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近年来,随着网络成本的降低、名人效应的宣传以及资本的快速涌入,网络直播的市场逐年扩大,由于其准入门槛低,收入高、观看内容高度自主、互动性强、能满足青少年的好奇心和偷窥欲等特点,迅速的吸引了青少年围观,然而由于青少年价值观还没有形成,极易受到不良网络直播内容的污染、思维和语言定式化,使青少年理性思考的缺失,加之人際交往能力不足,最终沉迷其中无法自拔。为此,政府部门应该加强监管力度、持证上岗,做到早发现,早预防,并有效提高网络主播的职业素养,唤起企业的责任意识,科学地加强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提高青少年的辨别力、加强共青团的工作职能等方法,还青少年一个健康、积极向上的网络直播环境。
【关键词】网络直播;青少年;消极影响;对策
【中图分类号】G2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9)08-0254-01
近些年,随着互联网科技的发展,“网络直播”作为一种新兴事物,迅速吸引了众多青少年的围观。当红主播月入千万,买豪车、买豪宅等信息不时地占据着各大网络论坛的醒目位置,致使许多青少年把玩游戏,当主播作为自己的人生目标,为了提高人气、得到礼物他们直播吃饭、直播睡觉、直播发呆……在金钱和利益的驱使下,更有甚者不惜突破法律和道德底线直播跳楼、直播造人、直播吸毒等等,问题层出不穷。面对雨后春笋般野蛮生长的网络直播环境,如何帮助青少年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值得研究者们深思。客观了解网络直播的现状,认真分析网络直播对青少年的影响及对策,是每个青少年工作者的职责所在。
一、网络直播受青少年追捧的原因
1.参与网络直播的门槛较低、收入和人气有关。
想成为一名网络主播,进入的门槛很低。参与者只准备一台电脑,准备一个摄像头和麦克风或者手里拥有一部手机,在相关的网络直播平台下载到相应的软件、注册账号,建立自己的房间号即可。但是网络主播的收益主要依靠粉丝的礼物,当“粉丝”的关注度达到一定基数的时候,资本就会涌入(打广告、做代言等等),继而成为其网络平台的签约主播。面对极低的创业成本,想赚“大钱”的青少年,自然地成为了网络直播平台的拥护者。
2.网络直播高度自主,实时性、互动性强。
青少年在网络平台上可以根据自己欣赏的主播或者喜欢的标题进行选择性观看,并且在观看的过程中通过发布“表情”、“弹幕”与主播进行交流,主播则根据“粉丝”的提问,进行选择性的回答,“粉丝”根据回答的效果或者表演的精彩程度送出自己的“礼物”。这种实时的、双向的信息交流方式,极大的地满足了青少年的“主人感”和“求知欲”,一时间吸引了大量青少年参与其中,并形成了围观。
3.网络直播对青少年有心里鸡汤的作用。
网络直播平台就是通过互联网环境,利用青少年想一夜暴富的浮躁心理,为他们提供一种看似合理的、组织化的系统,在一定的程度上看似缓解了青少年的焦虑,但就其实质而言顶多算作一种心理鸡汤、一种心灵按摩,久而久之,形成一种精神依赖。
4.网络直播满足了青少年的好奇心和窥探欲。
心理学者苏晓波曾说:“只要人格还没有成熟,人们就还会热衷于窥探别人的隐私;只要还有欲望被深深压抑的人,就会有人挖空心思地揭露别人隐私,借着别人的隐私,宣泄自身的欲望;只要人性还存在着缺陷,窥探隐私的喜好,就永远不会结束。”由于青少年思想尚不成熟、价值观正在形成,自然对于别人的隐私充满着猎奇的欲望,这是我们从出生就养成的习惯,然而认知告诉我们这种行为是不道德的,因而长期以来受到抑制。但是由于在网络的环境中大家相互不认识,就使这种原始的本能得到了最大释放,使好奇心得到了极大的满足。
二、网络直播对青少年的消极影响
1.网络直播容易使青少年深陷其中最终网络成谜。
正如狄更斯所说:“这是一个最好的时代,也是一个最坏的时代”[2]。网络直播由于其体验的真实性,使青少年自我实现的欲望得到了满足,但网络直播互动方式的随意性,同样会给青少年带来灾难性的后果,在他们的潜意识中,把每天观看网络直播当作一种消遣,观看网络直播操,操作简便,只需手指轻轻一点,就能使碎片化时间得到整合,而且身心都得到了愉悦。于是无论在吃饭时,还是在走路的时,观看网络直播已经成为他们日常生活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又因为青少年在观看网络直播的时候时常会有意避开老师和家长的视线使监管难度加大,或者有的家长根本上就认为看直播不是打游戏,所以听之任之,结果导致了温床的产生,致使青少年深陷其中无法自拔,最终沦为直播的受害者。
2.网络直播容易导致青少年丧失理性思考的能力。
理性思考是根据大家公认为正确的人或事对所面临的事物和问题进行推理和判断。然而网络直播的文化多元特质,容易引起青少年思想认识上的混乱,思考问题缺乏系统和深度,盲目跟风,低俗化倾向严重,从而丧失对理性思考的追求,最终形成一种“泡沫性思维”。诚如佐藤学所言:“基于科技与大众消费市场带来的语言和故事洪流之中,我们只能反复地‘复制’语言和经验,丧失了它们本身的‘意义’和‘纽带’而漂浮不定。我们挣扎于可以谓之一种‘团体性失语症’的危机[3]”。在许多的网络直播间中,只要网络主播的“指挥棒”一挥,满屏的“666666”、“皮皮虾,跟我走,一起找个女朋友”、“单身狗”、“苦逼”、“秒杀”、“坑杀”等网络俚语就会跟风而来,看似单纯的重复的语言,使得那些有深度的语言、理性的思考得到了最大程度的扼杀。
3.网络直播内容触碰道德底线,青少年容易受到污染。
英国社会心理学家玛罗理·沃伯指出,“越不用花脑筋、越刺激的内容,越容易为观众接受和欣赏。这几乎是收视行为的一项铁律。”这种规律必将导致节目内容日益走向粗俗和肤浅。由于参与网络直播的主播相较传统意义上的视屏媒体人专业素养比较低,没有进行过相关资质审核就能上岗,他们大多缺乏才艺,为了博得“眼球”,大打擦边球,直播内容有的黄色低俗,有的宣扬奢靡生活,有的膜拜颜值至上,更有甚者在直播间大暴粗口,宣传暴力,对青少年的成长、公序良俗和社会风气产生了恶劣的影响。 4.网络直播弱化了青少年人际交往的能力。
人际关系在心理学里被定义为人与人在交往中建立的直接的心理上的联系,青少年通过共同参与社会实践或社会活动,来强化彼此之间的感情。网络直播的出现,虽然在某种程度上扩宽了青少年社交的范围,满足了青少年社交欲,但是网络直播一旦被青少年当作人际交往的替代品,青少年作为“社会人”的属性、情感的属性也将被一起摒除,面对社会中人与人之间的情感联系他们更多的会表现出与人交流缺乏耐心、孤立、冷漠、非社会化。正如威尔曼所说:互联网提供的是若纽带的人际联系,现实生活中则提供的是强纽带的联系。可见,这种弱纽带式的人际环境,虽然面广了,但是对于人际关系的认可度下降了,情感的属性淡化了,人与人之间的信任也模糊了。
三、引导青少年避免网络直播影响的对策
1.加强政府监管,提升软件实力,做到多预警,早提防。
“安全面前无小事”,这句术语同样适用于网络安全,《中华人民共和国网络安全法》自2017年6月1日起施行以来,充分的展示了我国保护网络安全,维护人民根本利益的坚定决心。虽然在硬件上面有了保障,但是在软件方面政府还需从两个方面进行加强,一是,加紧培养信息网络人才,推进网络技术创新;二是,加快构建安全信息基础设施保障和过滤体系,切实增强网络安全的预警功能和监察功能。尽力做到出现一起处理一起,把预防做到前头,预防和治理相结合,绝不让突破道德得闲的内容污染视听,还青少年一个积极健康的网络环境。
2.对网络直播的内容进行分级制管理、保存直播内容以备随时检查。
目前,我国对网络直播还没有进行分级制管理,青少年观看直播的时长还没有建立起防沉迷的“防火墙”。青少年只要点进直播软件就可以随意的观看,不利于青少年未来身心的健康发展。据了解,中国互联网协会、中国青少年网络协会以及其他相关政府职能部门正在拟订网络直播的等级划分标准,为国家网络直播分级、分类管理提供依据。互联网直播服务提供商应当对互联网主播直播的内容建档保存,以备检查。对于违反互联网直播服务管理规定的人,互联网直播服务商应当将其实行纳入直播黑名单,永久停封直播间,并禁止重新注册新账号的处罚。
3.唤醒互联网企业的社会责任意识,要求网络主播:持证上岗,定期培训。
作为一个互联网企业,既要有经济责任,同样也要拥有道德责任与社会责任,公司越大,影响力就越大,责任也应该越大,公众对其要求也就越高。网络视频中小小的窗口,呈现出的不只是网络主播的形象,更是互联网公司的形象,一种道德的形象和责任的形象。所以作为一个负责任的公司,在追逐利益的同时,更应该严格考核网络主播的专业素养,做到定期培训,持证上岗,把那些不符合要求的网络主播,及时地从主播队伍中剔除,真正做到理想不沉沦,责任不缺位,让青少年感觉到互联网加不只是利益的相加,更是中国互联网企业的良心与责任的相加。
4.科学地加强学校教育、家庭教育,提高青少年的辨别力。
网络直播是互联网科技发展到3.0阶段的衍生物,它的存在必然有其合理性,我们需要一分为二的来看待,加强情感疏导、趋利避害,防止青少年受到不良网络直播的侵害,学校、家庭有着同样的责任和目标。家庭教育应结合青少年的心理特性,帮助其树立远大的目标,培养其高尚的情操,提高其自控力。学校教育应抓稳教育改革的风向标,把青少年的身心健康问题当做头等大事来抓,加快素质教育的有效落地;建立符合实际的教师评价体系和学生培养体系,真正做到寓教于乐,使我们的孩子在宽松、愉悦的氛围中健康成长;鼓励和引导青少年参加一些健康、有益的文体活动,让其旺盛的精力可以得到真正释放;积极采取有效措施,将青少年的求知欲转移到正确的轨道上来;针对学生的兴趣与爱好,举办各种兴趣班,提高青少年动手、动脑能力;定期开展吐槽大会,增强青少年调控自我、承受挫折、适应环境、辨別是非的能力。在网络的世界里,我们都是内容的生产者和发布者,都是形成网络语言生态的一分子,还网络语言环境一片“蓝天”,需要每个网友从自身做起。[4]
5.与时俱进地加强共青团的工作职能,夯实青年基础。
共青团作为组织青年、引导青年、服务青年、维护青少年合法权益的组织,如何切实有效地利用网络实现对青少年思想的引领,是帮助青年少远离网络直播危害的关键所在。笔者认为,共青团要以虚功实做、难事长做的工作态度,用发展的视角来从新审视“网上共青团”工作,切实做到青年在哪里,共青团工作就覆盖到哪里。把团课、共产党理论、“邓小平思想”“中国梦”等理论课程搬到网络直播上来,与青少年声情并茂的互动,谈心、交朋友,为青少年全面地了解共青团,也为共青团及时地了解青年提供了可行性的渠道和办法,也为青少年摆脱网络危害、传承红色基因提供了双赢的局面。
参考文献
[1]CNNIC:2016年第38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网络娱乐类应用发展(十一)[EB/OL]http://www.199it.com/archives/502926.html.
[2][德]查尔斯·狄更斯双城记[M].宋兆霖译浙江文艺出版社,1994.
[3][日]佐藤学学习的快乐——走向对话[M].于晓等译三联书店,1988.251.
[4]王晓刚进化网络“雾霾”需要理性精神[N].光明日报,2016.5.10.
作者简介:陈渝(1984—),男,重庆人,山西省青少年研究所研究实习员,主要从事青少年问题方面研究。
【关键词】网络直播;青少年;消极影响;对策
【中图分类号】G2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9)08-0254-01
近些年,随着互联网科技的发展,“网络直播”作为一种新兴事物,迅速吸引了众多青少年的围观。当红主播月入千万,买豪车、买豪宅等信息不时地占据着各大网络论坛的醒目位置,致使许多青少年把玩游戏,当主播作为自己的人生目标,为了提高人气、得到礼物他们直播吃饭、直播睡觉、直播发呆……在金钱和利益的驱使下,更有甚者不惜突破法律和道德底线直播跳楼、直播造人、直播吸毒等等,问题层出不穷。面对雨后春笋般野蛮生长的网络直播环境,如何帮助青少年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值得研究者们深思。客观了解网络直播的现状,认真分析网络直播对青少年的影响及对策,是每个青少年工作者的职责所在。
一、网络直播受青少年追捧的原因
1.参与网络直播的门槛较低、收入和人气有关。
想成为一名网络主播,进入的门槛很低。参与者只准备一台电脑,准备一个摄像头和麦克风或者手里拥有一部手机,在相关的网络直播平台下载到相应的软件、注册账号,建立自己的房间号即可。但是网络主播的收益主要依靠粉丝的礼物,当“粉丝”的关注度达到一定基数的时候,资本就会涌入(打广告、做代言等等),继而成为其网络平台的签约主播。面对极低的创业成本,想赚“大钱”的青少年,自然地成为了网络直播平台的拥护者。
2.网络直播高度自主,实时性、互动性强。
青少年在网络平台上可以根据自己欣赏的主播或者喜欢的标题进行选择性观看,并且在观看的过程中通过发布“表情”、“弹幕”与主播进行交流,主播则根据“粉丝”的提问,进行选择性的回答,“粉丝”根据回答的效果或者表演的精彩程度送出自己的“礼物”。这种实时的、双向的信息交流方式,极大的地满足了青少年的“主人感”和“求知欲”,一时间吸引了大量青少年参与其中,并形成了围观。
3.网络直播对青少年有心里鸡汤的作用。
网络直播平台就是通过互联网环境,利用青少年想一夜暴富的浮躁心理,为他们提供一种看似合理的、组织化的系统,在一定的程度上看似缓解了青少年的焦虑,但就其实质而言顶多算作一种心理鸡汤、一种心灵按摩,久而久之,形成一种精神依赖。
4.网络直播满足了青少年的好奇心和窥探欲。
心理学者苏晓波曾说:“只要人格还没有成熟,人们就还会热衷于窥探别人的隐私;只要还有欲望被深深压抑的人,就会有人挖空心思地揭露别人隐私,借着别人的隐私,宣泄自身的欲望;只要人性还存在着缺陷,窥探隐私的喜好,就永远不会结束。”由于青少年思想尚不成熟、价值观正在形成,自然对于别人的隐私充满着猎奇的欲望,这是我们从出生就养成的习惯,然而认知告诉我们这种行为是不道德的,因而长期以来受到抑制。但是由于在网络的环境中大家相互不认识,就使这种原始的本能得到了最大释放,使好奇心得到了极大的满足。
二、网络直播对青少年的消极影响
1.网络直播容易使青少年深陷其中最终网络成谜。
正如狄更斯所说:“这是一个最好的时代,也是一个最坏的时代”[2]。网络直播由于其体验的真实性,使青少年自我实现的欲望得到了满足,但网络直播互动方式的随意性,同样会给青少年带来灾难性的后果,在他们的潜意识中,把每天观看网络直播当作一种消遣,观看网络直播操,操作简便,只需手指轻轻一点,就能使碎片化时间得到整合,而且身心都得到了愉悦。于是无论在吃饭时,还是在走路的时,观看网络直播已经成为他们日常生活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又因为青少年在观看网络直播的时候时常会有意避开老师和家长的视线使监管难度加大,或者有的家长根本上就认为看直播不是打游戏,所以听之任之,结果导致了温床的产生,致使青少年深陷其中无法自拔,最终沦为直播的受害者。
2.网络直播容易导致青少年丧失理性思考的能力。
理性思考是根据大家公认为正确的人或事对所面临的事物和问题进行推理和判断。然而网络直播的文化多元特质,容易引起青少年思想认识上的混乱,思考问题缺乏系统和深度,盲目跟风,低俗化倾向严重,从而丧失对理性思考的追求,最终形成一种“泡沫性思维”。诚如佐藤学所言:“基于科技与大众消费市场带来的语言和故事洪流之中,我们只能反复地‘复制’语言和经验,丧失了它们本身的‘意义’和‘纽带’而漂浮不定。我们挣扎于可以谓之一种‘团体性失语症’的危机[3]”。在许多的网络直播间中,只要网络主播的“指挥棒”一挥,满屏的“666666”、“皮皮虾,跟我走,一起找个女朋友”、“单身狗”、“苦逼”、“秒杀”、“坑杀”等网络俚语就会跟风而来,看似单纯的重复的语言,使得那些有深度的语言、理性的思考得到了最大程度的扼杀。
3.网络直播内容触碰道德底线,青少年容易受到污染。
英国社会心理学家玛罗理·沃伯指出,“越不用花脑筋、越刺激的内容,越容易为观众接受和欣赏。这几乎是收视行为的一项铁律。”这种规律必将导致节目内容日益走向粗俗和肤浅。由于参与网络直播的主播相较传统意义上的视屏媒体人专业素养比较低,没有进行过相关资质审核就能上岗,他们大多缺乏才艺,为了博得“眼球”,大打擦边球,直播内容有的黄色低俗,有的宣扬奢靡生活,有的膜拜颜值至上,更有甚者在直播间大暴粗口,宣传暴力,对青少年的成长、公序良俗和社会风气产生了恶劣的影响。 4.网络直播弱化了青少年人际交往的能力。
人际关系在心理学里被定义为人与人在交往中建立的直接的心理上的联系,青少年通过共同参与社会实践或社会活动,来强化彼此之间的感情。网络直播的出现,虽然在某种程度上扩宽了青少年社交的范围,满足了青少年社交欲,但是网络直播一旦被青少年当作人际交往的替代品,青少年作为“社会人”的属性、情感的属性也将被一起摒除,面对社会中人与人之间的情感联系他们更多的会表现出与人交流缺乏耐心、孤立、冷漠、非社会化。正如威尔曼所说:互联网提供的是若纽带的人际联系,现实生活中则提供的是强纽带的联系。可见,这种弱纽带式的人际环境,虽然面广了,但是对于人际关系的认可度下降了,情感的属性淡化了,人与人之间的信任也模糊了。
三、引导青少年避免网络直播影响的对策
1.加强政府监管,提升软件实力,做到多预警,早提防。
“安全面前无小事”,这句术语同样适用于网络安全,《中华人民共和国网络安全法》自2017年6月1日起施行以来,充分的展示了我国保护网络安全,维护人民根本利益的坚定决心。虽然在硬件上面有了保障,但是在软件方面政府还需从两个方面进行加强,一是,加紧培养信息网络人才,推进网络技术创新;二是,加快构建安全信息基础设施保障和过滤体系,切实增强网络安全的预警功能和监察功能。尽力做到出现一起处理一起,把预防做到前头,预防和治理相结合,绝不让突破道德得闲的内容污染视听,还青少年一个积极健康的网络环境。
2.对网络直播的内容进行分级制管理、保存直播内容以备随时检查。
目前,我国对网络直播还没有进行分级制管理,青少年观看直播的时长还没有建立起防沉迷的“防火墙”。青少年只要点进直播软件就可以随意的观看,不利于青少年未来身心的健康发展。据了解,中国互联网协会、中国青少年网络协会以及其他相关政府职能部门正在拟订网络直播的等级划分标准,为国家网络直播分级、分类管理提供依据。互联网直播服务提供商应当对互联网主播直播的内容建档保存,以备检查。对于违反互联网直播服务管理规定的人,互联网直播服务商应当将其实行纳入直播黑名单,永久停封直播间,并禁止重新注册新账号的处罚。
3.唤醒互联网企业的社会责任意识,要求网络主播:持证上岗,定期培训。
作为一个互联网企业,既要有经济责任,同样也要拥有道德责任与社会责任,公司越大,影响力就越大,责任也应该越大,公众对其要求也就越高。网络视频中小小的窗口,呈现出的不只是网络主播的形象,更是互联网公司的形象,一种道德的形象和责任的形象。所以作为一个负责任的公司,在追逐利益的同时,更应该严格考核网络主播的专业素养,做到定期培训,持证上岗,把那些不符合要求的网络主播,及时地从主播队伍中剔除,真正做到理想不沉沦,责任不缺位,让青少年感觉到互联网加不只是利益的相加,更是中国互联网企业的良心与责任的相加。
4.科学地加强学校教育、家庭教育,提高青少年的辨别力。
网络直播是互联网科技发展到3.0阶段的衍生物,它的存在必然有其合理性,我们需要一分为二的来看待,加强情感疏导、趋利避害,防止青少年受到不良网络直播的侵害,学校、家庭有着同样的责任和目标。家庭教育应结合青少年的心理特性,帮助其树立远大的目标,培养其高尚的情操,提高其自控力。学校教育应抓稳教育改革的风向标,把青少年的身心健康问题当做头等大事来抓,加快素质教育的有效落地;建立符合实际的教师评价体系和学生培养体系,真正做到寓教于乐,使我们的孩子在宽松、愉悦的氛围中健康成长;鼓励和引导青少年参加一些健康、有益的文体活动,让其旺盛的精力可以得到真正释放;积极采取有效措施,将青少年的求知欲转移到正确的轨道上来;针对学生的兴趣与爱好,举办各种兴趣班,提高青少年动手、动脑能力;定期开展吐槽大会,增强青少年调控自我、承受挫折、适应环境、辨別是非的能力。在网络的世界里,我们都是内容的生产者和发布者,都是形成网络语言生态的一分子,还网络语言环境一片“蓝天”,需要每个网友从自身做起。[4]
5.与时俱进地加强共青团的工作职能,夯实青年基础。
共青团作为组织青年、引导青年、服务青年、维护青少年合法权益的组织,如何切实有效地利用网络实现对青少年思想的引领,是帮助青年少远离网络直播危害的关键所在。笔者认为,共青团要以虚功实做、难事长做的工作态度,用发展的视角来从新审视“网上共青团”工作,切实做到青年在哪里,共青团工作就覆盖到哪里。把团课、共产党理论、“邓小平思想”“中国梦”等理论课程搬到网络直播上来,与青少年声情并茂的互动,谈心、交朋友,为青少年全面地了解共青团,也为共青团及时地了解青年提供了可行性的渠道和办法,也为青少年摆脱网络危害、传承红色基因提供了双赢的局面。
参考文献
[1]CNNIC:2016年第38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网络娱乐类应用发展(十一)[EB/OL]http://www.199it.com/archives/502926.html.
[2][德]查尔斯·狄更斯双城记[M].宋兆霖译浙江文艺出版社,1994.
[3][日]佐藤学学习的快乐——走向对话[M].于晓等译三联书店,1988.251.
[4]王晓刚进化网络“雾霾”需要理性精神[N].光明日报,2016.5.10.
作者简介:陈渝(1984—),男,重庆人,山西省青少年研究所研究实习员,主要从事青少年问题方面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