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价CT灌注成像(CTP)对后循环脑缺血及脑梗死超急性期患者的诊断价值。
方法对2016年3月至2017年12月在天津市环湖医院就诊的184例怀疑后循环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行CTP检查,并在发病后24~72 h行MRI的弥散加权成像(DWI)检查。根据各项灌注参数改变特征将CTP中灌注缺损区分为Ⅰ组(脑循环储备力代偿期)、Ⅱ组(脑代谢储备力代偿期)、Ⅲ组(脑梗死超急性期)。在各灌注缺损区及对侧镜像灌注正常区划定感兴趣区,记录感兴趣区内的局部脑血流量(rCBF)、局部脑血容量(rCBV)、平均通过时间(MTT)及最大峰值时间(TTP)的平均值,并将正常脑组织的各灌注参数纳入Ⅳ组(正常对照组)。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比较各区域各组的各项CTP参数测量的总体差异,通过两两比较以评估后循环各部位各项灌注参数在各组间差异的统计学意义。以DWI为标准,计算CTP参数图以评价后循环各部位脑梗死超急性期的敏感度、特异度和精确度。
结果184例患者经CTP共检出脑缺血或脑梗死病灶271个,Ⅰ组107个、Ⅱ组75个、Ⅲ组89个。各组各部位的各项灌注参数间的总体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1)。各部位rCBF值和MTT值在Ⅰ组和Ⅱ组间的变化均不显著,但是Ⅰ组和Ⅱ组的rCBF值下降和MTT值升高均与Ⅳ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Ⅲ组中各部位的rCBF值显著下降,与Ⅰ组、Ⅱ组和Ⅳ组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Ⅲ组的MTT值显著升高,除了在大脑后动脉P2段供血区与Ⅱ组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其他部位Ⅲ组的MTT值与Ⅰ组、Ⅱ组和Ⅳ组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小脑、脑桥、大脑后动脉P1和P2段供血区的rCBV值在Ⅰ组、Ⅱ组和Ⅳ组间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Ⅲ组的rCBV值显著下降,与Ⅰ组、Ⅱ组和Ⅳ组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Ⅱ组中的中脑和丘脑的rCBV值下降和TTP值升高均较Ⅰ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而rCBV值和TTP值与Ⅲ组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CTP评价后循环脑梗死总的敏感度、特异度和准确度分别为79.0%、99.7%和98.5%。
结论CTP参数图能够反映后循环脑缺血期及脑梗死超急性期的病理生理学改变。CTP评价后循环脑梗死具有较高的敏感度,很高的特异度和准确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