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我国职业教育课程改革取得了不少成绩,但也遇到了一些困难。为实现新一轮的飞跃,我们应调整职教课程改革专业研究队伍的结构,汇集心理学、社会学、哲学多方专家参与,加强教师培训,突出高层技能人才的培养,建立双师型机制,调整职业教育课程,制定专业课程标准,充分调动教师参与课程改革实验的积极性。
关键词: 职业教育 课程改革 研究
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发展,我们对职业教育课程改革在理论与实践上作了很多探索,取得了不少成绩。课程内容的针对性、实用性提高了,更新与开发的一批职业教育的教材注意吸收了企业界的意见,企业需求得以重视,课程与经济脱节问题得到改善;加强了实践性环节,实践课时比例增加,为受教育者从事第一线工作岗位提供了较充分的知识和技能准备,课程模式呈多样化趋势,既有吸收或借鉴国外能力本位的多种课程模式,如双元制课程模式、MES培训课程模式、CBE课程模式,又有“宽基础、活模块”、“阶段能力模块”、综合课程等具有中国特色的创造模式。但是,我们在改革过程中也遇到了一些困惑。为了实现职业教育课程改革新一轮的飞跃,下面我就改革中出现的理论和实践上的问题提出改革策略方面的一些建议,旨在抛砖引玉。
一、加强职业教育课程改革专业设置和教学内容的研究
我们应调整职教课程改革专业研究队伍的结构,汇集心理学、社会学、哲学多方专家参与,而不能仅限于教学实际工作者、行业专家和部分职业教育研究者。心理学、社会学和哲学是课程理论的基础学科,对课程理论产生直接的影响。心理学提供了学生身心发展特性、学习动机、认知策略、操作技能训练规律等方面的研究成果;社会学提供了社会发展、政治经济变革等方面的思想;哲学则提供知识来源、认识过程、价值取向等方面的观念。课程改革、教学改革中许多问题仅靠教育还难以解答。例如:在知识经济时代,科技飞速发展,哪些内容依然具有“基础”的属性,哪些内容必须引入作为新的“基础”,哪些“基础”则属于淘汰之列?什么知识有利于学生迁移能力的培养?模块课程与学科课程对于学生认知能力的影响孰优孰劣?等等,这里既有心理学问题,又有社会学、哲学问题。所以,国外有影响的课程改革都注意吸收心理学、社会学、哲学方面的专家参加,各方专家能站在各自领域的前沿从更高的层次上把握课程发展的基本问题。
二、加强职业教育专业教师教育科研方法的培训
加强教师培训,普及教育科研知识,提高教师教学研究方面的素质。教师是课程改革的主力军,表现为:一方面,教师在教育第一线,对于课程和教学中的各种现象、问题最了解,最有发言权。另一方面,任何教学、课程的改革方案与设想最终都要经过教师的努力才能成为现实。因此,教师的观念、态度及其水平至关重要,直接关系到课程改革的质量。
虽然我国职业教育教师的培训越来越受到重视,但就教师培训的内容来看,焦点仍集中于“学历”水准的达标,而非教育科学素养的提高。因此,大多数职业教育教师教育科学理论水平不高,课程理论和教育研究方法方面的知识可能更少。我国职教的课程改革多数还处于实验研究阶段,可许多教师及基层实践工作者并没有掌握教育实验研究的基本方法、步骤及所需控制的因素。从教育研究方法学的角度审视,目前许多职业教育课程改革的实验研究,还算不上真正的教育实验,所以也就少有科学评价、检验实际效果的可能,对于改革成果的检验,往往经验性地以一个个例成就反映全貌,结果是几乎所有改革实验都能赢得肯定,这种研究最终影响改革的深入进行。
三、加快职业教育课程结构的调整
专业人才培养方案要在充分地调查论证基础上完成,针对高等职业教育的特点调整课程结构,打破传统的教育模式,重新构建课程结构,以利于培养具有专业知识的应用型高等职业技术人才。课程内容、授课方式、课时安排等要灵活多样,应根据具体情况,如:学生的接受能力等灵活掌握。尤其是课程模式应根据专业特点选择不同的模式,不能照搬照抄或简单移植。打破传统的学科体系,进行课程内容整合,充分体现技能型人才培养这一重点。适当减少一些基础课,增加专业技能课程,避免内容重复。我们应根据职业教育各专业的特点采取灵活多样的授课方式,不局限于以学期为单位进行授课的模式,使课程教学与生产紧密结合,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
四、加快开发模块化项目式教学的教材
制定完善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研究制订专业课程标准。推进职业教育教学模式、方法、手段改革,构建以项目课程为主要特性、行为导向为主要特点的教学模式,加强信息技术与课程教学的整合,促进教师教学方式、学习者学习方式的根本性转变。组织力量加强与课程改革配套的教材的开发,建设一批具有职业教育特色、反映课程改革成果的精品教材,推进教材建设。
五、加快实现职业教育课程改革国际化的进程
当今时代,知识的创新与技术的创新就成了一种生存方式,创新精神与创造能力的培养正在成为当前学校教育的主流精神。教育国际化是我国职业技术教育发展所面临的良好机遇。职业教育国际化表现在课程内容方面,就是要做到课程内容与国际接轨。目前的高等职业教育机构受旧有运行机制的影响很深,难以培养能够面向国际的职业人才。因此,我们必须突出高层技能人才的培养,调整职业教育课程,借鉴职业经验,加大教育培训设施的投入,减少职业教育成果上的差距,注重人才动手能力的培养,以增强高等职业教育的竞争力。
面对入世的形势及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一方面,各行业、各地区对专门人才的需求一般是波浪式的,时而处于高峰,时而处于低谷。另一方面,在全球化、信息化、高科技背景下,新技术、新工艺、新产业、新行业、新职业将会不断出现,一批批新的专业人才将出现短缺。这就要求高职院校的专业建设在保证整体稳定性的前提下,还必须具有一定的灵活性,面对不断变化的情况,及时对专业进行调整和改造,积极寻找传统优势专业的新的生长点,及时开发一些社会经济发展急需的短线专业,以便更好地适应经济社会发展对新类型、新规格人才的需要。
六、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大力培养双师型教师
课程改革实验成功的关键在于教师积极、有效地参与,在教师面临课程改革带来的一系列压力的情况下,应当从教师观念、课程管理体制、教师评价、教师培训四个方面建立适当的激励机制。出台相应的政策、规定,建立激励机制,采取得力措施,保证课程改革的效果。将教师参与课程改革工作的情况与教师职务评聘、职称评定、评优评模等相挂钩,充分调动教师参与课程改革工作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要将人事安排与课程改革相衔接,引进激励机制,对参与课程改革实验的教师应优先聘任、评先、评定职称等,对参加课程改革实验的集体、个人取得的优秀成果应予表彰,充分调动教师参与课程改革实验的积极性,并保证课程改革实验的持续性。
七、积极探索产教结合的办学思路
产教结合,企业参与是职业教育的基本需求。要提高职业学校学生的市场竞争力,就必须注重职业学校与企业的合作,而我们以往的培养模式,客观上使学生远离了生产第一线,而集中安排的实习又不利于学生及时将所学的理论知识同实践相结合。要将德国“双元制”的教学模式灵活应用到我国的职业教育中,就应合理利用现有的实训设备,有选择、有效率地将专业课课堂教学推向实训现场,让学生边学边做,提高学生所学知识的内化程度。建立订单式办学模式,强化与企业的联合,实施产教结合。
最后特别强调,各课程改革试验点之间应建立合作和交流,整合课程改革研究的资源,实现课程改革研究成果共享,从而快速提高课程改革研究的效率。
参考文献:
[1]王云锋.职业学校坚持以就业为导向的教学改革途径.西北职教,2009,(7).
[2]宰倩倩.职业学校专业教学改革策略初探.职教通讯,2007.
关键词: 职业教育 课程改革 研究
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发展,我们对职业教育课程改革在理论与实践上作了很多探索,取得了不少成绩。课程内容的针对性、实用性提高了,更新与开发的一批职业教育的教材注意吸收了企业界的意见,企业需求得以重视,课程与经济脱节问题得到改善;加强了实践性环节,实践课时比例增加,为受教育者从事第一线工作岗位提供了较充分的知识和技能准备,课程模式呈多样化趋势,既有吸收或借鉴国外能力本位的多种课程模式,如双元制课程模式、MES培训课程模式、CBE课程模式,又有“宽基础、活模块”、“阶段能力模块”、综合课程等具有中国特色的创造模式。但是,我们在改革过程中也遇到了一些困惑。为了实现职业教育课程改革新一轮的飞跃,下面我就改革中出现的理论和实践上的问题提出改革策略方面的一些建议,旨在抛砖引玉。
一、加强职业教育课程改革专业设置和教学内容的研究
我们应调整职教课程改革专业研究队伍的结构,汇集心理学、社会学、哲学多方专家参与,而不能仅限于教学实际工作者、行业专家和部分职业教育研究者。心理学、社会学和哲学是课程理论的基础学科,对课程理论产生直接的影响。心理学提供了学生身心发展特性、学习动机、认知策略、操作技能训练规律等方面的研究成果;社会学提供了社会发展、政治经济变革等方面的思想;哲学则提供知识来源、认识过程、价值取向等方面的观念。课程改革、教学改革中许多问题仅靠教育还难以解答。例如:在知识经济时代,科技飞速发展,哪些内容依然具有“基础”的属性,哪些内容必须引入作为新的“基础”,哪些“基础”则属于淘汰之列?什么知识有利于学生迁移能力的培养?模块课程与学科课程对于学生认知能力的影响孰优孰劣?等等,这里既有心理学问题,又有社会学、哲学问题。所以,国外有影响的课程改革都注意吸收心理学、社会学、哲学方面的专家参加,各方专家能站在各自领域的前沿从更高的层次上把握课程发展的基本问题。
二、加强职业教育专业教师教育科研方法的培训
加强教师培训,普及教育科研知识,提高教师教学研究方面的素质。教师是课程改革的主力军,表现为:一方面,教师在教育第一线,对于课程和教学中的各种现象、问题最了解,最有发言权。另一方面,任何教学、课程的改革方案与设想最终都要经过教师的努力才能成为现实。因此,教师的观念、态度及其水平至关重要,直接关系到课程改革的质量。
虽然我国职业教育教师的培训越来越受到重视,但就教师培训的内容来看,焦点仍集中于“学历”水准的达标,而非教育科学素养的提高。因此,大多数职业教育教师教育科学理论水平不高,课程理论和教育研究方法方面的知识可能更少。我国职教的课程改革多数还处于实验研究阶段,可许多教师及基层实践工作者并没有掌握教育实验研究的基本方法、步骤及所需控制的因素。从教育研究方法学的角度审视,目前许多职业教育课程改革的实验研究,还算不上真正的教育实验,所以也就少有科学评价、检验实际效果的可能,对于改革成果的检验,往往经验性地以一个个例成就反映全貌,结果是几乎所有改革实验都能赢得肯定,这种研究最终影响改革的深入进行。
三、加快职业教育课程结构的调整
专业人才培养方案要在充分地调查论证基础上完成,针对高等职业教育的特点调整课程结构,打破传统的教育模式,重新构建课程结构,以利于培养具有专业知识的应用型高等职业技术人才。课程内容、授课方式、课时安排等要灵活多样,应根据具体情况,如:学生的接受能力等灵活掌握。尤其是课程模式应根据专业特点选择不同的模式,不能照搬照抄或简单移植。打破传统的学科体系,进行课程内容整合,充分体现技能型人才培养这一重点。适当减少一些基础课,增加专业技能课程,避免内容重复。我们应根据职业教育各专业的特点采取灵活多样的授课方式,不局限于以学期为单位进行授课的模式,使课程教学与生产紧密结合,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
四、加快开发模块化项目式教学的教材
制定完善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研究制订专业课程标准。推进职业教育教学模式、方法、手段改革,构建以项目课程为主要特性、行为导向为主要特点的教学模式,加强信息技术与课程教学的整合,促进教师教学方式、学习者学习方式的根本性转变。组织力量加强与课程改革配套的教材的开发,建设一批具有职业教育特色、反映课程改革成果的精品教材,推进教材建设。
五、加快实现职业教育课程改革国际化的进程
当今时代,知识的创新与技术的创新就成了一种生存方式,创新精神与创造能力的培养正在成为当前学校教育的主流精神。教育国际化是我国职业技术教育发展所面临的良好机遇。职业教育国际化表现在课程内容方面,就是要做到课程内容与国际接轨。目前的高等职业教育机构受旧有运行机制的影响很深,难以培养能够面向国际的职业人才。因此,我们必须突出高层技能人才的培养,调整职业教育课程,借鉴职业经验,加大教育培训设施的投入,减少职业教育成果上的差距,注重人才动手能力的培养,以增强高等职业教育的竞争力。
面对入世的形势及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一方面,各行业、各地区对专门人才的需求一般是波浪式的,时而处于高峰,时而处于低谷。另一方面,在全球化、信息化、高科技背景下,新技术、新工艺、新产业、新行业、新职业将会不断出现,一批批新的专业人才将出现短缺。这就要求高职院校的专业建设在保证整体稳定性的前提下,还必须具有一定的灵活性,面对不断变化的情况,及时对专业进行调整和改造,积极寻找传统优势专业的新的生长点,及时开发一些社会经济发展急需的短线专业,以便更好地适应经济社会发展对新类型、新规格人才的需要。
六、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大力培养双师型教师
课程改革实验成功的关键在于教师积极、有效地参与,在教师面临课程改革带来的一系列压力的情况下,应当从教师观念、课程管理体制、教师评价、教师培训四个方面建立适当的激励机制。出台相应的政策、规定,建立激励机制,采取得力措施,保证课程改革的效果。将教师参与课程改革工作的情况与教师职务评聘、职称评定、评优评模等相挂钩,充分调动教师参与课程改革工作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要将人事安排与课程改革相衔接,引进激励机制,对参与课程改革实验的教师应优先聘任、评先、评定职称等,对参加课程改革实验的集体、个人取得的优秀成果应予表彰,充分调动教师参与课程改革实验的积极性,并保证课程改革实验的持续性。
七、积极探索产教结合的办学思路
产教结合,企业参与是职业教育的基本需求。要提高职业学校学生的市场竞争力,就必须注重职业学校与企业的合作,而我们以往的培养模式,客观上使学生远离了生产第一线,而集中安排的实习又不利于学生及时将所学的理论知识同实践相结合。要将德国“双元制”的教学模式灵活应用到我国的职业教育中,就应合理利用现有的实训设备,有选择、有效率地将专业课课堂教学推向实训现场,让学生边学边做,提高学生所学知识的内化程度。建立订单式办学模式,强化与企业的联合,实施产教结合。
最后特别强调,各课程改革试验点之间应建立合作和交流,整合课程改革研究的资源,实现课程改革研究成果共享,从而快速提高课程改革研究的效率。
参考文献:
[1]王云锋.职业学校坚持以就业为导向的教学改革途径.西北职教,2009,(7).
[2]宰倩倩.职业学校专业教学改革策略初探.职教通讯,2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