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图分类号:A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21)-23-321
近年来学校“课内比教学”的教研活动,如火如荼,扎实推进,真正实现了课堂高效。这次活动让我看到了我校课堂教学,原来是如此生动有趣、妙不可言。如诗如画的文字、春风化雨般的点拨、满面春风的微笑、恰到好处的启发,让学生如沐春风,在轻松愉快的学习氛围中汲取更多的知识营养。师生互动、小组讨论、合作交流的热闹场面,充分张扬了学生的个性,把学生的自主、合作学习贯穿于整个课堂,让我们的课堂精彩纷呈。以下从四个方面谈一些感受:
一、巧妙处理预设与动态生成,促成课堂更精彩
教学设计是老师为达到预期教学目的,按照教学规律,对教学活动进行系统规划的过程。而预设生成就是在实施教学过程中,从学生的实际需要出发,依据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知识储备和认知水平进行教学设计,根据课堂教学的实际情况及时调整自己的教学目标、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用一种动态生成的课堂观来指导自己的实际教学。因此预设与生成是一对相互矛盾的对立的统一体。课堂教学既需要预设,也需要生成。预设体现教学的计划性和封闭性,生成体现教学的动态性和开放性,两者具有互补性。新课程课堂教学呼唤高水平的预设与精彩的生成。
例:陈萍老师在四年级上《鸡兔同笼》时,先是以绕口令:一只青蛙四条腿,两只青蛙几条腿......引入,然后又让学生口答;几只鸡和几只兔共有几只腿?随着数据的增加,学生也就越来越难回答,于是,老师用课件出示鸡兔共有八个头,而鸡与兔都处于变量时,让学生去计算一共有多少只脚?同时呈现表格让学生填写,尔后找出规律。此时,陈老师说;如果不用表格,你们还有别的好办法吗?学生一时茫然,于是,师提示:假如让兔全都站起来,脚有什么变化?学生又去进行再交流、再思考,使课堂高潮迭起、精彩不断。这节课中,能感受到陈老师的準备是相当充分的:不仅“备”教材,还“备”学生,从知识目标、德育目标到能力目标,体现了依托教材,以人为本的学生发展观。对基本概念和基本技能的处理也都进行了精心的设计。
二、构造基本图形,培养良好思维习惯
如果说恰到好处的预设与意外生成是老师高超的专业素质的真实体现,是课堂教学的一道亮丽的风景线,那么构造基本图形,培养学生良好的思维习惯则是课堂教学的一朵艳丽的奇葩。这次“课内比教学”一个重要的亮点就是我们的老师在课堂上充分合理运用基本图形的分解构造来指导教学,在理性的探索活动中,培养学生良好的思维习惯。
例:马宏图老师在六年级上的一堂数学课:图形的变换。先是引导学生复习什么叫平移、什么叫旋转、什么叫轴对称。然后运用课件进行图形的分解构造、动态变化,学生一看就明白。这节课采用启发式与探究相结合的教学方式教学,通过学生自主探究、动手操作、合作交流,实现新旧知识的迁移与转换。马老师对学生的认知状况有一个清晰的认识,学生已学过平移,有学习新知识的基础,有初步认识和自主探究的基础。在这堂课上,马老师的启发式教学,以学生的“学”为主,以启发式语言和巧妙的设问为“辅”,沿着最近发展区的边缘,预设探究过程;教师在教学中起引导作用,引导学生在合作交流的基础之上,实现自主探究,以“探”为主,通过师生互动、生生互动培养学生自主探究能力和良好的学习习惯。
三、注重知识传授与能力培养相结合
在教学过程中要特别注意这个问题:在了解基础知识的基础上,提出问题让学生思考,指导学生归纳、概括、总结,让学生先于教师得出结论,从而达到在传授知识的基础上使学生的能力得到培养之目的。
例:刘熙雁老师在五年级上的《最小公倍数》,先是复习倍数,再是让学生用列举法找出几个数的公倍数,进而找出最小公倍数。接着,刘老师又引导学生用排除法和短除法求最小公倍数的方法。这时学生以为自己全部掌握了求最小公倍数的方法,谁知刘老师说;这些方法较麻烦,谁还有更简单的方法?一石激起千层浪,学生此时便自觉地进行小组合作、交流、讨论,汇报,几经周折,历经艰辛,学生自己总结出了求几个数是倍数关系、互质关系的最小公倍数的简便方法。最后,刘老师又引导拓展了大数翻倍的方法。
四、遵循认知规律,注重数学素养的培养
数学源于生活,它是对现时生活常识性认识的系统化、概念化。事实上,进入数学学习的个体并不是白纸一张,他们有着对现实世界许多认识,只不过许多认识不是那么精细、规范、有条理。然而,正是对数学慨念的认知朦胧、对直观认知结构的模糊,却成了他们学习数学、理解数学的强烈欲望。因此在教学中,遵循学生的认知结构规律,充分运用学生已有的知识基础,引导他们在操作、观察、思考、猜想、概括等活动中,构建对数学知识的理解和对数学问题的再创造,使学生的数学素养不断提高。这次课内比教学,一个新的亮点就是关注学生的认知结构,注重数学思想方法的渗透,注重问题解决能力的培养。
例:崔慧英老师上的“乘法的认识”一课,以游乐园图片为背景创设情景,进行汇报,引出几个相同的加数,让孩子们求和,学生很顺利,但是,当崔老师要求大家继续用小棒摆学过的、越来越多的三角形,并求和时,他们就感到困惑了,迷茫了,知识不够用。此时老师引入乘法,并说乘法-就是求几个相同加数的和的简便运算。这样学生既理解了乘法的意义,又懂得了为什么要用乘法计算。
五、通过“课内比教学”活动,扎实推进了我校教学教研的深入开展,铸就优秀教师团队。
“课内比教学”活动的展开,激发了教师参与课堂教学改革的热情,并积极投身到课改的洪流之中,他们经历课内教学比武、听课、说课、评课及课后反思等一系列活动,使他们的业务素质和专业水平上了一个新台阶,形成了一个爱岗敬业、勇于探索的教学团队,为太坪小学教育事业的繁荣与发展,奠定了坚实的物质基础。随着课内比教学活动的深入展开,老师们深深地体会到要教好书,就必须坚持学习,且深知:学无止境,教也无涯。
总之,从这次课内比教学的活动,我们看到了崭新的教学理念、精致的课件演示、先进的教学手段、扎实的教学功底、师生角色的转变;看到了一个热爱教育事业、以人为本、以德为先,遨游在教学研究中的教研团队;看到了沉醉在更新教学理念、转变教学方式、探究学法指导、优化学习过程的一群学者型的教师。他们比听课的感受,比评课的见解,比听课的门道,比成功的价值取向;他们反思教学过程,更新教学观念,在尝试中造就,在造就中提高,在提高中成长,在成长中铸就新一代名师。
近年来学校“课内比教学”的教研活动,如火如荼,扎实推进,真正实现了课堂高效。这次活动让我看到了我校课堂教学,原来是如此生动有趣、妙不可言。如诗如画的文字、春风化雨般的点拨、满面春风的微笑、恰到好处的启发,让学生如沐春风,在轻松愉快的学习氛围中汲取更多的知识营养。师生互动、小组讨论、合作交流的热闹场面,充分张扬了学生的个性,把学生的自主、合作学习贯穿于整个课堂,让我们的课堂精彩纷呈。以下从四个方面谈一些感受:
一、巧妙处理预设与动态生成,促成课堂更精彩
教学设计是老师为达到预期教学目的,按照教学规律,对教学活动进行系统规划的过程。而预设生成就是在实施教学过程中,从学生的实际需要出发,依据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知识储备和认知水平进行教学设计,根据课堂教学的实际情况及时调整自己的教学目标、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用一种动态生成的课堂观来指导自己的实际教学。因此预设与生成是一对相互矛盾的对立的统一体。课堂教学既需要预设,也需要生成。预设体现教学的计划性和封闭性,生成体现教学的动态性和开放性,两者具有互补性。新课程课堂教学呼唤高水平的预设与精彩的生成。
例:陈萍老师在四年级上《鸡兔同笼》时,先是以绕口令:一只青蛙四条腿,两只青蛙几条腿......引入,然后又让学生口答;几只鸡和几只兔共有几只腿?随着数据的增加,学生也就越来越难回答,于是,老师用课件出示鸡兔共有八个头,而鸡与兔都处于变量时,让学生去计算一共有多少只脚?同时呈现表格让学生填写,尔后找出规律。此时,陈老师说;如果不用表格,你们还有别的好办法吗?学生一时茫然,于是,师提示:假如让兔全都站起来,脚有什么变化?学生又去进行再交流、再思考,使课堂高潮迭起、精彩不断。这节课中,能感受到陈老师的準备是相当充分的:不仅“备”教材,还“备”学生,从知识目标、德育目标到能力目标,体现了依托教材,以人为本的学生发展观。对基本概念和基本技能的处理也都进行了精心的设计。
二、构造基本图形,培养良好思维习惯
如果说恰到好处的预设与意外生成是老师高超的专业素质的真实体现,是课堂教学的一道亮丽的风景线,那么构造基本图形,培养学生良好的思维习惯则是课堂教学的一朵艳丽的奇葩。这次“课内比教学”一个重要的亮点就是我们的老师在课堂上充分合理运用基本图形的分解构造来指导教学,在理性的探索活动中,培养学生良好的思维习惯。
例:马宏图老师在六年级上的一堂数学课:图形的变换。先是引导学生复习什么叫平移、什么叫旋转、什么叫轴对称。然后运用课件进行图形的分解构造、动态变化,学生一看就明白。这节课采用启发式与探究相结合的教学方式教学,通过学生自主探究、动手操作、合作交流,实现新旧知识的迁移与转换。马老师对学生的认知状况有一个清晰的认识,学生已学过平移,有学习新知识的基础,有初步认识和自主探究的基础。在这堂课上,马老师的启发式教学,以学生的“学”为主,以启发式语言和巧妙的设问为“辅”,沿着最近发展区的边缘,预设探究过程;教师在教学中起引导作用,引导学生在合作交流的基础之上,实现自主探究,以“探”为主,通过师生互动、生生互动培养学生自主探究能力和良好的学习习惯。
三、注重知识传授与能力培养相结合
在教学过程中要特别注意这个问题:在了解基础知识的基础上,提出问题让学生思考,指导学生归纳、概括、总结,让学生先于教师得出结论,从而达到在传授知识的基础上使学生的能力得到培养之目的。
例:刘熙雁老师在五年级上的《最小公倍数》,先是复习倍数,再是让学生用列举法找出几个数的公倍数,进而找出最小公倍数。接着,刘老师又引导学生用排除法和短除法求最小公倍数的方法。这时学生以为自己全部掌握了求最小公倍数的方法,谁知刘老师说;这些方法较麻烦,谁还有更简单的方法?一石激起千层浪,学生此时便自觉地进行小组合作、交流、讨论,汇报,几经周折,历经艰辛,学生自己总结出了求几个数是倍数关系、互质关系的最小公倍数的简便方法。最后,刘老师又引导拓展了大数翻倍的方法。
四、遵循认知规律,注重数学素养的培养
数学源于生活,它是对现时生活常识性认识的系统化、概念化。事实上,进入数学学习的个体并不是白纸一张,他们有着对现实世界许多认识,只不过许多认识不是那么精细、规范、有条理。然而,正是对数学慨念的认知朦胧、对直观认知结构的模糊,却成了他们学习数学、理解数学的强烈欲望。因此在教学中,遵循学生的认知结构规律,充分运用学生已有的知识基础,引导他们在操作、观察、思考、猜想、概括等活动中,构建对数学知识的理解和对数学问题的再创造,使学生的数学素养不断提高。这次课内比教学,一个新的亮点就是关注学生的认知结构,注重数学思想方法的渗透,注重问题解决能力的培养。
例:崔慧英老师上的“乘法的认识”一课,以游乐园图片为背景创设情景,进行汇报,引出几个相同的加数,让孩子们求和,学生很顺利,但是,当崔老师要求大家继续用小棒摆学过的、越来越多的三角形,并求和时,他们就感到困惑了,迷茫了,知识不够用。此时老师引入乘法,并说乘法-就是求几个相同加数的和的简便运算。这样学生既理解了乘法的意义,又懂得了为什么要用乘法计算。
五、通过“课内比教学”活动,扎实推进了我校教学教研的深入开展,铸就优秀教师团队。
“课内比教学”活动的展开,激发了教师参与课堂教学改革的热情,并积极投身到课改的洪流之中,他们经历课内教学比武、听课、说课、评课及课后反思等一系列活动,使他们的业务素质和专业水平上了一个新台阶,形成了一个爱岗敬业、勇于探索的教学团队,为太坪小学教育事业的繁荣与发展,奠定了坚实的物质基础。随着课内比教学活动的深入展开,老师们深深地体会到要教好书,就必须坚持学习,且深知:学无止境,教也无涯。
总之,从这次课内比教学的活动,我们看到了崭新的教学理念、精致的课件演示、先进的教学手段、扎实的教学功底、师生角色的转变;看到了一个热爱教育事业、以人为本、以德为先,遨游在教学研究中的教研团队;看到了沉醉在更新教学理念、转变教学方式、探究学法指导、优化学习过程的一群学者型的教师。他们比听课的感受,比评课的见解,比听课的门道,比成功的价值取向;他们反思教学过程,更新教学观念,在尝试中造就,在造就中提高,在提高中成长,在成长中铸就新一代名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