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古诗教学培育文化底蕴

来源 :语文天地·初中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xinran200391127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伟大的中华民族具有五千多年灿烂辉煌的文化成就,经典古诗文是中国五千多年优秀传统文化中的一颗耀眼明珠。它不仅映射着或豪迈、或温婉、或清新、或沉郁、或直白的文学之美,还蕴含着中华民族的智慧与创造、风骨与胸怀。
  引导学生主动亲近古诗文,增加学生在优秀传统文化方面的知识积累与精神积淀,是古诗文教学必不可少的重要任务。在平时的教学实践中,笔者在创新古诗文教学方式,努力培育学生文化底蕴方面做了一些探索,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本文略做整理行文,籍此抛砖引玉。
  一、营造氛围,培育文化底蕴
  古诗文所描述的主题内容,距离现在的我们毕竟十分遥远。因此我们在进行古诗文教学时,如果只是纠缠于文字功夫,让学生进行反复诵读和感悟,学生学习一定会觉得十分乏味,同时也难以进入古诗文所描写的真实意境。但如果我们能运用教学挂图或多媒体动画等手段,在教学中适时呈现与诗文意境相关的画面,同时配上合适的音乐,其形象化氛围瞬间就能拉近学生与古诗文的时空距离,让学生形成身临其境的学习感受。如乐府诗《十五从军征》通过一个“少小离家老大回”的老兵返乡途中和到家之后所遇见的情形,反映了当时的劳动人民在封建社会兵役制度下生活的不平与痛苦的情感。作品主题真实深刻,令人愤懑又感怀泪下。这首汉代乐府民歌的叙事诗中一共呈现了“家破人亡”、“凄凉悲惨”、“举目无亲”等三组画面,正是这样的三组画面让学生感受到了当时荒凉与凄楚的景象。于是笔者通过制作相关的flash动画在教学中按顺序呈现,同时插入较为低沉的音乐,通过这种方式将诗歌的描述意境完全烘托出来,学生在这样的氛围中声情并茂地诵读,畅谈自己对这首诗的个性理解与感悟,深切地体会老兵的情感,在学习古诗文的过程中有效地积淀了文化底蕴。
  二、利用插图,培育文化底蕴
  苏教版语文教材在课文中穿插了各种形式的插图,一些老师视而不见,置之不理,目光只盯着文本。其实,这些插图是我们进行古诗文教学的宝贵教学资源。教材中形象化的插图有利于学生加强对古诗文的直观理解,同时也能激发学生学习古诗文的参与热情,还能有效引导学生更为轻松愉悦地积淀古诗文的文化素养。因此,笔者在古诗文的教学实践中,充分利用教材插图这一形象生动的教学资源,让学生在探索教材插图的过程中不知不觉地进入古诗文意境,提升观察想象、理解表达等解读古诗文的能力。
  如杜牧的《泊秦淮》只是将六朝古都夜晚迷离的景观呈现在读者面前,酒家歌舞声平的气氛也是一带而过,对于作者忧心国家的心境没有具体的描述。我们可以借助教材中的插图展开合理想象,对插图作适当的填白,不仅能丰富诗歌的意蕴,而且能让学生身临其境,领略诗人的情怀。具体来说,我们可以先引导学生对教材插图进行仔细的、全面的观察,大体了解插图主题;在此基础上,我们再让学生细致有序地进行观察,在细致的观察中展开充分想象,想象插图背后的事物,想象插图中人物的活动,形成播放电影场面的感觉;最后我们再让学生根据观察和想象的内容写下心得体会,完成对教材中古诗文插图的填白。这种为古诗文插图“填白”的教学方式,有效地为学生创设了生动形象的教学情境,激发了学生学习热情,让学生充分感受到古诗文的语言美、意境美、韵律美,文化底蕴得到进一步积淀。
  三、开展活动,培育文化底蕴
  组织学生观看《中国古诗词大会》,学生热情高涨,有時甚至跟着参赛选手应和。到“飞花令”环节时,还要求暂停播放,先让他们试一试。这种活动有效促进了学生诗词的积累,与此同时,他们通过查阅资料、扩大阅读等方式自发理解了积累的诗词,这一点是难能可贵的。作为教者,笔者能感受到学生的文化底蕴在活动中潜滋暗长。我们还组织这方面的语文专题活动,如“赛诗会”。在进行比赛前,教者先给出一个特定的主题,让大家围绕该主题准备古诗文,而且还要谈谈自己的感悟。主题一经揭示,学生就投入到准备活动中去。到了正式赛诗的时候,学生也是激情澎湃,不仅说得头头是道,而且还情不自禁地学着古人进行吟唱。在活动的交流环节,学生对古诗的解读更是精彩,说的内容体现了浓厚的文学色彩。
  总之,在类似的活动中,一方面激发了学生学习古诗文的兴趣,调动了他们学习古诗文的积极性;另一方面,学生学习古诗文的体验更深刻了,在体验中的感悟也就相应提高了,有效培育了学生的文化底蕴,提高了学生的语文素养。
  作为一位语文老师,我们有幸与孩子一起在古诗词的字里行间徜徉,感受着古诗文富有韵律节奏的语言和丰富多彩的创作主题,我们也有更大的责任将中华民族优秀和经典的传统文化传承发扬。创新我们的诗词教学形式,让孩子在琅琅读书声中感受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用经典的古诗文引燃学生智慧的火花,培育坚实的文化底蕴。
  作者单位:江苏省如皋市搬经镇常青初中(226535)
其他文献
本文以语文教材中的经典篇章为例,论述语文课文中所蕴涵的美学形式美、自然美、社会美,从而通过风流蕴藉的文采、醇厚朴质的人情,陶冶学生心灵中的诸种审美因素在语文教材选文中的体现,以显示其在培养学生综合素质上的作用。美学是研究自然界、社会和艺术领域中美的规律与原则的科学。而语文作为传授祖国语文文字的基础性学科,在人文学科中处于一种独特的地位。从艺术美的角度来看,语文学科本身就有很大一部分内容直接隶属于艺
铝合金外窗渗漏问题是建筑工程中常见的质量通病,在本文中,笔者针对铝合金外窗渗漏的原因进行深入分析,在这个基础上提出防治措施,以供参考。
【摘要】 本文针对软件工程技术在网络时代背景下的发展应用进行了分析,可供相关人士进行一些参考。  【关键词】 软件工程技术网络时代发展  由计算机技术和程序设计延伸形成的一种逻辑实体称为软件。軟件工程的特点就是复杂性强、范围广泛、规模大,具体有系统平台模式、设计语言、数据库等多种内容。研究软件的时候还需要处理开发、后期的管理维护,保证可靠性以及正确性。目前软件工程技术的关注度越来越高,已经和人们的
初中课堂相对于小学课堂而言缺少了许多生机,初三学生相对于初一、初二学生而言又缺少了许多学习主动性。如今,初中的课堂效率问题确实需要我们去反思,课堂上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的确应该引起所有教师的关注。孔子曰:“不愤不启,不悱不发。”教师如何让班里的绝大部分学生掌握课堂教学内容,这应该是我们做老师的在课堂上每时每刻的追求。就语文这门学科的课堂特点而言,相对于其他学科,语文课堂是更容易“和谐”起来的。下面就
在中学语文的教育过程中,教师要充分的发挥课本中文言文的作用,找寻到文言文教育意义的多重指向,尤其是对于学生的审美和人格方面的教育。本文从多个方面对文言文教学过程中的双重指向进行了阐述,从而不断提高文言文的教学质量和水平。  一、分析文本,体会文言文中的审美教育  在初中语文的教学过程中,审美教育不单单是让学生来认识一定的美丽事物,还要能够培养出学生对于意境美的体会,培养学生对于中华文化美的感悟,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