机械化对农民可支配收入、工资性收入、家庭经营性收入三种收入类型均产生显著正向作用效果,其中对农民工资性收入产生较大影响;劳动力转移对农民可支配收入、农民工资性收入产生显著正向作用效果,其中对农民工资性收入产生的作用效果较大,对农民家庭经营性收入产生的作用效果不显著;粮食产量对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家庭经营性收入产生显著正
用CHFS数据研究中国城乡家庭金融资产财富效应及异质性,在考虑了金融资产组合互补性的影响后发现:(1)我国城乡家庭储蓄性和风险性金融资产每增加1%,家庭总的消费支出分别增加3.5%和1.4%,即金融资产存在显著正向的财富效应,但储蓄性金融资产财富效应大于风险性金融资产.(2)整体上,城镇家庭的金融资产财富效应大于农村,但在具体消费类型上,也存在农村大于城镇的证据,体现出显著的城乡异质性.(3)金融资产财富效应对食品消费支出影响最小,刚性消费支出次之,弹性消费最大.(4)金融资产财富效应均存在低收入家庭显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