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惯是学习语文的重要环节

来源 :今日中国教研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i43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好习惯是人们存放在神经系统中的生活资本,人在一生中都可以不断享用它的利息。和语文相关的好习惯很多,自主、认真地修改文章和多渠道学习语文就是其中非常重要的两项。苏教版“国标本”语文教材把这两项习惯培养安排在五年级下期,适时而可行。大凡习惯培养,宜早不宜晚。早,白纸作画,易于起笔;晚,荒地种谷,需先除草。然而,早也应有度。过早,生活、知识、能力基础不具备,培养便无可能性。五年级下期,同学们语文学习已近五年,习作也已接触了五个学期。此时安排这两项习惯培养正当其时。
  《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10》共有3页图画组成。
  第一页围绕“自主修改作文”安排,由三张照片组成。上面的一张照片是一位老师在上作文课,他手指着黑板上的一行大字——“文章不厌百回改”正在给同学们讲修改文章的问题。下面一张照片是课堂上同学们在认真修改作文。中间一张照片拍摄的是一页习作的修改稿。第一张照片告诉同学们好文章是改出来的,修改文章要不厌其烦,要反复修改。第二张照片告诉同学们修改文章要认真。第三张照片则给同学们提供了一个修改作文的实际例子,对修改方法也有提示作用。
  第二、三页围绕“多种渠道学习语文”安排,由12张照片组成,内容比较丰富。其中,有同学们听科学家或其他方面的专家学者作报告的场景,有同学们到工厂、农村、部队等地方参观、劳动、参加夏令营的情景,也有同学们参加科技活动、采访先进人物、自办黑板报、举行故事会的情景,还有同学们浏览互联网、查阅图书资料、看书读报、收看电视节目等情景。这些照片内容丰富,画面生动,从多方面提示了学语文的途径。
  习惯的养成靠日浸月润、潜移默化,须由知到行、持之以恒。以上两项习惯的培养也应循此规律,按照知、情、信、行四个环节进行。
  知,就是要通过教学让同学们明白为什么这样做。教学中要告诉同学们:
  1.写文章大致要经过思考酝酿、初步成文和修改完善等阶段,而修改完善是很重要的阶段,很多大作家、文章高手都很重视这个阶段
  好文章是改出来的,这是他们的共同经验。教学时,可以给学生讲一些著名作家关于修改文章的体会。要让学生明白,“文章不厌百回改,吹尽黄沙始到金”的道理。这里,还可以联系学生的习作实践让大家回忆,自己的每一篇习作写完后,细读一番,总会发现一些毛病。如果把这些毛病改了,文章读起来就会有很大改观,多改几遍,就会成为好文章。
  2.生活处处有语文,语文学习的外延和生活的外延相等
  学语文不仅仅是学到一些知识,训练一些技能。学语文的过程,更是一个人走向生活,了解世界,融入特定文化的过程;是带着审美的眼光看待生活,理解生活,创造生活的过程;是陶冶情操,美化心灵,提升精神境界的过程。因此,要学好语文就要大胆、热情地走向生活,在各种活动和实践中学语文、用语文。要结合插图,在讨论、对话中让同学们理解、体会以上道理。
  情,就是要从感性层面来触动学生,让他们从内心想这样做。人的行为总是被“理”和“情”所左右。对于人的行动,一般来说,“理”是从外部来“管”人的,而“情”则是从内心来“催”人的。一个人做事,如果只是从道理上知道应该怎么做,虽说他也会照着做,但做起来比较被动,会感觉累,因此有时行动上却会故意与正确的要求相违背。如果不仅从道理上理解,也从感性上认同某种做法,那他在行动中就会乐此不疲。要使同学们在感性层面认同自主修改文章和多渠道学习语文这两种学习习惯,通过老师讲或者让同学们搜集后互讲写作名家修改文章和多渠道学习语文的故事是好办法。这方面的故事很多,我们在教学前可多搜集一些,讲的时候要尽量生动,让学生在兴味盎然中得到教益。
  信,是让同学们对以上两种习惯形成信念,让他们对此深信不疑,从而在实践中努力践行。信念是人对某种观点、原则、理念的正确性坚信不疑并力求在行动上加以实现的个性倾向,它不单纯是认识,而且富有深刻的感情体验,可以使人产生坚强的毅力。因此,信念在习惯养成中起着重要的作用。信念是知、情的“合金”,是在环境的影响下,在个人经验的基础上通过活动而形成的。如果我们能在扎扎实实地做好前两个环节(知、情)工作的基础上,让学生在行动中,即通过反复修改作文、多渠道学习语文的实践,不断加深对以上两种习惯的认同,那么他们的相关信念就会形成。
  行,就是行动。习惯的养成最终还是要靠行动,好的行为模式只有通过长时间反复实践才能固化到人的身上进而成为习惯。有人说:“习惯仿佛一根缆绳,我们每天给它缠上一股新索,要不了多久,它就会变得牢不可破。”这话很有道理,它把习惯比喻为一根绳索,每次行为的重复,就相当于又为它缠上了一股绳索。很显然,每天缠,不断缠,缆绳会越来越粗,终于有一天,会粗到牢不可破。这样,好习惯也就养成。
  以上四个环节,前两个环节,可在课堂上通过一到两个课时完成,或基本完成;后两个环节,应在本学期甚至更长的时间内进行,教师在这两项习惯的培养上,应从知、情、信、行方面对学生持续关注。
  另外,修改文章和多渠道学语文的具体知识和方法,可结合正常教学在以上环节的培养中适当渗透。
  (作者单位:718600陕西省定边县第五中学)
其他文献
在课堂教学中,运用激励性语言对学生的思考和发现予以积极评价,既充分尊重每个学生的学习愿望,又保护了学生的学习热情。苏联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教师无意中的一句话,可能造就一个天才,也可能毁灭一个天才。”由此可见,教师的激励性语言对培养学生自信心,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是多么重要。  做为一名教师,应该研究和锤炼自己的教学语言,努力提高自身的语言艺术。那么教师在教学中应怎样运用好鼓励性语言呢?我认
期刊
【摘要】班主任工作繁而杂,其核心是德育工作,而很多班主任在德育工作中常感慨:对学生苦口婆心、费尽心思,却收效甚微,学生滴水不进,甚至适得其反。究其原因是没有洞悉学生的心理,没有掌握好交流的艺术和技巧,没有走进学生心灵深处,没有达到心与心的交流。我国伟大的教育家陶行知先生以“爱满天下”为宗旨,在他看来 “真教育是心心相印的活动,唯独从心里发出来的,才能打动心的深处”。我们要在学生的心里播撒爱的种子。
期刊
班主任是班集体的组织者、教育者和指导者,是学校领导实施教育教学工作的得力助手,是学生、家长、科任教师之间的桥梁,在学校工作中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作为一个农村中学的班主任,深知农村的初中班主任是所有学生班主任中最难做的,大至教育教学工作,小至扫把、粉笔之类鸡毛蒜皮的小事,样样少不了班主任操心,所以很多教师都不愿当农村中学的班主任。我认为,农村初中的班主任工作虽然难做,但只要全身心地投入,认真研究工作
期刊
倾听是一种容纳、尊重;倾听是一种认同、欣赏;倾听更是一把钥匙,一把打开学生心扉的钥匙。这把钥匙能沟通师生间的情感,消除隔膜,达到教育的目的。作为一名教师,要学会倾听,成为一名真正的倾听者;要怀着虔诚的心和极度的耐心,以一颗充满柔情的爱心,满怀信心和期待地迎接那些稚嫩的生命之音;要放下教师架子,用亲切的笑脸去面对学生,加强彼此的沟通和交流;要保持一颗不老的童心,缩短与学生的距离,走进他们的心灵世界,
期刊
近年来,我国国民经济有了大幅度的提高,城市发展突飞猛进,农村也大力推行退耕还林和机械一体化。于是,大批农村剩余劳动力不断拥向城市,为国家的繁荣,城市的发展贡献着自己的力量。  可庞大的进城务工人员造成目前全国约有农村留守儿童5000余万。农村留守儿童是指农村地区因父母双方或一方外出务工而被留在家乡、由他人照管的正常儿童。这些留守儿童正处于生长发育期、思想成熟期,由于缺乏与父母沟通交流的机会,大部分
期刊
小学各年级语文知识的结构不同,语文教学的侧重点也不同,我认为低年级侧重拼音和字词,中年级侧重句段和阅读,高年级侧重写作能力的培养。  学以致用是学习的基础境界,也是学习的最高境界。写作是语文学习中的学以致用,也是语文教学的半壁江山,它需要将学过的知识分类、整理、融合、贯通,它需要组织材料、布局谋篇、锤炼语言、融入感情、流畅表达,写作是语文知识的综合运用。写作牵一发而动全身,爱好写作必然喜好读书,也
期刊
班主任是一个班集体的组织者和指导者,是沟通学生和学校各级组织的桥梁,一个好的班集体离不开班主任的艰辛和付出,在整个学校的教育工作中非常重要。我认为好的班主任应从以下几方面去做。  一、不断提高自身素质,树立自身威信  遵其师,信其道,它是做好班主任工作的无形资本。班主任首先是教师,而教师是知识的传播者,是智慧的化身。如果班主任能够通过他的智慧和才干在学生心目中树立起权威,那么他在工作中就能起到“不
期刊
说到教学设计,更容易想到的是每天都要写的教案。我认为教学设计应该是教师在熟识整个知识脉络、了解班级学生认知水平的基础上,对某个知识或某系列知识做出相对目标的分析及教学过程的策划。教学的有效性,可能更是众说纷纭。有的教师觉得学生掌握了知识要点,会解相应的题,就算是体现了课堂的有效性;在此导向之下,教师的教学设计会偏向于搭桥、引渡。目标直指学会某个知识。我觉得,教学的有效性,更要从教学是否带动孩子对数
期刊
作为一名小学语文教师,我深知一个孩子在接受启蒙教育时识字数量的多少、质量的高低对他今后的继续学习产生直接的影响。因为语文是一门基础学科,而识字教学是基础中的基础。数年的工作经验,让我得出结论:激发孩子学习兴趣,教给孩子的学习方法,培养孩子的学习能力。我们常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如果孩子知道掌握学习的重要性,并对语文科产生积极的兴趣,他就能自觉地去学习并掌握语文科的基础知识。因此,创新,是社会主义新
期刊
我们一直在强调:要给学生“一杯水”,自己得先有“一桶水”。其实,“一杯水”也好,“一桶水”也罢,在社会发展日新月异的今天,这点“水”又算得了什么?能否适应不断发展的未来社会,关键还在于学生可持续发展能力的大小。这种可持续发展能力主要是指学生能动地运用已有的知识、能力有效地撷取新知识的自主学习能力。如果我们聋生走向社会,不会自主地学习新的知识,仅靠在学校学习的知识,不要说参与社会竞争,和正常人一起奔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