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 文阐述了农业循环经济的内涵与原则,以辽宁阜新为例,分析了资源枯竭型城市发展农业循环经济的必要性,总结了阜新农业循环经济的发展模式,并提出了农业循环经济发展的保障措施,为资源枯竭型城市发展农业循环经济提供了经验借鉴。
【关键词】 资源枯竭型城市 农业循环经济 可持续发展
阜新是因煤而兴的资源型城市,故有“煤电之城”、“共和国的发电机”的美誉。然而,随着煤炭资源的日趋枯竭,传统经济发展模式带来的经济与环境发展问题也日益突出。“全国第一个资源型城市经济转型试点市”、“国家循环经济试点市”、“农业部首批循环农业示范市”,阜新被赋予了新的发展机遇与挑战。结合经济转型,阜新将建设循环型工业、循环型农业、循环型第三产业和循环型社会确定为经济社会发展的方向。实践证明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大力发展农业循环经济,是资源型枯竭型城市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
一、农业循环经济的内涵与原则
1、农业循环经济的内涵。农业循环经济是以循环经济理论为指导,以减量化、再利用、再循环为原则,以农业资源循环利用为途径,以低投入、低消耗、低排放和高利用为特征,按照资源—产品—再生资源的反馈式流程组织农业经济活动,实现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农业的可持续发展。
2、农业循环经济的原则。农业循环经济的“3R”原则,即减量化(Reduce)、再利用(Reuse)、再循环(Recycle)的行为原则。减量化原则——农业生产过程中减少投入量和废弃物排放量。主要形式是“九节一减”,即节地、节水、节种、节肥、节药、节电、节油、节柴、节粮与减人。再利用原则——做强农产品加工业,对各类农产品及其副产品、有机废弃物进行系列开发、反复加工、深度加工,不断增值,延伸产业链。再循环原则——农业废弃物实现肥料化、能源化、饲料化、无害化、资源化、生态化循环利用,重新变成可利用的资源。
二、资源枯竭型城市发展农业循环经济的必要性
1、经济转型的需要。资源枯竭型城市是指矿产资源开发进入衰退阶段,其累计采出储量已达到可采储量70%以上的城市。随着资源枯竭,资源产业萎缩。在这种情况下,要大力发展以“减量化、再利用、再循环”为原则的循环经济,培育接续替代产业,进而破解资源枯竭型城市经济转型的难题。
2001年12月,阜新被国务院确立为全国第一个资源型城市经济转型试点市。2007年11月6日,国家正式确定阜新为循环经济试点市。同年,农业部确立阜新为首批循环农业示范市。阜新地区人均耕地5.6亩,农村人均耕地超过6亩,为全国平均水平的4倍,为辽宁省人均耕地之首,是辽宁乃至东北重要的粮食和畜牧业生产基地。农产品加工业是阜新经济转型中打造的三大产业基地之一。阜新农产品加工业占规模以上工业的比重由转型前12.7%上升到27.3%,成为继煤、电之后的重要接续产业。在大力发展农产品加工业的过程中,需要以龙头企业与农业园区为载体,坚持农业循环经济的再利用原则,实现农产品、畜禽产品、林产品深加工、农业废弃物资源化。由此可见,农业循环经济是资源枯竭型城市转型的需要,同时也为其发展带来了契机。
2、保护生态的需要。目前,农业发展中除了受到耕地减少、水资源短缺等资源瓶颈的制约,还面临着一系列生态环境恶化问题:化肥、农药、农膜过多使用,农业废弃物综合利用滞后,造成土壤质量下降,威胁农产品质量安全,带来“白色污染”等。因此,要发展以“低投入、低消耗、低排放和高利用”为特征的农业循环经济,减轻农业污染,保护农业生态环境,提高农业可持续发展能力。
阜新是内蒙古高原和辽河平原的中间过渡带,属于辽宁西北部的低山丘陵区。地处亚干旱大陆性季风气候区,属于资源性缺水城市,水资源相对短缺,沙漠化和水土流失等生态退化。阜新农业生产过程中也同样存在着长期滥施和偏施农药化肥、地膜回收不力、用水浪费所造成的农业面源污染问题。解决上述问题需要发展农业循环经济,坚持“九节一减”的减量化原则,推广节水灌溉技术发展节水农业,增施有机肥、控制化肥用量、优化肥料结构,减少高毒农药使用量和薄膜残留量。由此可见,农业循环经济是保护农业生态环境的需要,同时也为其发展提出了要求。
3、改善民生的需要。民生问题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关键和根本,“三农”问题是建设小康社会的重点和难点。提高农产品附加值,拓宽农民就业渠道,增加农民收入,是解决上述问题的有效途径,是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需要。
阜新总人口193万人,其中农业人口108万人,百万农民致富增收是关系民生、“三农”问题的大事。阜新已建立起以农作物秸秆、林产品、农产品、畜产品为资源的四大循环经济体系。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畜禽粪便综合利用等10多个循环经济链条运行良好,带来可观的经济、生态和社会效益。通过种养大户、龙头企业、农业园区等农业循环经济载体的培植,“四位一体”生态户的推广,“彰武五峰模式”的典型带动,在安置农村劳力、带动农户致富的过程中发挥了重大作用。由此可见,农业循环经济是改善民生的需要,同时也为其发展提出了目标。
三、阜新农业循环经济发展模式的实践
2001年被确定为资源型城市经济转型试点市以来,阜新的农林牧渔业总产值由2001年的22.1亿元增长到2009年的134.4亿元。其中,农业(小农业)比重由2001年的44.6%下降到2009年的40.0%,林业比重由2001年的3.9%上升到2009年的8.3%,畜牧业比重始终位居首位。2007年阜新被确定为全国循环农业示范市以来,在农业循环经济的实践中不断涌现出具有代表性的典型模式。
1、“四位一体”生态模式。“四位一体”,是辽宁省首创的以沼气为纽带的能源生态综合工程。该工程将沼气池、畜(禽)舍、厕所和日光温室有机组合,实现产气、积肥同步,种植、养殖并举,取得能流、物流和社会诸方面的综合效益。“四位一体”以其投资少、风险小、效益高,农产品无污染、无公害,节水、节能等特点,在辽宁农村发挥了重大作用。
随着阜新市猪、牛、羊、禽等畜牧业的发展,阜新通过发动农户建“四位一体”生态模式户的办法,使畜禽粪便得到处理,减少粪便对环境的污染,使农户用上清洁的能源。阜新市“四位一体”生态模式户从1990年开始,2009年全市累计建设生态模式户4.5万户,年综合处理畜禽粪便约72万吨,年产沼气900万立方米,年增收节支超亿元,被评为辽宁省农村能源建设先进市。
2、秸秆综合利用模式。阜新粮食年产量15亿公斤左右,其中70%以上为玉米,年产各类农作物秸秆20亿公斤。2009年,阜新市农作物秸秆青(黄)贮6.5万窖,秸秆气化站6处,大中型沼气池45座,秸秆综合利用率达到40%以上。通过以下方式实现了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一是农作物秸秆通过青(黄)贮、氨化饲料化,发展草食畜牧业;二是利用农作物秸秆生产食用菌;三是农业机械粉碎后直接还田,增加土壤有机质含量;四是农作物秸秆通过气化炉裂解产生可燃气体供给农户。
3、种养加复合模式。阜新市彰武县五峰镇,根据当地的土壤、气候特点和发展种植业、养殖业的条件与经验,创造出一个适于半干旱地区农业发展的“五峰模式”。一是五峰镇扩大甜玉米种植面积,为辽宁金禾实业有限公司的保鲜玉米深加工项目提供原料,打造了甜玉米种植—保鲜玉米深加工产业链条;二是发展黄牛饲养,为福元公司屠宰、初加工肉牛提供牛源,为清河门皮革加工基地提供牛皮原料,打造了肉牛饲养—肉牛屠宰加工产业链条;三是实现农业和牧业之间的良性循环,打造了甜玉米种植—秸秆青贮—肉牛饲养产业链条;四是实现清洁生产和废弃物资源化利用,打造了养牛—牛粪—沼气—照明(燃料)、沼肥产业链条。
4、林下种养模式。阜新在加快林业生态建设同时,充分利用林地空间,实施了林下种养。由最初的林粮、林草等常规模式,逐渐开发出了林药、林菌、林烟、林下养殖等20多个高效、高产和高附加值的发展模式。涌现出如阜蒙县太平乡林烟模式、王府镇林瓜间种、海州区林菌间种、彰武县林下养鹅等一批产业典型。2009年,阜新林下经济开发实现产值8.5亿元,农民增收由最初的200多元提高到630元。
5、农业园区模式。阜新经济转型以发展现代农业为突破口,以农业园区为载体,形成了具有一定规模、较高科技含量和多层次的园区发展格局。以双汇等加工企业为龙头,建立养殖业、有机农业、绿色农业发展链条;建成了沿101公路、阜沈公路、阜锦公路、阜锦高速公路布局的线状园区带,各类农业园区和小区达322个;建成了以国家农业科技园区为龙头沿城市外环布局的环状园区带,经济转型农业园区达20个,设施农业小区达55个、各类种养棚舍达5400栋。阜新国家农业科技园区被批准为全国农产品加工示范区及国家级农业标准化示范区。同时,阜新与清华大学、中国农科院等高校和科研院所建立了科技合作关系,建成了奶牛、杂粮、食用菌、蔬菜、林业等10个产业研发中心,引进推广新品种112个、新技术18项。
四、发展农业循环经济的保障措施
农业循环经济是一项长期系统工程,必须要建立强有力的保障措施,推动农业循环经济的长效发展。
1、加大宣传,转变观念。无论是农业增效还是农民增收,农户参与都是至关重要的。目前由于农户农业循环经济的观念意识缺乏,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农业循环经济的发展,因此要转变农户的思想观念,强化农业循环经济意识,引导和教育农民积极参与。根据农村的特点,充分利用广播、电视、宣传标语、宣传车、村务公开栏、科技入户、典型示范工程等途径,开展多层次、多样式的宣传,将农业循环经济新理念有效地应用于生产和生活之中,营造农业循环经济发展的良好氛围。
2、加强培训,提高素质。农业循环经济不同于以往的传统农业生产模式,需要具备一定农业知识和技术的农民。然而,我国农业生产者文化素质不高。因此,需要“政府、市场、企业”多方协同,加大培训投入,建立农民技能培训网络,引导农民参与培训。发挥农业科研和技术推广机构的作用,加强对农民的技术培训,使农户得到科学用药、合理施肥、保护性耕作、立体种植和间作套种、生态畜禽养殖、沼气综合开发利用、节地节水技术等应有的技术指导。提高农村劳动力素质,更好地适应农业循环经济的需要。
3、确保多渠道资金投入。农业生产的特殊性与农民收入的波动性,农村信用环境欠佳,使得资金问题成为农业循环经济的发展瓶颈。因此,需要多层次、多渠道筹集资金。加大政府财政、银行信贷、社会资本投入力度。争取国家、省级的农业投入,加大市(县)本地财力的投入。推动政策性银行(农发行)、商业银行(农业银行)和农村信用社增加信贷投入,重点支持特色农业、生态农业、畜牧养殖、生态建设。鼓励非银行金融机构、大型企业等投资主体参与农业循环经济项目。
4、发挥政府管理与服务职能。政府应转变政府经济管理职能,建设服务型政府。应强化责任意识,把发展农业循环经济纳入地方基层政府的职责范围之内,把资源和环境作为硬指标纳入政绩考核体系。应加强组织领导,进行规划引导。阜新已率先成立了“农业循环经济领导小组”,编制了《阜新市发展农业循环经济管理办法(暂行)》、《阜新市农业循环经济发展规划》、《阜新市發展农业循环经济实施方案》。应采取利于循环经济发展的政策取向。对环境污染、农药超标、化肥过度使用的可采取限制性政策,对节约资源、清洁生产、农业废弃物资源化、沼气工程的给予鼓励性政策。
(注:本文为辽宁省社科基金项目阶段性研究成果,项目编号L09DJY077。)
【参考文献】
[1] 叶堂林:农业循环经济:模式与途径[M].新华出版社,2006.
[2] 张庸萍、袁冬梅:论我国发展农业循环经济的模式与对策[J].农业现代化究,2008(1).
[3] 李春红:发展农业循环经济的必要性及对策[J].山东农业科学,2010(2).
[4] 郑学敏、付立新:农业循环经济发展研究[J].经济问题,2010(3).
[5] 葛峰、刘燕:辽西北农业循环经济发展对策[J].辽宁经济,2010(11).
【关键词】 资源枯竭型城市 农业循环经济 可持续发展
阜新是因煤而兴的资源型城市,故有“煤电之城”、“共和国的发电机”的美誉。然而,随着煤炭资源的日趋枯竭,传统经济发展模式带来的经济与环境发展问题也日益突出。“全国第一个资源型城市经济转型试点市”、“国家循环经济试点市”、“农业部首批循环农业示范市”,阜新被赋予了新的发展机遇与挑战。结合经济转型,阜新将建设循环型工业、循环型农业、循环型第三产业和循环型社会确定为经济社会发展的方向。实践证明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大力发展农业循环经济,是资源型枯竭型城市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
一、农业循环经济的内涵与原则
1、农业循环经济的内涵。农业循环经济是以循环经济理论为指导,以减量化、再利用、再循环为原则,以农业资源循环利用为途径,以低投入、低消耗、低排放和高利用为特征,按照资源—产品—再生资源的反馈式流程组织农业经济活动,实现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农业的可持续发展。
2、农业循环经济的原则。农业循环经济的“3R”原则,即减量化(Reduce)、再利用(Reuse)、再循环(Recycle)的行为原则。减量化原则——农业生产过程中减少投入量和废弃物排放量。主要形式是“九节一减”,即节地、节水、节种、节肥、节药、节电、节油、节柴、节粮与减人。再利用原则——做强农产品加工业,对各类农产品及其副产品、有机废弃物进行系列开发、反复加工、深度加工,不断增值,延伸产业链。再循环原则——农业废弃物实现肥料化、能源化、饲料化、无害化、资源化、生态化循环利用,重新变成可利用的资源。
二、资源枯竭型城市发展农业循环经济的必要性
1、经济转型的需要。资源枯竭型城市是指矿产资源开发进入衰退阶段,其累计采出储量已达到可采储量70%以上的城市。随着资源枯竭,资源产业萎缩。在这种情况下,要大力发展以“减量化、再利用、再循环”为原则的循环经济,培育接续替代产业,进而破解资源枯竭型城市经济转型的难题。
2001年12月,阜新被国务院确立为全国第一个资源型城市经济转型试点市。2007年11月6日,国家正式确定阜新为循环经济试点市。同年,农业部确立阜新为首批循环农业示范市。阜新地区人均耕地5.6亩,农村人均耕地超过6亩,为全国平均水平的4倍,为辽宁省人均耕地之首,是辽宁乃至东北重要的粮食和畜牧业生产基地。农产品加工业是阜新经济转型中打造的三大产业基地之一。阜新农产品加工业占规模以上工业的比重由转型前12.7%上升到27.3%,成为继煤、电之后的重要接续产业。在大力发展农产品加工业的过程中,需要以龙头企业与农业园区为载体,坚持农业循环经济的再利用原则,实现农产品、畜禽产品、林产品深加工、农业废弃物资源化。由此可见,农业循环经济是资源枯竭型城市转型的需要,同时也为其发展带来了契机。
2、保护生态的需要。目前,农业发展中除了受到耕地减少、水资源短缺等资源瓶颈的制约,还面临着一系列生态环境恶化问题:化肥、农药、农膜过多使用,农业废弃物综合利用滞后,造成土壤质量下降,威胁农产品质量安全,带来“白色污染”等。因此,要发展以“低投入、低消耗、低排放和高利用”为特征的农业循环经济,减轻农业污染,保护农业生态环境,提高农业可持续发展能力。
阜新是内蒙古高原和辽河平原的中间过渡带,属于辽宁西北部的低山丘陵区。地处亚干旱大陆性季风气候区,属于资源性缺水城市,水资源相对短缺,沙漠化和水土流失等生态退化。阜新农业生产过程中也同样存在着长期滥施和偏施农药化肥、地膜回收不力、用水浪费所造成的农业面源污染问题。解决上述问题需要发展农业循环经济,坚持“九节一减”的减量化原则,推广节水灌溉技术发展节水农业,增施有机肥、控制化肥用量、优化肥料结构,减少高毒农药使用量和薄膜残留量。由此可见,农业循环经济是保护农业生态环境的需要,同时也为其发展提出了要求。
3、改善民生的需要。民生问题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关键和根本,“三农”问题是建设小康社会的重点和难点。提高农产品附加值,拓宽农民就业渠道,增加农民收入,是解决上述问题的有效途径,是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需要。
阜新总人口193万人,其中农业人口108万人,百万农民致富增收是关系民生、“三农”问题的大事。阜新已建立起以农作物秸秆、林产品、农产品、畜产品为资源的四大循环经济体系。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畜禽粪便综合利用等10多个循环经济链条运行良好,带来可观的经济、生态和社会效益。通过种养大户、龙头企业、农业园区等农业循环经济载体的培植,“四位一体”生态户的推广,“彰武五峰模式”的典型带动,在安置农村劳力、带动农户致富的过程中发挥了重大作用。由此可见,农业循环经济是改善民生的需要,同时也为其发展提出了目标。
三、阜新农业循环经济发展模式的实践
2001年被确定为资源型城市经济转型试点市以来,阜新的农林牧渔业总产值由2001年的22.1亿元增长到2009年的134.4亿元。其中,农业(小农业)比重由2001年的44.6%下降到2009年的40.0%,林业比重由2001年的3.9%上升到2009年的8.3%,畜牧业比重始终位居首位。2007年阜新被确定为全国循环农业示范市以来,在农业循环经济的实践中不断涌现出具有代表性的典型模式。
1、“四位一体”生态模式。“四位一体”,是辽宁省首创的以沼气为纽带的能源生态综合工程。该工程将沼气池、畜(禽)舍、厕所和日光温室有机组合,实现产气、积肥同步,种植、养殖并举,取得能流、物流和社会诸方面的综合效益。“四位一体”以其投资少、风险小、效益高,农产品无污染、无公害,节水、节能等特点,在辽宁农村发挥了重大作用。
随着阜新市猪、牛、羊、禽等畜牧业的发展,阜新通过发动农户建“四位一体”生态模式户的办法,使畜禽粪便得到处理,减少粪便对环境的污染,使农户用上清洁的能源。阜新市“四位一体”生态模式户从1990年开始,2009年全市累计建设生态模式户4.5万户,年综合处理畜禽粪便约72万吨,年产沼气900万立方米,年增收节支超亿元,被评为辽宁省农村能源建设先进市。
2、秸秆综合利用模式。阜新粮食年产量15亿公斤左右,其中70%以上为玉米,年产各类农作物秸秆20亿公斤。2009年,阜新市农作物秸秆青(黄)贮6.5万窖,秸秆气化站6处,大中型沼气池45座,秸秆综合利用率达到40%以上。通过以下方式实现了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一是农作物秸秆通过青(黄)贮、氨化饲料化,发展草食畜牧业;二是利用农作物秸秆生产食用菌;三是农业机械粉碎后直接还田,增加土壤有机质含量;四是农作物秸秆通过气化炉裂解产生可燃气体供给农户。
3、种养加复合模式。阜新市彰武县五峰镇,根据当地的土壤、气候特点和发展种植业、养殖业的条件与经验,创造出一个适于半干旱地区农业发展的“五峰模式”。一是五峰镇扩大甜玉米种植面积,为辽宁金禾实业有限公司的保鲜玉米深加工项目提供原料,打造了甜玉米种植—保鲜玉米深加工产业链条;二是发展黄牛饲养,为福元公司屠宰、初加工肉牛提供牛源,为清河门皮革加工基地提供牛皮原料,打造了肉牛饲养—肉牛屠宰加工产业链条;三是实现农业和牧业之间的良性循环,打造了甜玉米种植—秸秆青贮—肉牛饲养产业链条;四是实现清洁生产和废弃物资源化利用,打造了养牛—牛粪—沼气—照明(燃料)、沼肥产业链条。
4、林下种养模式。阜新在加快林业生态建设同时,充分利用林地空间,实施了林下种养。由最初的林粮、林草等常规模式,逐渐开发出了林药、林菌、林烟、林下养殖等20多个高效、高产和高附加值的发展模式。涌现出如阜蒙县太平乡林烟模式、王府镇林瓜间种、海州区林菌间种、彰武县林下养鹅等一批产业典型。2009年,阜新林下经济开发实现产值8.5亿元,农民增收由最初的200多元提高到630元。
5、农业园区模式。阜新经济转型以发展现代农业为突破口,以农业园区为载体,形成了具有一定规模、较高科技含量和多层次的园区发展格局。以双汇等加工企业为龙头,建立养殖业、有机农业、绿色农业发展链条;建成了沿101公路、阜沈公路、阜锦公路、阜锦高速公路布局的线状园区带,各类农业园区和小区达322个;建成了以国家农业科技园区为龙头沿城市外环布局的环状园区带,经济转型农业园区达20个,设施农业小区达55个、各类种养棚舍达5400栋。阜新国家农业科技园区被批准为全国农产品加工示范区及国家级农业标准化示范区。同时,阜新与清华大学、中国农科院等高校和科研院所建立了科技合作关系,建成了奶牛、杂粮、食用菌、蔬菜、林业等10个产业研发中心,引进推广新品种112个、新技术18项。
四、发展农业循环经济的保障措施
农业循环经济是一项长期系统工程,必须要建立强有力的保障措施,推动农业循环经济的长效发展。
1、加大宣传,转变观念。无论是农业增效还是农民增收,农户参与都是至关重要的。目前由于农户农业循环经济的观念意识缺乏,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农业循环经济的发展,因此要转变农户的思想观念,强化农业循环经济意识,引导和教育农民积极参与。根据农村的特点,充分利用广播、电视、宣传标语、宣传车、村务公开栏、科技入户、典型示范工程等途径,开展多层次、多样式的宣传,将农业循环经济新理念有效地应用于生产和生活之中,营造农业循环经济发展的良好氛围。
2、加强培训,提高素质。农业循环经济不同于以往的传统农业生产模式,需要具备一定农业知识和技术的农民。然而,我国农业生产者文化素质不高。因此,需要“政府、市场、企业”多方协同,加大培训投入,建立农民技能培训网络,引导农民参与培训。发挥农业科研和技术推广机构的作用,加强对农民的技术培训,使农户得到科学用药、合理施肥、保护性耕作、立体种植和间作套种、生态畜禽养殖、沼气综合开发利用、节地节水技术等应有的技术指导。提高农村劳动力素质,更好地适应农业循环经济的需要。
3、确保多渠道资金投入。农业生产的特殊性与农民收入的波动性,农村信用环境欠佳,使得资金问题成为农业循环经济的发展瓶颈。因此,需要多层次、多渠道筹集资金。加大政府财政、银行信贷、社会资本投入力度。争取国家、省级的农业投入,加大市(县)本地财力的投入。推动政策性银行(农发行)、商业银行(农业银行)和农村信用社增加信贷投入,重点支持特色农业、生态农业、畜牧养殖、生态建设。鼓励非银行金融机构、大型企业等投资主体参与农业循环经济项目。
4、发挥政府管理与服务职能。政府应转变政府经济管理职能,建设服务型政府。应强化责任意识,把发展农业循环经济纳入地方基层政府的职责范围之内,把资源和环境作为硬指标纳入政绩考核体系。应加强组织领导,进行规划引导。阜新已率先成立了“农业循环经济领导小组”,编制了《阜新市发展农业循环经济管理办法(暂行)》、《阜新市农业循环经济发展规划》、《阜新市發展农业循环经济实施方案》。应采取利于循环经济发展的政策取向。对环境污染、农药超标、化肥过度使用的可采取限制性政策,对节约资源、清洁生产、农业废弃物资源化、沼气工程的给予鼓励性政策。
(注:本文为辽宁省社科基金项目阶段性研究成果,项目编号L09DJY077。)
【参考文献】
[1] 叶堂林:农业循环经济:模式与途径[M].新华出版社,2006.
[2] 张庸萍、袁冬梅:论我国发展农业循环经济的模式与对策[J].农业现代化究,2008(1).
[3] 李春红:发展农业循环经济的必要性及对策[J].山东农业科学,2010(2).
[4] 郑学敏、付立新:农业循环经济发展研究[J].经济问题,2010(3).
[5] 葛峰、刘燕:辽西北农业循环经济发展对策[J].辽宁经济,201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