协同理论视阈下中等职业教育与区域经济适切性研究

来源 :职业教育研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tywuyaohua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基于协同理论,采取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研究方法对云南省中等职业教育与区域经济的适切性进行研究,结果显示学生规模与经济总量不相协调、专业结构与产业结构不相匹配、院校分布与产业分布部分契合、培养层次与产业层次不相适配。基于以上结论,提出依据产业需求确定学生规模、依据产业结构调整专业结构、依据产业分布优化专业布局、依据产业层次提升培养层次等建议,旨在促进云南省中等职业教育与区域经济适切优化。
  关键词:中等职业教育;协同理论;教育结构:产业结构;适切性
  中图分类号:G71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5727(2021)10-0034-07
  中等职业教育作为直接面向劳动力市场的教育类型,在区域经济发展中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其专业结构与区域产业结构的适切性直接影响到区域产业能否获得所需的技术技能人才,因此在很多国家或地区都比较重视中等职业教育与区域经济的适切性。近年来,云南省相继颁布的《云南省产业发展规划(2016—2025年)》《云南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三五年远景目标纲要》(以下简称《纲要》)等文件,提出要重点培养八大支柱产业、全力打造世界一流“三张牌”,发展现代服务业、现代农业、高端制造业、高新技术产业等高技术含量、高附加值的新兴产业,持续推进云南省产业结构优化升级。
  在云南省新兴产业不断发展的新时代背景下,如何保证高度契合的人才供给,提升中等职业教育与区域经济的适切性成为云南省中等职业教育面临的战略挑战,因此对于云南省中等职业教育与区域经济的适切性研究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本研究基于协同理论,结合政策文本、云南省中等职业教育相关数据,对于云南省中等职业教育与区域经济适切性进行研究,并提出相应的对策建议。
  一、理论动态
  马克思与恩格斯所提出的历史唯物论,科学地揭示了教育与经济之间的辩证关系。恩格斯指出:“政治、法律、哲学、宗教、文学、艺术等的发展是以经济发展为基础的,但是它们又都互相影响并对经济基础发生影响”[1]。教育作为培养人的社会活动,是社会系统中的重要要素,因此其发展也必然以经济发展为基础。由此可见,教育与经济之间存在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的关系,一方面,经济发展对教育的发展具有决定性作用,它决定教育发展的规模速度、教育结构以及教育体制;另一方面,教育对于经济发展又具有促进作用,教育的发展为经济发展提供了前提条件且能直接影响经济运行。
  协同理论最初由物理学家哈肯提出。在协同理论看来,社会系统存在有序与无序两种状态,有序为协同,无序则为混沌,二者在一定的条件下相互转换。协同是人类社会生产发展的基础,只有系统中各要素之間能很好协同,形成超越原各自功能总和的新功能,才能促进社会发展。反之,若各种要素不能很好协同,甚至互相排斥,这样的系统必然呈现出无序状态,发挥不了整体功能而终至瓦解[2]。中等职业教育作为教育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同样是影响区域经济发展的关键因素,与区域经济形成一个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的系统。为使整个系统向有序化方向发展,形成整体效应,必须合理使用调节机制使二者之间相互协同。因此,关注中等职业教育与区域经济之间的协同,即注重适切性极为重要,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协同发展有助于满足区域产业发展对于人才、技术等方面的需求,促进区域经济良性发展;另一方面,协同发展能够提升中等职业院校毕业生就业率,实现充分就业。值得注意的是中等职业教育与区域经济协同发展不等于同步发展,中等职业教育的发展应该适度超前于经济发展,这是由于中等职业教育的滞后性与实践性的特点所决定的。但这种超前也不是无限度的,而是要与区域经济发展相适应为基础的适度超前[3]。
  当前,学术界对于职业教育与区域经济的适切性研究较多集中在高等职业教育上,对于中等职业教育的研究还是较为薄弱,有待进一步深化。研究主题主要集中两个方面:一方面是对职业教育与区域经济适切性的理论探讨;另一方面是对职业教育与区域经济适切性的实证研究。例如,学者李东航从分类结构、区域结构、层次结构三个维度对高职专业结构优化路径进行了实证研究[4],而学者刘晓等人则从专业产业目录、空间布局、供需结构以及供需层次四个角度进行职业教育专业与产业适切的理论探究[5]。总体来说是以实证研究为主、理论研究为辅,但均较为关注规模适切、结构适切、布局适切以及层次适切。基于已有的研究成果,并结合中等职业教育的特征,笔者认为可以将以下四个方面作为中等职业教育与区域经济适切研究切入点:其一是学生规模与经济总量的适切性,即是区域产业对于劳动力需求数量与中等职业学校人才培养数量上的协调度,是产业“要多少人”的问题;其二是专业结构与产业结构的适切性,即是区域产业结构与中等职业学校专业结构之间的匹配度,是产业“要什么人”的问题;其三次是院校分布与产业分布之间的适切性,即是产业区域布局与中等职业院校分布之间的契合度,是产业“哪里要人”的问题;其四是培养层次与产业层次的适切性,即是产业需求人才层次与中等职业学校培养的人才学历层次之间的适配度,是产业“要多好”的问题。
  二、实证分析
  2003—2020年,云南省中等职业教育在校学生规模由175 255人增长到599 212人,中等职业院校数量在2020年达到284所(不含成人中专),开设专业2 998个,涵盖19个专业大类,较好地覆盖了云南省的产业,基本满足产业发展对于技能人才的需求。但是在云南省产业结构持续优化升级的新时代背景下,对于人才的需求已经发生了结构层次上的变化,中等职业教育与区域经济已呈现出不适应。
  (一)学生规模与经济总量不相协调
  学生规模与经济总量的协调度关注的是区域经济“要多少人”的问题。一般来说省域经济总量决定了中等职业教育的供需总量,并且呈现出一定的正向相关性[6]。因此,研究从需求侧与供给侧方面分析云南省中等职业教育学生规模与经济总量之间的协调度。   首先,从需求侧来看,区域经济发展水平越高,区域内企业数量越多,对于人才需求的量越大,因而学生规模愈大。从表1可知,2019年云南省GDP总量为23 223.75亿元,占全国GDP总量的2.34%,但是其中等职业学校在校学生数却达到513 232人,占全国比重为4.22%。相较于浙江省,2019年浙江省GDP占全国GDP总量6.29%,但其中等职业院校在校学生占全国比重仅为4.46%。同时基于省域中职学生占总人口比重来看,云南省占比为1.05%,而全国平均水平仅为0.87%,广东省甚至只占0.75%。由此从需求侧来看,云南省当前中等職业院校的在校学生规模是超过其经济发展水平。
  其次,是从供给侧视角来看,一般来说区域经济总量决定教育经费,而教育经费又决定着学生规模及生均经费。从表1可知,2019年云南省教育经费投入为2 466.09亿元,占当年GDP的6.41%,高于广东省的4.57%、浙江省的4.39%以及全国5.06%的平均水平,由此可以判断云南省教育经费投入整体上是高于其经济发展水平。但是,就中等职业教育生均经费预算指标来看,2019年生均经费预算为12 608.46元,低于全国17 282.42元的平均水平,与浙江省更是近乎一倍的差值。因此,从中等职业院校供给侧来看,云南省中等职业教育学生规模超过其经济发展水平,同时生均经费预算低的问题还造成云南省中等职业教育存在“大而不强”的局面。
  (二)专业结构与产业结构不相匹配
  专业结构与产业结构的匹配关注的是区域产业“需要什么人”的问题。中等职业教育与区域经济的协同发展要求其专业结构必须与区域产业结构现状相契合。但由于中等职业教育的滞后性与实践性特点,其专业设置又需要适度超前于区域经济发展。因此对于专业结构与产业结构的适切性研究需要考虑以下两个方面,一方面是专业结构对于当前产业现状的适切性,另一个方面即是专业结构对于未来产业结构发展趋势的适切性。
  1.专业结构与当前云南省产业结构现状不相匹配
  为更为清晰地展示出当前云南省中等职业教育专业结构与产业结构的匹配度,研究引入结构偏离度公式,以结构偏离度作为核心指标衡量云南省中等职业教育与区域经济的适切性。结构偏离度公式如下:
  Di=(Xi/Xt)/(Yi/Yt)-1
  其中Di代表某产业的结构偏离度,Xi为地区i产业的产业生产总值,Xt为该地区产业生产总值,Yi为中等职业院校对接i产业开设专业在校学生数量,Yt则为中等职业院校在校学生总量。当D>0时为正向偏离,生产产值比重大于专业学生比重,说明专业结构还不能满足产业结构需求,还具有吸纳中职院校学生就业的空间;当D=0时,即是专业结构于产业结构基本匹配;当D<0时,生产产值比重小于专业学生比重,说明产业对于中等职业院校学生需求已经饱和。D的绝对值越接近0,说明专业结构与产业结构的匹配度越高[7]。从表2可以看出,云南省专业产业结构匹配度较差,第一、第二产业专业产业结构偏离度均大于0,尤其是第二产业,2020年结构偏离度值达到了2.129 764,但同时第三产业结构偏离度均为负数,且2020年达到了-0.367 02。
  基于各专业大类在校学生人数绘制2020年云南省中等职业教育专业大类在校学生布局图(见图1)。从图1可看出,农林牧渔类专业在校学生占比仅为7.68%,但2020年云南省第一产业产值占到生产总值的14.68%,对于经济增长贡献率更是达到了43.42%。同时,第一产业专业产业结构偏离度近三年均在0.85以上。综合以上数据可以判断当前云南省中等职业院校农林渔牧专业在校学生不能很好地满足第一产业对于人才的需求,出现供不应求的局面。
  第二产业与第一产业面临同样的困境,并且第二产业人才供不应求的矛盾更加突出。2020年云南省第二产业生产总值占比达到了33.79%,但是从图1看出,当前中等职业院校在加工制造类、资源环境类、石油化工类专业的在校学生数占比较低,总占比仅为10.64%。同时,就第二产业专业产业结构偏离度来看,其偏离度近三年来均在1.8以上,属于专业结构与产业结构严重偏离。因此可以推断当前云南省中等职业院校第二产业类专业不能完全满足云南省第二产业发展对于人才的需求。
  近年来,由于云南省大力推进现代服务业、高新技术产业等第三产业的发展,云南省各中等职业院校注重第三产业相关专业的开设,财经商贸类、旅游服务类、交通运输类、信息技术类以及医药卫生类专业在校学生占比非常高,第三产业类专业在校学生总占比达81.67%。虽然第三产业作为云南省的支柱产业,2020年其产值占云南省生产总值的51.53%,但是较在校学生比重来说,仍然是极不匹配的。同时,基于第三产业专业产业结构偏离度来看,近三年均小于0,绝对值均大于0.35,呈现出增大的趋势。因此可以判断当前第三产业专业设置相对超前,专业设置比重超过产业产值比重,人才培养供过于求。
  2.专业结构与未来八大支柱产业、“三张牌”不相匹配
  2016年颁布的《云南省产业发展规划(2016—2025年)》提出要培育生物医药与大健康、旅游文化、现代物流、高原特色现代农业、信息产业、新材料、先进装备制造、食品与消费品制造业等八大支柱产业。《纲要》强调要着力于打造绿色能源、绿色食品、健康生活目的地的世界一流“三张牌”。为分析云南省中等职业教育专业结构与云南省产业规划的适切性,笔者根据《云南省产业发展规划(2016—2025年)》和《纲要》制作云南省八大支柱产业专业对应表(见表3)及“三张牌”专业对应表(见表4)。
  首先,就八大支柱产业而言,针对旅游文化业、现代物流业、信息产业等产业开设的专业点均在300个以上,占比在10%以上,基本上能够满足培育三大支柱产业的需要。与此同时,高原特色现代农业、食品加工与消费品制造业、生物医药与大健康等产业、新材料以及先进装备制造等五大产业所对接的专业点均在300个以下,占比在10%以下,尤其是新材料产业,开设专业点仅有13个,占比为0.37%,完全不能支撑起云南省新材料产业的发展。因此,可以推断当前中等职业教育专业结构整体上不能完全满足八大支柱产业对人才的需求。   其次,就“三张牌”而言,其产业结构与专业结构的对接同样存在一定的不匹配,尤其是绿色能源这一张王牌存在着严重的结构不匹配。2020年云南省能源行业已经超过烟草行业,成为云南省GDP贡献量最高的产业,但是中等职业院校开设相关专业点仅101个,占比为2.88%,难以满足云南省绿色能源产业发展对于相关专业人才的需求,更不必说支撑起云南省世界一流产业的打造。同时绿色食品中食品与消费品制造业专业点也仅为103个、健康生活目的地中生物医药与大健康所对应的专业仅为135个,同样也存在着一定的不匹配。基于以上论述可以推断,云南省中等职业教育专业结构与云南省“三张牌”产业规划不相匹配。
  (三)院校分布与产业分布部分契合
  院校分布与产业分布关注的问题是“哪里要人”。中等职业院校扎根于区域,其人才培养也主要是服务于地方经济,因此,院校分布与产业分布的契合极为关键。院校分布与产业分布的契合主要体现在两个层次。一是中等职业院校数量布局是否与区域经济总量相契合,即是数量上的契合。二是区域中等职业院校专业布局是否与区域产业布局相契合,即是结构层次的契合。为更合理的分析云南省中职院校分布与产业分布的适切性,将云南省划分为五大区域,具体如下:滇中(昆明市、楚雄州、玉溪市)、滇西(大理州、丽江市、迪庆州、德宏州、保山市)、滇东北(曲靖市、昭通市)、滇南(普洱市、临沧市、西双版纳州)、滇西南(文山州、红河州)。
  首先是从各区域中等职业院校数量分布与区域经济总量匹配的角度进行分析。目前云南省开设中等职业院校数量最多的区域依次是滇中、滇西、滇东北、滇西南及滇南,2020年云南省各区域GDP排名前五的区域分别是滇中、滇西南、滇西、滇东北、滇南,可以看出云南省中等职业院校数量布局与区域经济及总量基本上是协调的。
  其次是从区域专业布局与区域产业的契合度来看。滇中地区共有中等职业院校122所,共有专业点1 375个,开设较多的专业为计算机应用、会计事务、汽车运用维修、电子商务、旅游服务与管理等专业,而该地区重点产业为烟草、装备制造、电子信息、商贸物流、金融、文化旅游等产业。以重点产业对接专业结构来看,滇中地区专业结构与产业结构契合度不高,尤其是对于第一、第二产业适配性较差。滇东北地区共有中等职业院校48所,开设专业点622个,开设较多的专业为计算机应用、汽车运用与维修、电子商务、旅游服务与管理、畜禽生产技术等专业,但是该地区重点产业为能源、化工、商贸物流、高原农业、旅游等。可见,滇东北地区中等职业教育与区域产业结构适配性不高,存在专业结构与产业结构错位的问题。滇东南地区重点产业为热带农业、能源、矿产、旅游、烟草等,而滇东南地区共有中等职业院校51所,开设专业点530个,开设专业点靠前的有计算机应用、汽车运用与维修、电子商务、旅游服务与管理、电子电器应用与维修等专业,据此可以判断滇东南地区中等职业教育专业结构与产业结构不相匹配,难以支撑滇东南地区农业、传统工业的转型发展。滇南地区重点产业为旅游文化、商贸物流、出口加工、热带农业等。滇南地区共有中等职业院校39所,专业点352个,开设专业点靠前的有计算机应用、汽车运用与维修、旅游服务与管理、电子商务、作物生产技术、茶叶生产与加工、民族音乐与舞蹈等专业,由此看来滇南地区中等职业教育专业结构与产业结构具有较好的适切性,基本上能够满足区域产业发展的人才需求。滇西地区重点产业为高原特色农业、清洁能源、矿产、旅游、生物、加工制造等,当前滇西地区共有中等职业教育院校58所,开设专业点617个,专业设置重复率较高的有汽车运用与维修、计算机应用、旅游服务与管理、电子商务、中餐烹饪、作物生产技术等专业,因此可以看出滇西地区中等职业教育与区域产业适配性较差,不能支撑起滇西能源、生物与矿产等重点产业的发展需求。
  综上可以判定,云南省中等职业院校数量布局与各区域经济总量布局基本契合,但中等职业院校专业布局与区域产业布局大体上不相契合。仅有滇南地区专业布局与产业布局具有一定的契合度,滇中、滇东北地区专业布局与产业布局契合度一般,而滇西滇东南地区专业布局与产业布局存在较严重的错位。各区域中等职业院校都均较为注重针对第三产业开设专业,对于第一、第二产业关注度不够,难以支撑起区域农业、工业的发展。
  (四)培养层次与产业需求层次不相适配
  培养层次与需求层次的适配性关注的是产业“要多好”的问题。从云南省教育厅颁布的《云南省中等职业教育2019年度质量报告》可以看出,2019年中等职业教育专业对口率为67.91%,较2018年下降7.74%[8]。专业对口率下降说明,随着区域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区域产业对于人才的需求发生了结构层次上的变化,导致人才供需结构性失衡。《云南省产业发展规划(2016—2025年)》中提出要推进云南省传统产业的智能化、绿色化提升改造,培育以先进装备制造为代表的八大新兴支柱产业,同时还提出实施“云岭”系列及其他高层次人才培养工程,培育和弘扬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培养适应产业转型升级需要的高素质人才队伍。在《纲要》中提出大力推进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以“高精尖缺”为导向,加大力度培育或引进高层次技术技能人才。由此可见,发展新兴技术产业是云南省产业发展走向,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势在必行。云南省产业的不断优化升级体现在由劳动密集型产业向资源、技术密集型产业转变,即是从中低端产业向中高端产业转变,转变过程中对于人才的需求层次也逐步发生变化,即是由对于大量熟练操作工人的需求逐步轉向对于具有技术研发、创新能力的高素质技能人才的需求,但当前中等职业教育更多的是培养中低端层次产业所需人才[9]。
  随着云南省产业结构的升级,对于人才需求的层次不断向中高端层次上移,当前中等职业教育的人才培养层次显然不能满足新兴技术产业发展对于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的需求,尤其是体现在新材料、信息产业等技术含量较高的产业。因此,在未来云南省中等职业教育人才培育层次对于产业需求层次的不适应性将会逐步凸显,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难以得到有力的人才支撑。   三、策略建议
  (一)依据产业需求确定学生规模
  当前,云南省中等职业教育存在生均经费低,在校学生规模超过产业发展需求的问题,造成人才供需存在质与量上的失衡,已有研究表明,中等职业教育规模扩张对经济高质量增长产生了抑制作用[10]。对此以产业需求为导向,适当缩减中等职业教育规模,提升人才培养质量,是云南省中等职业教育提升与區域经济适切性的关键。首先,要充分发挥政府宏观调控的作用,以政府干预的手段预防招生的盲目性。可利用大数据建立产业人才平台数据,促进人才供需精准对接,优化配置区域劳动力资源,从而避免由于过度招生所带来的资源浪费。其次,要完善校企合作沟通机制,促进校企之间进行人才供需信息交流,以预防由信息沟通不畅而出现的人才供需失衡。最后中等职业院校要转变人才培养理念,由注重量的增长转变到更加注重质的提升,持续提升人才培养质量。
  (二)依据产业结构调整专业结构
  区域产业结构决定了中等职业教育的专业结构,而专业结构状况又在一定程度上反作用于经济结构,对其产生促进或制约作用。当前,云南省产业结构与中等职业教育专业结构匹配度较差,过分重视第三产业,忽视第一、第二产业对于人才的需求,同时对于产业发展趋势的适应性也较差,因此,调整优化专业结构势在必行。首先,中等职业学校要针对人才供不应求的第一、第二产业增设专业、 扩大招生规模,尤其是针对烟草栽培与加工、供用电技术等与云南省支柱产业密切相关的专业。其次,要适度缩减针对第三产业开设的专业,以实现人才供需平衡,例如缩减专业设置重复率较高的计算机应用、旅游服务与管理等专业。最后,各中等职业学校还需要考虑云南省产业规划,主动对接八大支柱产业及“三张牌”等重点培育产业,尤其是针对当前对接规划产业中较为薄弱的专业增设专业点。例如针对八大产业中新材料所对接的建筑材料智能生产技术、新型建筑材料生产技术等专业,“三张牌”中绿色能源所对接的水利水电工程施工、水文与水资源勘探等专业。
  (三)依据产业分布优化专业布局
  各地区由于其资源、环境以及地理位置等差异,导致其主导产业、消费结构必然也会存在一定的差异。为更好服务于产业发展,云南省必须切实做好中等职业院校及其专业的优化布局工作。当前,云南省除滇南地区以外,其他地区的产业分布与专业布局的适配性都不高,因此,依据产业分布优化专业布局是当前需要关注的重点问题。对此,要重点优化滇西、滇东南,中度优化滇中、滇东北,轻度优化滇南中职院校专业布局。具体来说,滇东南地区要针对热带农业、商贸物流等产业开设如作物生产技术、物流服务与管理等专业;滇西地区要针对清洁能源、矿产等产业开设电力系统自动化、采矿技术等专业;滇中地区要针对烟草产业、先进装备制造等重点产业开设如数控机床、烟草栽培与加工等专业;滇东北地区要针对食品制造、化工等产业针对性开设化学工艺、食品加工工艺等专业;滇南地区要针对有色金属等产业针对性开设有色金属冶炼等专业,不断优化专业布局。
  (四)依据产业需求提升人才培养层次
  随着云南省新兴高新技术产业规模的不断扩张,对于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的需求量将逐步增加,中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层次与产业需求层次不适配的问题将逐渐突出,因此,依据产业需求提升人才培养层次,是云南省中等职业教育在新时代背景下提升其适应性的必然选择。为此,一方面,要进一步完善职业教育招生考试制度,切实推进“文化素质+职业技能”的评价方式,鼓励中职毕业生通过高职分类考试报考高职院校,打破中等职业教育“断头教育”的教育现状,以培养适应产业升级的高层次技术技能人才;另一方面,各中等职业院校要加强与更高层次院校之间的合作办学,例如,加强与高职院校、职业本科院校之间的合作,推进中职本科“3+4”、中职高职“3+2”等联合人才培养模式,畅通专业人才层次提升路径,进一步提升培养学生的层次,满足产业发展对于高层次人才的需求。
  参考文献:
  [1]范先佐.教育经济学[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14.
  [2]韩京伟.基于协调理论的内河集装箱运输系统发展研究[D].北京:北京交通大学, 2015.
  [3]崔晓迪.现代职业教育与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研究——以天津市为例[J].教育与经济,2013(1):31-35,72.
  [4]李东航.产业升级背景下高职专业结构优化路径研究——以广西壮族自治区为例[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 2019(34):66-71.
  [5]刘晓,钱鉴楠.职业教育专业建设与产业发展:匹配逻辑与理论框架[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20(2): 142-147.
  [6][9]王坦.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与经济的适切性研究——以湖北省为例[J].职业技术教育,2021(7):54-60.
  [7]曹美苑,兰青.粤港澳大湾区高职专业设置与产业结构的适配性[J].职业技术教育,2019(24):49-55.
  [8]云南省中等职业教育2019年度质量报告[EB/OL].[2021-04-10].https://jyt.yn.gov.cn/web/fada9b8aa1794b
  c99629d553c96fbe97/1bed8c6d79474f288b1ead28c164
  13ad.html.
  [10]蔡文伯,莫亚男.助力经济高质量发展:中等职业教育增质抑或增量——基于系统GMM模型与门槛模型的实证检验[J].现代教育管理,2021(1):92-99.
  (责任编辑:刘东菊)
  Research on the Applicability of Secondary Vocational Education and Regional Economy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Synergy Theory:   Take Yunnan Province as an Example
  LI Bo-wen, WEI Na
  (Yunnan University, Kunming Yunnan 650032, China)
  Abstract: Based on the theory of synergy, a qualitative and quantitative research method is adopted to study the applicability of secondary vocational education and regional economy in Yunnan Province. The results show that the student scale is incompatible with the economic aggregate, and the professional structure does not match the industrial structure, and the distribution of colleges is partly compatible with the distribution of industries, and the training level does not match the industrial level. Based on the above conclusions, suggestions are made to determine the size of students based on industrial needs, adjust professional structure based on industrial structure, optimize professional layout based on industrial distribution, and improve training levels based on industrial levels, aiming to promote appropriate optimization of secondary vocational education and regional economy in Yunnan Province.
  Key words: secondary vocational education; synergy theory; educational structure: industrial structure; applicability
其他文献
摘 要 教学工作诊断与改进制度是深化国家“放管服”改革、推动教育“管办评”分离、实现职业院校高质量发展的一项重要制度设计。目前,教育部确定的诊改试点院校复核工作已基本完成,系统分析总结试点院校的工作推进具有重要意义。对试点院校官网关于诊改工作的宣传报道开展分析是了解院校诊改工作实施情况的有效方式。通过对全国27所高职诊改试点院校官网相关报道的分析发现,在推进诊改工作过程中,存在院校对诊改理论把握不
期刊
摘 要 通过追溯职业技术教育尤其是高等职业教育领域产教融合政策渊源及变迁历程发现,半工半读教育形式、推进产业部门与教育部门联合办学、产教结合进入法律规范层面、校政行企协同推进、凸显企业主体性地位依次成为我国不同阶段的产教融合政策特征。以产教融合、校企合作视角审视大学科技园发展历程,结合南京市三家高职院校大学科技园实证案例,归纳高职院校建设大学科技园推进路径,发现通过大学科技园这一产教融合集成平台,
期刊
摘 要 创新创业教育改革是近年来高等教育为适应经济社会发展而做出的人才培养模式的根本变革。为推动和检验高校的教育改革成果,教育部联合相关部委打造了“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2015年以来已连续举办六届。纵观六届大赛,赛事要求有不同程度的变化,变化部分的内容体现了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发展的方向。近3年,东北地区高校在该项赛事中成绩并不理想,客观原因是东北地区经济相对不发达、创新创业氛围不好、科
期刊
摘 要 “金课”建设是高职教育“提质培优”的重要主题。通过对17位高职学生撰写的回溯式叙事文章进行文本分析,归纳出高职“金课”的三种教师类型及其进阶的高职“金课”生成模式,体现出在教师关注、教学方式、师生关系、学生获得、情绪感知等方面的显著差异。客观教学型教师关注学生获得知识与技能,通过教学技艺实现;共情型教师关注学生当前学习与未来职业发展之间的联结,融注教学情感实现;超越型教师关注学生“工匠精神
期刊
摘 要 把产教融合纳入法律调整的范围,既是职业教育发展的客观需要,也是《职业教育法》修订的现实需要。从政策供给到法律供给是产教融合制度发展的必然趋势。当前,由于法律制度的缺失,我國产教融合不可避免出现某种失序,集中表现为价值失守、结构失衡和制度失范。产教融合法律调整的逻辑起点在于法律较政策相比的强制性、根本动因在于产教融合失序、构建路径在于修立并举。修订完善《教育法》《职业教育法》等现有法律,把产
期刊
摘 要 英国近十年来不断强调继续教育的重要性,继续教育政策过去十年的变化趋势是:从关注低水平劳动力到兼顾低技能人群和高级技能人才,逐渐形成继续教育专项助学贷款,形成丰富且呼应就业市场需求的继续教育证书体系,不断减少政府干预和不断提升继续教育声誉,持续关注技能与市场需求的匹配度并不断提供前沿技术的培训,从就业信息的推广到落实院校责任制。对我国继续教育发展的启示是:扩大技能类非学历继续教育的高质量供给
期刊
摘要:鲁班工坊是中国职业教育的国际品牌。《鲁班工坊(LUBAN WORKSHOP)解析》一书全方位、多角度、现场式、史诗性呈现了鲁班工坊的品牌创设、核心要义、建设成就、发展策略和政策保障。鲁班工坊不仅提供技术装备、教材资源,为合作国培养当地急需的技术技能人才,还提供教学模式和学习方式。该书有助于国内外鲁班工坊研究者和实践者全面深入了解鲁班工坊的真谛,准确把握鲁班工坊的建设方式、核心内涵、实践模式和
期刊
摘要:随着中非教育交流的日益深化,建立在平等互利原则基础之上的多元化教育合作逐渐取代了“空投”式的援助。中非職业技术师范教育领域的合作在为非洲国家培养合格技术人才的同时,更为其培养稳定的高质量职教师资。通过以埃塞俄比亚联邦职业技术教育与培训学院的建校实例为研究对象,分析中国在与非洲国家进行职业技术师范教育合作过程中的实践经验,提出中非职业技术师范教育合作在实践中应加强办学规划设计、突出中国特色、注
期刊
摘要:随着“一带一路”建设持续推进,职业教育成为我国加强对外合作的重要着力点,在深化教育合作交流、培养国际应用型人才、助推国际产能合作、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等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果,但也面临着诸多挑战。2020年11月29日,中国职业教育服务“一带一路”建设论坛在杭州召开,200余位参会嘉宾共话职业教育服务“一带一路”建设大计,教育部职业教育与成人教育司领导、“一带一路”研究权威专家、职业教育权威专家、
期刊
摘要:做好“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学生来华“职教留学”需求调查是高职院校实现教育国际产品有效供给的重要基础。文章将柬埔寨、老挝学生作为调查对象,借助IBM公司“客户需求分析$APPEALS框架”作为分析手段,将8个要素转换为留学动机、家庭经济承受力、留学效果、学生情感与认知等四个模块进行问题设计,以微信问卷星为载体开展调查并进行数据分析。基于调查数据挖掘,认为高职院校应当做好来华留学成本分析,提出合理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