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之王梁鼎芬

来源 :收藏·拍卖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ini14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广东近代名人之中,写信最勤快的,大约就是号称“梁髯”的梁鼎芬了。
  梁鼎芬(1859-1919)的际遇不可谓不奇,少年科甲,二十多岁就入翰林,刚想在北京政坛施展拳脚,碰上中法战争,他大胆弹劾李鸿章(有传说是他的座师李文田给他看相,怂恿他弹劾李相,否则短命),连降六级,贬为外官。幸而遇上了第二个贵人张之洞,张赏识他的才华,还让他当上广东新创办的广雅书院首任山长。李鸿章失势,他又做到武昌知府,湖北按察使,谁知又得罪了当国的庆亲王,再次辞职。
  如果民国不成立,梁鼎芬可能就沦为一个失意的官员和诗客而已,辛亥之后,梁鼎芬的命运忽然发生变化,逊帝和小朝廷任命他为进讲师傅,给逊帝教书,梁从此进入他一生最辉煌的时代,留存下来的梁鼎芬书札,绝大部分写在这个阶段。
  梁鼎芬的写信,确实别具特色,不光在同时,在整个清代恐十白也是少见的,我总结为,字数少、信札多、内容少、信纸多。
  字数少,是指梁鼎芬的信札,大部分都只有几行字。清人书札,多数为八行笺纸,抬头另起,各有规格,一般而言,写小字楷书都要超过四行才算有礼数。梁鼎芬的信却比微博还要短,我见过短小的如:
  我有阮文达梅花,他日同赏。(致辛耀文,咸韶斋旧藏,2011年广州华艺国际冬拍)
  此时寻晦若不到,薜庵明日饯。(致赖际熙,赖恬昌藏)
  书稿奉赠,即以为别。(致忆园太守,北京保利2011年6月拍卖)
  以上这些与其说是信札,不如说是便条来得合适。梁鼎芬存世的信札中,很大一部分都是这种寥寥数字,只说一事的便条,不过这也显示出他性格之中,不拘礼数的一面,清末官场规矩很多,其中同僚之间的来往函札,很多都是虚词谀颂之类,梁鼎芬的信单刀直入,说完即止,在当时肯定算是一个异类。
  不过写信字数少,就离不开多写,梁氏信札的存世量,在广东名士之中绝对是排第一。往往写给同一家或者装成同一册的,动辄数十通以上。多的时候还可以过百件,如去年广州华艺国际冬拍出现的一册信札册就有一百页之多。有不少还写在其他朋友的名片上,只有简单一两句。附带一说的是,清末人写在别人名片上的短信是一种风气,有时还不具自己的名款,有时会被错认是名片的主人所写,这是鉴别的时候要注意的一点。另外清代人写信,在同城之间多数是托跑差传递,所以信封上只写简单地址甚至不需地址,只写某老爷大人收,即可送达,可以想象,梁鼎芬的朋友肯定经常见到这位可怜信差的身影。
  我见过的梁鼎芬信札之中,其实也不乏字数颇多的,例如中国社科院近代史所藏的三大册梁氏书札之中,就有寄给学生江孔殷讨论光绪崇陵的修建资金问题的,长达数百字。
  崇陵是德宗光绪帝的陵寝,按照清室退位条例,德宗的陵墓由民国政府负担费用,继续施工。梁鼎芬为了表示对光绪的忠心,自愿请缨去做崇陵的监督工作,此中的甘苦,非一般人能想象。北洋政府财政本来就很紧,崇陵的建设费用一拖再拖,梁鼎芬为此疲于奔命,在很多遗民的回忆中,都经常提到梁鼎芬用崇陵雪水相赠的事:他定做了一批陶瓷瓶子,将冬季崇陵宝顶(陵墓上方)上的积雪水装进瓶中,分送给各地遗民,目的是希望他们给崇陵捐款。除了雪水之外,梁鼎芬还经常将崇陵的祭品分送给遗民们,现在存世的大量书札就是这期间的募捐信,其中分送祭品的数量最多,如:
  先后周年,崇陵大祭,饽饽二件奉上。(2011上海道明五周年秋拍)
  西陵海棠木瓜,四颗奉上。(同上)
  今为孝定景皇后周年祭晨,饽饽二枚奉上。(香港中文大学图书馆藏)
  饽饽是满洲祭祀常有的祭品,通常祭祀之后,这些冷馒头不会有人问津,细心的梁鼎芬则将他们分寄到各地,其实用意也是募捐。除了馒头木瓜,他还将自己的近照寄给朋友,如广州嘉德2010年夏拍的信札册就附有梁鼎芬的近照,长须飘飘,气场颇强。
  1915年,崇陵终于竣工,据《晚清宫廷生活实录》记载,在奉安光绪和隆裕太后时,工匠正要放下顶门的自来石,梁鼎芬忽然冲进地宫,说要殉葬,同僚几个人才把他拉出来。这种举动令当时遗民颇为侧目。
  除了勤写信,梁鼎芬的信纸名号之多,恐十白也是清代第一的,目前所见的,有葵霜阁,耻堂,病翁,藏山,竹根亭,鹿亭,一遽轩等等,不下五六十种,根据我所见的信纸格式,其实他是以相同的边框,换上不同的书斋名号,这样可以省下一些印刷信纸的费用,至于书斋名号则全部出自梁氏自己的手笔。
  从书札角度上来看,梁鼎芬的字颇有自我面貌,他早年书札比较罕见,我所见最早的有光绪初年他中进士之前的书札,开始露出尖利的笔锋,到了晚年,他更加参以瘦金体,形成了独特的个人面貌,尤其以写小字条幅和团扇为佳。除此之外,他还能作简单的山水,疏林远树,有元人意态。
  梁鼎芬在守陵的时候,看中了崇陵所在地金龙峪附近一处名为梁格庄的地方,并吩咐家人以后要将自己安葬于此,为德宗作陪侍。1919年,梁鼎芬病逝后,家人遵遗嘱将其安葬梁格庄,众多遗民赶来参加葬礼,他的外甥,著名画家余绍宋曾绘有《梁格庄会葬图》,有曾习经等众多遗民题跋。从此,遗民们再也收不到梁髯的“短信”,只不知他们会不会惦念起逢年过节的那份饽饽来?
其他文献
清帝乾隆自诩为“十全老人”以显示自己的显赫功绩,同时他对中国文化的保存贡献不小。据说乾隆在位年间,请过最好的工匠、选用最好的材料,在紫禁城内为自己打造一座隐密的庭园——怡情养性,而花园建成后也从未对外公开展示过。此项精彩展览展出90件尘封近百年、由紫禁城宁寿宫乾隆花园运来美国展出的乾隆鼎盛时期的精美文化艺术品。  由皮博迪爱萨克斯博物馆(Peabody Essex Museum)与中国故宫博物院联
期刊
《会友图》作于1957年元旦,其时上海中国画院成立不久,陆俨少经吴湖帆、刘海粟等人的力邀和推荐,受聘为上海中国画院第一批画师,心情十分开心。“国画院是国画最高学习和研究机构,在其中我可以提高水平,作出贡献。”(《陆俨少自述》)他是在放弃了安徽省文化局每月200元工资的调动条件后主动留在上海的,而画院的津贴为每月80元。元旦到了,画院举行联欢,这是画院成立之后的第一次联欢,全体画师及工作人员一起欢聚
期刊
近日,中国收藏家俱乐部文化藝术品研究院与上海东方典当有限公司发布消息称,将采用“科学规范流程+科学鉴定+藝术鉴定(经验鉴定)”的架构进行文化藝术品质押融资试点。与此同时,中国工商银行上海市分行也发放了第一笔藝术品质押款项。继藝术品基金、藝术品信托产品和藝术品份额交易后,藝术品质押也应运而生。  对于藝术品质押,广州市场中近年也不乏跃跃欲试者,仰山楼画廊在两三年前看到书画典当有潜力,曾经与典当行商议
期刊
根据苏富比和佳士得的2011年年报,两大拍卖巨头去年的成交额总和占全球拍卖成交额的47%,超过100亿美元,但与其10年前超过73%的市场份额相比却走起了下坡路。在瓜分其份额的公司中,中国嘉德、北京保利和北京匡时在全球拍卖行成交总额榜单上都进入了前五名。但对于中国艺术市场的数据,个别西方媒体依然持怀疑态度。  2月29日,拍卖巨头苏富比拍卖公司发布2011年第四季度和全年业绩报告。报告指出,其第四
期刊
紫砂陶质地古朴纯厚,不媚不俗,与文人气质十分契合,以至历代文人名士深爱笃好焉。明代文豪徐渭《某伯子惠虎丘茗谢之》诗云:“虎丘春茗妙烘蒸,七碗何愁不上升。青箬旧封题谷雨,紫砂新罐买宜兴。”又如清代郑板桥的《李氏小园三首之三》:“兄起扫黄叶,弟起烹秋茶……杯用宣德瓷,壶用宜兴砂。”可见宜兴紫砂在文人心目中的地位。  由深圳博物馆和南京博物院主办的《茶道文心——紫砂茗壶汇赏》展览,展品包括历代名家制壶、
期刊
张榕何许人也?革命党人也。1908年加入同盟会,后回东北从事革命活动。1912年1月,被赵尔巽、张作霖诱杀。辛亥革命后,孙中山在南京专门为张榕举行了追悼会,并尊称张榕为关东革命第一人。    《张榕致黄中慧书札》,是张榕在日俄战争之后的光绪三十一年(1905)三月二十七日写给友人黄中慧者。后附马万里、吴景濂、梁漱溟、张继、李煜瀛等15人题跋。此书札于1989年入藏辽宁省博物馆,被定为国家一级文物。
期刊
去年,美国的标准普尔指数在一年之中的变动仅为0.04点,道琼斯工业平均指数也在波动中仅上升了5.5个百分点。但是艺术品拍卖却成为众人瞩目的焦点,在过去的一年中,艺术品市场产生了35%的利润收益。  最近的西方主流媒体探讨了为什么艺术品市场会有如此强大的潜力,而原因可能也不是西方人一向宣称的对艺术品的热爱,把艺术作为投资手段越来越流行了,因为公司股票依旧表现平平,而像毕加索和里希特等这些值钱的名字,
期刊
文化要大发展不要大跃进  “所谓大跃进,就是在发展文化产业时那种有条件要上、没有条件创造条件也要上的作风,不但违反了经济建设的客观规律,也违反了文化发展的内在规律。因此文化要大发展不要大跃进。”  文化事业要调动社会力量参与  杨澜认为,文化代表一个民族的性格,也塑造一个民族未来的性格,参与到文化建设中来是每个公民的权利。因此,文化事业必须调动社会力量参与。她发现社会力量兴办文化事业面临诸多障碍。
期刊
“在参观者生日的当天免费”,这是常见的商家营销策略,如果您的名字是Isabelle,那么除了入场免费,每年还会有专场活动为您举办——这项如此别致的优惠,是坐落于美国马萨诸塞州波士顿市的加德纳博物馆(Isabella Stewart Gardner Museum,下简称ISGM)为了纪念博物馆创始人伊莎贝拉·斯图尔特·加德纳(Isabella Stewart Gardner)而设立的。  1903年
期刊
当2012年春季拍卖正在酝酿,而2011拍场的精彩与纷扬逐步远去之时,总有些拍场风景值得留住并细细品味。2011年,誉为“中国自拍卖诞生以来最为重要的同类拍品”的郭沫若致文求堂书简恢宏而世,这批信札震动学界以及拍卖业界,乃首次回国露而并在西泠印社2011秋拍成交2415万元。此外,借势辛亥百年,大批珍罕从未一见的辛亥元老手迹以及民国政要文献现身拍场,不可置疑地使得这个年份成为民国名人信札拍卖的旺年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