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随着学习型社会的创建和我国高职教育的蓬勃发展,我国高职院校教师队伍面临着日益严重的危机。文章提出在建设学习型社会的背景下应充分认清高职院校教师再培训的必要性和重要性,并针对当前高职院校教师再培训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了加强高职院校教师再培训的对策,以期实现促进高职院校教师教学能力发展的目标。
[关键词]教师再培训 高职院校
[作者简介]黄晓初(1960-),女,重庆人,重庆工业职业技术学院科研处,高级经济师,研究方向为高等职业教育、经济学。(重庆401120)
[课题项目]本文系重庆市教育科学“十一五”规划职业教育专项课题“高职院校教师继续教育研究”的研究成果之一。(课题编号:2008-ZJ-065)
[中图分类号]G71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3985(2011)30-0066-02
随着我国高职教育的蓬勃发展,我国高职院校的职能不断延伸,教学改革和人才培养模式变革不断深入,社会对高职院校的要求也越来越高。教师是高职院校的核心资源,对高职院校教学质量和可持续发展起着关键性的作用。因此,如何借鉴国际国内先进理念与经验,结合国内高职院校教师素质的现状和当前高职院校教师再培训的问题,加强对高职院校教师再培训,以促进高职院校教师教学能力的发展,是各高职院校必须面对和解决的问题。
一、高职院校教师再培训的背景分析
1 高职院校教师再培训是建立学习型社会的需要。1972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国际教育发展委员会发表了《学会生存——教育世界的今天和明天》报告,该报告认为人类正在进入学习化社会,每个人必须终身不断地学习,才能适应科学技术的发展和社会的变革。在学习型社会里,“每个公民享有在任何情况下都可以自由取得学习、训练和培养自己的各种手段”。党中央在2001年提出,要“营造全民学习,终身学习的浓厚氛围,推动建立学习型社会”,“十六大”报告把“形成全民学习、终生学习的学习型社会,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列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奋斗目标。
教师作为知识源泉和智慧结晶的传播者,其责任是不断地将最新科学技术成果的信息以最生动的形式带给学生,因此,教师不仅要具备终生学习的精神,而且要有学习的能力;不仅要自发地学习,而且要不断地通过再培训更新知识,树立现代教育理念。只有这样,才能有效地促进学生的成长,从而间接地促进全体国民养成“与时俱进”的学习行为,促进学习型社会的建立。
2 高职院校教师再培训是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目标、模式改革的需要。近年来,随着以工作过程为导向的职业教育理论的引入,我们发现,德国二十多年的职业教育实践表明,将关键能力培养作为职业教育的核心目标是符合职业教育的特点的,也是符合社会发展需要的。在德国,学校明文规定学生要具备“关键能力”,即包括以下七个方面的能力:一是对技术的理解能力和掌握能力;二是决策能力;三是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四是质量意识;五是合作能力;六是环境保护意识;七是社会责任感。
随着科技的发展,企业对高职院校毕业生的个人素质与职业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按传统的培养目标和培养模式开展的高职教育显示出了极大的不适应性,因而各高职院校,特别是示范高职院校先后派教师去德国进行实地考察、培训,并在借鉴国外先进的职教理念的基础上,结合自身实际,对人才培养目标及人才培养模式进行了重大的改革,提出高职院校人才培养模式要突出综合职业能力培养这一主线,目标是为学生提供相对全面、持续的实践能力培养平台,将学生顺利地导向工作体系,使学生在职业能力、职业素养等方面,得到全方位、多角度、深层次的培养和锻炼。要培养学生的关键能力,教师自身的实践操作能力就显得十分重要,这就需要教师了解目前行业的职业需求,分析职业资格标准,根据工作内容设计项目,寻找与工作任务相关的项目设计要求,积累大量的项目实践经验,以促使高职学院能力本位原则得到有效落实。
3 高职院校教师再培训是高职院校教育教学改革的需要。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目标及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对高职院校的教学内容和方法提出了新的要求:
第一,改革高职教育课程体系。高职教育的培养目标决定了课程内容必须最大限度地与职业岗位工作任务对接,课程改革首先要满足行业企业的需要,寻找学校与企业、学习与工作、知识与技能之间的结合点与平衡点,将行业企业的要求反映在课程体系中,实现校企多方面、全方位的融合。其次要满足学生个体的发展需要,不仅培养学生胜任某一特定职业岗位的能力和素质,而且更强调培养学生对岗位的变化和职业转变的适应性,以满足学生可持续发展的需要。再次要满足职业资格标准的需要,以职业能力和职业资格标准为核心,突出职业岗位能力培养和职业素养养成。
第二,改革高职教育教学模式。课程体系的改革需要创新教学模式——以任务为载体,并辅以相关的情景模拟,采用行动导向教学法,提高学生的参与程度,强化课堂实践性教学。教师以顾问、支持者的身份开展教学,其实质是让学生通过完成某个具体项目来掌握专业能力、方法能力和社会能力。由于大部分高职院校教师是从学校毕业后直接走上讲台的,具备高技术素质的“双师型”教师所占的比例不足15%,由于生师比例偏高,多数教师长期没有培训的机会,实践能力、动手能力、实训教学能力、现场指导能力都难以有所发展。因此,高职院校只有加强对教师的再培训,才能使教师形成与时代精神相通的教育理念,才能全面提升教师的能力,满足新的教学模式的要求。
4 高职院校教师再培训是高职院校社会责任的需要。随着社会的进步,大学已从社会的边缘逐步成为社会发展的中心,发挥着知识库、人才库、助推器的作用。高职院校应主动积极地为地方经济服务,充分发挥自身优势,积极参与区域经济建设,力争让地方政府实实在在地感受到地方高职院校存在的巨大价值,使高职院校的发展获得一个良好的外部环境;同时,在服务的过程中,要注意发展学校的优势专业,面向社会需求调整专业设置,主动适应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并将与区域社会经济发展紧密结合的技术传授给学生,以实现社会需求与学生发展的双向互动,这是高职院校发展的趋势所致,也是地方经济发展的迫切需要。
高职院校只有加强对教师的再培训,提升教师的实力,才能为地方经济发展服务;教师也才能在社会服务的过程中,归纳总结实践成果,并将之带进教材和课堂,丰富教学内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创新和实践能力。
二、高职院校教师再培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当前,许多高职院校已经意识到教师队伍建设的重要性,并提出了“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的目标,但其主要方式是追求从高校引进毕业生向主要从行业引进师资转变。实际上,这种方式不能从整体上提升高职院校教师的教学能力,高职院校教师队伍的突出问题在于实践能力较弱,不仅不能适应培养学生综 合职业能力的教学需要,也使基于工作过程体系的课程开发缺少必要的实践基础。有些高职院校采取聘用大量兼职教师的办法来解决此问题,尽管兼职教师在某一领域的实践经验丰富,但由于没有相互的约束机制,兼职教师队伍的随机性和不稳定性会对正常的教学秩序造成冲击。因此,笔者认为,高职院校建立相应的教师再培训制度,是当前提升教师能力的一种最佳途径,是高职院校急需加强的一项工作。
1 高职院校教师再培训存在的问题。目前高职院校教师再培训存在的问题如下:一是高职院校由于受到自身教育经费的限制,对教师的培训主要限于提高学历方面。二是培训课程设置、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等方面都缺乏针对性、实践性和超前性,受训者无法根据自身需要选择课程,处于被动局面,无法适应高职院校教师再培训的需要。三是现有高职教育教师培训基地没有形成一整套具有高职教育特色的培养和培训模式,忽视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的发展,许多基地实验设备陈旧、实习场地不足,影响了教师实践教学能力的提高。四是企业培训应是高职学院教师培训的重要途径,但目前大多数企业不愿意接受高职院校教师参加定岗生产实践,学校与企业的联系和沟通比较缺乏,造成教师不能及时掌握行业最新发展动态。五是由于扩招,各高职院校师生比的严重失衡,导致大多数教师处于超负荷工作状态,每天疲于教学,参加再培训的机会非常少,特别是长时间到生产第一线锻炼提高的机会更少。
2 改进高职院校教师再培训的对策。针对当前我国高职院校教师再培训中存在的诸多问题,笔者认为应从以下几个方面人手,加强对教师的再培训,以实现和实际工作的最佳对接。
第一,加强关于高职院校教师再培训的立法。日本的职业教育师资培养备受政府的支持和关注,日本《教育公务员特例法》规定“教员必须不断努力进行研究和提高修养,以保证完成其职责”。美国的教育机构正在实施“职业教育新任教师发展计划”,旨在为新教师提供一个具有灵活性和有效性的培养机制。从以上发达国家的经验来看,政府应该制定相应的法规,确保快速推进高水平高职院校教师再培训体系的建立;通过政策的导向,使研究院所、企事业单位等成为高职院校教师再培训的重要场地,使高职院校的教师真正实现到工厂、企业挂职或不挂职锻炼,从事生产管理及技术工作,切实提高实践能力;加大经费投入,设立教师队伍素质建设专项基金,鼓励教师参加进修。
第二,高职教育培训基地要加强需求分析,以真正促进教师专业化知识的更新和专业技能的提高。高职教育培训基地要加强需求分析,了解目前急需高职院校教师提高的三种能力:一是现场教学、实训教学、案例教学的能力;二是参与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开发的能力;三是以学生为中心、以职业活动为导向的项目化教学的能力。高职教育培训基地应根据以上三种能力,重新设计制定适应高职院校需要的教师再培训模式,为其开发培养学生综合职业能力所需的培养方案,强化“职业性”,并改善培训环境和条件,以真正促进教师专业化知识的更新和专业技能的提高。
第三,高职院校要建立务实的教师再培训机制和激励机制。高职院校要与相关企业主动协商,就教师再培训和实践锻炼问题达成协议。因为企业所拥有的先进设备、管理理念和模式是任何一家培训机构都无法比拟的,高职院校的主要任务就是开展和利用好这一高职教师培训的最佳场所,并力争实现校企双赢。
高职院校要制订出教师再培训计划,根据不同教师的需求,实施有侧重点的分类培训,将行业企业兼职教师派往各大院校进修,成为“访问学者”,系统学习专业理论和教育科学知识,获得教学能力;为专职教师提供良好的实践平台,将其派到企业挂职锻炼,成为“访问工程师”,获得生产实践能力;加大教师再培训的经费投入,为更多的一线教师提供再培训的机会,以加快教师的成长步伐;制定有效的激励措施,设立教师奖励基金,提高教师在学习期间的各项待遇;建立教师再培训的信息反馈制度,及时了解市场、企业和地方政府对高职院校的要求、了解教师对培训的要求,及时调整培训内容、方式,使培训工作收到实效。
[参考文献]
[1]方舟.德国“双元制”职业教育[J].教育与职业,2005(31).
[2]陈炳和,罗元,束惠苹.高职院校“三双型”师资队伍建设模式初探——常州工程职业技术学院师资队伍建设实践与思考[J].黑龙江教育,2008(9).
[3]温璿.必须加强高职院校教师的再培训[J].职教通讯,2003(8).
[关键词]教师再培训 高职院校
[作者简介]黄晓初(1960-),女,重庆人,重庆工业职业技术学院科研处,高级经济师,研究方向为高等职业教育、经济学。(重庆401120)
[课题项目]本文系重庆市教育科学“十一五”规划职业教育专项课题“高职院校教师继续教育研究”的研究成果之一。(课题编号:2008-ZJ-065)
[中图分类号]G71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3985(2011)30-0066-02
随着我国高职教育的蓬勃发展,我国高职院校的职能不断延伸,教学改革和人才培养模式变革不断深入,社会对高职院校的要求也越来越高。教师是高职院校的核心资源,对高职院校教学质量和可持续发展起着关键性的作用。因此,如何借鉴国际国内先进理念与经验,结合国内高职院校教师素质的现状和当前高职院校教师再培训的问题,加强对高职院校教师再培训,以促进高职院校教师教学能力的发展,是各高职院校必须面对和解决的问题。
一、高职院校教师再培训的背景分析
1 高职院校教师再培训是建立学习型社会的需要。1972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国际教育发展委员会发表了《学会生存——教育世界的今天和明天》报告,该报告认为人类正在进入学习化社会,每个人必须终身不断地学习,才能适应科学技术的发展和社会的变革。在学习型社会里,“每个公民享有在任何情况下都可以自由取得学习、训练和培养自己的各种手段”。党中央在2001年提出,要“营造全民学习,终身学习的浓厚氛围,推动建立学习型社会”,“十六大”报告把“形成全民学习、终生学习的学习型社会,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列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奋斗目标。
教师作为知识源泉和智慧结晶的传播者,其责任是不断地将最新科学技术成果的信息以最生动的形式带给学生,因此,教师不仅要具备终生学习的精神,而且要有学习的能力;不仅要自发地学习,而且要不断地通过再培训更新知识,树立现代教育理念。只有这样,才能有效地促进学生的成长,从而间接地促进全体国民养成“与时俱进”的学习行为,促进学习型社会的建立。
2 高职院校教师再培训是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目标、模式改革的需要。近年来,随着以工作过程为导向的职业教育理论的引入,我们发现,德国二十多年的职业教育实践表明,将关键能力培养作为职业教育的核心目标是符合职业教育的特点的,也是符合社会发展需要的。在德国,学校明文规定学生要具备“关键能力”,即包括以下七个方面的能力:一是对技术的理解能力和掌握能力;二是决策能力;三是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四是质量意识;五是合作能力;六是环境保护意识;七是社会责任感。
随着科技的发展,企业对高职院校毕业生的个人素质与职业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按传统的培养目标和培养模式开展的高职教育显示出了极大的不适应性,因而各高职院校,特别是示范高职院校先后派教师去德国进行实地考察、培训,并在借鉴国外先进的职教理念的基础上,结合自身实际,对人才培养目标及人才培养模式进行了重大的改革,提出高职院校人才培养模式要突出综合职业能力培养这一主线,目标是为学生提供相对全面、持续的实践能力培养平台,将学生顺利地导向工作体系,使学生在职业能力、职业素养等方面,得到全方位、多角度、深层次的培养和锻炼。要培养学生的关键能力,教师自身的实践操作能力就显得十分重要,这就需要教师了解目前行业的职业需求,分析职业资格标准,根据工作内容设计项目,寻找与工作任务相关的项目设计要求,积累大量的项目实践经验,以促使高职学院能力本位原则得到有效落实。
3 高职院校教师再培训是高职院校教育教学改革的需要。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目标及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对高职院校的教学内容和方法提出了新的要求:
第一,改革高职教育课程体系。高职教育的培养目标决定了课程内容必须最大限度地与职业岗位工作任务对接,课程改革首先要满足行业企业的需要,寻找学校与企业、学习与工作、知识与技能之间的结合点与平衡点,将行业企业的要求反映在课程体系中,实现校企多方面、全方位的融合。其次要满足学生个体的发展需要,不仅培养学生胜任某一特定职业岗位的能力和素质,而且更强调培养学生对岗位的变化和职业转变的适应性,以满足学生可持续发展的需要。再次要满足职业资格标准的需要,以职业能力和职业资格标准为核心,突出职业岗位能力培养和职业素养养成。
第二,改革高职教育教学模式。课程体系的改革需要创新教学模式——以任务为载体,并辅以相关的情景模拟,采用行动导向教学法,提高学生的参与程度,强化课堂实践性教学。教师以顾问、支持者的身份开展教学,其实质是让学生通过完成某个具体项目来掌握专业能力、方法能力和社会能力。由于大部分高职院校教师是从学校毕业后直接走上讲台的,具备高技术素质的“双师型”教师所占的比例不足15%,由于生师比例偏高,多数教师长期没有培训的机会,实践能力、动手能力、实训教学能力、现场指导能力都难以有所发展。因此,高职院校只有加强对教师的再培训,才能使教师形成与时代精神相通的教育理念,才能全面提升教师的能力,满足新的教学模式的要求。
4 高职院校教师再培训是高职院校社会责任的需要。随着社会的进步,大学已从社会的边缘逐步成为社会发展的中心,发挥着知识库、人才库、助推器的作用。高职院校应主动积极地为地方经济服务,充分发挥自身优势,积极参与区域经济建设,力争让地方政府实实在在地感受到地方高职院校存在的巨大价值,使高职院校的发展获得一个良好的外部环境;同时,在服务的过程中,要注意发展学校的优势专业,面向社会需求调整专业设置,主动适应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并将与区域社会经济发展紧密结合的技术传授给学生,以实现社会需求与学生发展的双向互动,这是高职院校发展的趋势所致,也是地方经济发展的迫切需要。
高职院校只有加强对教师的再培训,提升教师的实力,才能为地方经济发展服务;教师也才能在社会服务的过程中,归纳总结实践成果,并将之带进教材和课堂,丰富教学内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创新和实践能力。
二、高职院校教师再培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当前,许多高职院校已经意识到教师队伍建设的重要性,并提出了“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的目标,但其主要方式是追求从高校引进毕业生向主要从行业引进师资转变。实际上,这种方式不能从整体上提升高职院校教师的教学能力,高职院校教师队伍的突出问题在于实践能力较弱,不仅不能适应培养学生综 合职业能力的教学需要,也使基于工作过程体系的课程开发缺少必要的实践基础。有些高职院校采取聘用大量兼职教师的办法来解决此问题,尽管兼职教师在某一领域的实践经验丰富,但由于没有相互的约束机制,兼职教师队伍的随机性和不稳定性会对正常的教学秩序造成冲击。因此,笔者认为,高职院校建立相应的教师再培训制度,是当前提升教师能力的一种最佳途径,是高职院校急需加强的一项工作。
1 高职院校教师再培训存在的问题。目前高职院校教师再培训存在的问题如下:一是高职院校由于受到自身教育经费的限制,对教师的培训主要限于提高学历方面。二是培训课程设置、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等方面都缺乏针对性、实践性和超前性,受训者无法根据自身需要选择课程,处于被动局面,无法适应高职院校教师再培训的需要。三是现有高职教育教师培训基地没有形成一整套具有高职教育特色的培养和培训模式,忽视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的发展,许多基地实验设备陈旧、实习场地不足,影响了教师实践教学能力的提高。四是企业培训应是高职学院教师培训的重要途径,但目前大多数企业不愿意接受高职院校教师参加定岗生产实践,学校与企业的联系和沟通比较缺乏,造成教师不能及时掌握行业最新发展动态。五是由于扩招,各高职院校师生比的严重失衡,导致大多数教师处于超负荷工作状态,每天疲于教学,参加再培训的机会非常少,特别是长时间到生产第一线锻炼提高的机会更少。
2 改进高职院校教师再培训的对策。针对当前我国高职院校教师再培训中存在的诸多问题,笔者认为应从以下几个方面人手,加强对教师的再培训,以实现和实际工作的最佳对接。
第一,加强关于高职院校教师再培训的立法。日本的职业教育师资培养备受政府的支持和关注,日本《教育公务员特例法》规定“教员必须不断努力进行研究和提高修养,以保证完成其职责”。美国的教育机构正在实施“职业教育新任教师发展计划”,旨在为新教师提供一个具有灵活性和有效性的培养机制。从以上发达国家的经验来看,政府应该制定相应的法规,确保快速推进高水平高职院校教师再培训体系的建立;通过政策的导向,使研究院所、企事业单位等成为高职院校教师再培训的重要场地,使高职院校的教师真正实现到工厂、企业挂职或不挂职锻炼,从事生产管理及技术工作,切实提高实践能力;加大经费投入,设立教师队伍素质建设专项基金,鼓励教师参加进修。
第二,高职教育培训基地要加强需求分析,以真正促进教师专业化知识的更新和专业技能的提高。高职教育培训基地要加强需求分析,了解目前急需高职院校教师提高的三种能力:一是现场教学、实训教学、案例教学的能力;二是参与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开发的能力;三是以学生为中心、以职业活动为导向的项目化教学的能力。高职教育培训基地应根据以上三种能力,重新设计制定适应高职院校需要的教师再培训模式,为其开发培养学生综合职业能力所需的培养方案,强化“职业性”,并改善培训环境和条件,以真正促进教师专业化知识的更新和专业技能的提高。
第三,高职院校要建立务实的教师再培训机制和激励机制。高职院校要与相关企业主动协商,就教师再培训和实践锻炼问题达成协议。因为企业所拥有的先进设备、管理理念和模式是任何一家培训机构都无法比拟的,高职院校的主要任务就是开展和利用好这一高职教师培训的最佳场所,并力争实现校企双赢。
高职院校要制订出教师再培训计划,根据不同教师的需求,实施有侧重点的分类培训,将行业企业兼职教师派往各大院校进修,成为“访问学者”,系统学习专业理论和教育科学知识,获得教学能力;为专职教师提供良好的实践平台,将其派到企业挂职锻炼,成为“访问工程师”,获得生产实践能力;加大教师再培训的经费投入,为更多的一线教师提供再培训的机会,以加快教师的成长步伐;制定有效的激励措施,设立教师奖励基金,提高教师在学习期间的各项待遇;建立教师再培训的信息反馈制度,及时了解市场、企业和地方政府对高职院校的要求、了解教师对培训的要求,及时调整培训内容、方式,使培训工作收到实效。
[参考文献]
[1]方舟.德国“双元制”职业教育[J].教育与职业,2005(31).
[2]陈炳和,罗元,束惠苹.高职院校“三双型”师资队伍建设模式初探——常州工程职业技术学院师资队伍建设实践与思考[J].黑龙江教育,2008(9).
[3]温璿.必须加强高职院校教师的再培训[J].职教通讯,200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