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要求的变化反思东北院校双创教育改革

来源 :职业技术教育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hmlivefor4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创新创业教育改革是近年来高等教育为适应经济社会发展而做出的人才培养模式的根本变革。为推动和检验高校的教育改革成果,教育部联合相关部委打造了“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2015年以来已连续举办六届。纵观六届大赛,赛事要求有不同程度的变化,变化部分的内容体现了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发展的方向。近3年,东北地区高校在该项赛事中成绩并不理想,客观原因是东北地区经济相对不发达、创新创业氛围不好、科技成果转化率低等,造成创新创业教育改革效果不持久、不显著;主观上东北地区高校也应进一步反思大赛要求变化所体现的教育改革方向,把创新创业作为一个学科专业去建设,把创新创业教育按照一个素质教育目标去达成,并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紧密结合起来,这是东北地区高校在“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中取得好成绩的关键所在。
  关键词 “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创新创业教育改革;东北地区
  中图分类号 G719.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8-3219(2021)27-0033-06
  2015年,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深化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实施意见》,对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目标与任务做出规定,促进高校人才培养与经济社会发展、创业就业需求紧密对接,推进一系列以强化实践教学、打破学科专业壁垒、建设在线开放课程等为主要内容的人才培养模式改革。2018年,国务院下发《关于推动创新创业高质量发展打造“双创”升级版的意见》,推动创新创业教育改革向纵深发展。
  “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以下简称“大赛”)是国家推动和检验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成效的重要手段,其赛制要求及各赛道评审指标反映了国家推进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主要内容,是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重要风向标。自2015年以来大赛已连续举办六届,6年来累计参赛项目达到373万个,来自全世界124个国家和地区的1578万人参赛,是目前国内影响最大、覆盖人数最多的大学生综合类竞赛,高校创新创业成果在这里集中展现。但是,近3年,东北地区在这项赛事中的成绩却远远落后于国内其他地区,重量级的金奖项目数量更少,见表1。究其原因,在于东北地区经济相对落后、校企合作不易、资金投入不足、项目与市场对接程度不高、科技成果转化率低。除此之外,东北地区高校也应更好地理解大赛要求所传递的教育改革信息,更加精准、扎实地推进东北地区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打造高水平项目,提升在该项赛事中的获奖数量。
  一、近三年大赛要求变化的内容
  大赛的赛制要求每年都有不同程度的变化,反映出国家推动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方向与思路。总体上说,前三届大赛更注重为大学生项目搭建与社会投资对接的平台,促进并带动大学生投身创新创业的洪流中,彰显大学生创新创业的成效,以创意的市场契合度、融投资规模、盈利模式合理性等商业性因素作为大赛的主要评审标准;从第四届开始,大赛更注重对学生创新精神和创业意识的培养,发挥大赛引领教育的效果,同时大赛的国际化程度也不断提高。
  (一)以赛促教日益突出
  与第三届相比,第四届大赛在目的与任务中增加了“推动创新創业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紧密结合、与专业教育深度融合,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努力成为德才兼备的有为人才”[1],将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具体内容写入办赛目标中;新增“师生共创组”,部分以教师为主的科技成果转化项目进入单列赛道,初创组和成长组项目完全以学生项目为主。第五届大赛在办赛目标中提出“探索素质教育新途径”[2],明确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目标是实现学生素质的提升,开展“课程体系、教学方法、教师能力、管理制度等方面的综合改革”;明确提出要做到“更全面,做强高教版块、做优职教版块、做大国际版块、探索萌芽版块,探索形成各学段有机衔接的创新创业教育链条,实现区域、学校、学生类型全覆盖”,要“更教育,促进创新创业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专业教育、体育、美育、劳动教育紧密结合,构建德智体美劳‘五育平台’,上好一堂最大的创新创业课”;在办赛具体环节上,取消大部分教育联盟及其他非教育单位的协办资格;设立“萌芽板块”,职教赛道单列,更突出全面带动教育。第六届大赛在“以赛促教,探索素质教育新途径”中明确提出“推动人才培养模式深刻变革,形成新的人才质量观、教学质量观、质量文化观”[3];科技成果转化项目定位调整:学校科技成果转化项目不能参加创意组(科技成果的完成人、所有人中参赛申报人排名第一的除外),此举规避科技成果中排名靠后的成员也来申报该组别,造成水平差异,对其他无科技成果的学生造成不公平;初创组、成长组也把“基于国家级重大、重点科研项目的科研成果转化项目”排除;排除出去后可以参加师生共创组,学生为主的项目可以更加公平地参与竞争。
  (二)国际化程度不断提升
  与第三届大赛相比,第四届大赛增加了大赛的同期活动,其中“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系列活动,主动服务“一带一路”建设,实现创新创业教育交流合作从“丝绸之路经济带”到“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建立创新创业教育共同体,成立“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大学联盟,深化“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双创教育合作和青年交流,为国际高等教育发展贡献新经验。第五届大赛中提到,要“更国际,拓展国际赛道,深化国际交流合作,深度融入全球创新创业浪潮”;增设国际赛道(国内外双学籍类),国际赛道项目可以进入总决赛。第六届大赛冠上“国际”二字,将原国际赛道并入高教主赛道,(获奖)项目数量也增加了400项国际项目,国际项目奖项数量增加了5倍多,而且成为高教主赛道“正规军”,“国际”赛事分量得以体现;在目标与任务中,明确提出“引领创新创业教育国际交流合作”,“开拓国际视野,在创新创业中增长智慧才干”;大赛总体目标设计的“五个更”顺序发生变化,“更国际”被提到第一位;在大赛同期活动中,多数都是国际范围的活动,包括全球创新创业成果展、世界湾区高等教育峰会、全球独角兽企业尖峰论坛和全球青年学术大咖面对面。   (三)与思政教育结合更加紧密
  与第三届大赛相比,第四届大赛在指导思想上增加“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党的十九大精神,深入落实习近平总书记给第三届大赛‘青年红色筑梦之旅’大学生重要回信精神”,增设“青年红色筑梦之旅”赛道,分为“商业组和公益组”,原主赛道中公益创业类型取消;提出“在更大范围、更高层次、更深程度上开展‘青年红色筑梦之旅’活动,鼓励青年用创新创业成果服务乡村振兴战略、助力精准扶贫;推动创新创业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相结合,打造中国最大的思政课堂”。第五届大赛在“青年红色筑梦之旅”活动方案中,把活动主要目标扩展到“立足红色传承、立足实际需求、立足强国建设”,“助力精准扶贫、乡村振兴和社区治理”,将环保类列入参与活动项目范围,提出“在部分地区组织农产品销售、环境保护、旅游资源开发、文化创意等相关行业领域的全国性项目对接活动”,推动“当地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涉及社会实践领域更加全面。第六届大赛的青红赛道增加“更有温度”的要求;突出“聚焦坚决打赢脱贫攻坚战”;单项奖与主题一致,设置为“社区治理獎”“逐梦小康奖”,突出城乡、社区治理方向。
  除此之外,各届大赛要求还与经济社会最新发展紧密结合,契合创新创业教育创新性、实践性与前沿性的特点。如在第六届大赛参赛项目要求中新增“区块链”和“新基建”内容,青红赛道突出脱贫攻坚与城乡社区治理主题;取消了“青年红色筑梦之旅”奖励基金的提法,增加了“利用网络直播、短视频等新型传播与销售途径”的创新创业形式,对当下红火的直播带货模式做出呼应。
  大赛的赛制要求变化反映了国家对创新创业教育改革认识地不断深入。2018年教育部部长陈宝生在新时代全国高等学校本科教育会议上,提出高校本科教育要实现“四个回归”:其中“回归常识”就是高等教育要杜绝浮躁与功利,立足教育本身,理性务实;“回归梦想”就是高等教育要主动担负起为党和国家育材的使命,把科学精神、文化自信与家国情怀融进教育改革之中。大赛要求呼应了高等教育变革的大趋势,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也应该在这两个“回归”上做文章,让创新创业回归教育本身,把它作为学科专业去建设,按照素质教育目标去完成,并且与思想政治教育结合起来,这是实现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突破的关键点,也是未来东北地区高校在大赛中取得好成绩的根本所在。
  二、回归常识:创新创业是一门科学
  在创新创业教育改革中,“创新创业”是不能分开的,它有特定的内涵,即指基于开拓性、原创性并能带来实际利益的有组织的行为,其中创新是核心,包括技术创新、管理创新、知识创新、流程创新、制度创新等。比如新开张一家没有创新服务也没有创造出新产品的熟食店,就不属于这里所说的“创新创业”。而基于创新的创业,也不仅仅指创立一家新企业,还包括推动企业快速发展。近年来,创新创业成为区域经济发展的重要引擎,创新创业教育改革是要让创新与创业二者彼此促进,把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创造能力和创业精神融为一体,有的高校将创业教育放在就业指导中心,把创新教育归口到教学部门,这种分成两个部门推动改革的做法必然导致商业逻辑的创业和科研逻辑的创新各自为战,违背了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真正内涵。
  (一) 创新创业的科学内涵
  创新是一门科学,是一种系统性的规划或有组织的活动,而且在一定程度上是可预测的,属于社会科学。它不像自然科学或规范性科学那样有明确的法则或准则,有的只是一般原则、框架、工具和概念等。因此,我们不能像对待规范性科学那样,运用某种工具、技术或资源来管理创新,或采取结构性的方法来处理创新。作为一门科学,我们有必要弄懂它的规律,而不是盲目的、毫无章法或非理性的对待创新。为什么要创新?怎样创新?怎样进行研发投资?创新需要建立哪些流程?如何衡量利弊?这些都是创新创业过程中必须面对的共性问题,也是创新创业教育中必须关注的问题。
  首先,创新创业是“欲望和选择”的结果。只有当团队对一件事情有强烈欲望的时候,才有动力进行创新;只有创新能够给人们带来好处的时候,管理者才愿意投入精力、物质去创新。因此,创新创业的团队往往是带着强烈的渴望去开拓前人未曾走过的路。同时,创新的技能本身是一种选择,每一个团队要想实现创新都要有核心技能,有的团队善于营销,有的团队善于整合,有的团队擅长技术,走什么样的创新创业道路,归根结底是选择的结果。
  其次,创新创业需要长年的努力。学习一门科学、掌握一门技术需要时间,必须通过有目的的训练,始终严格、耐心并持之以恒才能掌握一项技能,它的基本路径是知识——实践——技能。人的天赋和阅历可能不同,但都需要一定时间的专业训练和创新实践。创新创业是一个持续发展的过程,根据团队自身成功和失败的经历以及团队如何从中学习、反思而不断进行调整。团队需要在错误中学习,进而在创新创业的过程中不断取得成功,并在这个过程中积累经验、形成习惯,选择适合自己的正确方向。
  再次,创新创业是一种文化效应。文化是创新创业的核心驱动力,拥有正确的价值观并营造一种鼓励创新创业行为的文化氛围是决定成败的关键[4]。创新的外部文化即社会系统文化,它会让系统中的人感受到系统是否有利于创新,它能够使个体自然而然发挥创造性,并营造捕捉重大机遇的氛围,作为外部文化的一部分,创新本身也一直是人类社会文化的主题。创新的内部文化是在团队内部营造充满生机、朝气蓬勃、可以刺激和鼓励个体把握机会的文化氛围,有助于个体学习和反思,并且不压制个体的独立思考,即使不善于创新的个体在这里也能被熏染、被刺激,产生出创新的冲动。
  (二)以国际化视野培养创新创业人才
  我国当前对于国际化人才的需求异常强烈,以国际化视野培养人才是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题中之意。
  首先,创新创业教育改革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建构理论体系、制定培养目标、搭建课程以及实践教学体系、培养师资队伍、形成评价机制等,实现这些的前提是把创新创业作为一门学科专业建构出理论体系。理论体系建构比较有效的途径是借鉴国外的创新创业理论和教育理念。1947年,哈佛大学商学院在全世界率先开设创业教育课程,到20世纪80年代,在信息技术的催化下,美国研究型大学普遍不满足于传统教学与科研的定位,将创新、知识的商业化和创业精神结合起来对学生进行创新创业教育。美国大学的创新创业课程主要包括创业计划书写作、创业营销、创业相关法律、创业财务、新企业创建与运营、技术转移等方面内容[5],课程跨学科特色鲜明,教学方法上普遍强调帮助学生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因此,开放办学,以国际化视野培养创新创业人才非常重要。   其次,创新创业教育培养的是面向市场、遵循市场规则的实践型人才,这个市场不局限于国内市场。大赛持续推动世界其他国家的项目参赛,正是瞄准国际市场带动创新创业人才培养的举措。创新创业教育改革是一个复杂的体系,需要市场和社会其他方面的广泛参与,多数高校都在进行校企合作,从而为学生提供优质的实践教学资源,积极融入并借鉴国外的“双创”教育体系,为学校的教育改革设计提供依据,包含课程内容设置、教师队伍建设、教学方法和教育评价设计等方面。高质量的师资队伍是保障创新创业教育取得成效的关键,教师应具有较高的学术涵养和丰富的实践经验。学校应定期组织教师参与国际会议、论坛并有针对性地开展培训,借鉴国外学校创新创业教师队伍的构成模式,吸纳不同专业背景和学术专长的教师参与创新创业教育。
  再次,创新创业教育需要建立国际化的支撑系统。创新创业人才培养具有开放多元的特点,需要学校与企业、与政府合作,许多国家建立了相对完整的创新创业支撑体系,包括政策、资金、服务、文化等方面,尤其是有很多专门的创业基金,如英国科学创业中心为学校的技术转移提供种子基金、天使投资、创业孵化等服务。借助创新创业教育的国际化改革,可以了解国外学校是如何利用和发挥政府、企业等资源的作用,采用何种方式进行合作,为国内高校整合资源提供借鉴。
  (三)创新创业教育改革应注重文化氛围营造
  创新创业教育改革是把创新精神和创业能力的培育有机融入专业教育中,在创新创业教育中促进学生综合能力和素养的提升。
  首先,创新创业需要价值引领。创新创业是一个从无到有的过程,其过程本身就蕴含着强烈的精神力量,需要发自内心对创新创业活动保持信念,执着于行动,才能拥有在困境中迎难而上、永不放弃的坚韧精神。观念是行为的先导,价值观与人的喜好、兴趣相连,具有导向、约束和激励作用,可以激发项目团队成员的热情,齐心协力为成功而奋斗。价值观也会在项目团队开发、分享、协作、追求标新立异、未经分析的行动上表现出来,也可以通过金钱和时间的分配体现出来。在這个价值多元的社会,个体的价值判断与行为选择更多是从自身利益出发,教育过程的知识经过其情感过滤并内化为心理观念,才能指导行为并影响行为结果。东北地区高校在大赛准备过程中要注意学生在将创新知识、专业知识转化为行为的过程中,价值判断与喜好起到的催化作用,从而调动学生创新创业以及参赛的积极性。
  其次,创新创业教育的目标是提升学生综合素质。创新创业教育要提高学生应对复杂环境的综合素质,即要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创业意识及心理素质、价值观念等,使学生在复杂环境中能坚定理想信念,以丰富的知识储备、人际交往和协调能力、创新能力以及强大的心理素质进行应对。在人才培养过程中,要培养学生在知识创新、技术创新基础上的创新创业能力,专业教育必不可少。与专业教育相结合的创新创业教育,培养的是学生基于专业能力的综合素养。
  再次,高校创新创业教育需要营造文化氛围。价值观引发的内在动机为创新提供动力,而价值观只能通过文化的内化才能形成。创新团队将其认同的主流价值观念潜移默化地融入到团队文化甚至日常生活中,使团队成员在不知不觉中体会到该价值观所承载的特定价值期许,并在思想上朝着该价值期许的方向前进,有利于提升团队的创新能力并取得成功。东北地区高校要努力营造有利于创新的文化氛围,既要让学生在校园里感觉到充满生机、朝气蓬勃的创新气氛,更要在学校管理和学生评价方面让创新与机会、机遇相一致。作为教育改革者,要真正鼓励学生创新,应该欣赏学生们天马行空的创意,并且建立机制让这些创意与机会相遇,不让具有创新意识的学生失去更好的发展机会,让学生在创新创业中找到更优秀的自己,这才是进行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真谛。
  三、回归梦想:思政教育融入创新创业教育改革
  创新创业教育是在知识建构的基础上对学生的价值引领和实践指导,是结合社会发展对人才需求的最新变化为社会主义培养建设者和接班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从目标、理念和方法上都与其具有一致性,可以补充和深化创新创业教育在价值引导和实践教育上的缺失。
  (一)思想政治教育集价值教育、实践教育于一身
  首先,思想政治教育是一种价值教育。通过思想政治教育,可以把丰富的道德、思想、政治等内容内化为个体的观念,使其成为个体价值观念的一部分,并把内化后的个体价值观念转化为实现自身价值的实践。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根本目标是立德树人,即引导学生建立与社会发展相适应的理想信念,涉及世界观、政治观、人生观、法制法规、道德教育等内容。在现实的教育活动中,思想政治教育引导学生认识马克思主义的科学观念,并运用其方法分析现实社会,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容化为个体的价值自觉,培养学生正当的价值观念,对帮助大学生树立坚定的理想信念和正确的价值追求、形成辩证的思维方式与良好的道德品质具有重要的作用。
  其次,思想政治教育重视实践教育。“思想政治教育就是教育者按照社会发展和人的发展的要求开展的以促进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的活动”[6]。习近平总书记在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上提出:“要坚持理论性和实践性相统一,用科学理论培养人,重视思政课的实践性,把思政小课堂同社会大课堂结合起来。”[7]根据国家要求,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都设置32学时的社会实践,实践内容根据社会发展现实灵活安排,以提高大学生思想意识、道德品质等为目标,让大学生对社会现实有更深刻的体会。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要使大学生能够在复杂的社会实践中应对各种困难与挑战,能够敏锐地捕捉商业机遇、准确地进行信息处理、正确地做出形势判断,这不仅要求学生具有灵活的创新思维与意识,还要具有较成熟的思想政治觉悟和社会实践能力,能透过社会现象把握其本质,对所接触的人、事、物有思考、总结和应对技巧,这些都要求教育者高度重视对学生的社会实践教育。因此,创新创业教育需要让学生了解国情民情,农村、社区、市场、行业,坚持个人发展与社会需求的统一,并在实践中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企业家精神。大赛的“青红赛道”及同期活动就是对高校思想政治实践教育的一次检验。   因此,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与创新创业教育都需要结合社会实践对学生进行价值观教育,两者在教育目标及方法上高度契合,思想政治教育融入创新创业教育有利于强化和提升人才培养效果。
  (二)应将思想政治教育有效融入创新创业教育改革
  高校通过思想政治教育,以思想政治教育在价值层面的“育”来规范创新创业教育在技能上的“教”。用共产党人的思维方式去启迪和感染学生,提高创新创业教育的文化校正、文化辨识和文化整合水平,通过实践教育培养更加适应社会需要、能够更好融入社会的高素质创新创业人才。
  首先,在内容上,以更大的理想推动大学生参与到创新创业实践中。创新创业信念的形成可能来自个体的热爱和激情、团队的价值追求,更可能来自社会的责任、个人的使命。根据个人需求原理,迎合社会发展需求并在创业过程中赢得社会认可、为他人和集体谋取更大的幸福,可以成为个体行动的强大信念。因而,培养学生将个人理想融入国家与民族的大事业中对创新创业教育改革至关重要。通过理想信念教育,引导学生树立更高层次的价值追求,面对新时代承担历史使命,才能更好地实现个体价值的跃迁。高校须培养青年人“敢为人先、心忧天下”的精神和情怀,在国家经济结构转型的关键时期,为建设社会主义事业贡献智慧和力量。
  其次,在体系上,建立二者联动的实践教学协同机制。校内统筹协调,根据不同学科专业的特点,设计统筹两者的教学资源,实现有机融合。凝练基于专业教育并融合二者的教学目标,即将培养品学兼优、综合实践能力突出的高素质创新人才作为人才培养目标。根据学科专业人才培养的特点,将两者中与学生综合素养有关的内容进行整合,形成由浅入深、科学合理并且满足社会和学生需要的教学内容,将这些内容融入到共建共享的教学资源体系中。同时,加强教师队伍建设,认识到“教育者本人一定是受教育的”[8],重点调动有活力和创造力的青年教师,“促进课程教学共建共享,大力提升青年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的业务能力和水平,提升思想政治理论课质量与实效”[9]。
  再次,在方法上,通过校园文化建设实现协同育人。校园文化对于创新创业人才的培养具有重要意义。因此,要加强宣传,借助新媒体、信息化平台等易被大学生接受和使用的宣传工具,根据不同学校、学科专业的历史、优势和精神文化特点,向学生传播积极向上、富于创新的精神文化产品。同时,通过举办各类创新创业大赛、专题讲座、沙龙以及创客空间活动,在校园内营造创新创业的文化气氛;链接各类社会资源,理顺产学研合作的体制与机制,给学生创造丰富的实践机会,并在实践中提升创新创业能力和道德品质水平。通过思想政治教育和管理育人,让学生理性地看待创新创业及应对不同的挑战与困难;以思想政治教育为主阵地,不断强化学生们的理想信念,将培养爱国主义情怀作为教学重点,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为教学目标,最终实现思想政治教育和创新创业教育协同发展育人。
  对于东北地区高校来说,挖掘并反思大赛要求变化背后的内容,深入推进创新创业教育在理论体系建设、校园创新创业文化建设及与思想政治教育深度融合机制建设等方面的改革,回归高等教育改革的初心,才是在大赛中取得更多更好成绩的法宝。
  参 考 文 献
  [1]教育部.关于举办第四届中国国际“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的通知[Z].教高函[2018]2号,2018-03-09.
  [2]教育部.关于举办第五届中国国际“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的通知[Z].教高函[2019]8号,2019-03-25.
  [3]教育部.关于举办第六届中国国际“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的通知[Z].教高函[2020]5号,2020-06-03.
  [4]许启彬.我国高校创业教育的文化根基:学理诠释与夯实路径[J].高等教育管理,2020(1):82-88.
  [5]汪怀君.美国研究型大学的创新创业教育生态系统及其启示[J].黑龙江高教研究,2020(6):73-79.
  [6]江晓萍.思想政治教育基本规律研究[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8:26.
  [7]习近平主持召开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强调: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铸魂育人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N].人民日报,2019-03-19.
  [8]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13.
  [9]左伟.新时代高校青年教师理想信念教育的工作模式创新[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20(11):148-151.
  Reflecting on the Reform of Innovation and Entrepreneurship Education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in Northeast China from the Changes in the Requirements of the “Internet +” University Student Innovation and Entrepreneurship Competition
  Wang Wenjing, Cheng Shujia
  Abstract  The reform of innovation and entrepreneurship education is a fundamental change in the talent training mode that higher education has made in recent years to adapt to economic and social development. In order to promote and test the educational reform achievements of universities, the Ministry of Education and relevant ministries and commissions have created the  “Internet+” University Student Innovation and Entrepreneurship Competition, which has been held for six consecutive times since 2015. Throughout the six competitions, the requirements of the competition have changed to different degrees. The content of the changed part reflects the direction of the reform and development of innovation and entrepreneurship education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In the past three years,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in the Northeast China have not achieved satisfactory results in this competition. The objective reasons are the relatively underdeveloped economy in the Northeast China, the poor atmosphere of innovation and entrepreneurship, and the low conversion rate of scientific and technological achievements. It has caused the effect of innovation and entrepreneurship education reform to be unsustainable and insignificant; subjectively,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in Northeast China should also further reflect on the changes of direction of education reform in the competition requirements, take innovation and entrepreneurship as a discipline to build, and take innovation and entrepreneurship education as a goal of quality education to achieve, and closely integrate with th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of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it is the key to the good results of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in the Northeast China in the “Internet+” University Student Innovation and Entrepreneurship Competition.
  Key words  “Internet+” University Student Innovation and Entrepreneurship Competition; innovation and entrepreneurship education reform; Northeast China
  Author  Wang Wenjing, associate professor of Changchun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Changchun  130022); Cheng Shujia, professor of Changchun University
  作者简介
  王文晶(1977- ),女,长春理工大學创新创业学院副院长,副教授,哲学博士,研究方向:西方社会哲学,教育哲学(长春,130022);程淑佳(1974- ),女,长春大学教授,理学博士,研究方向:国际经贸高等教育教学
其他文献
生物质作为地球上唯一的可再生碳能源,被人们认为是一种可替代传统化石燃料的重要新型能源。油茶籽壳作为油茶加工茶油的副产品之一,基本上被废弃或焚烧处理,综合利用率较低。若能正确认识油茶籽壳的结构,将其用作碳微球的制备原料,多方面利用油茶籽壳,对增加油茶产业附加值有重大意义,同时也可实现经济和生态的可持续发展。目前,仍存在油茶籽壳结构不明确、制备所得碳微球杂质无法去除且成球机理不明确等问题,很大程度限制了油茶籽壳的应用。针对上述问题,本文研究了油茶籽壳的结构,探索了一种以油茶果籽壳为原料,制备出单分散、无杂质、
摘 要 职业学科的合法性关涉职业学科能否作为一个独立学科类型的生存与发展,是其基础性、前提性和根本性的问题。职业学科合法性确立的依据主要表现在:一是职业学科具有重大的现实需要,二是职业学科具有独特的研究对象,三是职业学科具有特定的知识体系。职业学科合法性确立的基础是科学研究。职业学科所重点关注的科学研究是职业研究。职业学科合法性确立的关键是处理好与专业建设的关系。在职业学科建设与专业建设的关系中,
期刊
环境和能源与人类生存发展密不可分,环境是人们生产生活的场所,人类赖以生存的基础;人类源源不断物质基础都依赖着我们生存的环境,环境对人类的发展影响深远。社会的发展离不开能源,每一次社会矛盾冲突和战争无不都是围绕着能源进行,我们耳熟能详的的科索沃战争、伊拉克战争和中东矛盾等;能源对社会作用犹如血液对人的重要程度,社会的发展离不开能源就像人体不能没有血液而存活。尤其是如今世界人口剧增,经济飞跃,都依赖于能源源源不断的供给和环境日积月累的排放,导致资源巨降和环境恶化,对人类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严峻考验,深深地影响着
上海、杭州和南京是长三角地区三个极为重要的城市,分别代表了长三角的特大城市、滨海城市和内陆城市。研究长三角不同城市大气PM2.5化学组分的时空分布特征,有助于了解长三角城市群的污染特征和迁移转化规律,为区域大气污染联防联控提供参考。
  本研究于2018年3月至12月对长三角三个典型城市四季的PM2.5进行了手工采集,测定了样品中碳质组分、水溶性离子及无机元素的含量,分析了不同城市有机碳(OC)、元素碳(EC)、总碳(TC)和二次离子(SNA)的季节分布特征和浓度变化规律,估算了不同季节二次有机碳(
氢能因为其使用过程不含碳,产物清洁等特点成为近些年取代传统化石燃料的新能源中的佼佼者。因为近些年电价的下降,使得电解水产氢技术成为一种经济可行的制氢手段。电化学析氢阴极催化剂成为近年来各国科研人员的研究热点。Pt是最高效的析氢催化剂,但是因为Pt在地球的储量少,经济成本和稀缺性严重限制了它的工业运用。寻找地球储量丰富,廉价易得,性能优良的铂基替代候选物成为了发展氢经济的关键因素之一。合适的催化剂可以显着降低过电势并提高析氢反应(HER)速率和效率。另外,电解液的pH值会影响析氢反应的动力学,在合适的pH条
摘 要 2021年6月10日,中国人大网向社会公众公布了《职业教育法(修订草案)征求意见稿》(以下简称《修订草案》)。通过对《职业教育法》修订的演进历程进行梳理,发现《修订草案》凸显了职业教育作为一种类型教育的法律地位,具有浓厚的当代意蕴。但是,以法理学视角对《修订草案》的内在逻辑、修订目的、修订依据等内容进行审视,发现《修订草案》亟需进一步理顺《职业教育法》与其他教育法律之间的逻辑关系。《修订草
期刊
摘 要 职业学科体系的构建是职业学科自身发展的内在需求,也是我国职业教育体系及整个教育体系建设的需要。因为职业学科体系既是技术技能型人才培养的“知识大粮仓”,也是职业院校颁发职业学位的“特别通行证”。我国职业学科体系构建的路径主要有三条:一是直接借用普通教育学科体系构建职业学科体系,二是以普通教育学科体系为参照构建职业学科体系;三是依据我国职业分类构建职业学科体系。其中,第二条构建路径是目前国家层
期刊
为了减少废弃尾矿砂的大量堆积以及由此产生的生态危害,获得其再资源化的新途径,本文首次将铁尾矿砂作为基材应用到保温材料领域,创建了将其微纳米化的简易方法,并采用常温干燥养护的方法制备了一种以微纳米铁尾矿砂为主要基材,掺混SiO2气凝胶、纤维素醚和玻璃纤维等外加剂的新型保温隔热复合材料。以导热系数为衡量标准,选择四因素三水平正交试验对微纳铁尾矿砂/SiO2气凝胶复合材料四个主要影响因素(微纳米铁尾矿砂粒径、SiO2气凝胶掺量、羟丙基甲基纤维素掺量和玻璃纤维掺量。)进行了正交优化,并获得了其影响因素主次和最优配
摘 要 教学工作诊断与改进制度是深化国家“放管服”改革、推动教育“管办评”分离、实现职业院校高质量发展的一项重要制度设计。目前,教育部确定的诊改试点院校复核工作已基本完成,系统分析总结试点院校的工作推进具有重要意义。对试点院校官网关于诊改工作的宣传报道开展分析是了解院校诊改工作实施情况的有效方式。通过对全国27所高职诊改试点院校官网相关报道的分析发现,在推进诊改工作过程中,存在院校对诊改理论把握不
期刊
摘 要 通过追溯职业技术教育尤其是高等职业教育领域产教融合政策渊源及变迁历程发现,半工半读教育形式、推进产业部门与教育部门联合办学、产教结合进入法律规范层面、校政行企协同推进、凸显企业主体性地位依次成为我国不同阶段的产教融合政策特征。以产教融合、校企合作视角审视大学科技园发展历程,结合南京市三家高职院校大学科技园实证案例,归纳高职院校建设大学科技园推进路径,发现通过大学科技园这一产教融合集成平台,
期刊